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五国伐齐时各国将领都是谁和五国伐齐之役的经过是怎样的,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国伐齐时各国将领都是谁和五国伐齐之役的经过是怎样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五国伐齐时各国将领都是谁

看过一个资料上说的是秦国的白起,赵国的廉颇,燕国的乐毅,魏国的晋鄙,韩国不知道是谁。楚国派的淖齿援齐见齐国大势已去便收回了齐国占领的楚国领土。此战五国联军要是败了的话,战国四大名将就得去掉俩。乐毅也不会成名了。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之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乐毅一生中最主要的军事实践活动,就是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伐齐之役。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当时,齐国大事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但却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齐国的败相已显露端倪。乐毅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了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与国,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乐毅见伐齐时机基本成熟,就在获得燕昭王授权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发起攻齐之役。公元前284年,乐毅与赵、秦、魏、韩等国约期会师。他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统帅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向齐地挺进。乐毅深知夺取初战胜利对于主宰战争全局的意义,立足于先发制人,予敌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乐毅指挥五国联军及时发起济西之战,在济水之西一举击破齐将触子率领的齐军主力。济西之战胜利后,乐毅鉴于当时齐军主力已被消灭,难以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实际情况,果断遣返秦、韩两国的军队,并让魏军去攻取宋国的故地,让赵军去攻占河间,免得诸国继续分享伐齐的胜利果实。尔后,他针对齐国兵力空虚,主力被歼后的恐惧心理,指挥燕军主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再次体现了审时度势、应变如神的军事才能。

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谋士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取琅玡;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0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君王的暴政,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笼络齐国当地有影响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十的拥护支持,并亲自到临淄城郊的齐桓公、管仲庙去祭拜,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所有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

当然,任何名将的军事天才的施展,是受种种条件所限制的,在这方面乐毅也不例外。他在伐齐之战的最后阶段就遇上了很大的困难。他在齐地戎马倥偬,前后征战5年。基本上平定了齐地,然而唯独有宫和即墨两城殊死坚守,久攻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乐毅不得已放弃强攻坚城的做法,改由政治“攻心”为主,以军事围困为辅。为此,他把围城部队后撤到距两城9里的地方构筑营垒,规定燕军不抓捕从城中出逃的齐民,齐民难以维持生计,则予以赈济,希望通过这些行动,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争取莒、即墨两城守军放下武器,自行出降。应该说乐毅这一方针,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就在战局处于最微妙的关头,燕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贯信任支持乐毅的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这位新国君,在当年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这时见乐毅久攻宫和即墨两城不下,便对乐毅产生深深的怀疑。齐将田单掌握这些情况后便巧妙加以利用,派遣间谍到燕国散布谣言,诋毁乐毅,行使反间之计。昏庸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到前线替代乐毅,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走赵国。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乐毅的晚年是在赵国度过的。在那里他受到赵惠王的优厚礼遇,并曾于公元前282年统率赵军攻伐魏国,攻取伯阳。后来燕惠王也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策有所后悔,致书乐毅邀请他返回燕国,但为乐毅所婉言谢绝。无情的岁月流逝,将一代名将的双鬓染白如霜,乐毅终于垂垂老矣,怀着事业未竟的隐痛和惆怅,寂寞地走到了自己人生之旅的尽头。

返回目录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夺齐国72座城,田单如何力挽狂澜

公元前284年,五国推举燕国上卿乐毅为主帅,合纵伐齐。齐军在五国联军面前毫无反抗能力,乐毅仅用时半年就攻克齐国都城临淄。

然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即墨城出现了一位勇士,他就是未来齐国的救世主,火牛阵的创始人——田单

田单,本是齐国宗室,燕军攻克临淄之后,田单携一家老小逃至即墨,因为其宗室身份,被即墨大夫任命为守城众将之一。在一次即墨守军与燕军的交战中,即墨大夫不幸战死,于是城中众人决意推举田单为守城主帅。

田单担任守城主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军务,他将城中尚有战斗能力的士卒集结起来,分成数组轮流行动,同时挑选城中精壮百姓作为补充兵源。

之后田单征调农夫,对整个即墨城进行大规模翻修,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城防,在田单的经营下,即墨全城军民一心,多次打退燕军的进攻。

燕军久攻不下,营中士兵多有不忿,于是开始大肆劫掠即墨城周围的齐国百姓,导致周遭各地齐国百姓对燕军怨声载道。乐毅见即墨久攻不下,于是命军退后十里,准备休整之后再战。

虽然田单打退了乐毅的进攻,但是他明白即墨只是获得一时的安定,如果不能彻底消灭燕军,即墨迟早落入燕国之手,到那时别说光复齐国,甚至性命都不得保全。

为了能够彻底击败燕军,田单决定离间燕王与乐毅之间的关系。于是他派出细作潜入燕国王都,在燕国国都大肆宣传乐毅战绩,甚至谣传乐毅之所以不强攻即墨,是要收买人心准备自称燕王。

然而时任燕国国君燕昭王,不是偏听偏信的庸碌之主,而是文武兼备的一代雄主

自乐毅攻齐以来,朝堂众臣无一人不劝说燕昭王要提防乐毅,然而燕昭王一直给予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在乐毅自称齐王的谣言传入燕国国都之后,燕昭王甚至派人给乐毅的家人送去王室的车仗和礼物,并宣称如果乐毅灭齐,他就带头推举乐毅为齐王。

田单的离间计不仅没能除掉乐毅,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乐毅和燕昭王之间的关系。

但是燕昭王和乐毅这段君臣佳话,并没有持续太久时间。公元前279年燕国复兴的领头人,雄才大略的燕昭王溘然长逝,燕太子登基,是为燕惠王。

燕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因为军政事务而与乐毅相争。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多次下达全力进攻的命令,然而都被乐毅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

田单抓住了新主刚立,君臣不和的契机,继续派出细作至燕国国都传播谣言,这一次,燕惠王不能如他父亲那般力排众议,反而加入到排挤乐毅的集团之中,他命自己的宠臣骑劫前往即墨前线接替乐毅,令乐毅回国述职。

乐毅见此现状,自知大势已去,此行前往燕国多半死于非命,于是中途转道至赵国避难,再也没有回到燕国。而田单得知燕王临阵换将之后,心中大喜,日夜操练兵马,准备反攻燕军。

骑劫接替乐毅之后,一改乐毅的治军严律,纵容兵士掳掠齐国百姓,这使得乐毅苦心经营的仁义之师形象一夜崩塌。

田单看到骑劫的治军策略之后,计上心来,他命人前往燕军军营中,告知骑劫如果将被俘的齐国人鼻子割下,那么即墨城中的军民也无心再抵抗了。

昏聩无能的骑劫听信了来人的话语,于是他命燕国士兵将齐国俘虏拉到即墨城下,当着即墨守军的面割下了他们的鼻子

此外,田单还派人告诉骑劫,即墨百姓的祖坟都在即墨城外,如果祖坟被毁,他们也丧失了应有的战斗力。

骑劫不愧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白痴将军,下令掘开齐国人的祖坟,将坟中尸骨付之一炬。骑劫的种种恶行使得即墨全城人民义愤填膺,城中皆是主战勇士,再无一人谈论投降二字。

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田单集中全城所有的耕牛,牛角上绑上利刃,尾巴则绑上沾满油的芦苇,身上涂满油彩,然后点燃尾巴上的芦苇,乘夜色冲入城外的燕军大阵之中。紧随在火牛阵之后的,是田单精心挑选出来的五千士卒。

而此时的燕军大营之中,燕国将士正沉浸在环肥燕瘦的温柔乡中,忽闻营外杀声震天,燕军从营帐中出来,看到的却是身上裹挟烈火的地狱猛兽,跟着地狱猛兽身后的是伟岸凶猛的恐怖战士。

燕军顿时肝胆俱裂,毫无战意,他们要么被火牛冲撞而死,要么被熊熊烈火所吞噬,侥幸从火牛阵中逃出的燕军士兵,迎来的是齐国军民的屠刀,一时间燕军大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而燕军主将骑劫,也被冲上来的齐国军民剁成肉泥

经此一战,燕军主力丧失殆尽,而齐国各地旋即田单的号召,纷纷诛杀镇守城池的燕国守将,田单则带领即墨兵马一口气夺回被燕军攻克的七十余座城池。

然而齐国虽然复国,但是国本已遭动摇,国力更是遭到了极大衰弱,同时这一战也改变了天下格局,成为战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曾经那个能与齐国并立天下的强齐就这么毁在了昏庸的齐湣王手上。虽然齐襄王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后世几代齐王也拼命发展国力,然而天下大势,却已经被西方的秦国牢牢掌控在手里

等到齐国国力稍有恢复,新一代齐王准备继续逐鹿中原之时,齐国人放眼四方,惊觉四周早已成为秦国之地也。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是哪五个国家为什么楚国没有加入呢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结果,当吴国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

在攻下齐国都城临淄之后,乐毅又攻占齐国70多座城池,也即五国伐齐,达到了基本上占领齐国疆域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国伐齐时,楚国并没有参加,也即只有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这五国一起攻打齐国。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时,为何楚国没有参加?楚国打的什么算盘?

首先,五国伐齐爆发时,楚国不仅没有加入联军,反而派兵救援齐国。五国伐齐时,楚国在位的君主是楚顷襄王,也即是楚怀王的儿子。自楚怀王之后,楚国走向了衰落。当然,这主要是拜秦国所赐。而就五国伐齐来说,虽然燕国是直接受益者,但是,秦国也得以借此削弱了齐国这一强敌。于是,在乐毅伐齐是,楚顷襄王派遣淖齿这位武将救援齐国。

当然,也可能是淖齿意识到齐国已经损失了大部分的疆域,也即难以恢复了,所以才除掉了没有什么价值的齐湣王。在杀害齐湣王之后,王孙贾在齐国街市上振臂一呼,率领众人杀死了淖齿。对此,在笔者看来,通过淖齿的行为,可以发现楚国对待齐国的态度上发生了改变,也即楚国一开始不希望齐国灭亡。因为齐国的灭亡,会导致秦国和齐国对峙的格局被打破,从而让秦国一家独大。

因此,在五国伐齐时,楚国一开始选择救援齐国,无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当然,看到乐毅已经连下70多座城池之后,再加上齐湣王已经失去了将士的支持,所以淖齿选择杀了齐湣王。在此基础上,楚国还趁机从夺取了齐国的淮北之地。齐湣王刚即位时,齐将匡章就率领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从此楚国不得不依附于齐国,并坐视齐国夺取了原本属于楚国的淮北之地。

最后,楚顷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会。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再次与秦昭王在穰邑相会。在五国伐齐之后,楚顷襄王被迫调整了对外策略,也即主动向秦国示好,以此避免秦国大举进攻楚国。而在五国伐齐之前,楚国则可以在秦国和齐国之间待价而沽,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可是,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已经从强国的阵营中跌落,楚顷襄王只能不断向秦国示好。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国攻打楚国,楚军兵败,割让楚国上庸、汉北地区给秦国。在此之后,白起率领楚国大军发动了鄢郢之战。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齐国被众创,为何五国伐秦秦国却不受影响

其本质原因还是齐国灭宋触动了许多诸侯国的利益,造成了更大的威胁,所以诸侯国势必要联合打击,削弱齐国实力,秦国当时并没有威胁几大诸侯国的实力。

能够从满地都是国的春秋时代脱颖而出,熬的过几百年血雨腥风,战国七雄都是有几把刷子的。

并且七大战国长期有着有着这样一个默认的共识:谁强大了,大家一起把他压下去;谁弱小了,大家就去把它瓜分了。

在齐国被群殴以前,还有一个国家被群殴过,那就是秦国。秦惠文王时,大有东出的势头,立马就被其他诸侯察觉了,于是五国攻秦(实际上是三晋),而且再后来的秦惠王和秦昭王时,不止一次发生五国攻秦这样的事实,秦也多次被迫缩回函谷关内。而秦国屡屡连横,根本上来说,就是找个盟友,防止被围殴。

但是诸侯国对于秦国的战争主要是起惩戒的意思,并没有想把秦国击垮。战国时期,七雄为何都要都努力变法,富国强兵?根本上来说,就是防止落后于诸国,被其他诸国瓜分;而强大起来的诸侯,也会尽量以发展实力为主,在军事上会尽量保持低调,拉拉打打,防止被围殴。

齐国三次攻宋,宋国终于无力支撑,全部国土并入齐国。本来灭个国,也不算什么,但齐湣王灭的是宋国,却招致了大祸。为什么呢?

其一,宋国虽然是小国,但却地处各国之中,人口殷实,贸易发达,经济富庶。而现在,齐国竟然独吞了宋国,那么本来强大的齐国加上一个富饶的宋国,齐国与其余诸侯的实力一下子被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不能不令各国感到畏惧。

其二,宋国的邻国有赵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宋国本来就在赵魏齐的争夺之下,而赵国和魏国是齐国西进的盟友之国,之前齐湣王的数次军事行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而现在齐国不仅得罪了各国,更是因此丢掉了盟友之国。

其三,刚刚提到,此时的战国谁强就联合打谁,谁弱就联合瓜分谁。而宋国就是那个联合瓜分的对象。而宋国的特殊性在于他的富庶,正因为如此,各国才更不敢单独吞掉宋国。巨大之利必有巨大的风险,齐国独吞宋国引起的不仅仅是赵魏的不满,楚韩燕同样不满,齐国几乎是把六国都得罪了。

这样的情况下,齐国一下子满足了强大、没有盟友、引起众怒这三个条件,很快就成为了被围殴的对象。

齐国没有地理优势,容易被长驱直入,齐威王留下的人治方案,不能为国家强大建立制度保证。齐国在齐湣王时期对外政策太过张扬。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才是齐国从巅峰跌落的根本原因。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为何最大的赢家是秦国秦国到底获得了哪些好处呢

在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是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长平之战的最大赢家,自然是秦国这一诸侯国,也即秦国击败了能够和自己争夺天下的赵国。另一方面,就五国伐齐来说,看似最大的赢家是燕国,在这场战役中,乐毅率领的燕国大军攻破齐国70多座城池,差一点就彻底灭亡齐国。

不过,在笔者看来,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最大的赢家都是秦国这一诸侯国。也即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五国伐齐和长平之战一样,都在帮助秦国在削弱乃至于重创强劲的对手。比如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可以和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也即齐国的强盛,连秦国都非常认可,乃至于秦昭襄王要和齐闵王平起平坐。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为何最大的赢家是秦国?秦国到底获得了哪些好处?

一、秦国获得了富饶的陶邑

陶邑,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春秋末期,宋国消灭曹国,陶邑成为宋国的疆域。公元前286年,齐国、魏国、楚国三国联手消灭宋国,陶邑遂成为齐国的疆域。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正是因为拥有陶邑、商丘这样富饶的城市,宋国才在战国时期遭到了周边大国的觊觎。而就陶邑来说,虽然一度被齐国占据。不过,在五国伐齐时,陶邑最终落入到秦国手中。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秦国宰相魏冉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至于魏冉的封地陶邑,最终成为直属于秦王的封地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五国伐齐时,秦国获得了富饶的陶邑,不仅能为秦国南征北战提供物资支持,也能够直接威胁到魏国、韩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后方,也即陶邑的位置,正好处在山东六国之中。

二、让齐国走向衰落,从而无力和自己争夺天下

众所周知,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实力增强之后,致力于蚕食山东六国,从而一统天下。战国时期,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后,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对于齐国和秦国来说,并称东西二帝,是他们实力并驾齐驱的重要体现。不久,齐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虽然秦国和齐国最终都取消了帝号,但是,这并没有让齐闵王收敛多少。在此之后,齐闵王派兵消灭宋国,从而引起了五国伐齐。

在五国伐齐时,不仅乐毅率领的燕军全力出击,对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等诸侯国,也派兵精锐之师帮助燕军,从而重创了齐国。在乐毅伐齐后,齐国虽然有田单复国,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进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可能。当然,在齐国衰落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走向崛起,一度具备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士卒,同样失去了争夺的可能。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除了燕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获得了好处

五国伐齐燕国是最大的受益国。除了燕国以外,赵国,还有魏国,韩国,秦国,楚国这些国家都获得了一定的利益。

五国伐齐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公元前二八四年的时候,燕国联合韩国赵国秦国魏国一起对齐国发起了战争,最后齐国惨败,而燕国乘胜追击又拿下了齐国的72座城,搜刮了齐国的很多财宝,燕国的国力一时达到了顶峰。在这场五国伐齐行动中,燕国可以说是最大的受益国,除了燕国以外,其他的国家也都得到了好处。
第一,赵国。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是齐国想要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讨伐赵国的,但是后来因为燕国先一步发起了针对齐国的战争,而且齐国惨败,在这场战争中,齐国衰落了,这对赵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们不用在时时刻刻防备齐国了,接下来他们可以专心和秦国抗衡了。而且在五国伐齐的行动中,赵国还占领了齐国的一些地盘,增加了赵国的国力,所以说在这场五国伐齐行动中,赵国的受益也是很大的。
第二,韩国还有魏国的受益也很大。
虽然说韩国和魏国比其他的国家来,实力比较弱了点,而且在五国伐齐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出了人力,帮助攻打齐国,而且在五国伐齐的行动中,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但是因为他们参与了这场行动,对于他们国家的存在时间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要是没有这场行动的话,这两个国家一定是最先被吞并的国家。

第三,楚国还有秦国。

楚国在这场行动中,成功的从齐国手里夺回了自己以前失去的地盘,而且他们本身在这场五国伐齐的行动中,并没有出太多的力,能够收回以前的地盘也算是不虚此行了。而对于秦国来说,虽然他获得的好处没有燕国多,但是齐国衰落对秦国的好处最大,因为秦国和齐国之前就战争不断,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对付齐国,所以强大的齐国衰落了,这对日后秦国一统天下是很有好处的。

返回目录

五国伐齐,秦国为何是最大的赢家

战国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五国伐齐了,但是五国伐齐之际,虽然五国都获得了不小的好处,但最大的赢家无疑还是秦国,毕竟他不仅获得了方圆几百里的土地作为补偿,还借这个机会消灭了可以与他一决高下的赵国,这可不就是最大的赢家。

一、陶邑成为秦国的军事要塞

可以说,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地理位置都是每个人可以看中的,秦国也不例外。陶邑建立于周文王时期,后来辗转变成了宋国和齐国的领土,它本来就水运条件及其良好,后来鸿沟的开凿更使得陶邑的水运条件独有一家了。正是这样的水运条件,使得这个地区很快就成了商品交易的地方,频繁的商品交易使得这个地方很快便富甲一方。五国伐齐这个战争使得秦国得到了这个富甲一方的地方,这无疑使秦国五虎添翼。

二、让齐国衰退无力与自己争夺天下

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本来实力就已经非常相近了,但是一山难容二虎,两国之间迟早都有一战,所以,秦国为了自己可以当上老大,不得不早做计划,让齐国的实力慢慢衰退下来。当时,唯有秦、齐两国独大,于是秦昭襄王就派自己的宰相作为信使去说服齐王称帝,于是东西二帝就这样诞生了。本来两人旗鼓相当,但是齐王因为苏秦的劝说接受了他的合纵计策,于是取消了帝号,自称为王,但是后来齐王非但没有就此停止,反而更加放肆,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打算先一步对齐国下手。

五国伐齐,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破裂,眼看诸侯关系一日不如一日,越来越需要一个王的出现使天下更加太平,于是,秦国只能选择自己称帝,前面伐齐时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更是使秦国实力大增。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