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和“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和“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译文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注释
壬申:大中六年,时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太平御览·魏武帝与杨彪书》:“今赐足下画轮四望通幢七香车二乘。”
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
嫣(yān):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榆:白榆。星名。《乐府诗集·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卜肆(sì):占卜的摊子。
槎(chá):木筏。
赏析:
这首诗是大中六年(852)七夕作的,是诗人托杜惊转致令狐的失望之作。
壬申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翻译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注释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
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榆:白榆。星名。
卜肆:占卜的摊子。
槎:木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大中六年(852)七夕作的,是诗人托杜惊转致令狐的失望之作。
赏析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已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成就他们好合。
末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末句讲的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全诗诗人以织女自况,以牵牛比牛党,令狐绚。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是什么意思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意思是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出自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人事部》中的一篇文言文《郑人逃暑》。
原文: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
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扩展资料:
一、出处简介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
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宋太宗赵炅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二、短文寓意
短文寓意《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二是找好讽刺角度,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还告诉我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太死板了。要懂得变通。
宓子治单父 逐字翻译
当年宓子治理单父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要取道单父。起初,父老们请求说:“麦子已经熟了,如今齐寇迫近,人民自行出去把近郊的麦子收回来,可以增加口粮,并且又不会留给齐寇。”多次请求,宓子不听从。不久,麦子全部被齐国敌人收去了。季孙氏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愤怒,派人责备宓子说:“不是很哀痛的事吗!人民冬耕夏耘,如今庄稼熟了,竟然吃不到!如果事前不知道还罢了,听说人们已经把这些情况都告诉您了,而您却不肯同意。”
原文:
宓子治单父。齐人攻鲁,道单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迫,令民自刈而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不听,俄而,麦毕资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民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
此文出自北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类书之冠的《太平御览》。它采以群书类集之,共分55部、550门而编为千卷,故名《太平总类》。宋太宗赵炅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翰林学世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全书1000卷,分55部,引用古今图书及各种体裁文章共2579种,与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宋四大书”。
《太平御览》因是类书,使用该书,要先了解它的类目,判断你要查的事物与哪类有联系,然后按部、按目去查检。此书分类原则与编排方法大抵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每类下面再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为了查检方便,还可参考钱亚新编的《太平御览索引》和聂崇岐主编的《太平御览引得》。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