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和淮海战役期间为什么黄维第12兵的解答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 2、淮海战役期间,为什么黄维第12兵团抵抗最顽强
- 3、解析《大决战》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为什么说经典震撼,超越历史
- 4、双堆集战役胡琏一个团3000人全军覆没不投降,旁边一个师被吓投降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大决战》系列电影,是我国在1991年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而拍摄的三部战争题材影片。因为这三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这三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群众演员数量,在国产影片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特别是拍摄《淮海战役》影片中黄维军团行军画面的时候,更是直接调动了解放军战士参演。影片中的黄维兵团,实际上是由1万多名解放军战士来扮演的。
电影中的黄维兵团行军的画面,已经令人十分的震撼,而在历史上黄维兵团的总人数高达12万,在行军的时候,要比影视剧中显示的人数多得多。不过历史上的黄维兵团在我军的攻击下根本不堪一击,肯定没有影视剧中解放军整齐的步伐和英姿飒爽的军姿。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发动的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55.5万人,是三大战役中消灭国民党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而黄维兵团就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兵团。黄维兵团下辖国民党4个军,12万人的兵力,指挥官黄维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深受蒋介石的喜爱。黄维在国民党军中素来有“书呆子”的称号,他打仗指挥死板,崇尚硬碰硬的打法。在淞沪会战中黄维指挥的一个师,打到最后连一个团都没能剩下,虽然在事后国民党当局嘉奖了黄维勇敢作战的作风,然而黄维也因此落下了“书呆子”的绰号。
在淮海战役爆发后,黄维奉命带领军队向徐州地区靠拢,在运动作战中被我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在包围黄维兵团后,我军通过土工作业等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圈。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黄维兵团内部早已人心惶惶,在几次突围失败后,黄维兵团最终被我军全歼,黄维本人也被我军俘虏。歼灭黄维兵团一战,是我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后,国民党军队的其他军团纷纷仓皇逃窜,大多在我军的运动包围中被歼灭。在黄维军团被全歼20天后,淮海战役正式结束。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彻底控制了长江以北的战局,为以后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出场的时候非常的华丽,战败的时候也非常的狼狈。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战役中人数和装备都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击败,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淮海战役期间,为什么黄维第12兵团抵抗最顽强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一场生死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兵力多的国民党军队却屡屡被兵力少的解放军围歼。从淮海战役的历程来看,解放军大体上对国民党军队实施了三次围歼战,一是在碾庄围歼国民党黄百韬第7兵团,二是在双堆集围歼国民党黄维第12兵团,三是在陈官庄围歼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在这三场围歼战当中,抵抗最顽强的就属国民党黄维兵团,那么在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什么黄维兵团还拼死抵抗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黄维自视甚高,第12兵团战斗力强。黄维第12兵团本不属于国民党徐州剿总战斗序列,它是淮海战役爆发后,奉蒋介石的命令从武汉华中剿总千里驰远淮海战场的。这个12兵团是国民党的王牌兵团之一,下辖四个军,即第18军、第10军、第14军、第85军以及第4快速纵队,兵力达12万之众,全兵团武器精良,战斗力强大,堪称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当第12兵团在双堆集被华中野战军包围之时,兵团司令黄维并不慌张,他深知华中野战军的没有重型武器,要想一口吃掉他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黄维这个人比较古板,心里有忠君的封建思想,再加上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把他从一个文官中将提拔成大权在握的兵团司令,因此黄维兵团相较于其他国民党部队,是不可能轻易缴械投降的。
二、黄维兵团被包围的情况与其他国民党部队不同。淮海战役期间,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包围,一方面是兵团司令黄百韬自己犯错,一方面是蒋介石瞎指挥。杜聿明集团被包围,那就完全是蒋介石瞎指挥,在答应“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情况下,还命令撤退途中的杜聿明集团转向救援黄维兵团。而黄维兵团是在正常进军途中被围,其军队将领的战斗意志上,肯定会超过黄百韬、杜聿明等心中有怨愤的人。而且黄维兵团在被围困之时,蒋介石还命该兵团副司令胡琏孤身飞入包围圈,给全兵团将士打了一针强心剂。从军队士气来说,黄维兵团也较高于国民党其他部队。
三是黄维的指挥能力和一线生机。黄维兵团被包围后,和国民党其他部队一样靠空投来维持后勤物资,而且蒋介石投下手令让黄维兵团在必要时刻分散突围。大家都清楚,战场上分散突围是下策,只要分散突围整个部队的建制就不存在了,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黄维深知这一点,他迟迟不下突围命令,目的就是把部队抱成团,固守待援也好,拼死抵抗也罢,在军事角度来讲,抱成团是正确的选择。在这一点上,杜聿明集团就做的很差劲。此外,黄维兵团被包围的地点,和蚌埠国民党军队很近,也和同样被包围的杜聿明部队很近,如果说蚌埠的国军北上来援,或者能够与杜聿明集团汇合,还是有一线生机的。这也是黄维兵团拼死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淮海战役期间,解放军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伤亡最大,特别是大王庄之战,被称为淮海战役最为惨烈的一战,解放军两个纵队的两个主力团围攻黄维兵团18军118师33团,奋战昼夜,才将大王庄攻克,解放军两个主力团也所剩无几。在最后时刻,黄维才下令突围,他和副司令胡琏乘坐坦克往外逃,最终黄维被解放军生俘,胡琏逃脱升天。
解析《大决战》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为什么说经典震撼,超越历史
淮海战役的广角镜头,实际上是用9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整师拍摄的。
《大决战》三部曲,包括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曲,是建党七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三部电影中各大军区全部军队都有一定的参加,听说前后左右一共有几百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士参加拍摄。到这儿,你也就能想像,90年代我国商业电影并未启航时,为什么会出现这般气势雄伟的大场面了。
如今许多人一谈起大场面,就想起印尼的史诗片《巴霍巴利王》,实际上《巴霍巴利王》的编导专业精英团队,压根不明白战事,各种各样脑洞大的军用装备实属吵吵。反而是十几年前的《英雄》,高宽比复原秦朝黑甲军团,第一次用弩阵、箭雨,那才算是牛。
但是,这种相比《淮海战役》来,或是间距太大。使我们十分看不起的黄百韬兵团,竟然没有在大运河上构建大桥,以致于井然有序的国民党到大运河边就乱作一团(只有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群众演员当得好,无论是有纪律军队或是有程度错乱,都井然有序)黄百韬被围住,徐州市南进的能冲宿县(今宿迁市)也被中野拦腰截断砍断,从华东竞技场开回来的黄维兵团十二万精英变成全部会战的胜负手。
因此,长达2分钟的黄维兵团军队开始了。从重型坦克底端逐渐,给人一种雄师来犯的无力感。随后时五路纵队迅速军队,重型坦克和车辆在群体中速率并挺快,也有坐骑在疾驰。团队渡河,五路纵队汇聚,全自动变成二路纵队,或是车子在中国步兵团在上下。这般迅速的军队,并非一个说白了的知名导演带上几十个副导演可以指挥调度系统进行。这彻底便是一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常规军演!
枪迷们看了这一广角镜头,反响强烈,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绝对没有很有可能摆脱那样的阵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可以,乃至抗美援朝战争阶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可以。就算到现在,也许也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等极少数部队可以进行。
那麼,有些人要问了,作为一个两小时的影片,必须耗重金打造出那样一个广角镜头吗?我要告诉你!自然必须!由于,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要解决的的一个雄师集团公司。一个一个而言。
黄维兵团是淮海战役的胜负手。黄维兵团,由陈诚土木系发展趋势而成。土木系,便是以十一师为基本的十八军。十八军在土地改革阶段一度做到了八个师,之后这八个师,拓展为十个军,全是陈诚的亲信充任军长老师和旅长。到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包括了由十八军、 十军、 十四军、 八十五军及(个迅速纵队构成, 中坚力量是十八军, 共十二万人。
实际上,针对黄维兵团,刘邓大军分毫害怕懈怠。从蒙城逐渐,黄维就遭受了第一、 二、 六纵队的坚强不屈狙击。第十八军强渡涡河, 攻击蒙城,第十一师向中野一纵、 二纵驻扎的阵营黄家, 启动了疯狂的攻击。二天两夜的大战,黄家一带片瓦无存, 土地资源都被火炮翻地了一遍。最后,中野发布了主战场,回拉。
下面便是南坪集,中野层面是陈赓的中野四纵,十八军的118师主要,迅速纵队20两重型坦克保护,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亲自督阵。只是一天时间,中野又丢了阵营。黄维正开心着,却想不到早已被中野七个纵队包围着了。
但是,难题是,中野在挺进大别山时丢了全部重武器,军力也仅有十几万。那样的军力,那样的武器装备,怎么可能围剿黄维兵团,乃至极有可能导致南麻、临朐、帝丘店等战争的“中间提升”!
因此,中野使出了秘密武器“飞雷炮”,用油桶抛射炸药包,所经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七窍流血而死,无一处创口。国民党管这一称为“没良心炮”。殊不知客观事实,则是飞雷炮有效射程仅有一二百米,假如与黄维兵团对轰,压根够不到另一方,乃至有可能说出。真实充分发挥的,实际上是有效射程更长远的华野特种部队纵队援助的炮团,尤其是机炮,有效射程超出一千米,被称作“老太爷”。
那时候华野向双堆集调去了特种部队纵队炮兵 第一 、 第三团和 山东省团场炮兵团 。每一次进攻逐渐,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机炮、野炮和山炮负电子,随后土工作中业让飞雷炮阵营移位,飞雷炮轰完,就剩余步兵团收种残留军力了。
黄维兵团是中野主要击溃的唯一团场。淮海战役中,国民党一共有五个团场被歼灭,分别是黄百韬兵团14数万人,黄维兵团十二万人,杜聿明带领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团场各十万人。在其中,仅有围剿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是中野的贡献,其他的四个团场44数万人,则是华野的贡献。
因此 ,黄维兵团有多强大,围剿黄维兵团的中野就会有多强大。
为了更好地让中野三大领导干部邓、刘、陈主戏多一点,华野粟裕主戏少一点,黄维务必比杜聿明和黄百韬强大得多许多!
自然,这一影片还笔酣墨饱详细介绍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镇长邓现任主席(那时候是军委主席)。邓现任主席在冬日的严寒里凉水澡,指引华野和中野两大部队联合作战,非常强大。
但是,真正历史时间则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仿佛并没有具有综合全局性,指引全部淮海战役的功效。
总前委在全部淮海战役期内,只是开过一次会,那时黄维兵团早已被歼灭,杜聿明集团公司也逃不了了,基本上连胜已定。因此 ,淮海战役总前委开的唯一一次全会精神,并没有探讨淮海战役难题,反倒时为渡江战役做准备。倒是渡江战役,的确是这一总前委指引的。
淮海战役由华野的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明确提出时,中间不但愿意了,还电令中野另外姿势,相互配合华野行动。当粟裕明确提出“陈邓统一指挥”时(一贯的让帅行为),中间表态发言愿意,但仅是在电报中规定陈邓以中野主要相互配合华野战斗。乃至,中野也没有广播电台,只有使用陈赓四纵的广播电台对外开放沟通交流,即便 是想指引华野,也没标准啊。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25封给中野,29封给华野,没有一封给总前委。华野中野给中间的电报,也也没有以总前委为名传出。中野华野相互之间中间的电报,都没有总前委给委员会的电报,没有说白了的上下级关系。因此 总前委没有机遇在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干部下指引全部淮海战役。
讲这么多,就想告诉你,黄维兵团的强劲,不仅有历史时间真正,也是有宣传策划要素。
双堆集战役胡琏一个团3000人全军覆没不投降,旁边一个师被吓投降
1948年11月8日,奉蒋介石命令,黄维率领国民党第12兵团向徐州出发,意在挽回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颓势。
因黄维长期在南京总部工作,缺乏战场经验导致贻误战机,他们被一路追击,落入了设好的袋形阵地,被我军围困在双堆集地区(时属安徽宿县)。
彼时双堆集地区的农民们已结束秋收,离开了村庄。除了两个30多米高的土堆,双堆集就是片开阔荒芜的平原,既无地理屏障可依,也无粮草可补。
危困之际,战风强悍的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于同年12月初乘坐专机前往双堆集战场指挥战斗。
黄维,被任命为第12兵团司令,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因十分听话甚得蒋介石的信赖。他本是新制军官学校的校长,不上战场多年,正准备在武汉建立一所中国的西点军校。
让黄维成为司令,颇有“请个书生当将军”的意味。国民党军中最适合的人是素有名望的胡琏,当时国民党内大家都对此心知肚明。
因为第12兵团虽然由4个军队(第10军、第14军、第18军和第85军)和1个纵队(第13绥靖区王凌云部的第2、15军)组成,但其中第18军才是兵团核心主力,是嫡系中的嫡系,被称为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而第18军的老军长正是胡琏。
我军著名的“三杨”之一杨勇将军说过:“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也不愿俘虏十个黄维。”足以证明胡琏和黄维的差别,在司令的任命上,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蒋介石最终选择黄维,委屈胡琏做副司令,说到底还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严重。白崇禧素来不喜欢作风泼辣剽悍的胡琏。也有台湾资料认为即使没有白崇禧的反对干预,蒋介石也不大愿意用胡琏,因为他没有黄维听话。
正是这项任命失误,引发了后续一连串的问题,使得第12兵团一步一步成为了瓮中被捉的那只鳖。
起先,黄维深知任命之缘由,自知难以服众,尤其是面对胡琏的老部下。他甚至为了安抚大家,公开表示不会当司令员太久,总会交给胡琏的。却不知这话非但无用,反而更加扰乱本就离散的军心。
由于无法和兵团中老资格打成一片,黄维启用的幕僚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参谋。像曾跟随胡琏征战多年的第18军参谋萧锐、时任第18军的军长杨伯涛等人,很难在作战意见上获得黄维的认可。
时年11月18日,萧锐、杨伯涛都建议以蒙城为据点,稳扎稳打,既能向东推进,又能保证后方供给。但黄维只听蒋介石的“圣命”,没做任何争取,就放弃了蒙城,为后期的供给埋下巨大隐患。
至11月20日,国民党军队的行军路线开始逐渐进入我军布置的袋形阵地,黄维和杨伯涛当即皆有所意识。 杨伯涛立马建议应该加紧行军赶到80华里外的固镇,取得补给,还能和李延年会师互为协同配合。
黄维缺乏作战经验,不晓得时间紧迫,只知道等待圣命批准。
当时通信也差,然而他等了1天仍未下达前往固镇的命令。就是这至关重要的一天,敌方未动,我军已先行一步,到24日凌晨,我军合围之势便都已部署完毕,将黄维兵团围困在了双堆集。
自20日到24日的这短短五天中,黄维兵团因将令不明、辎重繁多、人马杂沓,在前去固镇的路上来来回回,导致十万大军行进混乱,道路堵塞时有发生。
为了夺路,甚至出现18军前去85军部队叫骂的情况。
直到26日,蒋介石才意识到第12兵团陷入绝境,他要求黄维去攻打固镇,以同李延年部队会和,然为时已晚。先后错过蒙城、固镇等重地,失去供给和援军,黄维兵团再无机会接近固镇。
此时黄维依然心存侥幸,有资料显示他到达双堆集后,曾下达军令:“休整一日,27日再全线向东出击。”
彼时,胡琏在哪里呢?他做了副司令,且心中不太快活。10月底,又恰逢老父亲在汉口病重逝世,就告了假回去给父亲治丧。
按理来说,战事吃紧,办完丧事,他该立马回到第12兵团,可他却要去上海治牙。早年因被子弹穿过双颊,他的牙齿有所损伤。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共产党地下党员郭汝瑰曾回忆道,11月22日,他去劝胡琏随军前行,胡仍不同意,还是到上海去了。好几天后,得知战况急转直下,胡琏才匆忙赶回前线救火。
我军在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邓小平的指挥下,派出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可谓日夜兼程,并对第12兵团两翼猛冲猛追,就是为了合围黄维在方圆不到20里的双堆集。
双堆集是一个小县城,因其北面的平谷堆、南面的尖谷堆而得名,两个土堆高度只有约30多米。11月下旬的淮北平原,庄稼早已收割,百十来户人家也早就人去楼空,村子里什么都没有。
每到白天,看着如此开阔荒凉、毫无遮蔽的地形,国民党军队不由感觉一阵惶恐。与此同时,我军正在加速掘壕前进,日日向第12兵团的阵地推进。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这片双堆集平原,就如同看到一条条蜿蜒的巨蛇从四面八方,向着猎物紧紧逼近。
黄维兵团山穷水尽、弹尽粮绝,自11月27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双堆集实施空投补给。将士们抬头望向飞机扔下的物资时,有人不禁感叹:“投这些东西不济事,最好把胡老头投下来。”
“胡老头”说的就是原第18军军长、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然而就在他回来之前一天,还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11月27日,时任第85军110师长廖运周自告奋勇,提议由自己带领110师队,代替其它部队,独自打先锋,为后面的部队打开缺口。
是日清晨,廖运周率领两个团共5000余人向外突围,顺利通过我军的封锁。
不过,第12兵团后面跟上的人马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他们遇到了我军炮火的顽强阻击。
原来,廖运周是一位具有20年党龄的地下党员,他的部队已记名于中部野战军第六纵建制下。廖运周的起义,无异于给黄维兵团为带来了沉重打击,官兵士气愈发低落颓败。
以上种种,不难发现,当胡琏抵达双堆集时,国民党军队正面临三大难题:我军围剿收紧、双堆集物资短缺、以及军心离散。
回到部队的当晚,胡琏召集部下开会,同时作出详细指示:
一、每军派两个团,共八个团全副武装正面攻击我军占领的村庄,攻下后拆木料、抢粮食;二、所有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统归第18军指挥,以节省作战物资,集中攻击,力求弹无虚发。
为了死咬住还在做困兽之争的第12兵团,时年12月5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下达了《总攻黄维兵团命令》。
这项命令将中野军和华野军重新整合,组成东、西、南三个攻击集团,从双堆集东、西、南三个方向力图全力歼灭第12兵团。
东集团由陈赓、谢富治指挥,西集团由陈锡联指挥,南集团由王近山、杜义德指挥。
胡琏回到前线后,随即传达了蒋介石调兵增援作战的决心,要求大家死守双堆集,等到救援。
他的到来,似乎给绝境中的国民党军队将士们带来了“希望”,他们都盼望着这位能征惯战的老长官能继续曾经的辉煌战绩,带着他们再次冲破困境。
粟裕在获知胡琏空降双堆集的情报后,知道这位老对手重新接手第12兵团后,自然不会像黄维那样“纸上谈兵”,胡势必要发动更加激烈的战争态势。
粟裕下令再调我军3个纵队共计8万人左右,一定要捉住到手的瓮中之鳖。
胡琏集中了剩下的装甲部队,在轰炸机的掩护拼死突围,多次和我军发生阵地争夺,而其中最为血腥惨烈的一场战争就发生在大王庄。
大王庄是一个不到20户的小村庄,离黄维、胡琏所在的第12兵团司令部只有5公里,位于其西南侧。可想而知,这个地理位置对国民党军队来何等重要,一旦大王庄失守,国民党军队西南侧的防线就会溃败。
胡琏把第18军33团部署到大王庄,严令团长陆志家死守大王庄。33团号全团3000多人,全部由第18军的老兵组成,号称“老虎团”。
他们素来军纪严明、军心团结、军事素养了得,可谓勇猛无双,据说抗战时连日军都畏惧他们。
同样,我军也十分明白大王庄的战略意义,要想拿到总攻的胜利,大王庄必须拿下。我军派出了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师长是张怀忠。
时年12月9日下午6点30分,战斗打响了。
我军派出了20师的58、60团,在炮火的掩护下,经过40分钟的激战,顺利拿下了大王庄,拿掉了33团的团部和2个营,俘获了副团长以下700与人。
晚上8点10分,59团接替58、60团守备大王庄。
可大王庄的战斗并未结束,陆志家作为33团的团长,虽然被端了团部,但还尚有兵力,誓死也要夺回大王庄据点,完成老首长胡琏的嘱托。
第二天,即10日上午,战斗从10点30分打响,一直持续到夜里。敌军第18军派出的4个团对大王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我军58、60团伤亡惨重,一度只剩下守备的59团,被敌人的炮火逼到了大王庄的西南角,依然坚守阵地不退缩。
为了像钉子一样牢牢守住大王庄的阵地,59团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根据当时的参战将士、新四军老战士、时任华东野战军7纵队连长魏守满回忆,有千余名烈士牺牲,59团团长刑殿卿、政委舒少同志均光荣牺牲,可见伤亡之大。
南集团指挥王近山听闻后,迅速把中原野战军6纵46团调到了大王庄前来支援,58、60团在46团的掩护下,继续同敌军展开激烈争夺。
一时间,大王庄的房子都被夷为平地,看不到一处完好的房子,将士们鲜血染红了整个村庄,炮弹爆炸的声音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敌军33团反攻态势顽强,他们先用一整个连的建制反攻,等到整个连全部打完了,就用一整个营的建制去反攻,最后把后勤兵都派了上去,直到全军覆没。
三千国民党军队,无一幸免,33团团长陆志家被当场击毙。大王庄战斗使黄维、胡琏率领的第12兵团彻底丧失了西南侧的屏障,也粉碎了敌人的出逃幻想。
大王庄战斗结束后,大王庄旁边的小王庄,驻扎着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第85军的一个主力部队,看完大王庄的惨烈场战斗后,第85军第23师黄子华无心再战,带领师阵向我军投降。
黄子华的上级是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第85军军长吴绍周,而吴绍周统帅的第85军如今已经丢了两个师,沦为光杆司令。
胡琏于12月8日坐飞机到南京找到蒋介石求助援军和空军掩护,然而蒋介石只是邀请他饭后看电影《文天祥》,其意已明。黄维希望胡琏留在南京,在后方为第12兵团谋求出路、安抚家属。胡琏只说了“临难勿苟免”,最后回到了双堆集。
蒋本同意空投“化学弹”,可11日、12日天气不好,国民党空军未能出动。
至12月13日,我军吹响总攻的号角,黄维和胡琏不再等待蒋介石的命令,率领残部逃出包围圈。胡琏、黄维和吴绍周分别乘坐三辆坦克突围,胡琏、黄维的两辆坦克先行通过一座桥后,桥被压坏,吴绍周的坦克便不能通过。
据说吴绍周索性和两个卫士从坦克里出来,坐到了一个玉皇庙门口,等待被俘。
后来,黄维的坦克也被俘获,只有胡琏竟逃过一劫。
12月15日夜12时,攻击双堆集的战斗宣告胜利结束。
我军活捉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至此,黄维兵团全军覆灭。
双堆集地区歼灭战,自1948年11月23日起至12月15日,共23天,是淮海战役三大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其意义之重不言而喻。
我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以劣胜优,用顽强的决心和毅力,经过阻击、包围和歼灭三个阶段的浴血奋战,在双堆集地区歼灭了敌军。
从黄维第12兵团的快速覆灭中可以看到,即使不乏虎将如胡琏、不乏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依然无法拯救早已腐朽的蒋军。
潜伏在国民党军队高层中多年的共产党地下党员郭汝瑰在回忆中直接指出:“蒋军的战略失败,主观原因在于不知自己军队腐朽,客观原因在于脱离群众,丧失民心。”
.文史春秋,2010(06):49-59.
.湖北文史资料, 2000(01):91-95.
.军事 历史 , 1988(06):31-36.
.坦克装甲车辆, 2020(24):40-47.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20.24.008.
//.铁流——纪念淮海、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2008:177-181.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