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和《伶官传序》中哪些句子是默写的重点哪些句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和《伶官传序》中哪些句子是默写的重点哪些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1、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2、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3、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

4、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5、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6、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7、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8、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9、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10、纳之:把箭放好。

11、系:捆绑。组:绳索。

12、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13、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14、仇雠(chóu):仇敌。

15、一夫:指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16、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17、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18、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19、《书》:《尚书》。

20、逸(yì)豫:安逸舒适。忘:亡的通假。

21、举:全、所有。

22、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23、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24、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相关试题及答案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函梁君臣之首()(2)君臣相顾()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盛衰之理B。以三矢赐庄宗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而皆背晋以归梁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与其所以失之者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0.本文是一篇史论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2分)

21.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就某个语言特点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7.(2分)(1)用匣子装:(2)看,视

18.(2分)D

19.(2分)①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决定),难道就没有人事的原因!

(2分)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累积起来的,人的才智和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20.(2分)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

21.(4分)见教参第257页。有关本文的语言特点,值得关注的点很多,如:感叹句、反问句;对比句、对偶句:;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对“点”的选择不限制,可小可大可合可分,关键看是否能说得明白。

(答题的结构;特点+举例+效果、作用分析。分数各1分,语言表达1分),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咸少,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地努力拼搏,居安思危,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用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所以前两段构成了归纳论证。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中冀满招损,谦得益力的名句是理沦论据,为论证提供了大前提,有力地推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园于所溺”的推论。

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答案:原:推究,推本求源。

2、亨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与:给。矢:箭。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乃父:你的父亲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方:当……时。系:捆绑。

4、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名词用作动词。

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答案:仇雠:仇敌。

6、抑本真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答案:抑:或,还。本:椎究本源。自:由于。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答案:忧劳:忧患勤劳。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8、故方其盛也,学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答案:举:全,尽。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子所溺

答案:所溺:沉溺迷爱的人或事物。

四: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粱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问:(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2)概括这段的论据。

答:这段用的是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3)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

答: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体现并突出中心论点的。主要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结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之中;其次是通过“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成败之逆迹皆自于人”两种观点的对比,孰是孰非,“成败之迹”已和盘托出。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1)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

答:最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观点的两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

答:这里所运用的两种论据是:理论论据和历史事实论据。

(3)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

答:作者用演绎论证法证明中心论点。引用《尚书》中“满招损,谦得益”的名句作为大前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是结论,中间省略了小前提,即第二段的事例。然后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为大前提,以“故方其盛也……为天下笑”句为小前提,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图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结论,即后唐庄宗是因骄傲、逸豫、宠幸伶人而亡国的道理。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赏析: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以叙史为主。作者于开篇之首即开宗明义,用一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前人曾评此句是“起势横空而来,神气甚远”。文章接着写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表明作者将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对上述论点加以论证。这一过渡句的运用,使论点与论据间衔接紧密自然,论点有总领全篇之功,而下面文字的出现又不致突兀。

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并未赘述庄宗身世或伶官轶事,也未过多地列举史例,而是从纷繁的史料中,仅选取了传奇色彩较浓,颇具典型意义的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事,以洗练的文字,沉挚充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纵横捭阖的气势加以叙述。据说,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结仇极深。燕王刘守光之父刘仁恭,曾被李克用保荐为卢龙节度使。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曾与李克用把臂定盟,结为兄弟,商定共同举兵讨梁。但刘仁恭与阿保机后皆叛晋归梁,与晋成仇。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枝箭作为遗命,要其子李存勖为其复仇。李存勖兵精将勇,东征西讨,于公元913年攻破幽州,生俘刘氏父子,用绳捆索绑,解送太原,献于晋王太庙。公元923年,李存勖攻梁,梁兵败,朱温之子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杀死自己,李存勖攻入汴京,把朱友贞及其部将的头装入木匣,收藏在太庙里。李存勖还曾三次击败契丹,为父报了大仇。但他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在叙述这段史事的过程中,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正如前人说:“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欷歔,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作者于叙事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主题——“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至此,对比论证初步告一段落。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论证步步深入,立意层层递进。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的`论点。为增强这一论点的说服力,作者又将庄宗得失天下之事浓缩为一段简洁对偶的文字,反证此论,再次通过一盛一衰的强烈对比,与篇首的立论形成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之势,使此文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胸臆仍未尽抒,又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一个论点,令读者的认识随着作者的笔触进一步深化,以历史的教训中受到更加深刻的启迪。“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因此,上述两个论点,既是中心论点的深化,又是其具体化。作者于全文论证的高潮处蓦然收笔,可谓言已尽而意未绝,令读者有余音绕梁之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此处以点睛之笔,阐明了作者写作《伶官传》,“善善恶恶”的目的并非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醒世意义。

此文写作特点除如上所述的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证透辟,层层递进外,文中语言的运用亦颇具特色。首先是感叹词句的多次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开篇之首,作者即发“呜呼”之慨叹,此种开篇法在他的《新五代史》中屡见不鲜。依作者看来,五代如春秋,为乱世,可叹者甚多。除篇首外,作者于文中亦曾多次发出深沉的感叹,这样作序,是继承了《史记》、《战国策》序文的传统笔法,于叙事,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表达作者对史事的见解和态度。或褒或贬,于欷歔中昭然可见,浓烈的感情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与说服力。其次,此文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特色,是既摒弃了骈文追求词藻华丽矫揉的浮靡之风,注重文字的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又吸取了骈文的长处,利用声韵和对偶词句使文章具有浓郁的诗的韵味,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令人进入美的意境,感受到充溢于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描述庄宗意气之盛时,语气舒缓沉稳,透着褒扬。而在叙述庄宗衰败之时,语气忽转促急,多用四字句——“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另外,对偶词句的运用在文中比比皆是,如盛与衰,得与失,天命与人事,难与易,这些对偶词句的运用,使文章韵律节奏匀称,文字简洁有力,哲理性强。

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历代的文学家多视此篇为范文,倍加赞赏,如明代茅坤称此文为“千古绝调”,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欧阳公之文风、政见与为人,于此文可略见一斑。

返回目录

《伶官传序》中哪些句子是默写的重点哪些句子常考翻译

默写的重点句子: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下面三个句子也很重要)
常考翻译的句子: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返回目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默写常考句子

1.【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

2.【山东省2021届高三4月金太阳(新高考)联考】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淮安市2021届高三年级适应性模拟考试】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北宋王朝执政者要防微杜渐,力戒纵欲。

4.【2021年北京平谷区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5.【2020年山东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怠的精神品质,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警醒自己。

6.【2021年北京平谷区第五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伶官传序》中引用完《尚书》中的话,顺势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答案: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返回目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翻译并理解 谢谢

【译文】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因而写了《伶官传》。(胡中行)

返回目录

伶官传序知识点

一、一字多义

1.给。
2.读y,通“欤”。
3.为,给,替。
4.和。
5.亲附,亲近。

1.归附,归依。
2.返回。
3.归还。
4.归聚,汇聚。

1.容易。
2.轻易。
3.替代。

1.祭告,祷告。
2.告诉,告知。
3.上报,报告。
4.祭告,祷告。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前:向前
2.仓皇东出东:向东
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
2.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返回目录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默写

古诗句默写是高中语文考试的考点之一,为了让语文拿到高分,掌握语文常考的古诗句很很重要。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默写篇,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默写篇篇【1】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7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1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1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20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2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惘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潜《归去来兮辞》)

24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潜《归去来兮辞》)

25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

2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

2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潜《归去来兮辞》)

2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默写篇【2】

3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3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5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3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37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8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39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4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41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4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4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

4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4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8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9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2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途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60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6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6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66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

6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68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6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70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高中语文常考古诗句默写篇【3】

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7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7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7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7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77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78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79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80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生,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苏轼《赤壁赋》)

8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8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王勃《滕王阁序》)

8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8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85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86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87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滕王阁序》)

88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8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9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9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92

9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9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9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96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9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猜你还感兴趣的:

1.高二语文必背古诗文默写练习

2.高中语文常考古诗文篇目汇总

3.高二语文常考的古诗词句子总结

4.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词及名句默写大汇总

5.高中语文名篇名句默写

返回目录

使文言文阅读大方

1.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1、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③,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音:义: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⑤学而不思则罔音:义:2.请补出孔子关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的下句:学而不思则罔,。

3.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并翻译。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4.王生认为“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便是善学,而李生则有不同的见解。

那么李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善学者”?(请用原文语句回答)5.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做一个“善学者”。【参考答案】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yùn,恼怒;xuán,同“旋”,转身④cuōtuó,光阴流逝⑤wǎng,迷惑而无所得2.思而不学则殆。

3.标点: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翻译: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4.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5.略。2、逢蒙学射于羿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

逢蒙,羿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

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扣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

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

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他之,何有逢蒙之祸乎?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答: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答: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译文:(2)发乘矢而后反。译文:5.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呢?答: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

“去其金”是为了。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解:译文:参考答案:1.都是师生关系。2.(A)孟子(B)庾公之斯3.曰(A)全段结束处打双引号曰(B)“我不敢废”后打单引号4.(1)虽然如此,今日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2)射了四箭,然后回去。5.因为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6.箭头不伤害人(使不害人)7.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译文:假如像子濯孺子找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3、南歧之见(阅读附答案)作者:-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警喻》)「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细瘦。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

2.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之诸葛恪得驴及答案

译文及注释供参考:)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

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词解

1.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2.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聚集,会合.

4.题:书写,题写.

5.听:听从.

6.举:全部.

7.以:相当于“把、拿、将”

8.使:让.

9.益:增加.

10.因:于是.

11.与:给.

12.益:在本文中指增加还指好处.

13.举:全.

14.坐:同“座”座位.

3.文言文阅读中方有哪些意思

fāng

《;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

《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

《;名》;方形,与“圆”相对

《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

《;形》;正直

《屈原列传》:“~正之不容也。”

《;名》;方向;方位

《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

《;名》;区域;地方

《《;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

《;名》;方圆;周围

《归园田居》:“~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动》;比拟;相比

《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

《;名》;方法;计策

《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略。”

《;道理;礼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

《;名》;药方;单方

《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

《;介》;当;在

《伶官传序》:“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副》;才;刚刚

《雁荡山》:“伐山取材,~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成草。”

《;副》;正;正在

《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副》;将要;就要

涉汇》:“吾~高驰而不欧。”

《;动》;纵横;方圆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千里。”

【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

1.①期:约定②不:通“否”不,没有③委:舍弃、抛弃④顾:回头看2.(1)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等到他离开后朋友才到。

(2)那个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便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3.当客人问父亲是否在时,元方的回答表现了他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当客人大怒骂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客人的无信和无理,表现了他年纪虽小却懂理识仪,聪慧过人,机智勇敢。当客人惭愧时,想拉元方以示亲近,元方却入门不顾,表现了他的个性率真,正直不阿。

(意对即可)4.(1)言而无信,待人无礼。(2)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意对即可)。

5.周君墓志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痰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对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君患之,以告颜率省略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C.寡人将寄径于梁倒装句

D.(齐王)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被动句

选D

6.文言文翻译:“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

鄙人于杨子,业忻慕为执鞭,辄于占毕之暇,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异日者求忠臣于杨子之门,或为余屈其一指也夫。

这句话表示的是修改杨慎著作瑕疵之余,对杨慎的崇拜和景仰之情。意思是:我对于杨慎,在道德文章学问方面,我仰慕至极,仅仅是作为杨公的执鞭坠镫之人,在研析杨慎著作的间隙,偶尔稍稍给杨慎作品修改讹误,这简直是不自量力,犹如自瓮罐子里面窥探苍天,以瓢测量大海般见识短浅,失去恰当和方正大气;改日当立于杨慎门墙作为信徒,也许杨慎能够引起注意、认可我的见解啊(为我弯曲一个小拇指啊)胡氏在《丹铅新录自序》中说:“鄙人于杨子,业忻慕为执鞭,辄于占毕之暇,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异日者求忠臣于杨子之门,或为余屈其一指也夫。”

(注: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续甲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胡应麟丹铅新录引杨子用修拮据坟典,摘抉隐微,白首丹铅,厥功伟矣!今所撰诸书盛行海内,大而穹宇,细入肖翘,耳目八埏,靡不该综,即惠施、黄缭之辨未足侈也。

然而世之学士咸有异同,若以得失瑕瑜,仅足相补,何以故哉?余尝窃窥杨子之癖,大概有二,一曰命意太高,一曰持论太果。太高则迂怪之情合,故有于前人之说,浅也凿而深之,明也汩而晦之;太果则灭裂之衅开,故有于前人之说,疑也骤而信之,是也骤而非之。

至剽敚陈言,盾矛故帙,世人率以訾杨子,则又非也。杨子早岁戍滇,罕携载籍,紬诸腹笥,千虑而一,势则宜然。

以余读杨子遗文,即前修往哲只字中窾,咸极表章而屑屑是也。晦伯曰:“杨子之言间多芜翳,当由传录偶乏荩臣。”

鄙人于杨子,业忻慕为执鞭,辄于占亻毕之暇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异日者求忠臣于杨子之门,或为余屈其一指也夫。庚寅人日识。

明代求实思潮的兴起与考据学的成就及影响内容提要在明代空疏学风弥漫的大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态度鲜明地反对不良学风,提倡实学。在求实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学者一改空谈义理、束书不观的积习,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书博闻、考证求实上来。

由此汉学复兴,考据学渐成气候,并取得不小的成就。明代考据之风是对宋学内部考证求实风气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直接或间接的启迪和影响了清初和乾嘉的考据学,在唐宋以来考据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代求实思潮考据学影响谈及明代尤其是明中叶以后的学风,人们往往笼统地称其为“空疏”、“浅薄浮泛”,并将这种空疏学风的形成,归罪于王阳明“心学”的倡导。实际上,导致明代空疏学风形成的原因很多,简单的归咎于王学的倡导,有失公允。

一明代中叶空疏学风的形成,确实与王阳明“心学”派的“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注: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卷16“甬上证人书院记”,见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的治学风气有关,但这决不是唯一的关系。

追本探源,明代的空疏学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代统治者奉行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度造成的。明初统治者在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同时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

明太祖多次诏示:“一宗朱子之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注:陈鼎:《东林列传》卷2“高攀龙传”,中国书店1991年版。)。

永乐年间,胡广、金幼孜等39人奉诏纂修了《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七部“大全”,以作为士子必读之书和科举考试之依据。而这七部“大全”几乎全是抄录元人的著作,并无学术价值可言。

此举开了明代抄袭和剽窃风气之先。对此,顾炎武指出:“当日儒臣奉旨修《四书五经大全》,颁餐钱,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

将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启百世儒林之绪,而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岂非骨鲠之臣已空于建文之代?而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呜呼!经学之废,实自此始”(注:顾炎武:《日知录》卷18“四书五经大全”,岳麓书社1994年版。)

明代八股取士,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更是将士子们导向了不学无术的歧路。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指出:“本朝以经学取人,士子自一经之外,罕所通贯。近日稍知务博,以哗名苟进,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

五经诸子,则割取其碎语而诵之,谓之蠡测;历代诸史,则抄节其碎事而缀制,谓之策套。”(注:《升庵集》52“举业之陋”,《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209别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顾炎武也曾指出:“今日科场之病,莫过于拟题。且以经文言之,初场试所习本经义四道,而本经之中,场屋可出之题不过数十。

富豪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童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较之风檐结构,难易炯殊。

《四书》亦然。发榜之后,此曹便为贵人,年少貌美者多得馆选,天下之士靡然成风,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

……昔人所须十年而成者。

7.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文章内容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晏子春秋》2、《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而成的。3、晏婴,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三、语音诣(yi)枳(zhǐ)缚(fù)四、通假字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2、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五、古今异义词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实际上六、词类活用七、一词多义1、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3)犯罪(何坐?坐盗)八、重点词语解释1、晏子将使楚使:出使2、谓左右曰谓……曰: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3、习辞者习:熟练辞:言辞4、今方来方:将要5、何坐坐:犯罪6、坐盗盗:偷窃7、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8、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9、叶徒相似徒:只10、其实味不同实:果实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得无:莫非12、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才德极高的人13、寡人反取病焉病:辱14、晏子避席对曰避席:离开座位九、特殊句式1、何以也宾语前置:以何也2、何坐宾语前置:坐何3、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十、朗读节奏十一、理解性默写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ؤ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