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30岁登上人生巅峰的刘禹锡后半和刘禹锡的一生,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30岁登上人生巅峰的刘禹锡后半和刘禹锡的一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30岁登上人生巅峰的刘禹锡后半生过得有多惨
30岁之前人生顺遂、春风得意,30岁之后颠沛流离,在不少人看来,刘禹锡的后半生是比较凄惨的。多次被流放、志不得伸,对于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人来说,着实比较残酷。但是好在刘禹锡“想得开”,再加上晚年生活安稳,所以他的结局算是好的。
一、30岁后的刘禹锡多次被贬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在公元805年之前,他生活顺遂,身为太子校书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在动荡的年代,站错了队伍就容易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刘禹锡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公元805年,他和柳宗元、韦执谊等一起,以王叔文为首反对唐朝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是随着他们的“后台”——顺宗李诵被害,领导者王书文被赐死,刘禹锡等人被流放。
刘禹锡当时被贬的地方是连州,还没到地方,又改到了朗州,他在这里一住就是9年。公元814年,刘禹锡被召回京。因为久处远地,一朝回京让他比较高兴,随兴做了一首诗,结果被小人构陷谩骂朝廷,他再次被流放。刘禹锡带着80岁的老母亲离开京都,到了贬谪地连州,不仅之后母亲便去世了,他便辞了官回了老家洛阳。之后他曾做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年老的时候任太子宾客,生活稍稍安定了一些。公元841年,刘禹锡逝于洛阳,一生完结。
二、为什么会觉得刘禹锡后半生比较惨有不少人认为刘禹锡后半生是比较惨的,而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三十岁就像他人生的分水岭,之前的步步高升和前途光明,因为公元805年的政治打击而一蹶不振。和那些一生比较平平的人比起来,刘禹锡的人生跌宕起伏,多次遭贬谪,会让人觉得比较凄惨。
其次,之所以会有人觉得刘禹锡后半生比较惨,是因为“志不得伸”。在唐代那个看重“建功立业”、“男人志在四方”的朝代,刘禹锡有才华、有抱负,却因为站错了队伍、行为不拘小节而多次被贬。和那些声名显赫却没有才能的人比起来,刘禹锡是悲惨的,惹人同情。
虽然说,刘禹锡的后半生的生活是艰难和不幸的,但是刘禹锡生性开朗乐观,因为有机会接触劳动人民,所以眼界比较开阔,丰富了唐诗的艺术内容。再加上他的晚年在平稳中度过,所以说,他的人生虽然有不幸,但在唐朝诗人中被归为“结局好”的一类。
刘禹锡的一生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
有关刘禹锡的生平或事迹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
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
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刘禹锡(772年-842年),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扩展资料: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
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所作多首《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民歌特色,广为传唱。
《陋室铭》是韵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该文被中国大陆初中语文教科书,与中华民国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中收录。
刘禹锡主要人生经历
刘禹锡的主要人生经历:其家庭世代皆为书香门第,刘禹锡从政时力主推陈革新,其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被贬,官至朗州司马,现在的朗州就是湖南常德。据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任命期间,挥笔写就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主要作品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刘禹锡的生平经历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公元772年生,很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聪明又勤奋。
790年,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仕林中颇得声望。
793年,中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
不久丁忧居家。
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不久迁监察御史。
“二王 八司马”:805年,唐顺宗继位,启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交好、被器重,遂被委以重任;二王和刘禹锡以及柳宗元一道,作为革新集团,力图改革弊政,不料触动保守势力利益,遭到反扑,很快宣告失败;二王遭赐死、贬谪,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后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后来政治生涯蛰伏度日。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842年,卒于洛阳,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诗人刘禹锡一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刘禹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早年生活阶段。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 ,其父亲、祖父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二是贬谪生涯阶段。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三是晚年生活阶段。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