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读书 | 《随园食单》酒醉六日谈和袁枚茶诗《随园食单茶酒单》,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书 | 《随园食单》酒醉六日谈和袁枚茶诗《随园食单茶酒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读书 | 《随园食单》酒醉六日谈(全)

第一日
聊中式美食,聊传统的酒醉美食,首推袁枚的《随园食单》。
袁枚十二岁中秀才,二十七岁任溧水知县,三十岁任江宁知县(今属南京),三十七岁便告病辞官,定居金陵小仓山随园(今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附近),从此开启了诗和远方的山野生活。1798年,他八十二岁高龄,因肠胃病过世。人生能因口腹之欲而终,也算是对一位美食家最后的褒奖了。
在袁枚看来,菜肴制作中调味是第一要务。在涉及到美酒料理时,他是这么写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他赞成,调料的品质高低对端上桌的成品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他整理的食单中,含海鲜、白肉和红肉食谱154道,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其中约有110道是用黄酒或米酒酿入味。从欣赏和借鉴的角度,我将这些调味手法整理出来,在之后的几篇里慢慢与大家分享。
当然,我仅仅摘抄了食谱中涉及酒的只言片语,对完整食谱感兴趣的朋友们,还请移步原作。
我们首先说说鱼。
水产品的腥气多是由三甲胺、氨基戊醛(酸)和六氢吡啶类化合物形成的,所以用酒烹饪,尤其是用黄酒,是为了利用酒中的酸性和醇类物质,让那些怪味,转化成多种芳香性物质,如醛酯类;同时,乙醇的挥发又能带走一小部分腥气。
在《食单》里,鱼大致被分成三类,分别对应三种用酒的力道。
一类,肉质鲜嫩者,单用酒,清蒸为主,不用水。
二类,略微厚重者,除酒之外,还要增加一道用油爆炒的环节。
三类,浓厚之物,需要更多的酱与酒。
大腥的鳗鱼,讲了四种方法,其中三种用酒。清煨鳗鱼,切成寸段,放入瓷罐中,加酒和水煨烂后,再加入酱油起锅。第二种蒸制,酱油和酒四六分,以汤汁盖过鳗鱼为原则。第三种红烧,用酒和水炖烂后,加入甜酱(就是甜豆酱、豆豉之类)代替酱油,收干汤汁,加入茴香和大料起锅。
《食单》里还出现了“糟鲞”。鲞,是指腌制的鱼干,糟鲞,不能用辣嘴巴的烧酒泡,而是要用酒糟,一种酿酒的副产品,很有营养价值。冬天时候把大鲤鱼腌制风干,“入酒糟,置坛中,封口。”用酒慢慢腌制,用的慢力,慢慢浸出来鱼肉和鱼油的醇厚。入夏才能吃。
与糟鲞是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道美酒料理“醉虾巴“。“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再加入酱油和醋汁上火煨一下,用碗扣上焖,吃的时候放在盘中,壳都是酥脆的。《老饕漫谈》中说:”糟与醉的区别在于无火气与有火气……都有酒香,却有薄厚之分。”
我一边翻阅《随园食单》,一边沉浸在古法的情调中,不知不觉,咖啡已经喝完,是到了张罗家人们吃早饭的时候了。此时,餐厅正对的风景刚好是蓝白相间,多日未见的阳光仿佛也重拾起浅黄色的旧纱帐,铺到我的桌上。
第二日
对于农耕大国而言,没有别的牲畜可以像牛一样拥有皇权的威力。牛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战略工具。“盗马者死,盗牛者枷。”自秦朝起,未经皇家准许屠牛者,皆处死或刑责。直到清朝,清宫内仍禁止吃牛肉,在民间虽不是完全禁止,但食牛者甚少。
所以,在袁枚食单中,对烹饪牛肉的记录极少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酒醉的鱼虾让我们看到了鱼米之乡的繁复,而到了牛肉篇,竟只有一个选民。袁枚泛泛谈到几句炖牛肉以及牛杂的简单制法,涉及到酒料时,仅添一句话:“牛肉……剃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极烂”。这里的”酒“,按照古人著食谱的惯例,当指黄酒。
牛肉是典型高蛋白食材。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水分会流出,所以如果用煎、烤等方法去烹饪牛肉,水分是往外流,如果控制不得当的话,肉质会变的干硬,难以下咽。然而,如果用湿式炖煮法去烹饪,类似西餐中的波煮Poaching,温火煨足,水分内外穿梭,酒液和肉汁相互交融,内外饱和程度类似,最终不但肉多汁软嫩,连汤汁都是上等精华。
我还没有亲自尝试过袁老的黄酒清炖牛肉,想必一瓶黄酒的收尾必定是隐忍而质朴。
不过,若改用葡萄酒炖牛肉,我倒是颇有心得。我曾在某美食APP上分享过一种自创的高压锅版红酒炖牛肉,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至今浏览量近80万,虽然人数不算多,可相比我发布的其它酒醉美食来说,这个数字真是遥遥领先了。牛肉与葡萄酒的结合,更像把强弩置于花圃之中,我愿沉沦,你莫倔强。
第三日
从古至今,吟诵五花肉的文人非常多,可是能够讲清楚猪肉烹饪之道的寥寥无几。苏东坡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讲出了驯熟五花肉要用慢性子,并且用诗意抬高了猪肉的地位,可他并没有具体介绍五花肉的色、香、味是如何产生的。
《随园食单》里的红煨肉,类似我们现代红烧肉,按照南方做法也叫东坡肉。红烧肉的一大亮点就是色彩饱满,红亮不油腻。现在,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用酱(酱油、腐乳等酱料)烹饪,或者预先炒糖色给五花肉体色。然而,袁枚可不赞成炒糖色。在食单最开始的色臭须知中,他说“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
红煨肉里,他除了使用甜酱和秋油外,又提到了第三种上色方法——用纯酒和盐,也可“红如琥珀”。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黄酒还很朴实,首先酒里没有额外添加“焦糖色”,而是利用了黄酒的本性。一来,黄酒原色从浅黄到红褐,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着色剂,尤其是那些好酒和老酒,更是有着花烛红妆的高艳。二来,黄酒中的糖分在高温下发生了焦化反应,呈红褐色,从内及外的给五花肉染了一袭红装。上色其实是老酒的真本事。
除了易上色,黄酒又能除去五花肉的臊和腻,比如这两例食谱:
同样是选用五花肉,一个煨,一个蒸。都不用水。靠酒水和肉液,小火慢工,保留肉的原汁原味。
除了五花肉,袁枚又介绍了另外几道佳肴,也很容易我们普通家庭去尝试。
仔细看这些猪肉食谱,我觉得很有趣:一个蹄膀要用掉上等黄酒一斤;一斤五花要用去半斤酒,真是给足了猪的面子!袁枚自述他本人“余性不近酒,故深知酒味”。谁料,他早已斟酒无数,锅前沁溢,盘中观赏,怎能说“不近”?
第四日
一大早,阿姨告诉我,今天午餐吃鸡。我们可真有默契啊!
我刚好整理到了《随园食单》的家禽系列。鸡肉物美价廉,一直是嫩在心头上的好当家。我跃跃欲试,好想来个一鸡五吃!我一边内心摇摆着,一边走上前,翻出几行读给阿姨听:
阿姨瞪了我一眼说:“什么是百花酒?”
……
好吧,理解。这个高级的咱们做不了,那就换一个。我翻了两下,递上两则新建议:
阿姨愣了几秒,然后告诉我,蒸锅上个月就坏了,而且她姓莫,只会做莫鸡。
MOJI......MOJITO......
我感觉她今天心情有点不好,要不就是觉得我在成心给她找茬,净整些文邹邹的名儿。
其实,此时此刻,我心情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早上鱼缸碎了,我左手被割破了,挂着冷秋的血滴子送孩子上了学。进家门,就在想吃一种从没吃过的鸡味,拿黄酒补一补,这有问题吗?
我一口气又放出了几个方子。
毫无疑问,阿姨被最后的“赤炖”二字激怒了。她把剁肉刀插进磨刀器里,发出一连串刺耳的尖叫声,然后朝一只拔了毛的鸡冲过去。我很想说,鸡已经死了,又何必大动干戈呢,整只炖,只要用好酒,有耐心,喂料恰当,等待一个来钟头,鸡也能骨肉脱离、汁鲜肉嫩。当然,此时,她面前的大块食材和菜板已经发出了吱吱嘎嘎的断裂声,共振,开天辟地一样。
我不敢再劝了。
我想,如果剁鸡块的声音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倾诉,那么邻里之间就算多了一种共同语言。
打开冰箱,我发现只剩下小半瓶五年陈黄酒,炖一只鸡有点少。我试探着问:“按这老食谱,黄酒还得再多备点,或者买点酒酿,要不我现在就出去买?”我把责任推给墨守陈规的古人,“你看,如果酒干了,还得再加水,加水,那也麻烦。”
阿姨大概是被我的情怀打动了,她允许我把书举到她眼前,然后瞅了瞅,说:“怎么看就是个红烧鸡块,家里有料酒,不用再买了。”
唉,聪明的人也不是没有缺点……原本料是料,酒是酒,把料和酒的味道分子卷起来,一瓶搞定,真的就一样了吗?分门别类,看得太清楚,是聪明人的特长。我说不过她。
午饭,应该是一如既往的家常红烧鸡块,预算也随着料酒的小机智一并降下来了。行。
这个周末是我们夫妻两人的结婚纪念日,甜酒煨鸡是不是也算是一道新花样?我又忍不住盘算起来。
我只好把想说,却没机会说出来的醉鸡“一二三”,通通补在这里。
袁枚的鸡肉食谱,用了多种酒款:百花酒、老酒、甜酒和好酒。这四个名字表现出了所用酒的共同品质,即风味足,糖分相对高。这样选酒的原因,一是,用酒自身的芬芳和糖分去弥补了鸡肉肉味的淡寡问题,炖出香浓口味;二是,乙醇易挥发,而且容易和肉的芳香分子结合在一起释放出来,也就是帮助鸡肉自身的肉香质挥发出来。尤其是当酒精浓度非常低时,如1%甚至更低,这种香气聚合的能力更明显。所以,用中低度数的黄酒、米酒或葡萄酒去炖肉,比用同等容量的高酒精度二锅头,更容易释放出鸡肉的原生香气。
但愿今天午餐,总有一个朋友愿意隔着屏幕和我畅想一下,那一阵阵从砂锅里蒸腾出来的酒香。
第五日
那年夏天,周姐一边忙着帮我打理家务,一边准备返回南京老家。她要与家人团聚,正像我趁着初夏回到北京,与丈夫和孩子开始新生活一样,我们都不再任性地追求自由了。
她陪我一路搬家北上,帮我用新的家具、新的电器、新的锦绸装扮了房间,看起来温暖又得体,可我知道,我的胃是旧的,而且很快就要变得空荡荡了。在日日更新的京城美食地图上,新的滋味层出不穷,我,好吧,就是那个顽固而躺平的我,好像一点都看不见炽热的欲望。
我央求周姐在离开前教我几道南京特色菜,其中包括盐水鸭。
鸭子的做法并不难,至少从表面上看,并不比之前我所列出的种种肉类更繁琐。翻阅袁枚食单,发现他也无比默契地证明了烹制鹅鸭的过程,更像剪枝插花,不明就里的食客大概只能感觉到寥寥几处有刀落下,紧接着便见佳肴端上了桌。
请看《随园食单》的记录:
对比前几篇鱼、猪、鸡的排场,短短三句半的鸭子食谱,貌似禁不起太多的琢磨。
那就直接出手干吧!!
在周姐离开后的第二周,我就亲自采购食材,从江苏快递来净鸭,按照周姐的做法,去炒椒盐、研磨、酒和料腌制,到最后炖煮,不出所料,口味极佳。
然而,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又尝试过两次,却都以失败告终,不敢再造次。
期间我还顺便卤过一只鹅,用蜂蜜混合了大量的手工黄酒,直接浇到我戴的一次性塑料手套上,再一层层地涂满鹅的内外,揉压,使内功向里渗透,表情不能做作。然并卯,如果家庭主妇这个行当也要用KPI去评定奖励的话,那么我将自觉自愿地扣减掉当年的奖金,用来向我所浪费的鸭鹅以及酒料致歉。
为什么我专心制作的盐水鸭,如今,连当初入门的水准都达不到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更不敢给周姐打电话请教其中的诀窍,怕自己会忍不住饥饿的眼泪。在交通与物流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会有这般为难?恐怕周姐也无法理解。
第六日
素食是餐桌上的园艺。
培根曾写道,若没有花园,建筑和宫殿只不过是粗俗的手工制品而已。那么,我想说,酒醉的餐盘里若少了蔬菜,脂肪和蛋白质不过是一场令人精疲力竭的打斗,难以长久。
众多丰富的维生素,能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明亮和长久,让皮肤再造出皮肤,让身体的一半在肉欲中旺盛,另一半在苗圃里落座,得以舒展。
袁枚是性灵派诗人,他的作品风雅别致、清新自然,即便是收集食谱,他也像一位出色的城市规划师,把青草的绿、豆类的黄、菌菇的浓、瓜果的透,有章有法地种植在他的美食地图里。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蔬菜被他放进酒里了呢?其实,我对这类菜肴的兴致远超过了肉类。如果把酒看作一个刀客,那么他独自潜入大殿能做什么,是容易想象的,可他偏偏持刀停在遍地野花和蘑菇的郊外,是要扑蝴蝶吗?
我细细翻阅此书,虽然入酒的素食不算多,但每一道都别具一格,令人垂涎。请看:
可以看出来,他选择的蔬菜,无论是豆制品还是菇类,其实都具备肉食的一部分灵魂,加酒烹煮,同样是出于除杂味、提鲜香的目的,关照了这类蔬菜的本性。平常,在家里煎豆腐,我也愿意加些海的味道,比如虾米、海带,炖煮前淋一匙黄酒等待片刻,吃的时候酒味早就不见了,可几种食材被激发出的奇效,真的是太宝贵了。
下班后,与朋友聚头在小桌旁,下酒小菜是酒友的哥们儿,而“酒下小菜”则是酒友的家人,它们用料十分简单,即便是烹饪小白做起来也不成问题。
酒的生命不应当仅仅终结在人的内脏里,它也可以暂停在锅中,然后用它的潜能获得新的身份,继续滋养人,而非猎杀人。我受过它的苦,因此才懂得了它也有反转的希望。
(完)

返回目录

袁枚茶诗《随园食单.茶酒单》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六清不可。作《茶酒单》。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札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又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呜呼!公山西人也,能为此言。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宦场便吃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列于后。
武夷茶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龙井茶
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常州阳羡茶
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洞庭君山茶
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此外如六安、银针、毛尖、梅片、安化,概行黜落。

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下哉!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炖法不及则凉,太过则老,近火则味变。须隔水炖,而谨塞其出气处才佳。取可饮者,开列于后。
金坛于酒
于文襄公家所造,有甜涩二种,以涩者为佳。一清彻骨,色若松花。其味略似绍兴,而清洌过之。
德州卢酒
卢雅雨转运家所造,色如于酒,而味略厚。
四川郫筒酒
郫筒酒,清洌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味变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为佳。
绍兴酒
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
湖州南浔酒
湖州南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亦以过三年者为佳。
常州兰陵酒
唐诗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之句。余过常州,相国刘文定公饮以八年陈酒,果有琥珀之光。然味太浓厚,不复有清远之意矣。宜兴有蜀山酒,亦复相似。至于无锡酒,用天下第二泉所作,本是佳品,而被市井人苟且为之,遂至浇淳散朴,殊可惜也。据云有佳者,恰未曾饮过。
溧阳乌饭酒
余素不饮。丙戌年,在溧水叶北部家,饮乌饭酒至十六杯,傍人大骇,来相劝止。而余犹颓然,未忍释手。其色黑,其味甘鲜,口不能言其妙。据云溧水风俗:生一女,必造酒一坛,以青精饭为之。俟嫁此女,才饮此酒。以故极早亦须十五六年。打瓮时只剩半坛,质能胶口,香闻室外。
苏州陈三白
乾隆三十年,余饮于苏州周慕庵家。酒味鲜美,上口粘唇,在杯满而不溢。饮至十四杯,而不知是何酒,问之,主人曰:“陈十余年之三白酒也。”因余爱之,次日再送一坛来,则全然不是矣。甚矣!世间尤物之难多得也。按郑康成《周官》注盎齐云:“盎者翁翁然,如今[赞阝]白。”疑即此酒。
金华酒
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亦以陈者为佳。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也。
山西汾酒
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至狠者。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汾酒之下,山东膏梁烧次之,能藏至十年,则酒色变绿,上口转甜,亦犹光棍做久,便无火气,殊可交也。尝见童二树家泡烧酒十斤,用枸杞四两、苍术二两、巴戟天一两、布扎一月,开瓮甚香。如吃猪头、羊尾、“跳神肉”之类,非烧酒不可。亦各有所宜也。
此外如苏州之女贞、福贞、元燥,宣州之豆酒,通州之枣儿红,俱不入流品;至不堪者,扬州之木瓜也,上口便俗。
最后加点个人广告:余虽为山西生人,饮汾酒长大,娶杭州龙井茶农女为妻,其中滋味不禁乐矣!

返回目录

随园食单茶酒单译文

这是白话版的:
乾隆五十一年秋天,袁枚七十岁来到武夷山,这武夷在福建祟安西南,建阳西北,依傍崇溪,海拨一千多公尺,山势绵亘百里,有三百六十峰峦,七十二绝岩之胜,传有仙人武夷在此山结庐隐居而得其名。袁枚对武夷山早想往已久,不顾年事己高,由家人和第子陪伴一路观花赏景,只见岩壑峭壁,溪流缭绕,九连山脉,婉转过岭,峰恋起伏,秀丽伟奇,风景幽雅,果然名不虚传。这天来到曼亭峰天游寺,这个庙特有意思,寺中有和尚也有老道,僧、道两家和睦相处,各供各的神,各念各的经,各行各的道,颇此相安无事,这道也成为当地一景,正因如此求仙拜佛之人,络绎不绝香火极旺,庙中僧、道两家得知当今名士袁枚到达争相款待,有道长献上特乡武夷岩茶,童子捧出茶具,杯子小如胡桃,茶壶个小如香橼,老道长持壶满酌一杯,最多不过一两,袁枚接杯在手,先闻其香后试其味,小口慢慢品啜,顿觉心旷神怡,又不觉斟上一杯在品,果然清香扑鼻舌存余香,而且连续三泡依然岩韵犹存,不由连声称赞:好茶,好茶。随后问道长此茶与前几天所饮之茶不大一样,道长说:先生今日所饮乃武夷山名茶精品白鸡冠,此茶香气悠雅清香高长是茶中珍稀品种,产量极少,袁枚很高兴索性连住三日,天天与道长烹茶论道,还写下了【武夷游记】和不少诗词。
袁枚在此以前对武夷茶并不感觉很好,嫌他味道浓滟,武夷山初试精品,彻底攻变了他的看法,觉得龙井虽然清雅,但味道淡些,阳羡茶虽然质佳,却韵味不够,他们尤如圭玉和水晶相比,在质量上各具千秋,武夷茶亨盛名于天下是有道理的,另外以前觉得不好和烹茶方法也有关,武夷岩茶也叫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有四大名品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一般乡绅商贾品饮多用壶盏盖碗等茶具,袁枚在武夷山,道长所献乃著名的工夫茶,这种品茶只有文人雅士,古寺僧道清闲之辈所享用,农民多用大瓷壶冲泡,还有的地方清晨起火,抓一把茶放入陶瓷瓦罐内放灶门口煨叫灶煨茶,上山下田提着饮用,袁枚以前多用盖碗,所以觉味浓苦涩,饮乌龙茶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工夫茶,饮工夫茶很讲究,所用茶具叫茶四宝,由壶、杯、池、炉组成,茶泡后先观茶色在用闻香杯闻香,茶汤入口,不要马上咽下,而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使之与舌根舌尖充分接触,徐徐咀嚼品赏,方能体会到其中珍味,喝茶小杯为品,大杯为饮,慢慢的品才能体会个中滋味,喝到极至,不觉春露清风飘飘欲仙。唐代卢仝号玉川子,嗜茶好茶有茶痴之名,曾留下【七碗茶诗】单道吃茶的妙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菜山在向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烹好茶须好水,茶圣陆羽将水定为山泉水为上,江河水为中,井水为下,古人将名泉排列为十九个名泉,清乾隆爷也嗜爱饮茶他老人家还特制银斗从重新评估天下名泉,最后以玉泉山、冷泉为天下第一,趵突泉、惠山泉第二,虎跑水第三,依次排列。袁枚嗜茶亦深知水之重要曾说:欲冶好茶先藏好水,然水中极品玉泉、惠泉之水虽佳,除非皇家专设置驿站水车专门传送泉水,可一般人家怎么能搞到,不要紧,天上下的雨水雪水却是人们有能力收集贮存的,不过刚下的雨水雪水味些燥辣,须置缸内存放谓之养水,过一段时间水的味道甘甜,红楼梦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沏茶所用之水即是存养五年之久梅花上扫落之雪水,总之选水以清、轻、甘、洌为美,有好茶、好水也得会烹,否则茶色泽味道全变,裴中丞路过金陵去随园拜访袁枚,老朋友见面甚是欢喜,袁枚亲自泡茶,取泉水放入穿心罐内,这穿心罐是一种中间凸起专门用来烧水泡茶的陶制器皿,相当现在的随手泡,煮水时用武火,水一冒泡即可泡茶,大开滚久了则水味会变,反复滚沸在泡则茶叶浮在表面味亦差矣,这确为经验之谈,泡茶水温直接影响茶的质量,一般以八、九十度为佳,也忌讳用反复滚沸的水。裴中丞回去后,逢人就讲:喝了这么多年茶,我昨天在随园袁公子才那里才吃了一杯好茶。后传到袁枚耳中,袁枚感叹道:裴中丞是山西人,难为他了,现在官宦人等,动辙熬茶,其苦如药,其色如血,太俗气了,茶贵清雅。袁枚最喜好的还是家乡杭州的龙井茶。
袁枚七十岁上武夷后曾说,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第一,其次莫如龙井茶,袁枚祖居杭州,每年清明到祖冢上坟,见山茶绿芽满树处处皆清,管坟的人送上一杯茶,水是清的,茶是绿的,啜饮一口顿绝清香甘爽齿颊留香,这种野茶是一般人所不能吃到的,尝后使人一生难忘。此处离龙井村不远,龙井与其说是井实则是泉,原叫龙泓,早在三国时就被发现,泉水从石洞壑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断,明代有一年天旱,村民在泉水处挖出一石呈龙形于是便有了龙井之称,乾隆下江南,曾将龙井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使龙井茶名声远杨,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按狮、龙、云、虎、梅排列品第,杭州还有一种禅茶叫“法净禅茶”,是法净禅寺,寺院自己种植的西湖龙井茶,供寺院僧人饮用。茶与禅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不解之缘,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采茶前还要按照佛教仪轨,举行禅茶开摘前的洒净仪式,龙井茶季节很强,时间决定茶叶品极,茶谚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之说,惊蛰初过,清明前采头茶称明前茶,由于嫩芽初迸似莲心,故称莲心,明前茶是龙井茶中极品,产量少异常珍贵,谷雨前采摘叫雨前茶,又称二春茶,此时己有一叶一芽,茶芽稍长,其形如枪,又称之旗枪。立夏前采摘称三春茶,此时茶芽较大,茶芽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三春后一月内采摘这时茶己成片,并附带茶梗,称之梗片,质量不如前者,也叫春茶。一袁枚在随园食单之茶单说:雨前茶一枪一旗,绿如碧玉,泌人心脾,明前莲心虽贵重,但味淡些须多用为妙,除西湖龙井外,袁枚喜欢喝的还有常州阳羡茶和洞庭君山茶,此外六安瓜片、君山银针、黄山毛尖、霍山梅片也可以喝喝。
随园佳肴:鹿尾茶叶蛋面茶
鹿尾:鹿尾南方不常见,尹文端公从北京带回一个让袁枚尝鲜,远道而来怕不新鲜,袁枚让厨房用茶叶裹起来蒸食一同品味,尹公认为用此法蒸鹿尾为第一,味道果然不同,最佳处就是尾巴的上端,俗称一道浆的部位。
茶叶蛋:凡蛋稍一煮就显老,而煮时间了长显得嫩些,鸡蛋百个,盐一两,用粗茶叶即可,以燃完两枝线香为度一,如果做五十个鸡蛋,只用五钱盐。但煮的时间不能减。
面茶:把粗茶叶熬成汁,再把茶汁兑入炒面里,加芝麻酱也可以,加牛奶也可以,稍微加一点盐,没有牛奶加奶酥皮也可以

返回目录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都讲述了什么

袁枚本人并不会厨艺,却是一名美食家,而《随园食单》则是他40余年美食实践的产品,以生花妙笔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烹饪技术和300多种南北菜肴点心,可说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随园食单》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出了烹饪的20条“须知”,包括先天、作料、洗刷、调剂、配搭、独用、火候、色嗅、迟速、变换、器具、上菜、时节、多寡、洁净、用纤、选用、补救、本分”等,作为烹饪人员的基本要求。

同时,又提出很多戒律,如“混浊”“苟且”“走油”之类。除了讲述许多菜肴的制作外,也讲了一些食俗的来龙去脉。《随园食单》在我国食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反映了我国烹饪的最高成就和精华,此书被誉为专业水平最高的食谱。

返回目录

随园食单的介绍

《随园食单》,古代汉族烹饪著作。共一卷。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返回目录

随园食单作者

《随园食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共一卷。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他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请采纳回答谢谢

返回目录

皇家御厨《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原序:鼎烹盐梅非易事四十年来集美味
须知单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
1.先天须知治佳肴要原料先子才细说须知单
2.作料须知色香形器味为先治菜作料是关键
3.洗刷须知燕窝去毛翅去沙鸭臊鳖丑除掉它
4.调剂须知调剂汁酱有配方五味调和百味香
5.配搭须知相女配夫门当对清者配清柔配柔
6.独用须知物去弊端尽其用味道太浓须独行
7.火候须知煨肉燃香记时间成菜关键唯火候
8.色臭须知香味形器色在先美丽芬芳更养眼
9.迟速须知宴宾客三日为请斗然至须急就章
10.变换须知治菜因材来施用一物一味不相同
11.器具须知名庖制菜精巧美美食还须美器盛
12.上菜须知味浓先上淡宜后上菜次序很重要
13.时节须知春夜润物无声雨三月食鲚合时节
14.多寡须知贵物宜丰贱则小煮肉须多炒肉少
15.洁净须知良厨四要六常法烹庖细节须洁净
16.用纤须知娶妻纳妾须媒妁煎炒烹熬粉做纤
17.选用须知烹饪分档巧取料量材选用很重要
18.疑似须知真味出俗忌疑似浓厚清鲜两相宜
19.补救须知为人作菜须斟酌无过不及能补救
20.本分须知做人克己求安分顺其自然知本分
戒单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这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21.戒外加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良厨制菜戒外加油
22.戒同锅熟:食材切忌同锅煮治菜提香唯汤羹
23.戒耳餐:耳餐虚名贪贵物烹之不当非美食
24.戒目食:美食堆砌盘叠摞肴馔横陈是目食
25.戒穿凿:物有本性戒穿凿顺其自然知本味
26.戒停顿:物味取鲜戒停顿囫囵吞下哀家梨
27.戒暴殄:物尽其用皆美味爱惜天物戒暴殄
28.戒纵酒:是非惟醒时知晓品美味切忌纵酒
29.戒火锅:冬宴涮肉麻辣烫火锅吃吃又何妨
30.戒强让:治具宴客佳肴侍主随客便戒强让
31.戒走油:鱼肉鸡鸭极肥物肉烂汤里戒走油
32.戒落套:诗词歌赋须性灵饮食切忌落俗套
33.戒浑浊:做菜制汤戒混浊为人办事不糊涂
34.戒苟且:慎思明辨讲认真拿事当事戒苟且
35.海鲜单:燕鲍翅参江珧柱古八珍并无海鲜
36.江鲜单:江宁织造云绵缎长江风物有三鲜
37.特牲单:古有特豚馈食礼广大教主用最多
38.杂牲单:有则出味无则人味奇材调鼎鱼羊为鲜
39.羽族单:积善修合无人见鸡功最巨提味鲜
40.水族有鳞单:鲥鱼有鳞不能去赤鳞烧尾化为龙
41.水族无鳞单:无鳞水族腥味重清洁洗净宜独用
42.杂素菜单:子才折腰酬素味佳肴不可少豆腐
43.小菜单:大餐敬客悦口目小菜佐食醒脾胃
44.点心单:梁昭明点心为小食郑傪嫂劝叔且点心
45.饭粥单:杯盘罗列皆目食养生充饥须粥糜
46.茶酒单:武夷品茗七碗生风清泉烹茶一杯忘世
47.茶酒单:兰陵美酒琥珀光浅酌豪饮佳味飨
48.作者絮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凤麟按:见《诗·豳风·伐柯》。】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凤麟按:见《诗·大雅·召旻》。】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曰:“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凤麟按:曹丕《与群臣论被服书》:“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难晓也。”】古人进鬐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凤麟按:见《论语·述而》。】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故纸;然能率由旧章,终无大谬,临时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凤麟按:《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凤麟按:网络版错讹特甚,昨得中华书局陈伟明编著本,乃以校之。余于食饮,虽不甚讲究,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甘脆适口,美色适眼,终不能去也。故略作校释,聊充过屠之嚼,亦共同好也。】

返回目录

《随园食单》中都记录了哪些美食

袁枚生活在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乾嘉时期国家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达官贵人和宫廷御膳的标准都堪称奢侈,《随园食单》中,记载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则将极快刀刮取鱼片,用钳抽去其刺。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鲜妙绝伦。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极枯,然后煎之。谚曰:“驼背夹直,其人不活。”此之谓也。或用快刀,将鱼背斜切之,使碎骨尽断,再下锅煎黄,加作料,临食时竟不知有骨。

返回目录

袁枚《随园食单》

早晨听樊登讲书中的李蕾老师解读《随园食单》,一下子对载入史册的吃货袁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起袁枚想起,首先想起的耳熟能详的古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跟随李蕾老师,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袁枚。也突然想到了一个饭店——随园。名字的由来,原来出自于《随园食单》。随园饭店装修得古色古香,外栽植着翠竹,在钢筋水泥的繁华街道别有一番意味;内部大厅里设有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供客人等候嘉宾的时候,可以练练手,写写毛笔字。
饭熟之间,是闲情,是雅致。闲来之时,读读这样的书也不错。

返回目录

随园食单是谁的作品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随园食单》出版于1792年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