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曾经非常强大的南唐为什么没能统一南方和曾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落到进退,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经非常强大的南唐为什么没能统一南方和曾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落到进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曾经非常强大的南唐,为什么没能统一南方
- 2、曾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落到进退失据的地步
- 3、五代十国的吴国(南唐)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 4、南唐为什么会灭亡
- 5、争霸天下的南唐中主,为何最后选了李煜当太子
- 6、南唐为什么是五代十国里最强的五代十国北汉为什么最后才灭亡
- 7、古代时的南唐现在在哪里
- 8、南唐和唐代是一个朝代吗
曾经非常强大的南唐,为什么没能统一南方
关于南唐的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为什么没能统一南方?首先分析一下南唐的南方统一计划的历史失败进程:
首先,南唐取代杨吴,南唐成立于公元937年。前一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向契丹割地求援,南下灭亡后唐。
其次,南唐的军事实力不够强大,吞并闽楚都是由于对方内乱才得手。而面对没有内乱的吴越,就不行了。从杨吴时代开始,一直到南唐灭亡了,也没能消灭吴越。
再次,闽地和楚地虽然被南唐纳入治下,但福州投奔了吴越,南唐攻不克。闽地也很快占地自居,听调不听宣了。南唐实际控制的州县并没增加多少,对自身实力帮助有限。
最后,失去了淮南以后,南唐的灭亡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唯一的影响是后周及宋打算什么时候出手。
总之,南唐疆域辽阔,是十国里疆域最为广大的国家。而且占据的又都是富庶之地。如果南唐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即公元948年,将其主力交给合适的将领率领,北伐的话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北伐的规划可以如下:
第一,先攻取山东,因为契丹和后晋的残余势力主要围绕着燕云十六州,和河南开封一带做出激烈的战争。山东一带是两方势力薄弱的地区,现在的连云港市地区当时就在南唐手里。
第二,连云港和山东很近。拿下山东之后在集中兵力进攻河南。河南此时是抗辽义军蜂起,但是主要敌人还是刘知远,如果能在河南击败刘知远,那么刘知远的残余势力一定会退往河东,就趁势攻下潼关;
第三,攻略河北,山西,最后拿下陕西。平定北方。
总而言之,南唐就是缺少一位能力不俗的君主。否则南唐怎么会在中原大乱的情况下去进攻发生内乱的福建?
曾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落到进退失据的地步
显德年间,后周崛起,周世宗一统中原的雄心令众朝廷闻风丧胆,南唐皇帝李璟却主动叫板周世宗。一代英主周世宗对南唐连续三次用兵,南唐丢失掉半壁江山,李璟皇帝由此变成了李璟国主。李煜即位后,不谙政事的他,想到父亲曾经被后周暴打,便失去了反抗的力量,他遵从苟且偷生的国策,通过连年纳贡,勉强维持着南唐国主的地位。随着赵匡胤的崛起,邻国的沦陷,南唐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曾几何时,有实力统一华夏的南唐为什么会沦为这般地步?
迁都洪州
这还要从李璟说起。
1、李璟的冒失
李璟继位之后,头脑有些发热,“自以唐子孙,慨然有定中原、复旧都之意”。他全然忘记了他的父亲李昪临死之前交代的“守成业”、“交邻国”、“保社稷”的告诫,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悍然对邻国用兵,结果非但没能开疆扩土,反而极大消耗了南唐的国力,南唐便从此开始由盛转衰。李璟开疆失利,损失惨重,于是发出懊悔的声音:“兵可终身不用,何十数年之有!”
此时的天下大势:南唐衰落、后周则崛起;李璟心有余悸、周世宗却雄心壮志。一代英主周世宗已经迈开了一统天下的步伐,由盛转衰的南唐首当其冲。周世宗三次亲征南唐淮南,南唐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李璟欲哭无泪,由威风赫赫南唐皇帝成为南唐国主。
李璟战败之后,失去的领土被中原王朝纳入版图,中原王朝的疆域推进到长江一线。南唐的都城金陵与江北只有一水之隔。南唐的君臣都很清楚,虽然此时中原没有渡江南下,但若到时机成熟之际,南唐都城金陵根本没有办法招架。此刻,李璟有了迁都的想法。
2、来自赵匡胤的恐吓
赵匡胤称帝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举兵叛乱,他清楚自己无法抵挡赵匡胤大军,“遣使求援于唐,唐主不敢纳”。只留下李重进孤身一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等待着赵匡胤的到来。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后,李璟立即派遣使者前去犒师。
虽然李璟表现十分亲近,但赵匡胤仍然耿耿于怀。因为赵匡胤清楚,李重进一向与南唐互通有无。虽然此次战争南唐并没有插手,但赵匡胤仍然决心趁此机会,给南唐一点颜色瞧瞧。于是便:“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
赵匡胤突如其来的水上军事演习收获了意外之喜。南唐国主李璟被吓破了胆,更加认识到了金陵作为都城存在的危险,在南唐上演了如此般一幕。素来缺乏主见的李璟,在迁都问题上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坚决,在朝堂内外一片反对声中,毅然决然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
3、短命的都城
李璟当初谋划迁都之时,看中的是洪州“居上游而制根本”的地理条件,在这里他可以养精蓄锐,实行退缩防线的战略,凭借长江有利地形以及南唐水师优势,等待时机即可。依当时的南唐局势,这是一条不错的权宜之计。然,南唐这次迁都,异常仓促。
首先,李璟迁都洪州时,并未来得及对洪州进行大规模修缮营建。洪州目前太过于狭窄,李璟行动又过于仓促,宫殿府库、军营官署不及金陵的十分之一,群臣无处容身、无法立足,因此叫苦声连连。
其次,南唐官员向来享受生活,他们吃不了苦,日思夜想金陵的繁华,根本无心与李璟共患难,他们总是抱怨洪州的简陋与生活的艰苦,时间一长,就连李璟也心生悔恨。“宫府营署,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归,国主悔怒”。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在战败的屈辱与迁都的抑郁中离世,他的儿子李煜即位。李煜直接带上满朝文武返回金陵,洪州这个短命的国都仅仅三个月就被废弃了。洪州都城的废弃,标志着南唐以洪州为据点,以图东山再起的策略被废除。那么,刚即位的李煜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南唐呢?
降低身份,委身求全
南唐皇帝的身份在李璟的时候就丢失掉了,李煜即位后的职务是南唐国主。面对日益强盛的宋朝,南唐彻底放弃了大国之尊:在名义上自降身份,小心翼翼侍奉大宋王朝;每年向大宋进大量贡奉,维持南唐国主地位。他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不断降低自己的级别,不断放弃自尊,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文类别的变化
“奉表陈绍袭之意。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李煜回到金陵即位后立即派遣使者向宋太祖赵匡胤汇报南唐最高权力的转移,并一再申明南唐甘愿臣服于大宋,并为此立下了毒誓,若怀有不轨之心,必遭天谴。
宋太祖看到这样的话自然是高兴异常的,立即下诏安抚。从李煜此次上表开始,书已经改为诏,这个变化是有深刻意义的。“书”的形式在古代往往代表了平等,而“诏”则表示帝王向下级发布命令,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使用的公文样式。
李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以上是南唐对于大宋之间公文样式的变化。李煜即位初期,对内依然沿用“诏书”的公文形式,意思是在南唐的地盘上皇帝依然是李煜。随着宋朝大一统脚步的加剧,李煜深感恐惧,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宋太祖赵匡胤对自己的猜忌,对内采用了“教”的公文形式。
2、称谓的变化
周世宗时期对南唐进行了三次讨伐,李璟失利,江北之地归于周世宗。在周世宗与南唐书信来往之间,南唐皇帝已经消失了,“但呼国主而已”。李璟由于失败已经由皇帝成为了国主。国主虽然没有皇帝听起来霸气,但好歹没有指名道姓,说明这个称号还是有一定的尊重意味。
“国主”这个称号到了李煜后期,就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李煜整天都在为这个称呼提心吊胆,三番五次上表请求称名,“唐主上表乞呼名,召不允”。971年,李煜亲眼看着南汉在赵匡胤的武力下消失。夕阳西下,李煜仿佛看到了走向末日的南唐,他再一次乞求称名,而这一次赵匡胤爽快地答应了他。
3、礼制的变化
紫袍见宋使“国主始易紫袍见使者,使退,如初服”。众所周知,黄袍是皇帝的象征,使臣面见皇帝时,一般要行礼节面见皇帝。而到了李煜这里,为了南唐能够生存,为了减轻赵匡胤对自己的猜忌,李煜面见大宋使臣时,会脱掉黄袍换上紫袍,以表示对大宋王朝的尊敬和臣服。待到大宋使臣退去后,李煜才换上自己的黄袍。
宫殿除鸱吻鸱吻是宫殿上的一种有象征意义的装饰。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汉武帝时期塑造其形象放置于宫廷的殿角、殿脊之上。由于汉武帝在古代皇帝眼中亦是伟大的象征,鸱吻被沿用下来,成为象征皇帝威严的一种装饰。
李煜对这些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当大宋派使臣前来时,他会命人将鸱吻取下,他极力避免宋太祖赵匡胤对他产生的误会,不想惹麻烦上身,等到宋使走了之后,他再命人将鸱吻装回去。南汉在铁骑下消失后,李煜再也不用这么麻烦了。
“后主立,遇宋使至,则去之,使还复设,至是,遂去不复用”。
后汉的灭亡给李煜造成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彻底吓倒,将鸱吻拆除掉,再也不复用。
4、国号的变化
971年,李煜派遣他的弟弟李从善朝贡大宋。李煜上表,将唐国主改为江南国主,唐国印改为江南国主印。李煜非常自觉地去除了自己身上所谓的南唐皇帝身份,此举表示南唐再也不是一个以李煜为首的独立国家,而是依附于大宋王朝之下的附属。
5、官府、官号的变更
李煜在江南官府、官号的变更举措是在南汉灭亡之后,如惊弓之鸟般的李煜不仅做出了上述行为,为求生存,他又进一步加速了相关名号的变更。将尚书省改为司会府,御史台改为司宪府,翰林书院改为修文馆。同时,将江南所有分封诸王都降一级爵位。
以上行为看似务虚,实则一点都不虚假。李煜是放弃了帝王的尊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李煜在务实方面表现确实也很卖力。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由此可见,李煜真可谓是挖空了心思穷尽一切手段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表现自己的忠心。
以不动应万变
李煜的全面妥协还表现在对臣下军事行动建议的断然拒绝。
一、拒绝卢绛攻打吴越的建议
卢绛是江南的沿江巡检。此人军事才能以及目光所长我们可以从史书中窥知一斑:“招募亡命,习水战,屡要吴越兵于海门,获舟舰数百”。他一手组建新军进行水上训练,用这样的一支军队多次大败吴越于海上,缴获吴越战船数百艘。
在南唐形式岌岌可危时,卢绛向李煜建议:“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乡导,掎角攻我,当先灭之”。然而此时的李煜对大宋采取全面臣服的策略,吴越又是大宋的附庸国,他认为此举只会加速南唐的灭亡,便断然拒绝了卢绛的提议。
二、拒绝林仁肇收复江北失地的建议
林仁肇是南唐名将,他的名字令宋太祖赵匡胤都畏惧三分。他曾秘密向李煜上表,请求派兵收复长江以北的旧日国土。他知道李煜十分惧怕赵匡胤,用自己的忠心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明陛下无二心。”
事已至此,李煜仍不敢有所作为,考虑到一旦失利国家军事兵力则大大缩减,不敢冒险的李煜拒绝了林仁肇的提议。
小结
李煜为什么会一再退让、委曲求全呢?
李煜无论在名分上或是物质、军事上,对大宋王朝卑躬屈膝,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委屈自己以求得江南的存在。他的所作所为是在告诉赵匡胤,名义我可以不要,尊严我可以放弃,只要能让我保住祖业就可以了。
但是赵匡胤大一统的决心是不会因他而改变的。归根结底,李煜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在垂死挣扎罢了,他只能做到延长南唐存在的时间而已。
五代十国的吴国(南唐)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
LZ您好
您说错了!南唐有在正面战场打败后梁,甚至直到后汉,北方都没在南吴南唐身上捞到好处。(反而是北方契丹攻入之前及之时,大批文人武将南逃归降南唐)
真正打败南唐的是柴荣和赵匡胤两代。
除开上面那个错误,第二个错误是“唐朝最好的地理位置”
然而唐朝国家最强的兵源根本就不是南吴南唐,而是北方河朔三镇,西北等。
南吴南唐优势是产粮生钱,然而!结果浙东居然是独立的吴越还挖去一块!
所以可以说,南吴南唐有非常多的瑕疵。
当然,以上瑕疵都不是其最后败因。归纳起来还有……
能力强的杨行密死于中年,没能在国家最为强盛之时成功吞并吴越。
南吴军队绝对弱项是骑兵
南吴的继任者先是一个熊孩子,接着是傀儡。于是GDP明明可以在国内数一数二结果最先成为政局最不稳的国家。(政局第二不稳的是后唐,所以后唐灭了前蜀后本来想打南吴的结果就没有结果了。)
南唐的第二任国君李璟宠信“五鬼”,于是在这五鬼的怂恿下,他父亲交代他北方有变应及时入主中原的方针抛之脑后,转过来袭击内乱中的闽和楚国,结果灭闽和灭楚两仗打得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白白损耗国力还什么都没捞到。最关键的就是让后汉后周站稳脚跟。
周唐淮南之战,南唐一路下臭棋,继续在军中安插五鬼的亲信,结果招致大败,尽失江北(产盐赋税来源),水军全灭,至此,南唐直接从一流变为末流国家,最后唐后主李煜就算开挂也回天乏术了(于是李煜把开挂的能力点到写诗作词上了……)
总的来看,北方胜过南方是军队实力,战略部署上的胜利。南吴南唐在具有先天瑕疵的情况下还不断放大自身弱点,最终连南北长期对峙都做不到,等待它的只有亡国。
南唐为什么会灭亡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江南地区的割据政权,鼎盛时期疆域约7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综合实力仅次于占据中原地区的后周(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然而,作为五代十国中的“老二”,南唐的表现却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强悍,在同后周(北宋)的几次较量中,南唐的表现只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最终于976年被北宋攻灭。
一个国家的灭亡,统治阶层难辞其咎。南唐后主李煜作为统治阶层的最高领导人,自然要负最主要责任。
许多人在谈及李煜的时候,第一印象往往就会联想到他写的那首“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不可否认的是,李煜才华横溢,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之一。然而,李煜的治国能力却只能用拙劣两字来形容,他之所以会成为亡国之君,完全是咎由自取。
有人可能会认为,李煜继承皇位的时候,南唐已经遭到后周的重创,把亡国的“黑锅”全扣到他头上似乎不妥。不过,夜读史书却认为,李煜背这口“黑锅”其实一点也不冤。
公元961年,南唐元宗李璟去世,他的第六子李煜继承国君之位,史称南唐后主。当时的南唐不仅已割让了江北大片领土,还要定期向北宋纳贡,因此国力已远不如当年。然而,拿在李煜手中的虽然不是一副“好牌”,可刚刚建立的北宋(960—1127年)也同样面临重重困境。
当时的北宋占据着中原地区,它的北面是强大的辽国,以及在辽国保护下的北汉政权。它的南面是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诸多割据势力。虽然北宋的实力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排在第一位,但其地理位置却注定了它被敌国环绕。此外,比外患更严重的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还面临着严重的内忧问题。
北宋的前身是后周,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的江山,虽然后周臣子们表面上都信誓旦旦地承诺紧密团结在赵匡胤周围,但内心里其实并没那么服气,毕竟赵匡胤得国不正。因此,北宋的实力看似强大,但内忧外患问题比谁都更严重。南唐此前虽遭重创,但其根基仍很扎实,作为五代十国中的“老二”,如果它能充分利用北宋的这些劣势,对其进行牵制,那么最终将由谁统一天下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在三国时期,曹魏实力最强。但蜀汉和东吴结成的联盟却足以抵御曹魏入侵。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的形势远不如当年的曹魏,可是擅长诗词歌赋的李煜却在政治方面表现得近乎于一个白痴。他完全没有想到去联合后蜀、南汉等势力共同抵御强敌,而是一味消极等待,对北宋表现得极为恭顺。他似乎以为只要谦卑地喊赵匡胤几声“爸爸”,赵匡胤就会对他网开一面。可事实上,赵匡胤的想法却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在长达十四年的执政生涯中,李煜除了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外,其他方面则完全乏善可陈。他眼睁睁看着北宋从动荡到稳定,又眼睁睁看着北宋相继攻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等他意识到危险已近在眼前的时候,他周围已经再也没有可以联合的力量了。
公元974年,北宋出兵攻打南唐。此时的北宋兵精粮足,锐不可当。而南唐仍守着原先的“一亩三分地”,实力甚至还不如李煜在位之初。因此,这场战争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纵观整个过程,南唐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如果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主持南唐朝局,结果必不至于如此。李煜的致命错误就是他一直采取消极等待的策略,导致南唐和北宋本已存在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不仅让南唐丧失了所有机会,也让自己和妻儿都成为了赵氏兄弟(赵匡胤、赵光义)的“战利品”,结果只能任人宰割。
参考文献:《宋史》、《新五代史》
争霸天下的南唐中主,为何最后选了李煜当太子
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出色的词人,但是却不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最后他也成为亡国之君。虽然最后是李煜成为了南唐后主,可是他多次表示自己不想做皇帝,不喜欢权力,可是最后他的父皇南唐中主还是选择了李煜,我认为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李煜和南唐中主志趣相投,二是受到后周的影响。
李煜和南唐中主有着相同的爱好,中主喜欢李煜。李煜是一个文学水平很高的人,他特别善于作词,这一点他和自己的父皇南唐中主特别像。父子二人也经常和朝中的大臣一起宴饮,然后借着酒兴作词,期间出现了许多为人传道的语句。后世人也都认为李煜和南唐二主文学水平很高,将李煜父子和李白、李清照合称为“三李”。父子之间相同的爱好,也让两个人的距离很近。
南唐中主知道天下统一大势已定,南唐灭亡是早晚的事情,软弱的李煜或者是最好的选择。李煜还有一个哥哥李弘冀,这个哥哥军事能力很强,性格也很强势,他曾经建立过战功。南唐中主也考虑过传位给李弘冀,但是当时唐南已经向后周称臣了,南唐中主也得考虑后周的意见,后周并不同意南唐中主把位置传给李弘冀。加上当时的时局越来越明显,南唐灭亡也是必然的事情。南唐中主思前想后,决定把皇位传给了李煜,可能李煜到时投降,也可以避免百姓生灵涂炭。
总之,南唐中主把皇位传给李煜有自己个人的因素,也有当时时局的影响。李煜登基了之后,依然喜欢填词作曲,但是做皇帝还是差了一些,就像南唐中主预想的那样,李煜投降,南唐也灭亡了。
南唐为什么是五代十国里最强的五代十国北汉为什么最后才灭亡
南唐为什么是五代十国里最强的?
五代十国的南唐和宋代一样,都是“空手套白狼”一样皇朝,都是他人打江山,她们钻空子坐天下。南唐“建国”皇上李昪,本名徐知诰,是杨吴佞臣徐温的义子。徐温尽管有好几个儿子,但没一个比得上徐知诰。最后,徐知诰夺位取得成功,于公年937年设立了齐朝。2年后,徐知诰乱认祖先,自称为唐朝之后,更名李升,国家名字易齐为唐,建都南京金陵。
南唐初的领土,和杨吴最富强时没变化。杨吴是五代十国早期,对中原皇朝极具威胁的阵营之一,另一为李存勖的晋国(后唐其前身)。杨吴地界有多大?北以淮河分界,但淮河往北的泗州(今江苏盱眙)、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皆为杨吴操纵。西面最远方,控制了鄂州(今湖北武汉)西,随后顺着现今湖南与江西两省的界限往南划究竟。换句话说,如今江西省的西、南、东三线界限,便是那时候杨吴的南方地区边境线。然后是安徽省的安徽一部分,及其苏北(没有苏州)。
这种地界都是杨吴明太祖杨行密打下来的。遗憾杨行密的儿子不成器,权利被徐温抢走。想不到徐温也是个“二传手”,沾到手上的权力,在自己手上是捂热了,最终被和自己没什么血缘关系的义子李昪给转走了,自己辛苦一世,白忙一场。
五代十国是存在唐代中间的一个时长,开始于唐代后期,完毕于宋。宋代算得上结束唐朝末年以来的半世纪的瓦解,但是只是一部分,最后完毕瓦解的算得上清朝,由于宋代时北边还有一部分在少数民族的手里边。因此宋代那时候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五代十国北汉为什么最后才灭亡?
大家看一下五代十国。首先要了解五代十国是两个词,五代和十国。五代十梁、唐、晋、汉、周五代,由于这个年号的名称以前都是有些人用过,为了能有别于以前的时期,因此史籍上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通常是存有于北方,是当年的擒雄政权,她们是一个替代一个的,并不是并存的。
十国通常是中原地域以外的政权,大部分都是存在南方地区,都是并存的,史籍上记载的称之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军阀割据政权。其实他们基本上都是并存的,也都是和五代并存的,并且十国只是个虚数,并不只是十个。大家看一下她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五代十国创始人是朱温,因为这人把唐代灭了,所以开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朱温当年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里边的一个手底下,后来他缴械投降唐代,最后灭了黄巢和其他的农民起义,也被赐名朱全忠。但是朱全忠并出轨行为,他最终在907年谋反,设立了梁国。其实就是五代里边的后梁。后梁在第三个皇上的时候被那时候另一个军阀割据政权唐给灭了。唐取代了梁,这一唐和唐代不一样,他们不是朱温的手下,并不是农民战争的。
反而是少数名族沙陀族建立的,朱温灭了唐朝的情况下当年的这地方虽说是军阀割据政权,但是还奉唐代为擒雄,之后在923年唐国的老大李存勖灭了后梁,由于取代了梁国的擒雄,并且自己认为姓张,自认为是唐朝的后台管理,因此建立的年号又称为唐。后唐疆域宽阔,关键控制着中国华北地区,东接海宾,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国汉阳,整体实力或是十分强大的。
古代时的南唐现在在哪里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仅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历史】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吴国权臣徐温的身上。徐温原本是吴国(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吴国的实权。他年老的时候,信任养子徐知诰,也渐给与他继承人的地位。徐知诰本姓李,小名彭奴,徐州人,据说是唐代皇室的后裔。后被徐温收为养子。公元908年,徐温击杀张颢,拥戴杨渭(一名隆演)为吴主。从此,徐氏便掌管了吴国的大权。不过,徐温并未取代吴国,反而一直保持着吴国的天下。他只是派其子徐知训驻广陵,处理日常政务;派其养子徐知诰驻润州,以为呼应。大事则由徐温在金陵亲自决断。及后徐知训骄横无知,被吴王杨渭的舅舅朱瑾所杀。此时徐知诰乘机到了广陵,安定秩序,并代徐知训执政。徐知诰精明,既对徐温以孝著称,又颇得民心。927年,徐温死,徐知诰囚禁了徐温的儿子徐知询,自代徐温执政。他拥护杨溥为吴国皇帝,但自居金陵;并派自己的儿子景通、景迁先后驻广陵,一如徐温旧例。935年,吴封徐知诰为齐王,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不久,又改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为齐王加九锡,建天子旌旗。937年,徐知诰受吴国“禅让”,废吴帝杨溥,自称皇帝,国号大齐,年号昪元。次年,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见南唐前主李昪)。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服丹药,中毒而死,年五十六,谥曰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宗,陵曰永陵。根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大齐,史家称之为徐齐。939年,徐知诰回复原来的李姓,并改名李昪时,为了附会已灭亡的唐朝,把国号改为大唐,是为南唐。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大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先主李昪称帝时期是南唐的盛世,保境安民,不轻用兵。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
南唐和唐代是一个朝代吗
不是,南唐(937年—975年)是李昪建立的,唐朝(618年—907年)是李渊建立的。
1、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后迁都南昌。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
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别国昌盛。
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南唐乘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为周行逢所据,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
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江南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占金陵(今江苏南京),后主李煜出降,南唐覆灭。
2、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开创了“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治世局面,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05年,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渐振。
878年,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扩展资料:
开国皇帝
1、李昪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
李昪(昪音biàn)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后随养父徐温改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
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
943年(升元七年),李昪因丹药中毒导致背上生疮,在升元殿去世,是为南唐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2、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唐国公李李昞之子。
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姨母)垂爱,起家千牛备身,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
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
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面对隋朝土崩瓦解,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于晋阳。
建立大将军府,带领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南下,攻克霍邑,斩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
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隋炀帝遇弑后,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命秦王李世民统兵作战,击败陇西的李轨和薛举父子、击退并州的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洛阳的郑王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及地方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
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上元元年(674年),尊号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朝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