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十二时辰是怎么排列的几点到几点是哪些时辰和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十二时辰是怎么排列的几点到几点是哪些时辰和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十二时辰是怎么排列的几点到几点是哪些时辰

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

丑时——1点钟至3点钟;

寅时——3点钟至5点钟;

卯辰——5点钟至7点钟;

辰时——7点钟至9点钟;

巳时——9点钟至11点钟;

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

未时——下午1点钟至3点钟;

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

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

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

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返回目录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古时候,人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一直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小时。那么,大家知道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吗?一起来看看吧。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1

十二时辰制如下: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2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3

子时

23:00-1:00

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古历分日,起于子半”,此时的天空,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早已歇下,老鼠会悄悄出洞活动。

丑时

1:00-3:00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此时,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而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

寅时

3:00-5: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平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此时,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处早已显现一线生机,老虎也蠢蠢欲动,是为寅时。

卯时

5: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先民们告诉我们,要日出而作。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

辰时

7:00-9:00

食时,又名早食等,这是吃早餐的时候。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巳时

9:00-11:00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会儿,是我们一天中的第一个黄金时刻,工作效率最高。所以,要保持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最重要的事。

午时

11:00-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正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将慢慢增加。相传这时候,动物们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是站着的,所以午时是属于马的。

未时

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过了正午,太阳开始偏西了。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日中时人们会有些困沌,但日仄时,人们要从困沌中醒来,慢慢调整,这是一天中的第二个黄金时刻,要抓住时机,高效地工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申时

15:00-17:00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猴子的叫声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酉时

17:00-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日入,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鸡开始归巢,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传给我们的智慧。

戌时

19:00-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

21:00-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据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甜,发出鼾声最响亮,是为亥时。人定,也是人静,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切勿心浮气躁,好好休息。

返回目录

十二时辰中各是现在的几点

说起十二时辰,想必对大家来说那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说起十二时辰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对应现在的几点呢?相信还是有人不是很清楚,那么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十二时辰的相关知识: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昼夜,也就是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现在的一个小时就等于古代的半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算起,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丑时,十二时辰中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寅时,是夜与日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卯时,太阳刚刚出来,准备冉冉升起的时候,05时至07时。辰时,是人们吃早饭的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临近中午的时候,09时至11时。

午时,就是中午大太阳的时候,11时至13时。未时,太阳开始偏西,准备日落的时间,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就是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戌时,就是黄昏,太阳已经落山天色将黑未黑的时候,19时至21时。亥时,这时候天色已经黑透,人们基本已经停如此止了活动,准备睡觉了,21时至23时。

古代的人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现代如此发达的科技,没有精准的计时系统,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天当中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经历漫长的时间总结归纳而独创于世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十二时辰都是非常科学的。

返回目录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十二个时辰是我国古代计算时间的重要方法,利用太阳一日间出没的自然规律和天气变化而制定的时间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下面让我给大家介绍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1

时辰换算

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时至11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9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时辰换算

十二时辰。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23-1子时属于水1-3丑时属于土3-5寅时属于木5-7卯时属于木7-9辰时属于土9-11巳时属于火11-13午时属于火13-15未时属于土15-17申时属于金17-19酉时属于金19-21戌时属于土21-23亥时属于水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2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子:为。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为。「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为。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为、。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为。有说像贝壳形,「」的`本字;又说为「」,有之体。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为、。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为、。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为、。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为、。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为、。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为、。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返回目录

十二时辰是指几点到几点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

(1)子时:23点至凌晨1点。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凌晨1点至3点。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凌晨5点至7点。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上午7点至9点。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晚上17点至19点。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12)亥时:晚上21点至23点。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扩展资料

时辰的由来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

子夜时分,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人们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分海峡两岸。

返回目录

十二个时辰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返回目录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中国古代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你知道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吗?不知道的快来看我整理的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的文章吧。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1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2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上新一天的分界线是午夜十一点,而不是现行公历使用的十二点(零点)。

23-1子时属于水1-3丑时属于土

3-5寅时属于木5-7卯时属于木

7-9辰时属于土9-11巳时属于火

11-13午时属于火13-15未时属于土

15-17申时属于金17-19酉时属于金

19-21戌时属于土21-23亥时属于水

返回目录

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几点到几点求详细点

十二时辰制如下: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