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火烧云的写作特点及教学价值,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火烧云的写作特点及教学价值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问题呈现案例一:一位老师教《微笑着承受一切》,解题教学是这样进行的。她先出示桑兰的照片,让同学们认识桑兰.然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描述桑兰的表情?当学生答出“微笑”之后,老师又问:人类的笑容有很多种,除了微笑还有什么笑呢?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哈哈大笑、偷笑、开怀大笑、奸笑、皮笑肉不笑……接着又问:“承受”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词语的含义的:当学生说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知道后,老师又介绍了联系上下文,字义相加和近反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紧接着老师又问“一切”是指什么?最后问:“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什么意思?案例二:一位教师教学《槐乡五月》第三自然段,他先让学生分辨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写小姑娘,哪几句写小小子,接着让学生在文中分别找两个词来概括小姑娘和小小子的特点。学生找到“俊俏”和“大大咧咧”之后,教师又从如何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入手组织教学,并且从这两个词引出“别着、戴着、飘到、装的、拿的、塞上”等一系列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浯,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最后让学生就这段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诊断·探讨像这样的教学片段我们在新课改之前是经常看到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它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地位。但过分地强调工具性,对语文课程丢魂失魄、人文缺失境况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新课改以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上述的场景仍然时有所见。就案例一而言,《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文章以细腻的笔法描述了桑兰遭遇不幸,战胜不幸的事迹,说明了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开朗乐观,要微笑着面对一切。此片段是一个课堂的导入片段。案例一的不成功,原因在于教者对词语的解释是无谓的,有的甚至是多余的。对“微笑”、“承受”、“一切”的分析有点远离课文内容,抓住“微笑”拓展,显得画蛇添足、东拉西扯,看似进行了词语的训练,实际上是一处败笔。破坏了学生对“微笑”的理解。至于解词的方法学生早已知道,并不是非得在这节课上讲述,解词方法的指导也颇为耗时,没有必要。词语教学应当紧紧扣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在语言情境中体悟、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解题,可以从认识人物形象人手,联系全文,感悟人物遭遇,理解人物精神,而不是仅仅进行词语解释。在案例二中,教者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特别注重字词句的训练:画句子、圈动词、品析词句的功能。俨然考试中阅读题的训练模式。学生多么想和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快乐、去奔跑、去品味啊!但是课堂中根本就没有他们抒发情感的空间.他们被老师一个个的追问搞得精神紧张,不得不埋头画句子,圈词语,无暇屏息凝神地体会槐乡孩子的快乐。最后,教者又告诉学生一连串生硬的习作技巧,更让学生反感。虽然学生都能背诵这一段,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感情。因为老师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分析课文,根本就没有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如果教者不是过多地讲解,让学生读一谈、演一演、说一说,可能效果会更好。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是要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教。一、着眼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非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可。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主要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蕴含于汉语言文字之中。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的人文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学习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因此,只有着眼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文字训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理解与表达。在此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能力也获得提高。可见,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教师而言,需要强化这种整体意识,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适当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他是这样来整合三维目标的。师: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作者为什么把他比作“石头”呢?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生(思索后回答):石头在烈火中是不会动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动不动,所以作者把邱少云比作“石头”师:这是他们的—个相似之处。还有呢?生:石头是不会发出声音的,邱少云在烈火中也一声不吭。生:老师,还有一个原因。石头是坚硬的,不怕火烧的,邱少云也像石头那样坚强,不怕烈火烧身。师:哦,石头是不动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是纹丝不动的,石头是无声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一声未吭;石头是坚硬的,烈火中的邱少云也意志坚强,不怕火烧。正因为这三个相似点,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邱少云比作“石头”。这一比喻句用得多么恰当啊!师:为什么作者不说“邱少云像石头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而说”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这里的“千”和“巨”各突出了什么呢?生:“巨”是高大的意思,这里用上“巨”字突出了邱少云趴在烈火中形象的高大,仿佛要抬起头来才能看得清楚!生:老师,我是这样理解“千斤”的,“千斤”说明很重很重,这里的邱少云像泰山一样稳稳地趴在烈火中,即使别人去推他也推不动的。这里突出了邱少云为了严守潜伏纪律,宁愿牺牲自己决不暴露部队的决心。师:看,普通的一个比喻句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有表现力呀。我们读书就应该咬文嚼字,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情感,读出语言中的味道!孙老师在比喻句的教学上扣词扣句。首先让学生思考烈火中的邱少云和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从静止不动、悄无声响、意志坚强三方面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然后教师继续扣词深究,围绕“巨”和“千斤”再度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最后让学生回到句子形式,使其体会到普通的一个比喻句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有表现力呀。这样披文入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语境,读出了语言中的情感,品出了语言中的滋味,悟出了语言中的魅力。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借助语言情境或具体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母语课程,是在学前生活中已经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学习语言就能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或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同时,置身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所以,语言训练应借助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感知语言形象。如一位老师教学《火烧云》一课,课前预习时告诉孩子:日出或日落的时候,天空出现的绚丽多彩的红色云霞,就是火烧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语言形象。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火烧云”,萧红阿姨为什么不用“红霞”做题,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孩子们欣赏火烧云的资料片段,再让他们联想自己所见过的夕阳景象展开讨论。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懂得:“红霞”一词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天空中只有“红”这一种颜色,单调而不真实;而火烧云中的“烧”是一个动词,像大火一样烧起来,就写出了火烧云从形成到发展的种种变化……据此,老师告诉孩子们:朝霞、晚霞、红霞是书面语言,而“火烧云”是北方人民生活中的语言,用在这里更活泼,更具生命力。课文描写火烧云色彩变化一部分中用排比句式列出了一长串描写颜色的词语。如果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这些颜色,不一定能对他们的实际运用有大的帮助。因此教师主动向美术老师求教,制作了有关这些色彩的分解图谱。在图谱旁打乱顺序写上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词语.请孩子们找到与图谱相应的词语连线,让他们体会老师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丰富色彩知识,以便用这些相应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相关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次,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去演、实验等方式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小学课文中不乏内容生动的故事,那些机智善辩的聪明人、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们难忘。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表演小品、演示实验等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全面提升语言素养。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A用自己带来的瓶子、石子,做实验,观察水上升的过程;B用自已的话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C表演乌鸦喝到水的前后经过,注意加入内心的想法。练习重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感受直观刺激,从而产生快乐情绪,于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第三,教师要善于通过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的—段回忆: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练习。一是利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描写长征途中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突出了小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愿拖累陈赓,把危险和困难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描写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下着倾盆大雨的环境.或写冬天白雾蒙蒙的早晨,或写骄阳似火的夏季等,通过环境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写小红军面黄肌瘦、脸色发青,已经极度虚弱。却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痛苦、困难,不把自己的困难表露出来,体现了小红军面对困难和危险不愿拖累别人的品质。据此可指导学生写邻居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自己生活艰苦朴素,却时常为残疾人捐款,让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邻居老奶奶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三是运用人物对话体现人物品质。文中陈赓和小红军的四次对话,体现陈赓对后代的关心,也体现小红军坚强、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不愿拖累别人的品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校组织为灾区人民献爱心,自己向家里要钱时与家长的对话,表现自己的家长是充满爱心的人。总之,课文的学习,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应进行一些表达方法的积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运用语言。三、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这就需要“授之以渔”。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际。当然,方法是可以直接“告诉”的,但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东西有时是难以言传的,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训练应融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习惯具有个体性和内在性,是一种自动化的学习机制。宋代学者陆世仪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也就是说,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维方法于语文学习之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如《挑山工》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结果,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坚持到底)后,老师可启发学生: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如果从登山的目的比较,就会得出另一种认识。挑山工以挑货上山为谋生手段,当然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是以登山为休闲方式,当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是语文课程重要的训练内容,也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得出的见解,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把见解清楚地表达出来。
火烧云的写作特点及教学价值
《火烧云》本文在描写时注意抓住火烧云五彩缤纷的颜色和变化无穷的形状,来表现火烧云美丽奇幻的特点。
写霞光,抓住了“红”的特点;写火烧云的颜色及颜色的变化,抓住了“多”、“快”的特点;写火烧云的形状及变化时,又抓住了“多”、“快”的特点。这样能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出美景,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描述中,作者还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对事物的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结合起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教学价值:《火烧云》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助于增强写作能力,为往后的环境描写打下基础。
扩展资料
《火烧云》一文是写景物的。一般说来,写景物的文章,顺序是按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位来写的,但是《火烧云》一文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采取了不同一般的表达方法:
1、地上间接写。课文的第一段,没有直接写天上的火烧云如何如何,而是间接地写火烧云的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老头儿—是金胡子了”。
作者这里写的虽然是地上,用意却在天上——地上这么大的颜色变化,是因为天上的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色彩,可想而知了。
2、颜色集中写。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集中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既然写的是火烧云的“变化”,可想而知,这种变化是贯穿在作者看火烧云的从头到尾的过程中,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
作者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提前集中写,一是突出了火烧云颜色多变的特点,二是为下文写火烧云动态时也可以连贯、集中地表达,省去了断断续续写颜色的累赘。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
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
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
指导背诵
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
激发爱美的情趣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
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
读懂词句的意思
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言园地一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
并参与商讨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
获取需要的信息
并交流感受
5、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
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
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
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
能复述课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6*万年牢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
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
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找做事认真
讲诚信的故事
7、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尊严、逃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尊严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
表现人物的品质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
了解哈默的生平
8*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字词卡片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
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纸屑
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7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见闻
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从中受到启示
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篇二: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海上日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不同天气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描写了在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利。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课文写的非常美;我觉得巴金的文章语言很生动;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动词,把太阳怎么升起来写得栩栩如生,像亲眼看到一样??。)
3、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好吗?
三、精读课文,感受壮观
1、对于一篇课文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尽情朗读,同时也需要用心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2-5)
3、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和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把你有感受的词句画下来。
5、汇报学习的情况,要求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
(一)天气晴朗时的日出
①太阳快升起来的情景,“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转眼间”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强”写出了太阳升起时的变化。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这句话写出了太阳特别可爱。引导读出太阳的可爱。(学生读句子。评议。)
③重点理解: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与“太阳慢慢向上升”进行比较,体会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负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冲破了”“跳出了”这些词语很形象,把太阳拟人化了,写出了太阳的一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怎样读好太阳升起来的这段话呢?试着读一读。(同桌互相读)指导读。
④“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句话写太阳升起来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总结
五、拓展、作业
1、观察日出或日落,把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
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描述)“透过云缝直射”“镶”“透出重围”“染成”体会太阳的顽强、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用什么样
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呢?每一位同学都小声朗读一遍,找同学谈朗读的感受。(这一段应该以振奋、轻松的语调朗读。)
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7、师读巴金的一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从这篇文章当中,你读出他的什么感情呢?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齐读。
三、总结全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好像都没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间的景象,而巴金为什么能将日出的过程写得这样精彩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一些原因吗?(开头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转睛”“果然”等词可以看出巴金坚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说的那样,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写作。
我们也要多观察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作品。同时我们都应该学习文中所赞叹的太阳这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用这种精神去对待我们学习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火烧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神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作业设计、安排:课内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填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2、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你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火烧云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估生:变化多端,形状各异等。
师总结:火烧云是那么得变化极多,那么从哪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自由朗读2—7自然段,思考火烧云变化极多是从哪两个方面看出来的?(颜色和形状)
2.仔细观察,说说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估:是ABB型ABAC型)
师:这么多的颜色用了不同的这些(师引导)词语来写,前面的是事物加上后面的是颜色,对啊,我们把这样的词语类型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颜色。还能说说这种类型的词语吗?(只要合理都可以采取)
师总结:这么多的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吗?
4.师引导: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自由朗读4—6自然段,找一找写了哪些动物?(马、大狗、大狮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读一读。(生读)
师引:是的,这三种动物是各有姿态,多可爱啊,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边读边想象一下你心目中那可爱的小动物吧(齐读)。师引:通过想象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师生齐说)“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师引导学生举例说说其中一种动物。师:接下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按照这个顺序来想象复述一下。
6.天空中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化着,聪明的你猜想一下还会有其他的形状吗?
7.模仿其中的一段,(发挥想象),仿写一种其他事物形状的变化。写在练习本上。
8.生展示自己心目中可爱的小动物。
三、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1.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
估生:恍恍惚惚一会儿工夫
2.齐读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五:作业
把你想说的写在练习本上。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凤凰出版
第1课《观潮》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3课《鸟的天堂》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4课《火烧云》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5课《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6课《爬山虎的脚》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7课《蟋蟀的住宅》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9课《巨人的花园》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0课《幸福是什么》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1课《去年的树》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3课《白鹅》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4课《白公鹅》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5课《猫》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6课《母鸡》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7课《长城》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8课《颐和园》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19课《秦兵马俑》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0课《古诗两首》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1课《搭石》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3课《卡罗纳》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第27课《乌塔》
教案设计教学分析知识拓展练习题课件下载课文朗读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