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浅析系列」《孟子》第五节和《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浅析系列」《孟子》第五节和《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五节

第五节:
前半段:“杀人”本就是严格意义上而言的恶事,且孟子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梃、刃、政治)告诫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其实也是在告诉百姓们,只要做了错事、坏事,不管是用怎样的方法(亦或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都是错的、坏的,掩饰或狡辩都是徒劳无用的,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比为错误辩解、为错误开脱要好很多。
后半段:孟子给梁惠王展现了一种情形:肥肉与肥马;饥色与饿莩。对于国君治下的国家而言,不应该出现如此的情况,而如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此率兽而食人也)君王的政治立场是站在禽兽一边的而不是站在百姓一边,这样的统治者是不适合做百姓的父母官的。如若,这样的情形真的被君王所呈现,也许不用说是治理国家了,可能真的会(其无后乎!)。
引申:只有满足了人类自身的最低限度的物质追求,蔡锷能去做其他的事情,否则一切都不存在(包括精神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
引申(2):处事、做人不能本末倒置,否则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都是混杂的,越到最后头绪越乱,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总结:1、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所在,错就是错的,对就是对的,不要为错误辩解,也不要为对的失去信心与立场。
2、民众的根本生存利益大于一切,没有任何人能剥夺其健康生活的权利,包括自己,爱惜自己的生活也是存天理的行为之一。

返回目录

《孟子梁惠王上》读后感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

《孟子梁惠王》感悟

现时文化体制与媒体炒作快餐文化背景下,如果去除压抑与浮躁心理,能否让那些如孔孟般的守住清贫的思想与文化巨人的苗子发育,给他们思想与行动的自由?

思想与文化的巨人,希望有发声的空间,有传道的舞台,有在与统治者合与不合之时去留的自由选择权。

孟子的论辩是一流的,其特色之一就是生动形象的喻证,让抽象枯燥的观点在深入浅出中成了有灵魂的绚丽火花。

在回答梁惠王为何“寡人之民不多”时,他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提问,却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形象地指出”其治政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明确”仁政“才是”王道“。那么如何,才是”施仁政“的具体方式呢?

接着孟子以铺排的方式,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另外,”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还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仁”治国,实行王道,其根本点就是’民本思想“。还政于民,以礼教化,先让民富,再铺之以礼,从而实现“王道”。

然而,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统治者更多的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他们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相互的倾轧消耗之中,哪里会顾及民众的生死。

对照现实世界,各国政要,关注自身国家或集团利益,从不顾及生灵的存在。一些大国可以不顾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来压制那些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异已者,而由于某种政治目的,又纵恿某些国家以邻国的恶意挑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当今的一些“土豪们”,可以以千上万乃至几十万元的购得宠物,高价买进宠物粮,做宠物衣。而从不关心,地球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贫困线下挣扎,渴求粮食、药品来延续生命。而有些手握重权的统治者,高高在上,从不把民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不择手段毫无仁慈之心,巧取豪夺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返回目录

《孟子·梁惠王上》注解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②,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③:‘时日害丧④,予及女偕亡⑤。’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返回目录

求孟子 <梁惠王上> 赏析

http://ww.slnm.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1268

返回目录

梁惠王上的翻译

梁惠王上的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

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文出自春秋·孟子所写的《孟子·梁惠王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

返回目录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

第七节:
前半段,孟子所谓的“天下莫不与也”是在坚定的告诉梁襄王说只要“不嗜杀人者”定“能一之”。当然,归顺或者服从不单单只是“不嗜杀人者”就能让百姓做到的,还有其他种种方式都可以。孟子唯独只用这一句话来教导梁襄王,可以看出这句话的重要性——仁义的基础是让百姓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否则,也许百姓就会背叛与疏离君王,最后致使朝代的灭亡。
引申:
对于一个开明的君王来说,其定然希望天下和平统一(出发点),而在贤臣的辅佐下(过程)的确也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的愿望(目的地)。也就是说,君王治理国家是有一个历程的:出发点→过程→目的地。人生也是由N个历程来组成的,正常的生活理应有一个最初的出发点(初心)以及最终的目的地(而中间的成功、失败所到达的出发点、目的地都只能算是人生节点),是一个闭合的状态。这个闭合状态是指:不会在哪个人生节点走歪自己的路,让自己从起始点走到终点的这条路充斥着偌大的变数,然则不容易到达既定的目的地(以初心所制定的目标,往往都是最准确、真实的目标)。
引申(2):
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不是我原来想要有的东西?
是因为:
①、不经过反省与审视自己的一切,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去生活的人,没有所谓的出发点、目的地,他所得到的东西本身就不在他的思虑范围内。
②、对生活严谨的人,时常会去反省自己在处世为人过程中所获得的与失去的,这是他们的常态。的确来说,反省是很好的事情,但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有的时候出发点与目的地会重合,而反省最多的是对于事件过程的反省(所作所为),其次是对事情结果的反省(得失),常常会忽略对自己做某事的出发点的反省,恰恰这是最要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过程、所有的结局都是以出发点开始的,没有出发点(起始点)也就没有过程与结局。我想,完成一件事之后,最要反省的是事情的本因,其次才是过程。在一个历程中所获得的结果一定是由其出发点所既定下来的(这里的出发点指节点出发点,由节点出发点获得的节点结果也定然是人所预料的到的,也是人所想要获得的东西)。但是,人们最终会到达自己的终点,如若不好好的审视自己的节点,那么初心所最终到达的目的地会因为某些个节点的出发点与目的地的偏移而变化。简而言之,即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形象:出发点(初心)→(过程)→目的地(出发点)→(过程)→目的地(出发点)→……→终点
以上的箭头表示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闭合状态),一旦当其中的某个节点出现偏移,则终点就不再是对应初心的终点了。
节点出发点与节点目的地有可能重合,即第一件事的目的地也许就是第二件事的出发点。
后半段:孟子以孰能御之来说明禾苗的生长与国君的治理只要到达一定的境界(前者: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后者:不嗜杀人者),其最终的结果(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再由君王自身或是百姓自身来决定。
引申:
其实这一点引申可以有很多面,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社交、教育……在这就拿教育来说一说:
很多家庭,对于孩子不听话这事始终非常的头疼,哪怕一开始听进去了,孩子也会找某个时机去忘记,这就是父母没有在孩子面前获得威望的原因。
要使得孩子能够真正意义上听家长的话,首先肯定是不能强求孩子听话,这样会使得孩子的反叛心理越来越强,就像古时的起义一样。其次,即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一、生活教育。毕竟父母吃过的盐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这是孩子必须要听的话,除非父母连最简单基础的生活常识都不懂;第二、学识教育。有学识的父母可以以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教育。无学识的父母一般在这种教育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学识”教育,也许只会让孩子反感。这时,必须让孩子到社会中去历练;第三、社会教育。一般孩子都会有社会属性,也就一定会接触到社会教育,看似社会教育和家长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可以说,社会教育是帮助孩子制定人生终点的天使,也可能会是破坏孩子人生终点的恶魔,家长必须在天使来临之时放手孩子,而在恶魔光顾之时保护孩子。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能够让孩子听话。但是,要记住,要孩子听话是自然而然的听话,这种听话“孰能御之”,这样的听话是听进心里的话,也许终生都不会忘却。这时的你,也许才是最称职的父母。

返回目录

孟子梁惠王上选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