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和诗句“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及全文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和诗句“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及全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
- 2、诗句“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 3、欧阳修幼敏悟过人文言文原文翻译
- 4、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是什么
- 5、<欧阳修>的译文
- 6、箬叶学书文言文译文
- 7、求翻译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
- 8、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文言文翻译
- 9、翻译 节选《宋史欧阳修传》
- 10、画荻学书文言文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知道前方有埋伏埋伏,也毫无顾忌地揭发它。他仕途不顺,被放逐了很多次,志向气节仍然同以前一样。当他被贬到夷陵时,没有方法来消磨时光,因此取来旧的案例反复查看,发现冤假错案数不胜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这是荒凉偏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情况本来可以知道了。”从此,遇事不敢疏忽。凡是他治理过的几个郡,看不到严厉的措施,也不求声誉,宽容简朴而不扰民,因此他来到的地方人民生活便利。有人问:“治理政事宽容简朴,而办公没有松懈,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以放纵为宽容,以忽略为简朴,那么政事就会荒废,人民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我所说的宽容,是征税的时候不急迫,(我所说的)简朴,是去掉繁琐的形式。”
诗句“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作者:欧阳修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文言文原文翻译
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
小题1:C
小题2: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小题3: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2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
小题4: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5: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A.虽都是即使的意思。B“辄”的意思都是就的意。C.前一个“或”是有的人,后一个或是或许。D.及都是等到的意思。
点评: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种语法现象,才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同一个词进行不同的解释。要想较好地把握一词多义这一语法现象,平时要注意积累熟悉常用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同时还要掌握文言实词活用规律,熟练掌握实词活用而导致词义改变的推断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方贬夷陵时”表示时间,是状语,应该断句,“无以自遣”表示原因,应该在其后断句。
点评: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小题3:试题分析:1要注意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欧阳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
2且是尚且的意思,“天下”指天下的冤假错案。“固”是本来的意思。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一些省略的成分要补写出来,使句子通顺。
小题4:试题分析:因为欧阳修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用原文回答可在第3节找到答案。
点评:理解文言文重点词句的内涵,要在翻译文言文,弄明白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找出对应的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题5:试题分析:链接文字所表达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具体的表现可以在选文第三段找到答案。
点评: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虽然探究性阅读追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
总之,阅读探究题探究的问题一般都着眼于文本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都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思考,都要起于文本,归于文本,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妄加发挥。这样才能对文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价值态度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进而发掘出其丰富的意蕴。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小题1:(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
小题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遵守结构原则,还要遵循意思原则,比如划分此句的节奏就要弄清楚“因”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此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关键字“于”“焉”等字,还要注意语序“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以及省略的主语“欧阳修”。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三文段的内容来谈“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的原因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欧阳修从政思想的能力。根据第三文段欧阳修对待政事的态度以及连接材料中”众宾合欢“的场景来理解欧阳修从政思想即可。
3.英语翻译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一边细细阅读,一边心中暗暗思慕.欧阳刚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赋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谪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欧阳修)说文章只能用来自己修身养性,而政事是可以用来帮别人的.(欧阳修)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就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完整的翻译都在这里了。
4.求翻译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欧阳修传》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知嘉佑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器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5.【英语翻译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6.欧阳修画地学书
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①,守节自誓②,亲诲③之学.家贫,至以荻④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⑤成诵.及冠⑥,嶷⑦然有声⑧.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⑨,见义勇为,虽机阱⑩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选自《宋史·欧阳修传》)2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过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欧阳修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伤害都不回头.即使多次被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7.【欧阳修字永叔,卢陵人.文言文】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出处:《画地学书》
选段: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出身贫寒,4岁丧父,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识字。10岁能诗,且小有名气。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后调汴京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因支持范仲淹革新而得罪保守派,贬为夷陵县令,后调乾德县令。
庆历元年被调回京任馆阁校勘,此后又任太常丞、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按察使等职。庆历新政失败,他写文抨击保守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后又知同州。
不久又召回编修《新唐书》,此后又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亳州知州、青州知州。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青苗法”。熙宁三年(1070)改知蔡州,更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退休,次年七月病逝,谥为文忠。
<欧阳修>的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箬叶学书文言文译文
1.箬叶学书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
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2.箬叶学书的文言文翻译徐博真少股评学书五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3.箬叶学书的文言文翻译徐博真少股评学书五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来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源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bai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du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zhi逭里。
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建武四年,徐dao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4.王曦之学书古文翻译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月,书便大进。
译文:
晋代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他想看你用笔的方法。”父亲见他小,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5.王曦之学书翻译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6.李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未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规劝的成果。
7.画荻学书文言文及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8.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求翻译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修天资刚劲,见
《欧阳修传》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知嘉佑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器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文言文翻译
1.欧阳修字永叔,卢陵人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2.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修天资刚劲翻译,虽机耕在前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
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翻译: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谢谢~
3.【英语翻译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4.需翻译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
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5.殴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
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6.翻译古文:欧阳修,北宋吉州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欧阳修,北宋吉州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他是天圣年间的进士,提拔为翰林学士。仁宗时,北方的平原之地没有平定,南边的蛮夷未曾归附,这么多的冤仇怨恨都没有报,皇帝为了根除自己贪图安乐的想法,以不负先王所托,常常拿太牢祭祀祖先并禀告自己的志向。
一天,欧阳修跟着皇帝去太牢,祭祀归来,刚到市集,御驾的左马就脱离系着的绳子像箭一般奔脱而去,一条狗被它撞死。众人惊呆了,皇帝很不高兴,良久才定下神。
左右惶惶相顾,过了一会,一个太监上前说:“左马奔驰,是我大宋腾达的征兆,这一祥兆应当叫史官记录下来。”众人都来附和,皇帝同意了。
于是大家都来叙述这件事。一个从事带头献上自己的说法:“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
皇帝没说话。又一个从事上前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终!”皇帝说:“你们这样编写史书的话,一万卷怕也写不完。”
他话头一转,说:“朕向来知道欧阳学士爱史书,卿会如何叙述此事呢?”欧阳修上前跪下说:“‘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就够了!”皇帝说:“好啊!”欧阳修叙述历史非常严格,都是推源于历史的实际情况。他习惯在读史书时有点滴所得,就记下来投入匣子里,以求不忘记。
他常常背着箱子远游,以求验证史书的记载。后来,他的妻子来看他,规劝他说:“君爱史书比不上作文。
你的作文已经很用心了,从不觉得满意。如今你早晚攻读史书如此勤奋,难道是怕先生们的诘难?还是怕后生们的责怪呢?”欧阳修说:“我身负国家的重大使命,怎么能担负这个位子却不好好做事呢?我不怕先生们的诘难,只怕后生们的责怪。
写史书应当叙述历史的真相,推敲发生的原因,追求文字的简洁。不这样做的话,那真是千古的遗憾啊!”后来人推究为什么欧阳修写《新五代史》这么绝妙,就是归因于他写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2643938文章是精益求精啊。
翻译 节选《宋史欧阳修传》
一、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行文措辞刻意雕琢,追求对偶,以至于文风污浊不振,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倡,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
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随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于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正月,晏殊主持礼部考试,欧阳修列为第一名。三月,崇文殿御试中甲科第十四名,荣选为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以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
小人所喜好的是利禄,所贪求的是金钱财物,当他们的利害关系相同时,就暂时互相援引,结为私党,这是伪朋党;当他们见到利益时,就会争先抢夺,或者利益抢完后就互相伤害,即使是血肉兄弟,亲朋好友,也不能共存,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党。
君子则不然,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操。将这些道德用于修身则能志同道合而相互得益,将这些道德品质用于效力国家,则会大家携手同心,互相扶持,始终如一,所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
商纣王有臣子亿万之多,却也有亿万颗心,真可谓无朋党了,但商纣王却因此而灭亡了。周武王有臣子三千,却是一条心,真可谓一个大朋党,而周武王得以借此兴旺起来。这就是君子之朋党不厌多的缘故啊。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二、原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皱刻骈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苏舜软、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颐,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朝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劝)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谓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则同道而相益,以为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三、出处
《宋史》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二、作品赏析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
三、作者简介
1、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
事因皇太子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顺帝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2、阿尔拉·阿鲁图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顺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农历10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画荻学书文言文
1.画荻学书文言文及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2.画地学书翻译+文言文
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①,守节自誓②,亲诲③之学。家贫,至以荻④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⑤成诵。及冠⑥,嶷⑦然有声⑧。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⑨,见义勇为,虽机阱⑩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下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
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颖,悟性过人,读过的书当即就能背诵。
等到成年时,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欧阳修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
他生性刚直,见义勇为,即使有圈套在前面,都一直前往即使身受伤害都不回头。即使多次被贬官放逐,他的志向也没有改变。
注释1.母郑:母亲郑氏。2.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3.诲:教导,训导。4.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5.辄(zhé):立即,就。6.冠:指成人。
7.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声:声誉。
8.及:到……的时候。9.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10.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11.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12.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
13虽:即使。14、书:书法。
3.文言文《画荻学书》怎么翻译
文言文《画荻学书》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
《释义》: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