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和辛弃疾《清平乐·春宵睡重》原文及翻译赏析,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和辛弃疾《清平乐·春宵睡重》原文及翻译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系列:宋词三百首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注释1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乐」在此处读yue。2茅檐:茅屋的屋檐。3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5翁媪(ǎo)(也读yun和wo):对古代老妇的敬称。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7织:编织。8亡赖:亡,同「无」「。亡」读wu,在这里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9卧,趴。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剥著刚刚采下的莲蓬。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思想感情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辛弃疾清平乐赏析

    返回目录

    辛弃疾《清平乐·春宵睡重》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春宵睡重原文: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清平乐·春宵睡重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苦闷的爱情词。

    辛弃疾一生写了许多「大声镗鞳」的抚时感事的词章,但「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语),其中颇有不失为优秀的篇章,这首《清平乐》,便是其中的一篇。

    词写一个闺中***,与所爱的人,一别经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是所爱的人变了心,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上片,「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写这个闺中妇人,春夜做了一个梦,梦见当年两人分别相送时的情景。她待要找寻玉钗分一半与所爱的人做纪念时,惊醒过来,「才知是梦」。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

    下片,「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与心爱的人长久离别,而不能见面,且又无音讯。怎办呢?「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只好以眼泪作水,自离别以后,流的泪水,汇流成河。这由泪水汇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爱人的身边了!描写得多么形象生动,维妙维肖,细腻感人。由于作家的笔触深入到描写对象的心灵深处,把握住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情境,捕捉住足以代表情人之间别离苦闷的特定特征,因而塑造出有个性特征的动人形象,从而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宋四家词选“序论》说:「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概括了辛词的基本风貌。辛词以豪迈雄大见长,这方面的作品是极为丰富的。但是,辛弃疾也同时创作了一批以婉约秀娟而著称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娇艳的春兰,与他的另一大批有如傲霜秋菊的作品,争奇斗艳,显示了作家生活的广阔和才华的超绝。正如这首《清平乐》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词人的心扉,让我们领略了他丰饶多姿的艺术才华。

    诗词作品:清平乐·春宵睡重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离别】、【爱情】

      返回目录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绕床饥鼠》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赏析】
      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
      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
      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鞳(tang2ta4,形容钟鼓声),小声铿鍧(hong1,拟声词,形容巨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返回目录

      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题上卢桥原文: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题上卢桥翻译及注释

      翻译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注释1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2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3不管:不许。4更著:再加上。5陵谷:高山深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6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耕桑:田地。7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清平乐·题上卢桥创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当作于词人闲居上饶时期,内容主要写上卢桥一带形势景致,藉以生发议论,提醒时人应以世之兴亡为念。

      清平乐·题上卢桥赏析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著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诗词作品:清平乐·题上卢桥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宋词精选】、【写景】、【山水】、【思索】、【人生】

        返回目录

        《清平乐·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诗人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词选取了农村生活的一角,以轻笔淡墨描绘了江南初秋时的优美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其写小儿情态之处,稚趣盎然。

        词的上片由村居房舍、环境写到翁媪。傍着小溪,依着小草,一座矮小的茅屋,这是一幅农家村居的小景,虽无高堂华屋,也非栉次鳞比,却以其矮小而见幽雅,以其茅顶而见其古朴。在这样的屋里,无宦海波涛,无官场风浪,喝着家酿老酒,听着老人谈话。老翁老妪的柔媚吴音,十分动听。

        词的下片写三个儿子各自的情态。远处有大儿在河东锄豆,近处有次儿在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有小儿在剥莲蓬。最为传神的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一个人躺在那里剥莲蓬尝新,他是自己去撷取来的,还是大人撷了给他的呢?他专心致志,兴致很浓,“卧”的动作更表现了他的稚嫩。

        这首词中翁媪、大儿、中儿、小儿不同年龄的人,如果不写入小儿,则全词的趣味也就减弱。虽然本词不是专意于写小儿,可是加入这一笔,老幼相映,大小相辅,也就给词平添了新鲜色彩。尤其将小儿安置于煞拍处,更使人觉得余味不匮,声情袅袅。

          返回目录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的 ,赏析速求~~!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