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人生就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和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吗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就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和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人生就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才是人生常态

生命是痛苦还是幸福?幸福又在哪里?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会痛苦,满足便会无聊,人生就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确实,说出了人生的部分真相,人总是在追求欲望的满足,在追求的时候总认为我达成了就会很幸福。但当真正达成时又大失所望,那种满足感停留片刻又马上消逝了。因此他认人生的目的是未来欲望的满足,而满足只有一刻,所以幸福是暂时的,无聊和痛苦才是人生常态。
理论上这么说好像挺对的,但是反观自己的生活,好像快乐的时刻挺多的,这快乐在当下是切实能够感受到的,在之后回味还是能记得当时的幸福感。
唯此刻感觉到心灵的充盈便是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何须去苦寻未来的快乐,这种感觉便是真,不带半分虚假。何必待到以后与此时不同时说。当初一切均是虚妄,自己太傻想得太单纯,哪有如此岁月静好。生活本就不易,半点的心灵满足已经是偷来的了,有就该珍视,没有也为常态,为了常态而否定这得之不易的幸福,不是自找苦吃?没有什么所谓完美的生活,只有此刻的心动罢了。
珍藏每一幸福瞬间会成为苦难时支撑自己的力量。人生除了在无聊和痛苦中摇摆,也可以在美好瞬间的积累下重新体会幸福。

返回目录

叔本华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吗

1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3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4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5
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6
人存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须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7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8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9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10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11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返回目录

叔本华:人生总是摇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只有一种解决办法

对生活稍有了解的人很容易就能明白: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最大的敌人,而我们往往深陷其中而不可知。
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就会远离第一个敌人——痛苦,同时离第二个敌人——无聊越来越近。
举个例子,艰苦和贫穷的生活导致了痛苦,而安逸和富足的生活就会导致无聊,所以,地位较低的劳动阶层永远都在与痛苦作斗争,而上流 社会 的富人则绝望地挣扎在无聊之中。
无聊真正的来源就是内在的空虚,它促使人永远不停地向外部寻求刺激,努力用某种事物来激活自己的精神和情绪。
他们饥不择食,无法停下单调、贫乏的消遣和永无止境的社交,他们一旦停下来,就不可避免地感到无聊,因为巨大的灵魂空间里空无一物,只有外来的刺激才能让他们感到片刻的愉悦。他们甚至不由自主地在门口和窗户向外张望。
这种内在的空虚导致他们沉迷于花样百出的 娱乐 社交和奢侈消费,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上午逛商场,下午逛超市,晚上看电影,看起来闲适、充足、美好。但每当入睡之前,他就无法选择地直面自己,此刻他的内心、他的心态、他的混乱就一览无余。因为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只能求诸自身,他自身所具有的东西会完完全全地暴露出来。
人的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越大,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是显而易见的。叔本华说,“避免这种痛苦的唯一方法,是拥有丰富的内在,也就是丰富的精神思想。”
很多人用外部的事物刺激来短暂告别无聊,殊不知打破这种痛苦的唯一方法,不是用外部条件,而是改变内在的自己。
精神思想丰富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思想都在活动、更新。他们不断地在 探索 和体验内部的世界,同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整理,形成一套系统的自己特色的体系,这些都能够使杰出的头脑远离无聊。
譬如释迦摩尼悟佛,他过了多年苦行僧的生活,空乏其身,得道不成,于是终日坐禅于菩提树下,心无外物,终于悟得佛法。在如此喧嚣和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里,我们其中很少有人像王守仁、爱因斯坦(在一处简陋的木屋里完成了狭义相对论)、释迦摩尼这样独处过。
痛苦和无聊成反比,一个人越靠近某一端,则便远离另一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首先努力摆脱痛苦和烦恼,从而达到一种宁静、安逸的状态,获得一种简单、安宁、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越是丰富,他就越是愿意独处,叔本华说:”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他的意义也就越小。“因此,一个拥有杰出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他人打交道。
正因如此,我们很容易知道叔本华,而记不得欧洲任意一个挥金如土的贵族的名字。

返回目录

叔本华:思考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烦恼的根源有两个,一是痛苦,二是无聊。他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给出的答案是,学会思考。他认为,思考是人类快乐的源泉。
叔本华认为,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热爱思考,一类不爱思考。
不爱思考的人,喜欢“向外部世界寻求快乐”,比如吃喝玩乐、逛街购物等。当外部条件消失时,不爱思考的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此外,不爱思考的人喜欢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琐事上,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很肤浅,可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的人生始终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爱思考的人则不同,他们习惯于“向内心世界寻求快乐”。因为思考过程在头脑中进行,不必依赖任何外物,当金钱、地位和名誉都消失时,这种快乐也不会消失,因此这种快乐是最纯粹的快乐。
叔本华发现,热爱思考的人有三个特点,第一,热爱知识。一个人越是聪明,就越是热爱知识,知识能拓展我们精神世界的疆域。第二,享受独处。独处能使人思考,而思考是快乐的源泉。第三,欲望较少。
精神世界越丰富的人,对物质的依赖程度就越低。他们不会被物质所奴役,因而身心更自在。
总之,热爱思考的人精神世界很丰富,他们很少痛苦和无聊。

返回目录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这句话引自叔本华的哪本书

这是叔本华著名的钟摆理论,出自他的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1】,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对这句话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1】*该书一般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目前国内翻译最...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