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和高一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的解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2、高一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言文篇目
- 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 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本必背文言文,古诗,有哪些
- 5、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哪些
- 7、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8、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9、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学习和备考中,文言文知识点需要梳理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1
《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 短语 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2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3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2烛之武退秦师,3荆轲刺秦王,4鸿门宴。必修二:1《诗经》两首:氓,采薇。2离骚,3孔雀东南飞,4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5兰亭集序,6赤壁赋,7游褒禅山记。必修三:1蜀道难,2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3琵琶行,4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5寡人之于国也,6劝学,7过秦论,8师说。必修四:1窦娥冤,2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铃霖。3苏轼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6廉颇蔺相如列传,7苏武转,8张衡传。必修五:1归去来兮辞,2滕王阁序,3逍遥游,4陈情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 文章 ,是相对新 文化 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高一语文 必修一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1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2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3
鸿门宴
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文言文挖空训练
★ 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内容(人教版)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笔记
★ 高中必背文言文大全
★ 高考必背古诗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课本必背文言文,古诗,有哪些
【必修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荆轲刺秦王 (诀别场景) 《战国策》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是 高一语文 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个人教学计划合集5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下册语文考的都是什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三篇: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1、先秦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2、战国为多人所作的《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3、《鸿门宴》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扩展资料: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文言文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
1、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2、《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3、《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文言文背诵一直是很多学生的痛,先不说背诵,就是读下来、理解 文章 意思,就需要花费很多功夫,如果再行云流水的背下来,的确是很困难,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 高一语文 必修一必背文言文,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获取更多" 语文知识 "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大全 ★
★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总结 ★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与范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雨巷 》——戴望舒
3、《再别康桥 》——徐志摩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5、《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6、《鸿门宴 》——史记
怎样背诵高中文言文?
1、理解记忆法
高中阶段背文言文,就不能再死记硬背了,因为高中需要背诵的文言文较多,而且内容较深,如果还像此前一样靠着死记硬背,不仅背诵的效率低下,而且即使背诵完也会很快就忘记了。
所以,背诵首先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文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知道文章的结构,知道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翻译后的现代文来复述,直到理解透了,然后在尝试背诵,这样就能大大提升记忆效率,而且,背下来的内容不容易忘记。
2、关键词记忆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背古诗的时候,如果卡壳了,别人只需要提醒一个字,就能马上就能想到下一句,其实,文言文记忆,也需要这样的关键词,比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只需要记忆“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然后把这些词串起来,这样就能慢慢背诵熟练了。根据这个思路,把关键字词串联起来就很好背诵了。
3、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者是课文中某一个人物甚至某一个物品,然后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展开联想。文章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先将框架弄清楚,然后在一步步细化,比如《滕王阁序》,洋洋洒洒一大篇该如何背诵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文章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进行背诵了,这样就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跳跃记忆法
很多时候,我们记得古文中的第一句、第三句就是忘记了第二句,这个时候我们不要急着看课本,而是继续背诵第三句、第四句……,直到全部背完,然后把跳过的部分再一一进行背诵,使前后连贯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提升背诵课文的速度。
高中文言文的 学习 方法
文言文让人头疼不假,但是,就真的没有办法攻克文言文了吗?当然不是,接下来就为大家讲一讲高中生该如何学习文言文你?
1、 课前预习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就要做好课前预习,通过预习能让我们明白文章的答题结构和中心思想,知道哪一部分比较难,哪些知识需要在课上重点学习。预习的时候,首先要排除阅读障碍,首先就是要知道生字生词的读音,然后,粗读文章了解大体意思以及作者背景,保证自己带着问题去听课。
2、跟紧老师
文言文课堂上,老师主要以讲为主,课堂互动相对较少,而且涉及到实词、虚词、古文今译等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学生都容易“溜号”,这恰恰错过了老师细致的讲解,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课堂上一定要跟紧老师的思路,进一步提升对文言文的认识。
3、弄清译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古文翻译,大多采取“一遍过”的态度,觉得知道了古文的大体意思就行了了,其实,很多细节的内容都容易被忽略,比如:某一句话里实词虚词的具体用法是什么,作者的准确意图是什么,当不确定时,译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准确、清晰掌握译文是学好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4、温故知新
高中文言文看似变化多端,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要考查的知识点也就那么多,所以,在获取新知识时,一定不要忘了前面学的,做到温故知新,不断 总结 学习 经验 为自己所用。
高中语文如何学好?
首先,我先表明我是今年的高中 毕业 生,高考语文拿了133分,是本省前十名,平日里语文也几乎是100分以上,对于语文的学习方法,我有以下见解,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第一,要想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就必须保证自己在选择题基础题不丢分,也就是要确保自己对字音字形非常敏感,这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你可通过经常翻阅词典浏览(注:最好是词典,因为词典里有很多高考2题里出现的 成语 ),这样既能省时间(不去花太大功夫刻意记),而且对自己的词汇量等也有帮助,同时,你必须懂得通过各种手段大可不必刻意去找一些高考应试的资料,毕竟记得多不如记得巧!
如果你的基础比较薄弱,那么也不去看那些名著,要知道,高考对于名著几乎不设考点,多读书固然是好的,这是文学素养的积累,但这要在充裕的时间内才有效率,建议在高一高二时多看课外书,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和增强语感,而高三就要多写一些历年的高考卷,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会写一手美观的字!高考阅卷是很枯燥的,如果你能写一手漂亮的字,那么就会占很大优势,所以,如果你的字不是很工整,就要赶快去学 学书法 练练字,如果你的字已经足够工整,那么也可以再追求美观(建议是正楷),这一定会为你挣得不少分,相信我吧!
第三,要保证自己在默写那里绝对一分不丢!这就要你下足功夫,认真去背课文(但是我建议同学越早背越好,最好现在就去找前一年的必考文章背诵,而且要多温习,多抄写,确保不错字),要想语文拿高分,自己就要对自己严苛。
我暂时没那么多时间写那么多,其他的就要你自己慢慢领悟了,但你要记住,语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好,一定要注重积累,看的书多了,自然而然也就会用了!希望你能自己去领会语文的乐趣!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 高一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复习资料
★ 高一语文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文言文
var _hmt = _hmt || ;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知识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1: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雨巷》——戴望舒
3、《再别康桥》——徐志摩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6、《鸿门宴》——史记
除此之外还有《劝学》、《师说》、《赤壁赋》
常考的句子有: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2、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驽马十驾, 。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 、 、 。
5、孔子曰:“三人行, 。”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
8、舞幽壑之潜蛟, 。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