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史记乐毅列传 燕惠王是个怎么样和《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史记乐毅列传 燕惠王是个怎么样和《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史记乐毅列传 燕惠王是个怎么样的人

燕惠王,姬姓,名不详,是燕昭王之子。燕昭王在位时,将其立为太子。燕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
因忌兵败
燕惠王做太子时,对将军乐毅有些不满。燕惠王即位后,齐国将领田单得知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矛盾,就对燕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城邑只剩两座,而所以没有尽快地攻下来,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之间有些不和,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且留在齐国,是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别的将领前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猜忌乐毅,又听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担任将领,并要召回乐毅。乐毅心中知晓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害怕自己回国后被杀,于是向西逃亡,投奔赵国。
同年,田单与骑劫交战,田单设计一系列骗局哄骗燕军,并且凭借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兵力,以火牛阵在即墨城下大败骑劫,骑劫战死,燕军退回燕国,田单辗转追逐燕国败兵。田单向北直追到河上,因此收复齐国全部失地。
致歉乐毅
燕军大败后,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因而惨遭兵败将亡,丧失所得的齐国土地。同时,燕惠王怨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无力之际前来攻打。于是燕惠王便派人斥责乐毅,同时向他致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没有不震惊的,我哪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离去,我本人初继位,是左右的人耽误了我。而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风餐露宿,太过辛苦,故请你回来休养调息,并商讨国事。而将军却误听传言,以为跟我有不和的地方,就抛弃燕国投降赵国。将军这样做,为自己打算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乐毅听后,于是回信给燕惠王,此即《报燕惠王书》。
去世
燕惠王七年(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史记·赵世家》则记载,燕惠王是在公元前271年遭国相、成安君公孙操杀害)
为政举措
燕惠王在位时期,因对将领乐毅不满,而中齐国将领田单的反间计,以骑劫代替乐毅担任主帅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燕王受间,空闻报书。”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资治通鉴·卷五》

返回目录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未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磿室,蓟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後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後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後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返回目录

读《史记》乐毅列传—遇明主伐齐战无不胜,遭陷害不失君子之风

乐毅,魏国人名门之后,先祖乐羊在魏文侯时期曾经统领军队攻灭了中山国。从这里看乐毅是有军事方面的遗传基因的,能打仗好军事,是乐毅突出的才能。
为了一展所长,乐毅来到了赵武灵王执政的赵国,不过不久就发生了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乐毅就又回到了魏国等待时机。燕昭王给了乐毅一个最佳的机会,让乐毅登上了军事舞台并大放异彩。燕昭王是燕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燕国因为受到了齐国的欺凌,燕昭王继位后一直想报仇雪恨,但是苦于没有人才。于是他通过降低自己的身份,厚待郭隗以体现自己的礼贤下士,天下的有志之士都纷纷来到燕国。
乐毅认为在燕国自己会有机会,正好魏昭王派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了乐毅,乐毅通过观察,发现燕昭王求贤若渴,富国强兵的目的十分迫切。乐毅便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燕昭王便把乐毅留在了燕国并封他为亚卿,这个官位属于上卿之下的第二个等级,证明燕昭王还是很慎重的,没有轻易重用乐毅。不过所有的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隐忍,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乐毅也一样,他认准自己在燕国会有机会,便安心的待了下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一丝的怨言。
不过乐毅也没闲着,他一直关注着齐国的一举一动。当时齐湣王十分强大,把楚国和三晋都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齐国还帮助赵国攻灭了中山国,然后自己有灭掉了宋国,将齐国的国土扩充了一千多里。齐国还和三晋一起攻击秦国,让秦国龟缩在函谷关而不敢进犯中原。楚国和三晋都打算和齐国联合起来,但是齐湣王过于妄自尊大,过于骄傲没有认识到连年的战争已经让齐国的百姓苦不堪言,现在最需要的是修养生息。因此齐国国内民怨沸腾,诸侯国也都对齐湣王十分不满,乐毅认为机会终于来了。
燕昭王此时找到了乐毅,问他现在讨伐齐国的时机是否成熟。乐毅说从春秋齐桓公称霸以来,齐国就一直是霸主地位,这是多年来的基业不是燕国一国能轻易撼动的,因此如果讨伐齐国,只有燕国一家是不行的,还要联合三晋和楚国一起讨伐齐国,这样我们才有胜算。燕昭王便让乐毅去赵国游说赵惠文王,因为乐毅在魏国和赵国都很有影响力,且诸侯能都对齐湣王心存不满,因此五国联盟很快形成。赵惠文王更是把相国大印交给了乐毅,燕昭王则拜乐毅为上将军,统领五国军队伐齐。
这里赵惠文王做了个好帮手,他派人到秦国游说,让秦王坐观成败,不要插手。其实秦国本来就和齐国不接壤,五国伐齐对自己十分有利,就算赵惠文王不派人来,秦王也不打算出手。赵惠文王的使者来了,刚好顺水推舟给赵王一个面子,秦国暗地里还答应给五国联军提供补给,做好后勤大队长的保障工作,你们出力我出钱,干掉齐湣王这个不长眼的家伙。
乐毅统领五国军队,在济水西边击败了齐国的军队,也就是说消灭了齐国的主力,其它四国见好就收都撤军回国,只有燕国军队在乐毅的带领下继续对齐国进行征伐。首先乐毅为了起到震慑的作用,率领军队包围了齐国的都城临沂,乐毅集中优势兵力攻破了临沂。这里体现了乐毅的能力,善于大会战和攻城战。大会战一战击败齐国军队主力,攻城战直接攻破齐国都城临沂,要知道秦军围困邯郸打了很久都没有攻克,如果让乐毅去的话,恐怕邯郸就破了,赵国就灭了。
乐毅的强项是攻坚战,主要是攻城。齐湣王失败后,齐国的各个城邑都没有投降,因此乐毅率领燕国部队一个一个的争夺,接连攻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这个时候齐国基本处于亡国状态。莒没有被攻克是因为齐襄王在哪儿,那里集结了齐国最后的有生力量,即墨没有被攻克是因为有田单在拼命坚守。
如果再给乐毅一年的时间,齐国就亡国了,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燕昭王死了,太子继位,这位太子和乐毅有夙愿。田单抓住了这个机会实行了反间计,说乐毅现在就剩下两个城没有攻克了,但是他不紧不慢的进攻就是因为他和燕惠王不和,准备自己在齐国称王。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不信任,因此果然中计。燕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统帅的地位,乐毅知道自己已经不被信任了,不敢回到燕国,害怕被杀害,便逃到了赵国避祸。赵王对乐毅十分器重,把关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通过厚待乐毅来震慑燕国和齐国。
骑劫到了前线后,他的对手是田单,田单在即墨城下用火牛阵击败了骑劫的部队,并乘胜追击,把燕国军队赶回了老家,趁机收复了齐国全部的国土。乐毅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燕惠王既后悔又担心,后悔不该用骑劫代替乐毅,导致燕军大败齐国复国;又担心乐毅被赵国重用,这样对燕国就是巨大的威胁。
燕惠王写了一封信给乐毅,信中说道燕昭王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乐毅统领,将军替燕国打败了齐国,报了燕国的深仇大恨,这功绩我们怎么能忘怀呢!我初登大位,左右的人误导我,我就派骑劫去接替了你,本意考虑到你在外征战多年风餐露宿,让你回到国都修养生息,同时向你请教治国的道理。但是您听信了谣言,认为我要伤害你,因此你就抛弃了燕国而投奔赵国,这怎么对得起先王对您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收到这封信后,还燕惠王写了一封回信,在信的开头乐毅写道:“我没有什么才干,因此不能听从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我怕自己回到燕国后有损先王的英明和您的道义,同时我自己也害怕自己被杀害,所以我才逃到了赵国。我怕您左右的人不清楚我对先王的忠心,不能体察到先王收留和重用我的原因,因此我现在只能用写信的方式来回答您的问题。”
接下来乐毅的一番说辞,体现了乐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论辩之士。说到从古至今的贤名君主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够按照能力和功劳的多上来赏赐身边的大臣,而不是按照是否和自己亲近来判断。能考察能力和品行之后授予官职的,是能够建立不朽功业的君主;能衡量品行之后决定是否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臣。我观察先王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因此我才能利用出使的机会,背离了魏国而到燕国来侍奉先王。先王格外器重我,没有经过和大臣们的讨论就封我为亚卿,我知道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听从了先王的安排,没有反对就接受了任命。
后来先王和我说,齐国和燕国有大仇,先王的一大志愿就是报仇雪恨,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齐国根基深厚带甲百万,不是燕国一国之力能抗衡的,需要联合其它诸侯国一起去讨伐齐国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先王派我去赵国出使,最后联络了三晋和楚国一起伐齐。仰仗先王的神威和赵国、楚国的帮助,我们击败了齐国,占领了齐国的国都,并把齐国的财宝都带回了燕国。先王达到了以前春秋五霸都没有达到的高度,于是先王赏赐给我一块封地,让我的待遇比得上小诸侯。
先王作为圣明的君主,在建立了功业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发愤图强,在去世之前还叮嘱要修订法令,善待百姓,这些都可以用来教导后代。我听说善始难善终,很多人开始风光无限,后来身死名灭,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就像伍子胥落得个被逼自缢,死无全尸且吴国也为越国所灭。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对不起先王对我的信任,因此我逃到了赵国,这样既可以避免杀身之祸建功立业,还可以把先王的功业发扬光大,这就是我选择的上策。
在信的最后,乐毅打消了燕惠王的疑心,他说我虽然无能,但是经常聆听君子的教导。君子和人绝交也不会去议论他人的是非,忠良的臣子即使离开自己的国家也不会有怨言和背叛,这个道理我是懂的。我恐怕您只听信身边人的谗言,而对我这个远离您身边的人产生误解,因此才写了写封信给您,希望您能理解我的苦衷。燕惠王读完乐毅的信之后,内心有愧,便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
乐毅最后留在了赵国,并在哪里死去,在临死之前还告诫赵王长平之战的用兵之道,可以他没有机会和白起一决雌雄了,一代名将在邯郸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返回目录

史记乐毅列传读后感

读后感:
我很早就听说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管仲、乐毅”,但对“乐毅”成名的原因一直不了解。当我无意读到“乐毅列传”的时候,非常感动,尤其是他的书信中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这样的一种信念。但另外我们看到乐毅绝不是那种“迂忠”的“书呆子”;当遇到贤明的“燕昭王”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君王的这种“知遇之恩”,当“燕惠王”上台后,面对这种不信任的君王,为了保全自身,从而离开了燕国,并最终有一个比较圆满的人生结局。
此一时、彼一时,象乐毅这样懂得通变而保全自身,并建立了功业明垂青史的人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他在书信中表露出对燕昭王的那种真情,更是感人至深。(转引自桂国林)

返回目录

及燕使乐疑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营、即墨不下

文出自史记—乐毅列传,原文是: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此处“莒”在现日照市莒县,“即墨”在现莱州胶水县南六十里(即墨故城)。这句话是指战国时燕国大将乐毅伐齐,齐国的城市只剩莒和即墨这两座城市还在齐国手里。

返回目录

史记乐毅列传文言文阅读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复
B.乃去赵适魏 适:到……去
C.于是屈身下士 下:降职
D.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西摧三晋于观津
B.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 使乐毅为上将军
C.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 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D.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齐之田单闻之
7.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乐毅有军事谋略和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赵人举之
②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③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④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⑤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
⑥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 ②④⑤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多方争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问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乐 毅 者 其 先 祖 曰 乐 羊 乐 羊 为 魏 文 侯 将 伐 取 中 山魏 文 侯 封 乐 羊 以 灵 寿 乐 羊 死 葬 于 灵 寿 其 后 子 孙 因 家 焉 中 山 复 国 至 赵 武 灵 王 时 复 灭 中 山 而 乐 氏后 有 乐 毅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
②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返回目录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出处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的出处是《报燕惠王书》,原文为: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译文:

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扩展资料:

《报燕惠王书》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文中乐毅申明自己投赵是为了避免被诛,从而保全燕昭王和燕惠王的贤名与道义。乐毅还表明,燕惠王选择贤能,自己能被重用是燕惠王任免人才的英明策略。

详述燕惠王采纳乐毅的建议,论述贤明之君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论功行赏,不废弃有功之臣。隐约批判燕惠王违背了先王的教诲。最后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再次为自己投赵辩解。表明自己虽然离开了燕国但不会做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返回目录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列传第二十】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曾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wei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当是时,齐湣min王强,南败楚相唐眛mei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湣王自矜jin,百姓弗堪。
○当时,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dan说秦以伐齐之利。
○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别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zi。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ju。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xiang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
☆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赵国对乐毅十分尊重优宠借此来震动威慑燕国、齐国。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kuang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zi。
○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
○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
☆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同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燕国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战败齐国,替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没有不震动的,我哪里有一天敢忘记将军的功劳呢!正遇上先王辞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误了我。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我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年在外,风餐露宿,因此召回将军暂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计。不想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从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
☆☆臣不佞ning,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yu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下没有才干,不能恭奉您的命令,来顺从您左右那些人的意愿,我恐怕回国有不测之事因而有损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义,所以逃到赵国。现在您派人来指责我的罪过,我怕先王的侍从不能体察先王收留、宠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来奉事先王的诚心,所以冒昧地用信来回答。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不拿爵禄偏赏给亲近的人,功劳多的就奖赏他,能力胜任的就举用他。所以考察才能然后授给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衡量品行然后交往的,是能树立声誉的贤士。我暗中观察先王的举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为魏国出使之机,到燕国献身接受考察。
☆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格外抬举我,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认为只要执行命令接受教导,就能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
○先王指示我说:“我跟齐国有积久的怨仇,深深恼恨齐国,不去估量燕国的弱小,也要把向齐国复仇作为我在位的职分。”我说:“那个齐国,至今保留着霸国的基业,而又有多次作战取胜的经验。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须与天下诸侯联合共同图谋它。
☆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若要与天下诸侯图谋它,不如先与赵国结盟。而且淮北,原属宋国的地区是楚、魏两都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结盟就约好四国联合攻打它,这样齐国就可以被彻底打败。”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先王认为我的主张对,就准备了符节派我南去赵国。很快我就归国复命,随即发兵攻打齐国。靠着上天的引导,先王的神威,黄河以北地区的赵、魏两国军队随着先王全部到达济水岸上。济水岸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把齐国人打得大败。我们的轻快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直抵齐国国都。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磿li室,蓟ji丘之植植於汶篁huang,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齐王只身逃跑奔向莒邑,仅他一人免于身亡;珠玉财宝战车盔甲以及珍贵的祭祀器物全部缴获送回燕国。齐国的祭器摆设在宁台,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被齐国掠去的原燕国宝鼎又从齐国取来放回磿室,蓟丘的植物中种植着齐国汶水出产的竹子,自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上先王的。
☆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满足,所以划出一块地方赏赐给我,使我能比同小国的诸侯。臣私下无自知之明,以为只要奉行君命,遵守教诲,就可侥幸免于犯罪,因此接受任命而未加推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我听说贤能圣明的君主,功业建立而不废驰,所以能写在《春秋》一类的史书上;有预见的贤士,名声取得而不毁弃,所以能被后人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定了具有万辆兵车的强大国家,
☆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nie,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缴获了齐国八百多年所积存的珍贵宝物,等到先王辞世之日,还留下政令训示,指示执政掌权的臣属,修整法令,慎重地对待庶出子弟,把恩泽推及到百姓身上,这些都可以用来教导后代。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he闾lv,而吴王远迹至郢ying;
○我听过这种说法,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i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免遭杀身之祸而建功立业,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渔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xie其名。臣虽不佞ning,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yu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我恐怕先王侍从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不体察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献上这封信把我的心意告诉您。希望君王留意吧。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乐间住在燕国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计策,打算攻打赵国,便询问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同四方交战的国家,它的百姓熟悉军事,攻打它是不行的。”
☆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hao,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喜不听,于是攻打赵国。赵国廉颇还击燕军,在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擒获了栗腹、乐乘。乐乘,与乐间是同祖。于是乐间逃到赵国,赵国于是攻燕国。燕国割让了许多土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zhi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后二子退隐。
○燕王悔恨没听用乐间的建议,乐间已经在赵国,就给乐间写了一封信说:“殷纣王时,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听信;商容因劝谏纣王而被贬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张。等到民心涣散,狱中的囚犯纷纷逃出,国家已不可救药,然后两位先生才辞官隐居。
☆故纣负桀jie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因此纣王背上了凶暴的恶名,两位先生却不失忠诚、高尚的美誉。这是为什么呢?他竭尽了为君为国而忧虑的责任。现在我虽然愚钝,但还不像殷纣那么凶暴;燕国百姓虽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么严重。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纷争,不尽述自己的意见,却去告诉邻里。这两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乐间、乐乘怨恨燕王不听从他们的计策,两个人终于留在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第二年,乐乘、廉颇为赵国围困燕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围。五年之后,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的官职。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奔,廉颇也逃到魏国。此后十六年秦国灭掉赵国。
☆其后二十余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后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
○二十年之后,汉高帝经过原来赵国属地,问那里的人说:“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个乐叔。”汉高帝把乐卿封赐给他,封号称华成君。华成君就是乐毅的孙子。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xia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他们是在赵国将要被秦国灭掉时逃到齐国高密的。乐臣公长于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气,人们称他为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kuai通及主父偃yan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太史公说:“当初齐人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那封信时,都曾不禁放下书信掉下眼泪来。乐臣公钻研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宗师叫做河上丈人,现在还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里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xi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教盖公。盖公在齐地高密、胶西一带执教,是曹相国的老师。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lv。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返回目录

乐毅想让燕国彻底占领齐国国土,他是怎样搞定诸侯联军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之后于赵国逝世。唐肃宗将其列入“武庙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将。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