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和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和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时间稍纵即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1

一、学生情况

1、组成:类别繁多,层次丰富,成份复杂。

2、状态: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语文能力都有相应的改善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三种:语文必修五、《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必修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两至三个板块组成。导语是对专题内容的扼要概括,而每个板块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专题的人文内涵,同时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为了增加积累,整合知识,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应用能力,每个主题都开设了积累与应用栏目。

三、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环境中,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老师和同学交流、对话。

2、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发展理性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四、具体措施

(一)、提高三个效率,狠抓计划落实

首先提高课堂效率。

在“五严”的情况下,课时相对减少,而内容未变,要保证最后的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执行教学计划,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备课:

一、

时间:年级组统一安排

主备人:依次轮流

主题:根据教学进度及内容,提前一星期确定

要求:

1、加强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每周1次,每次不少于3节课,定目标、定任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篇课文的主备人,按照“读—思—议—论”的模式精心设计教案,教师的讲授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教学手段不少于4种,严格注明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教案突出过程、活动的设计。对负责主备的内容,主备人必须广泛参阅相关资料,深思熟虑,在此基础上,将主备教案印发给组内教师。在主备人阐述自己的思考之后,其他教师坦陈己见,集思广益,形成成熟教案,作为教学依据,供各教师结合自身、课堂、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备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分析课文,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体预备,收集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2、强调个体钻研。教师个体一定要反复阅读教材,大量参考相关资料,以便读懂教材,透彻领悟教材,最终将备课组的智慧与个人的创造有机融合。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收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然的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滥竽充数,误人害己。另外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到教学更有针对性。每个老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个人复备,在教案上写下个性化的修改,也可以写在自己的备课笔记本上。

4、重视教学的总结和积累,认真写好教后记。

课堂

1、遵循我校语文“初读——悟读——研读”的课堂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把握课堂节奏。灵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思考,使学生思有所得,练有所获,最应该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写的时间,特别是课堂板演的时间,让学生动笔,才能清晰地暴露问题。实践证明当场评改,学生收获最大。而且,人人都写起来,就不会走神,每一个学习者的效率都能得到保证。

2、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高中班的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主要在于如何有效吸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上课时做到,课堂不能松松垮垮,应有一定的紧张度,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温故知新。内容安排要紧凑,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教师也要保持上课的激情,关注每个学生,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上课的机智因势利导,灵活驾驭课堂,真正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在此基础上强调课堂效率,强调夯实基础。

3、《唐诗宋词选读》教学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教材自身内容单调而造成教师操作不易与学生兴趣不大,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作适当革新,进行穿插教学,用好导学案和课后的检测。

4、积极思考、严谨实施,优质高效地开展好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工作。

5、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丰富学生思想情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班级报刊图书栏,一方面各位教师必须借助自身阅读经验与实践,即时给与学生激励与引导,使语文习得的空间得到最大值延伸。借助阅读途径,使师生眼界更宽,激情勃发,心在高处。

另外,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力量,适时印发《阅读在线》给学生。如有可能,在课堂作适当导读。

6、抓住早晚读,提高早晚读的效率。特别针对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的问题,做到早晚读任务明确、即使督查、及时反馈,并充分调动班委成员进行早读的检查和监控。

7、积极主动地做好培尖补差工作,责任到人。

9、认真开好组内公开课,使组内公开课成为提高每位教师(开课者、听课者)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及时评课,评课时,不讲套话,少讲空话,忌讲假话;少点虚情假意,多些真情实感;客观地讲优点,更要实事求是地提缺点。处理好事业与感情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友爱团结和谐共进的氛围。

其次提高作业效率

在作业问题上尽量“少而精”“宁缺勿滥”。注意作业的分层,尤其要加大综合探究性作业的质量。精心编写了学案,注重选题的典型性、开放性、针对性,尽量选择课内外比较阅读的,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每晚半个小时内完成,鼓励学生在完成必做的作业之后,学会自主探究。

1、语知

内容:校内自编练习与适当补充的课外练习

要求:即时做,即时评改,统计错误较多的地方进行集体评讲。

督查:年级组。

2、作文

内容:两周一次的课堂作文与周记。

要求:1、对于周记,相关班级的老师要督促少数学生即时上交

2、认真批阅,认真评讲。3、设立班级邮箱,让学生将佳作发至邮箱,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评讲。4、利用校园网站,将学生佳作发至网站,激励其写作热情。

督查:年级组。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督查。课外阅读可分为三类:指导性阅读,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图书架,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阅读,督查方式,检查读书笔记。指令性阅读,把语文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尤其江苏考纲规定的高考考查篇目)有序的分解到各级段,限时读完,督查方式,书面考试。专题性阅读,与学校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对某专题进行深度阅读。督查方式,研究报告。

第三提高考试效率:

出题原则:1、实事求是,有利教学。

2、科学处理好原创与借鉴的关系

出题范围:教材,自编练习,以及更多的课外知识

出题要求:兼顾基础与能力。即使是课文内容,也要从考查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命题。涉及课文的内容,绝不搬用原题,从源头上杜绝投机取巧。

批改:单元练习、月考,组内统一阅卷;24小时完成。

(二)、学习重心前移,培养自学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不预习不听课、不复习不作业”。不少老师注意了复习,新课学习后就复习:阅读理解教材,复习笔记,记住要点,当天功课当天复习掌握;复习后以作业来检测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独立完成,保质保量,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始终得不到解决要请教同学和老师,到校先交作业,口头作业也要完成好。

及时复习、反复复习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而预习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预习时要求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成语或不懂的地方,读完后自主查字典等工具书解决问题;第二步,再读课文重在整体感知,把握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第三步,细读课文,提出质疑,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在答疑卡上,送给老师。老师将问题集中起来,分析提炼,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备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学生不懂的,正是我们要教的。这样的备课才能有针对性、有效果。预习

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一旦养成了认真预习的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了提高。

(三)、认真分析学情,实施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实际,本学期要在培尖补差提优上下功夫。对于尖子生,我们要保证他们稳定的发挥,增强其信心和荣誉感,在答题技巧上作一些适当的点拨。对于临界生,要指定他们间天做两篇阅读理解和分析评注两篇优秀作文,逐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对于暂时后进生,要抓好默写和字词,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争取基础知识不丢分。

(四)、落实纠错纠偏,全面均衡发展

利用早晚读落实字词和默写,重视批改,及时订正。要求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从字形、字义上去理解,养成准确记忆的好习惯。教者要做个有心人,收集整理学生默写和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反复比较、两周集中训练一次,彻底纠正错误。

(五)、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结合学校中课堂,开展一些有效的语文活动,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开展每节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做5分钟的课堂主人,既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开展读书竞赛,充分利用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边角的时间阅读,养成闲下来就读书的习惯。每月做一次读书交流,推进读书活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出具有综合语文素养的学生。

如上措施,思考还不够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争取最大效益地实现计划,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目标。

5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亳州市教育局及本校教学工作为计划,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

说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文言传记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文章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文章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而文言教学之积累是重点难点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积累成语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等有益内容,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三篇经典美文),摘记佳作精彩片断内容不少于五百字,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随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有任务性和随意发挥相结合,主要训练议论文和散文,倡导抒写真情实感。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以期提高写作能力。

⑴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⑵结合山西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每月进行三次作文训练,两次为学生自己练笔,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五、教学进度(以一中南校进度表为参考周)

第1-2周入学测试及试卷讲解分析4

作文辅导2《项羽之死》3《阿房宫赋》3

第3-6周古代散文阅读鉴赏

《六国论》4

《伶官传序》2

《祭十二郎文》4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2单元测试及讲解4

作文辅导2作文辅导2月考及分析4

第7-8诸子散文第一、二单元作文辅导2

第9-10周诸子散文第三、四单元教学期中考试及分析

第11-13周诸子散文第五、六、七单元教学

第14-16周月考及分析高考中考

第17-18周《外国小说欣赏》12

第19-20周复习迎考学业水平测试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3

一、总教学要求和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二、三年通盘学习状况:

1、已经完成必修学习情况:必修一、二、三、四、五。

2、已经结算学分情况

3、已经完成选修学习情况:《语音误读一、二、三》、《清扫错别字一、二、三》、《成语运用一、二、三》、《病句辨析一、二、三》、《古诗赏析一、二、三》、《中国楹联一、二、三》

4、本学期选修学习内容:

(1)《史记选读》(续)

(2)《唐诗宋词选读》(续)

(3)《写作》(续)

(4)《现代散文阅读》(始)

6、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本学期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继续以下五个方面:

(1)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

(2)预习新课的习惯

(3)记笔记的习惯

(4)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5)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6)课外阅读的`习惯

(7)勤写勤练的习惯

(8)整理积累的习惯

(9)总结得失的习惯

(10)书写清楚的习惯

高二下册语文教学计划篇4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必修5》、《语音文字运用》。

其中,《必修5》重点是小说、古代抒情散文、文艺评论和随笔、科学小论文。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文章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文章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

三、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下学期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个学期,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二上学期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对此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适时复习、回顾、梳理已有的语言知识,调动生活体验;通过语言现象,从小处切入,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下点语言文字探究的功夫;注重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巩固案训练;课堂教学解讨论为主,以训练为主。

四、具体措施:

1、认真抓紧抓好语文新课程新课标的学习。我们根据市、县和学校的精神,了解学习语文多种方法,摸索既有改革创新、又有实际效果的、切实可行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路子,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在备课组中,根据我们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教材文本和教学手段拓新相结合,认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先学后导”的教学研究活动,向课堂40分钟教学要质量。

2、开展既分工又合作的集体备课活动。各项工作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平常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预习巩固、作业安排等要保持一致,但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班级,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备课时,在准确把握全局、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从文章的字、词到句,从文章的艺术特色到思想内容,从课内作业到课外训练,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发扬全备课组老师的聪明才智,发扬备课组的团结协助通力合作精神。认真工作,努力钻研,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使我们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教学团队。每周指定老师负责备课,编写三案(预习案、导学案、巩固案)。以一个单元为例,每个单元有3~4课,每一课由1位教师负责备课,然后在每周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逐课进行探讨。在教法和学法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三案同时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特点。期中考和期末考由备课组长统一协调、负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搭建乐学、乐教的语文平台。备课组内做到互帮互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争取自主开发课件,尽可能在每学期自主开发课件达到70%以上。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收集、积累和储存,形成自己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课件要与三案相配套,课件内容要求言简意赅,醒目明了,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特别要注意文字的大小、颜色以及课件背景颜色的处理。讨论问题时最好不在课件上提供答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运用课件上,要有所选择,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来确定是否制作课件,避免对课件产生依赖的心理。

4、养成组内随堂听课的习惯。备课组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对其他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广泛借鉴别人长处,以利于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

5、上好阅览课,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网络上各类有益内容,并相互交流,建立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6、写作教学:

⑴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

⑵结合安徽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每月进行三次次作文训练,一次为学生月考作文,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7、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中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摘抄本,进行佳作精彩片断的积累。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8、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摘记内容不少于五百字;课前开设三分钟候课或小演讲等活动。

我们相信,只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适时的改革,就一定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更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有智慧、有能力的高新人才!

五、教学进度:期中考试前《必修5》,期中考试后《语音文字运用》。

附:高二下学期语文资料编写安排(第一轮)

第一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2,第一单元检测卷23,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36。

第二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3、4,第十二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24、25。

第三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5、6,第二单元检测卷26。

第四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7、8,第三单元检测卷27。

第五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9、10,第十三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28、29。

第六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1、12,表达交流之“缘事析理”30,综合卷38。

第七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3、14,表达交流之“讴歌亲情”31,梳理探究之“有趣的语言翻译”37。

第八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5、16,表达交流之“锤炼思想”32。

第九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7、18,表达交流之“注重创新”33,综合卷39。

第十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19、20,第四单元检测卷34。

第十一课导学案和滚动训练21、22,梳理探究之“文言词语和句式”35,综合卷40。

返回目录

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通观《伶官传序》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是其优质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羣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议——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悟——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各位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返回目录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高一上册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伶官传序》优秀教案高一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三、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满招损,谦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找出文中观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4.熟读课文。

    四、掌握重点词语及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1.补充注释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梁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这里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2.词类活用: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动词→使动。

    亡,使……亡,动词→使动。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名→状语。

    ③仓皇东出。

    东,向东,名→状语。

    3.句式(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联系已经学过的《六国论》,想想史记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解答课后练习四。

    二、分析论证结构。

    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义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从而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论的特点。

    任何一种文体都会不断发展变化,史记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论,指史家在史传后所写的一段评论性文学,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汉中》中的“赞曰”等。后来慢慢扩大到凡是就史实生发议论的,文章均称为史论。

    从本文及以前学过的《六国论》等文可看出史论的特点:

    1.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2.介绍史实的目的是以史实做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叙述史实一般比较概括简练。

    4.常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段

    2.积累相关词语。

    返回目录

    伶官传序的全文总评

    四、具体分析
    一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二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三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返回目录

    高二文言文选修第一篇

    1.高中(必修一)语文学的第一篇古文是什么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秦军泛南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⑦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吾其还也。”亦去之。

    2.高中选修1六国论全篇课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1、先秦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2、战国为多人所作的《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3、《鸿门宴》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扩展资料: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文言文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1、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2、《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3、《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4.【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粤教版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高一语文必修3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课件-苏教版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变命运成功在于细节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变命运成功在于细节勤奋成就学业学习改。

    5.语文文言文高二选修

    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翻译: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翻译: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

    未尝,而况大軱乎!翻译: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

    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翻译: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项羽之死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翻译: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翻译: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翻译: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翻译: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翻译: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翻译: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翻译: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翻译: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

    伶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翻译: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翻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翻译: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6.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未绝鼓音.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返回目录

      《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

      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返回目录

      高二语文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幻灯)
      字:原——推究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
      --------------------------------------------------------------------------------
      课堂延伸
      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后作业
      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完成思考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
      --------------------------------------------------------------------------------
      --------------------------------------------------------------------------------
      --------------------------------------------------------------------------------
      --------------------------------------------------------------------------------
      --------------------------------------------------------------------------------
      附: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失败也由人(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返回目录

      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查看更多:语文综合文摘介】福建赖登维
      1.攒聚突出法。每篇课文都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各要素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我们讲述各要素时,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即指向教学重点。好像攒自行车辐条一样,每一根钢线都与中轴绷得紧紧的。
      例如,邓拓的《事事关心》一文,第十段是重点。这一段辩证地阐述了读书和关心政治的关系。我们以此为“中轴”,展开来讲全篇内容——开头的对联、引用对联的动机、解释对联的含义、评价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渊源、批评现实中的偏见、表达对未来的希望等等,这一切都有意识地指向这一中心,使这一中心成为“众矢之的”。这样一来,这一中心便凸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了。下面用图示加以说明:附图{图}一篇文章可以这样处理,单元教学也可以这样处理。确定了单元教学的重点后,各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指向这一重点,形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情景,那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当然,攒聚不能牵强附会,重点与中心要有必然联系。
      这一方法,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教材中许多复杂的东西会因此而明晰起来,而不必担心因突出了重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因为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板书突出法。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但如果写得芜杂、混乱,缺少必要的关联,学生就不得要领。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的教学重点是①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福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②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法。可以这样设计板书:附图{图}可以看出,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方式、论证方法都可以在黑板上得到显现。把有意设计的正反对比的词语用圆圈圈起来,就更加醒目了。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教材的难度大。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也有复杂的。语言有艰深晦涩的,也有明白易懂的。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决定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解决问题就容易一些;相反的就难一些。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一些。这样就使问题复杂化了——要讲清难点,且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就是要摸清学生的底细,不能凭老师一相情愿去确定。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除疑难杂症。下面介绍两个带有普遍性的方法。
      1.阶梯设疑法。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在学生细读课文之后,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这组有阶梯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繁多,感情复杂,再加上语言冷峭含蓄,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通过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是多么深刻。
      ①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画面;
      ②二读课文,读出课文的褒贬语气;
      ③三读课文,读出课文的排比语气;
      ④四读课文,读出课文高潮时的气势。
      把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海面海浪、乌去雷电、暴雨狂风、海燕海鸥和企鹅等,全都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时,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意境”上去了。原来,所谓意境,是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是内情与外境的高度融合,是客观事物与人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境界。这样,什么是“意境”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
      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此教案:.docx(Word文档)相关信息:“小数乘法的意义“的教学体验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比较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和线...(查看全文)专家支招攻克上海2006年中考文言诗文默写难点作者: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阮圣桢既是默写也是阅读理解文言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教学和考试中已经从单纯的上下句连续记忆默写发展到了带理解性的默写,也即大致理解默写句子的意思、含义,然后根据要求写出相关...(查看全文)第六册回延安【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3.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教学重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教学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查看全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此课教学时,把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及价值,再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学习了。但学生学得不深刻。原因在于没有让学生通过图文细细评味,通过深入体会到两大特点。让学生来明白兵马俑之伟大,中华民...(查看全文)围绕“三点”设计提问教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提问的过程中必须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返回目录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伶官传序》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