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和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和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 2、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的儿子都封侯了,李广依然没被封侯
- 3、李将军李广难封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 4、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 5、李广难封的原因
- 6、李广难封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容简洁明了
- 7、为什么李广难封
- 8、李将军列传李广没有受到重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李广一辈子都无法封侯
王勃《滕王阁序》里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后人记住了李广、也记住了他终生未能封侯之事。提起李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都是“飞将军”这个外号,一位被自己的对手称为“飞将军”的将领,怎么就一辈子连个列侯都没有混上呢?难道真的如一些人所说,是汉武帝刘彻为人刻薄寡恩吗?恐怕未见得……
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
人们经常说“汉承秦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汉承秦制”呢?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完美地诠释了“汉承秦制”四个字。汉王朝建立之后,近乎照搬了秦王朝的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尤其像李广这样的职业军人,一切爵位都必须靠军功获得。没有实打实的军功,你名气再大也没用!即便是卫青那三个“襁褓封侯”的儿子,他们靠的也依然是他们老爹卫青的军功,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汉武帝的内侄!
如何“李广难封”
因为与李广的关系比较和谐、加之对卫、霍成见颇深,太史公在编纂《史记》时掺杂了许多私人感情因素在其中,把李广描绘成了“天上有、地上无”的一代名将!那么,李广的军功到底如何呢?
平心而论,李广这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战术指挥能力也不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行伍出身的李广很早便在一众“丘八”中脱颖而出。可这种“少年得志”最终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广的发展。凭借军功,年轻的李广被提拔为了汉中郎,成为了皇帝的“禁卫军”、早早远离了战场,失去了继续用刀枪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陪着皇帝狩猎玩儿……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上天再一次给了李广机会,可李广政治上的“弱智”却最终让他与封侯失之交臂。在昌邑城下,李广率部夺取了叛军的军旗,立了大功。梁孝王刘武为了拉拢李广,授予了他将军印。政治上“弱智”的李广想都没想便接受的。刘武何许人也?汉景帝的胞弟、理论上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诸侯王。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又立下了大功,加之窦太后的“一碗水不端平”,刘武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汉景帝的皇位和皇权!手握重兵的将领和这样一个人搞到一起,而且还接受了他授予的将军印,汉景帝作何感想?不言而喻。事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李广,却给他来了个不封不赏——“梁王不是给了你将军印了吗?他已经赏过了,朕还赏什么?”就这样,李广因为自己政治上的“弱智”失去了第一个封侯的机会。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李广被调任边郡太守,这个职位虽然地处边境,却没有以行政为主的职务,并不直接领兵上阵杀敌。加之那段时间汉匈之间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李广在军事上乏善可陈……汉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李广又被调回了长安,出任卫尉。职位虽然升了,却再一次失去了建立军功的机会。
后来,汉武帝改守为攻,主动对匈奴发起攻击。李广以卫尉身份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因为名气太大,匈奴人把本来作为“偏师”的李广作为主力来打!李广“双拳难敌群殴”,最终成了匈奴的俘虏。虽说后来逃脱了,但战败和被俘在彼时是死罪,李广逃离了匈奴却逃不脱汉王朝的“死刑判决”。所幸的是,汉王朝有赎刑,可以用军功和金钱抵死,最终李广只能拿以往的军功和家中的积蓄来换取自己的性命,被贬为了庶人。自此,李广之前的一切全部清零……
不久之后,边境战火再起,李广被汉武帝重新征召出任边郡太守。继而又接替石建出任郎中令。此间,李广主要的职权范围同样不是统兵作战,依然没有建功封侯的机会。直到元朔六年,李广奉命岁大将军卫青出征,此役很多将领都立功封侯了,可李广却因为杀敌俘敌数量不足再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由此也可见,李广在主动进攻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他的思维基本还停留在汉初的防守层面。再后来,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分兵进攻匈奴,因为张骞耽误了行程,李广部被匈奴右贤王部四万多人围攻,虽然后来张骞赶到、匈奴人撤军,但李广部却近乎全军覆没……事后,汉武帝给李广来了个功过相抵、不赏不罚,李广又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上天给了李广最后一次机会。可负责迂回包抄、配合卫青作战的李广却带着军队在草原上迷路了……此举直接导致卫青的主力部队与匈奴军队交战时让最“重量级”的单于给逃脱了!事后,问责在所难免,李广一时想不开,居然抹脖子自杀了……最后一次立功封侯的机会也失去了。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
“李广难封”到底该怪谁?汉武帝吗?作为帝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不可能为了李广去破坏二十等军功封爵制度,因为他还“不够格”!汉武帝错了吗?没错。如果他为了李广破例,那么其他人呢?长此以往,军功封爵便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作用。那么,只能李广自己的责任。当然,李广早年间名气太大,对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出征匈奴,作为“偏师”的李广所部经常会被匈奴人视为主力,遭到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围攻,自保已然不易,杀敌建功就更加困难了。但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在李广自己。
首先,李广这个人政治上太“弱智”,这一点从他和梁孝王刘武之间的那件事以及他的儿子李敢公开让卫青难堪也能看得出,李广这个人的性格比较直接,自然不太受上峰待见,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立功与升迁。虽说军功是靠刀枪打出来的,可上峰不给机会,你拿跟你去打?再就是战略思路的转变,汉武帝与匈奴大规模开战之后,一个重大的战略思路转变就是深入匈奴境内作战、把战争祸水引向匈奴,汉武帝尤其赞赏霍去病的孤军深入、狂飙突击!在这一点上,李广是有“硬伤”的,从漠北之战时李广迷路就能看得出,他更适合在家门口防御作战,远征、孤军深入并不擅长……也就无怪乎数次远征匈奴李广要么兵败、要么无功而返了。没有实打实的军功,就没有封侯的本钱,就算汉武帝再器重他李广,也没用!更何况,汉武帝对李广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器重”。
王勃一句“李广难封”让后世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是汉武帝的刻薄寡恩导致了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但实际上呢?这个锅汉武帝背不着!最主要的责任还在李广自身,他的战术思路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加之政治上比较“弱智”、在高层的人缘也不算太好,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也无法与卫、霍这些汉武帝的新宠相比,终生未能封侯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作为高级将领,单兵作战能力、战术指挥能力固然重要,但战略思想必须紧跟时代,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淘汰,能与士兵没吃同住、同甘共苦的不一定就是优秀将领……很不幸,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霍去病视士兵如草芥,但他战略思路对了,自然比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李广更加容易建功立业、立功封侯。
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的儿子都封侯了,李广依然没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最终没被封侯,是因为对方太强大,也因为李广自己的气度不够大。
“李广难封”这句话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他的竞争对手,太强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汉武帝时期为迎击匈奴,大汉派遣的将领有:汉武帝小舅子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这四位都很厉害。
公元前129年,匈奴来袭,他们烧杀抢掠,老百姓的生活顿时处于水深火热中。
汉武帝就命令这四个人,分别带领一路军队反击匈奴。
当时的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都有过作战的经历。只有卫青是头一次。 但是卫青相当幸运,他一路上碰到的军队,都非匈奴主力部队,卫青一路乘胜追击,直接到达匈奴的圣地龙城。
可是,李广这运气就没那么好,他直接碰上匈奴的主力,刚出塞就陷入匈奴的包围圈,虽然拼命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李广自己被生擒。
后来,他自己抢了匹马,召集被打散的兵马,灰溜溜地回了长安城。这回去以后,汉武帝这边论功行赏,自然卫青得到了奖赏,李广在这被贬为庶民,官职也被削去。
李广难封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李广的个人气度不够。
李广被罢免期间,无所事事,除了骑射打猎,就是与人一起饮酒。
有一次外出打猎时,酒喝多了,晚上路过霸凌县的霸凌亭,县尉不让这李广过去。尽管都报上了前任飞将军李广的名号。这县尉怎么就是说不通。这就跟这个县令结下了梁子。其实也不怪这个县令死脑筋,当时最然他们经过的地方是霸凌亭,那里是汉武帝父亲汉文帝的陵寝,县令自然马虎不得,所以时常晚上前来巡查。李广曾经大将军,和一个小官吏争锋,实在不该。
后来论功行赏,李不是战争的主导者,所以尽管他有军功,也难以封侯。
李将军李广难封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第一他曾经被俘过,虽然逃脱了但无形中已经折了身价;第二他不善言辞,不会接交朝廷的官员,客观原因是他不是汉武帝选中的集团中的人,也就是他始终都没有融入到汉武帝建立的社交圈,比如一开始轻视卫青,后来又对霍去病看不顺眼儿,你对皇帝赏识的人看不顺眼也就是间接对皇帝看不顺眼儿咯,这样岂会有好果子吃。
李广为什么不能封侯
李广不能封侯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功不够。
李广有其名,也有其实,但并无其功。汉代封侯的标准,相对于秦朝时难度增大不少。除了捕斩敌军重要将领之外,还要斩敌千级以上。李广前期对匈奴作战以防守为主,后期出击战中只取得了三次不见敌人和二次覆没的尴尬战果。
2、运气不好。
李广年轻时,打出了很多以少胜多,惊世骇俗的经典战役,但西汉的国力有限,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对匈奴的作战;及至汉武帝时,汉朝扭转被动,主动出击,此时李广已经垂垂老矣,汉武帝并不同意他去进击匈奴老巢,后来勉为其难,让他做了前将军。
李广固执己见,在汉军出塞后,又迷失道路,最后落得自尽的下场。
3、治军不严。
作为主要将领,李广喜欢单独行动,常常使自己处于险境,很多次都是侥幸生还。用兵并不是逞个人之勇,李广所起的作用并不正面。李广的军队管的非常宽松,这与治军严明的程不识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们时常为李广鸣不平原因
一方面,李广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是匈奴最为害怕的汉代将领之一;
另一方面,李广为人非常正直,而且体恤士兵,但李广不善言辞,只懂得做事,并不知道表功。李广的行为感动很多人,正如司马迁所写“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为一个有遗憾的历史人物,李广其人是受到司马迁高度认可的。司马迁写李广,着墨很多,突出了很多细节,其感情可见一斑。不过从落寞英雄论,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不是李广,而更像不得重用,甚至被折辱的一类人,这无疑暗合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的心境。
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
一、军功不够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
1、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性格因素
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
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三、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扩展资料
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李广历任七个郡的太守,前后四十多年,得到赏赐立即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兵一起。家裹没有多余财物,一生不谈购买产业的事。李广身材高大,长臂,具有善射箭的天赋,就是子孙和其他人向他学习射箭,也都赶不上他。
李广寡言,不与人多说话,和别人在一起住,就在地上画作战阵图,射箭比射的面宽窄,输了罚酒喝。专门以射箭作游戏。带兵行军,遇到断粮缺水时,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不尝一口饭。
对待士兵宽厚不苛,士兵因此喜欢替他办事效力。他射箭,看见敌人,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射,一射就要应弦倒地。因此,他带兵作战,多次被敌人围困,连射猛兽,也几次被伤害过。
李广难封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容简洁明了
主观原因:李广恃才骄傲,曾得罪汉景帝,第一次失封
客观原因;李广生不逢时,当时汉武帝打的是长驱直入的进攻战,而李广早已习惯了汉景帝时消极的阵地防御战,第二次失封
为什么李广难封
百度上有不少答案,个人认为以下这篇较客观全面,原文(这个不确定哈)如下:
造成李广难封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一、运气不好;二、生不逢时;三、性格问题;四、竞争对手;五、皇帝好恶。
首先说第一点,李广总是在非常难打的攻坚战中非常出彩,但一旦到了必须取胜或众人瞩目的战斗中,反而倒阴沟翻船掉链子,致使他的仕途非常受影响,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汉武帝举荐李广,汉武帝都不确信李广的能力。
第二点,李广确实生不逢时。李广正直能征惯战的年岁时,经常打出以少胜多,惊世骇俗的经典战役,但当时西汉的国力尚不足支持大规模的对匈奴的作战,所以李广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守备为主。而到了西汉秣兵历马,有足够的资本与匈奴作战并能千里追击时,李广老矣。
第三点,李广的性格却有问题,他杀死在他赋闲时候藐视他的地方长官,尽管汉武帝没有批评他,但足以见到他的心胸狭隘。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王朔说:“将领的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
第四点和第五点可以合起来说。汉武帝本身更喜爱青年将领担当大任。卫青年老的时候也遭遇了李广式的尴尬,因为涌现出了霍去病。更何况年纪更大的李广。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简直就是板上钉钉,难以翻身了。
李将军列传李广没有受到重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是什么
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
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