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诗意是什么,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表达了》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诗意是什么
- 2、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3、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思想感情
- 4、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
- 5、长相思(纳兰性德)意思
- 6、长相思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
- 7、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8、纳兰性德《长相思》全词及注释赏析
- 9、李煜长相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对比赏析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诗意是什么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出处:清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纵马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纳兰性德写长相思的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出自:《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原文: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扩展资料:
赏析: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
“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
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
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
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亲切感人。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
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
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思想感情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征人们对故乡的思念。《长相思》的上片写旅程的漫长与曲折,下片写塞外的荒寒景象,不仅突出了远行路途的漫长以及塞外的苦寒,更表现出了诗人心中浓浓的乡愁。
《长相思》
纳兰性德 〔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的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结尾这一句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赏析
释义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山海关。在今河北省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时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 清朝初年著名词人,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赏析纳兰性德的诗词大多数描写的都是日常中的真实的事情,他心思缜密,感情细腻,他的诗词常以写景寓情。 公元1682年2月25日,康熙皇帝平定云南,出山海关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23日出关,遇到塞上大雪。风雪交加的天气引起了词人对京师家中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由外而内,由大到小,写出了做为军人和普通人的内心独白。 词的上下片的首句运用反复的手法,一程又一程,一更又一更分别强调了路途的遥远和风雪迷漫的场景,形象生动,如临其境。 上片描写军队跋山涉水,来到关外,离家越来越远,“夜深千帐灯”显现的是皇家气派,苦寒的天气,露营在塞外,营外凌冽寒风暴雪让万千将士夜不能眠,思乡心切。 下片由外部写到词人自己内心的复杂心境,急风骤雪夜宿之时,在这荒寒的地方,征人百感千肠,夜不能寐,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之声,让词人更加思念京师的家中,交代了迟迟不能进入梦乡的真实原因。 “无情未必真豪杰”,这首小词,不同于其它的边塞诗词,大都展现宏大的征战场景,而是通过对山、水、风、雪、千帐灯等大的物像的描绘,来烘托作者细腻婉转的思绪,起承转合自然,缠绵而不骄矜造作,在柔情中不失男儿的阳刚之气,自然雅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词中表达出来的纵使寂寞难耐,思乡情切,也必须要履行军人戍守边塞的职责的朴素情怀,提升了整首词的思想境界。
长相思(纳兰性德)意思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比较有代表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本身是描写纳兰性德在军旅跋涉当中的艰难曲折,还有一些思乡的愁苦情绪,但纳兰性德却将它写出了一种美感。
长相思本身是词牌名,每一个词牌都有规定的字数和韵律。前半部分,山一程,水一程,指的当然是在行军过程中路途的遥远,跋山涉水十分艰难。榆关指代今天的山海关。畔,也就是边的意思。榆关那畔,这里就是指山海关的另一边。千帐灯,这里也是虚指,说明营帐之多。行军人数之众。后半部分,风一更雪一更,指天气风雪交加。聒就是指声音嘈杂的意思,故园和前面的乡心相呼应,都指故乡,也就是北京。此声是代词,即指前面提到的风雪之声。
整首词的大意是:这一路行军的路上,跋山涉水,路途遥远,旅途艰难,但众将士们一心向着山海关那边进发。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千万营帐里都点起了灯。本来应该是休息的时刻,因为账外风雪交加,声音不绝于耳,让战士们无法入睡,也无法在梦里进入久别的家乡。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想起故乡。昔日在我温暖的家乡北京城,是没有这般风雪之声,严寒之苦的。
整首词不仅描写了塞外行军的艰难,旅途天气的恶劣,并且通过夜间莹莹灯火,账外凄凄风雪,烘托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作者情绪之所以如此复杂,也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系。纳兰性德,字容若,他本身就非将门,而是出生于书香世家,又是皇上的贴身侍卫,可以说并没有吃过什么苦,反而少年才子,春风得意。也正是在这一重身份下,离开温暖宁静又美好的家乡,远赴塞外。在外越是苦寒,就越是引起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两相对比之下,情感也产生激烈的碰撞,达到高潮。整首词语言朴实无华,看似白描的手法,却表现出真挚的情感,自然而然,有感而发,毫无雕琢痕迹。自古以来,也多被众人称道。
长相思纳兰性德翻译及赏析
翻译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赏析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思路: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展开。
今年,轮到清朝正黄旗人驻守边关了。皇帝派纳兰性德率领将士们,到山海关驻守。从北京出发,向北行军。纳兰性德带领将士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今晚露宿在野外。北风随着夜色降临在这离山海关不远的军营里。
环顾四周,一顶顶帐篷透出点点灯光,若隐若现。出门在外已经几个月了,春节也即将来临,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令人不禁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亲朋好友,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夜越来越浓了,大家该休息了,各自熄灭灯火,压好帐篷。
半夜里,主帅纳兰性德被呼啸的北风惊醒了。只见帐篷外风雪交加,狂风大作,阵阵寒意扑面而来。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小园。故乡的小园该是多么的温暖呀!
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放鞭炮,房间内酒肉飘香,香气诱人。多么想和家人一起坐在暖暖的炕上小酌聊天。而这里,却是冰天雪地,身在边疆,只能梦回家乡。
扩展资料: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
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纳兰性德《长相思》全词及注释赏析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原文: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李煜长相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对比赏析
长相思·一重山李煜 〔五代〕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译文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长相思纳兰性德 〔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在词调下题作“秋怨”。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长相思·一重山》上片写思妇望中所见之景。这三句描写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自然皆带寒意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长相思·一重山》的启发。写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长相思·一重山》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长相思·一重山》“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综上所述,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一个在家思,一个在外想,两相呼应。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