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帝京景物略 中有关祭月的内容和京城古迹丨燃灯塔:1400年的古老建筑地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帝京景物略 中有关祭月的内容和京城古迹丨燃灯塔:1400年的古老建筑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帝京景物略 中有关祭月的内容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返回目录

京城古迹丨燃灯塔:1400年的古老建筑,地标意义的文化象征-

燃灯塔位于通州区北部,大运河北端西畔,紧邻过去的通州古城,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舍利塔,并称运河沿岸四大名塔,北京大学著名的博雅塔便是以其为原型修建的。

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历来有两说,今人多以周唐说为主,即认为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末期,初为镇水之塔,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监督重修,后几经兴废,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古代乃至当今通州的象征。

01

燃灯塔的1400年

“一支塔影认通州”,清代王维珍的诗这样描绘运河北上风光。古时随漕船上京的人在几十里外的运河上就会看到高高的燃灯塔顶,于是就知道,通州到了。

我们今天所说的通州区,地处北京城东部,地势以燃灯塔所在的通州古城海拔最高,在50米左右,而境内运河两岸低洼处,海拔仅8、9米,河面较地面更低,落差40多米,加上燃灯塔本身高度,以及不断加高的地基,上下落差不止百米,因此具备了航标的作用。

古人认为通州多河,河水泛滥,必在城中高处建塔,才能镇河神而平定水患,也就是“宝塔镇河妖”。关于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历来有两说,即北周说和辽代说,现在学界多认为其始建于北周,由宇文周所建。

根据现有的资料,关于通县燃灯塔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上,其内容为:

《光绪顺天府志》载:

光绪年间《通州志》的记载大体相同,只在最近一次塔受损的年代上略有出入,《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是在顺治年间,塔身逐渐毁圮,《通州志》则记载是在康熙十八年由于地震而毁。二者的修复时间都在康熙年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州塔,是经过历代多次重修过的,明代以前的通州塔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从记载看,明以前或到明早期,此塔的塔身外壁用的是一层琉璃砖瓦,上下堆砌,并用琉璃雕刻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可以说金碧辉煌,耀眼夺目,而到明代时却已经几乎剥尽,仅存“肤寸”了,推测琉璃金碧的存续时间,至少也在元代之前,足以想见此塔在运河文化带上的地位。

02

雕刻精美的密檐砖塔

燃灯塔形制为十三层密檐砖塔,造型与北京天宁寺辽塔相近,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座为两层八角形的须弥座,第一层须弥座的每个束腰上各设三个壶形龛,内有浮雕双人舞、双龙戏珠与双狮图案,造型活泼逼真;须弥座中间转角处,雕有两只兽头,面目狰狞令人生畏。第二层须弥座的束腰转角处有一团高浮雕花卉,花两边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束腰南面有三个壶形龛,内雕有坐式或舞蹈形神像,金刚威武,仙女婀娜,刚柔相济,传达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合和”的思想内涵。

须弥座上方是砖雕的仿木斗拱,向上托举着塔台,塔台四面均有砖雕围栏,围栏顶上则是巨大的仰莲花瓣托持着整座塔身,花间莲蕊雕刻栩栩如生。

塔身一层为八角形,南面木门内有一佛龛,供奉着燃灯佛石造像,其他三门均为仿木门,无法开合。第一层塔身上是砖雕仿木式斗拱,仰托十三层塔檐,各层塔檐拱眼处都有一尊小型佛像,每根角梁下都镶有一尊神像,站坐不一,俯瞰塔外大千世界。

十三层塔檐每根椽子下都挂有一铜铃,大小样式各不相同,铜铃的发音也不一样,有的洪亮,有的清脆,有的深沉。铜铃外壁多铸有捐献人姓名、籍贯、所求、所愿、祷词等,字体多为楷书,也有少量隶书和行书及双钩体文字。塔檐共挂铜铃2248个,不用走近燃灯塔,就能听到悦耳的铃声,风雨天,雷电交加或是狂风大作时,铜铃与雷声、风声相交,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燃灯塔及其东南侧的三座庙宇,一起构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其中“一塔”指的就是燃灯塔,而燃灯塔所在的佑胜教寺,则与文庙(儒家学府,又称学宫)、紫清宫共同构成“三庙”。这三处建筑近距离呈“品”字形布局,文庙在前,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在后,儒、释、道三教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三教和谐共存了400余年,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也是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03

燃灯塔与北运河精怪传说

中国运河初创自春秋时期,有确切文字记载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全国的通航水运大连通,这是中国大运河第一次修建高潮。秦汉运河的目的地是长安,运河把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南端是杭州)与首都连接起来。

隋代再次统一全国,开凿了南北大运河,这是中国大运河第二次修建高潮。隋炀帝为了漕运便利和东伐高丽的需要,利用天然河道及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幽州为基地,利用永济渠向辽东运兵和粮草,奠定了幽州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唐太宗东征高丽,即有人指出水路运输的益处,“或以为大军东征,须备经岁之粮,非畜乘所能载,宜具舟舰为水运”,幽州也成为镇御一方的政治与军事指挥中心。

辽金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入主中原,北京从隋唐时期的军镇城市向都城转变。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建中都,利用潞水和华北平原水系实行漕运,从中原地区运粮至中都。早在迁都之前,完颜亮便升燕京东部潞水之畔的潞县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其含义再明显不过了——通州是专门负责漕运的城市,服务于中都城。

元明清三朝,北京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运河的支撑作用更加重要。无论军需漕粮还是民间小麦,均由大运河运来,大运河成了古代北京城的生命线。

长期以来,北运河滋养了其沿岸居民。许多村镇因运河而建立并发展,人们的人生仪式、岁时节日、民间工艺等民俗文化也与运河漕运息息相关。但是,北运河及其支流的河道经常淤塞,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当面临突发的洪水时,生命和财产所遭遇的损失和危险会对人的心理造成难以平复的创伤。人们探寻灾害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力求避免灾害重复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寻求心理的修复、缓解紧张的情绪。

对于灾害起因的探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在中国神话中,大洪水起源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由人类的英雄禹带领人们去消除水患。北运河民间传说中的灾害起因延续了中国人的神话思维,在这里,灾难的发生常源于精怪作祟,而无关人类的行为过失。

在北运河传说中,频频出现的水灾经常是精怪作祟的结果,而燃灯塔则顺理成章的扮演着镇水宝塔的角色。这座宝塔在有关精怪的传说中多次出现。如在“姐妹造塔”传说中,大鱼制造灾害,两位仙女下凡,在一夜之间建成一座塔,制住了“欧鱼”和“黑海”两大祸患。在另一则传说“燃灯塔下放河灯”中,在黑头蚊子引发瘟疫时,人们从和尚手里得到燃灯佛爷的神灯,神灯照到哪儿,传染疾病的黑头蚊子就会死掉,人们建了座高塔把神灯挂在塔顶上,神灯把整个通州城照亮,黑头蚊子再也不能来传染疾病了。

这些传说中的高塔就是燃灯塔,自建塔之初就承载着人们借助神灵的力量摆脱精怪、消灭灾难的美好愿望。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人与居住地之间的关系多呈现疏离倾向。葆育地方感、珍惜人的恋地情节,是提升人的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环节。北运河精怪传说与河流、寺塔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紧密相连,稳稳矗立的燃灯塔,既是镇邪驱灾的象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认同意识和归属感,与运河等景观共同构成了带有地标意义的地方文化。

04

未来的燃灯塔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提出,“完整保护三庙一塔历史景观,重点强化燃灯塔景观的标志性,加强周边地区空间管控,严格保护天际线,对现状影响观塔视廊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营造良好的观塔视廊,再现‘一支塔影认通州’的历史画卷”。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庙一塔景区及周边的复兴是落实北京城市总规、副中心控规,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金名片的重要举措。加强“三庙一塔”周边环境整治,保护利用好以三庙一塔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展现城市副中心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中,燃灯塔以其标志性的身影,在运河北起点旁矗立了1400余年,与通州古城、三教庙、运河码头等古迹共同昭示着通州的历史;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燃灯塔将依然扮演起重要的“灯塔”作用,继续守望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市民生活记忆,承载着愈加厚重而灿烂的文化历史内涵。

参考资料

返回目录

卢沟桥 帝京景物略翻译

原文:卢沟桥
卢沟桥跨卢沟水,金明昌初建,我正统九年修之。桥二百米,石栏列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俗曰:鲁公输班神勒也。桥北而村,数百家。己巳岁虏焚掠略尽。村头墩堡,循河婉婉,望之如堞。
翻译:
卢沟桥跨越(或者跨在)卢沟桥水面上,在今明昌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初:开始)才开始修建,在正统九年(1444,时为英宗)修复,桥长200米(古代的尺的长度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栏上有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说明了雕刻的技术高超,即有吃奶的有抱着玩耍的,有回头看的),这些石像神态和颜色都很(?),(狮子)很多数不尽,俗话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神妙的雕刻啊,桥北面是个村子,有几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元朝的兵马焚烧、抢夺几乎光了。村头上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去就像城墙上的矮墙(也叫女墙)。

返回目录

帝京景物略 节选 翻译

堂室则异宜已,幽曲不宜宴张,宏敞不宜著书.垣径也亦异宜,蔽翳不宜信步,皛旷不宜坐愁.冉驸马宜园,在石大人胡同,其堂三楹,阶墀朗朗,老树森立,堂后有台,而堂与树,交蔽其望.台前有池,仰泉于树杪堂溜也,积潦则水津津,晴定则土.客来,高会张乐,竟日卜夜去.视右一扉而扃,或启焉,则垣故故复,迳故故迂回.入垣一方,假山一座满之,如器承餐,如巾纱中所影顶髻.山前一石,数百万碎石结成也.风所结,霣为石;卤所结,碙为石;波所结,浮为石;火所结,灰为石;石复凝石,其劫代先后,思之杳杳.园创自正德中咸宁侯仇鸾,后归成国公朱,今庚归冉.石有名曰万年聚,不知何主人时所命名也.
译文:我对之外观非常反感,优良的曲子不好听.很快的示范户石;卤所结,碙为石;波所结,浮为石;火所结,灰为石;石复凝石,其劫代先后,思之杳杳.园创自正德中咸宁侯仇鸾,后归成国公朱,今庚归冉.石有名曰万年聚,不知何主人时所命名也.

返回目录

帝京景物略表达方式

帝京景物略》是较早且文学性较强的一部。主笔刘侗深受明代竟陵派影响,作品带有明显的竟陵文风。在语言方面刻意经营、求新求奇。具体来看,《帝京景物略》的表达方式具有以下特色:文辞简洁而凝练,寥寥数语即勾勒出景物特色;变幻句式,取得陌生化效果;大量运用叠词、对偶、排比,极尽描写之能事;独特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格,使文章更加精彩。当然,有的地方过于刻意,令人费解,给人以滞涩之感。总体来看,瑕不掩瑜,亦复可观。

返回目录

三百年前的海淀:都是稻田水乡 听取蛙声一片

北京市如今下辖十六个区,两个县,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城八区”的格局,即北京城由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八个区组成。今天,在这城八区中,海淀大约是水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区了。有名的颐和园、圆明园、紫竹院、玉渊潭等公园里,都以水景为重要特色,都有大片的水面。如果再往郊外走走,还有一些湖沼、水库。尽管如此,海淀区仍然有水资源渐趋枯竭之虞。有人担忧,不远的将来,海淀区要改名为“每定”区才名副其实。

这不是杞人忧天。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海淀区,水资源比今天丰富得多。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以水景为重要特色的公园,且不说它们的背后有着各自怎样的水资源紧张问题——两三年前圆明园公园饱受批评的花费几千万元于湖底铺设防渗水隔膜之举,据说就是公园管理部门应对供水不足、湖面萎缩最终影响其经济利益的一种权宜之计,单是举目可见的水面面积,就已经可用“今非昔比”四个字去形容了。

明代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是专门描写北京及周边地区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的小品名著。该书卷五《西城外》中的《海淀》一文,对今天西直门至颐和园一带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述。从描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当年的海淀,跟江南水乡没有什么区别。请看:

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滮滮四去,潨潨草木泽之,洞洞磬折以参伍,为十余奠潴。北曰北海淀,南曰南海淀,或曰巴沟水也。水田龟坼,沟塍册册。远树绿以青青,远风无闻而有色。巴沟至青龙桥,东南入于淀。淀南五里,丹棱沜。沜南,陂者六,达白石桥,与高梁水并。沜而南,广可舟矣,武清侯李皇亲园之……山水之际,高楼斯起,楼之上斯台,平看香山,俯看玉泉,两高斯亲,峙若承睫。园中水程十数里,舟莫或不达……陂上,桥高于屋,桥上,望园一方,皆水也。水皆莲,莲皆以白……最后一堂,忽启北窗,稻畦千顷……

————

滮滮,biaobiao,水流动的样子。

潨潨,ngng,同“丛丛”。

磬折,像乐器磬一样呈弯曲状。

奠潴,水湾,水洼。

龟坼,指块块水田如龟背纹理。

沟塍册册,水沟田垄如书册形状。

丹棱沜,水域名,清初在这里建畅春园。

陂,池塘。

《帝京景物略》中的各处景物,都是作者实地游览后的印象记录。两位作者生年不同,刘侗生于1593年,于奕正生于1597年,但是卒年一样,都是1636。可见,他们文中所描写的,是三百七十多年前海淀的情形。

事实上,海淀的这种水乡景象,从那之后,还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稍微有点年纪的北京人,都有关于那里是大片水稻田、可以“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记忆。就连我这个二十多年前才来北京落户的外地人,也清楚地记得,今天已经是熙来攘往、颇有异国情调的商业区五道口一带,就有一片不小的水稻田,五道口购物中心正好位于一块较大的水稻田中——仿照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这座商业大楼,不妨取名为“晚稻田购物中心”(北京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

对于风景的看法,农村人跟城里人是很不相同的:农村人觉得,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风景;城里人却认为,水光水色、鸡鸣犬吠是风景。工业发达之前,大多数人口是农村人,大家都把城市当作风景名胜,向往不已。揣一点零钱,带几块干粮,争先恐后到城市观光。从前的民间传说里,“三百年前是荒丘,三百年后立某州”,是农村人无比向往的人间变迁。如今进入后工业时代,大多数人口变成了城里人,人们又怀念起乡村的景物——从前的荒丘。可是,许多比较容易到达、风景优美的乡村,早就已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被房地产开发商们瓜分豆剖、蚕食鲸吞了——“山”“水”之类字眼,只在名不副实的住宅小区的名字当中得到保留。三百年后的今天,荒丘、野水,成了稀罕之地。有闲复多金之士,尽可以驾豪车、坐飞机,不远千里万里,去远方乃至异国,寻觅乡村美景;我等虽有些闲暇却乏金银之徒,就只能从古书的记载里,借着古人的眼睛和文字,做一回足不出户的神游了。

    返回目录

    秋天的诗句:酬刘柴桑


    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酬刘柴桑》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赏析
    这首诗的意象结构为:穷居忘时,暗示生命的孤寂落寞,落叶知时,引发对生命飞逝的感受;忧落叶之悴,隐喻生命的秋天,乐新葵、嘉穗之荣,反衬生命之荣盛不再回复;四时周转运行与来岁未知,展示了时间永恒与生命朝不保夕的对立;今日闭门穷居与良日携童远游,构成情感的起伏与节奏,给生命的尾声涂上了明亮、乐观的色彩。时间意象中暗喻着生命的变化,生命意象中包含着时间的运动。忘时与知时,忧落叶之悴与乐葵穗之荣,四时运周与来岁未知,穷居与远游,这四组由时间与生命衍生出的矛盾对立的因素,生发、扩展、建构了整首诗歌的意象系统。这两两区别与矛盾的二项对立结构,创化出极丰富含蓄、悠远不尽的情思与意趣。诚如明代黄文焕所言:“曰‘时忘四运’,又曰‘已知秋’,曰‘多落叶’,又亟曰‘新葵郁’,‘嘉穗养’,曰‘慨然’,又亟曰‘为乐’,忘者自忘,知者已知,绪忽飞来也;悴者自悴,荣者自荣,物各殊性也。仰观天时,俯察物美,知苦趣乃益添乐趣”(《陶诗析义》卷2)。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之网。

    刘侗的诗句名言


    年代:明朝

    刘侗作品:《帝京景物略》

    刘侗简介:

    刘侗(约1593~约1636)明代散文家。字同人,号格庵。湖广省麻城县(今属湖北麻城市)人。在当员生时,因“文奇”被人奏参,同谭元春、何闳中一起受到降等的处分。他因此颇有名。崇祯七年(1634)进士。后选任吴县知县,赴任途中逝于扬州。

    刘侗和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于收集材料,他撰写文字。他们还曾合撰《南京景物略》,书未完成,残稿今亦不传。《帝京景物略》主要记述北京地区的山川园林、庵庙寺观、桥台泉潭、岁时风俗。写作态度认真,“景一未详,裹粮宿舂;事一未详,发箧细括”,故记述的北京风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此书在艺术上也有特色。《帝京景物略》为了使表现对象具有鲜明性和准确性,在描写的次序、详略、位置上颇费斟酌,可见出作者惨淡经营的独到匠心。如《三圣庵》先渲染三圣庵的环境,次述庵的本身,最后以庵内观稻台可饱览畦陇、林木、梵宇、雉喋作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书在语言上体现了竟陵派散文的特点,遣词造句,往往打破常观,改变通常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水尽头》等篇,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质实的立体感。但论者有认为刘侗散文因用字造句奇特怪僻而带来艰涩之病。

    刘侗的诗句名言

    1、古寺传因塔,庄严礼上方。髙标出云汉,浩劫记隋唐。缥缈闻清梵,虚空散妙香。直疑多宝涌,时现佛珠光。——刘侗《帝京景物略》

    2、先朝花雨地,此日重寻盟。一刹老僧定,三过学士情。食时香钵供,参礼法螺声。羡尔蒲团上,掩经看月横。——刘侗《帝京景物略》

    3、鸽影旋浮屠,飘飘不可呼。银轮如现在,白马可来无。日霁云山晓,霜标水月孤。杳然人世隔,花雨半皇都。——刘侗《帝京景物略》

    4、我来凭水栏,坐久夕阳斜。聊复祛尘事,相将揽物华。河山百战地,桑柘几人家。总有明春约,还看何处花。——刘侗《帝京景物略》

    5、疎星寥落晓寒凄,月色沙光入望迷。野戍连云寒见雁,人家隔水远闻鸡。波间素淼三秋净,天际清横万木低。马上迟迟残梦断,钟声遥在禁城西。——刘侗《帝京景物略》

    6、扑衣尘雾入门消,修竹奇松步屧遥。紫府新开延日月,碧岑高筑傍云霄。城头过鹤招还下,海上来槎坐欲漂。为忆景星酬帝力,手摩石刻是前朝。——刘侗《帝京景物略》

    7、来从绝域老长安,分得城西土一棺。斫地呼天心自苦,挟山超海事非难。私将礼乐攻人短,别有聪明用物残。行尽松楸中国大,不教奇骨任荒寒。——刘侗《帝京景物略》

    8、蓟苑春归处处幽,陆沉吾党任遨游。长楸碧带千峰雨,密荇青藏百道流。西望风云双凤阙,北来天地一渔舟。科头箕踞寻常事,细酌高吟且未休。——刘侗《帝京景物略》

    9、马上城中见雪山,白云苍雾满燕关。蓬莱咫尺无人到,松柏黄昏有鹤还。当日翠华游物外,百年金殿锁人间。浮尘扰扰江湖远,怅惘严楼不可攀。——刘侗《帝京景物略》

    10、出城殊未远,入寺已萧然。听觉诸根净,慈严一塔悬。林花飞绕客,幽鸟语应禅。不敢求光现,心知与俗缘。——刘侗《帝京景物略》

    秋天的诗句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描写秋天的诗句,关于写秋天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古风二首》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白朴《天净沙·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返回目录

    帝京景物略 白石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帝京景物略》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此书首先应当作历史地理类著作来读。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其次应当作文化类著作来读,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中国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再次应当作文学著作来读,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明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