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中国在最初的版图中蛮夷之地包括哪些地区和戎狄蛮夷怎么读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在最初的版图中蛮夷之地包括哪些地区和戎狄蛮夷怎么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在最初的版图中蛮夷之地包括哪些地区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四夷至唐代,东夷有高丽、百济、新罗、倭国(日本)等,西戎有吐蕃、泥婆罗、党项羌、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天竺、罽宾、康国、波斯、拂菻(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南蛮有林邑、真腊、陀洹诃陵、东女国、南诏、骠国等,北狄有突厥、回纥、铁勒、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国等。

返回目录

戎狄蛮夷怎么读

蛮夷戎狄:mányíróngdí,

我国古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1、夷

夷分布在今山东、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2、戎

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鲁的西境也有戎人。在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说姜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华夏区分开来。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他们和周人本为同族人,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们分道扬镳。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如周王曾娶狄女为后,晋献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为妻。

3、蛮

群蛮和百濮居于楚之南。楚与晋战于鄢陵,蛮人也出兵随楚。濮在江汉之南,或说在今云南一带。

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秦汉时蛮族以盘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

4、狄

狄分为白狄、赤狄和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中分布在今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左传》,具体情况不详。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左衽”。

返回目录

秦国时期的戎狄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戎狄这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华夏和后来的吐蕃人所同化。

在历史的河流中,民族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促进,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融合了诸多周边民族,“戎狄”也是这样。

“戎狄”是“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秦汉以后,多数西羌人逐渐被华夏和后来的吐蕃人所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强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

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国所灭、齐国灭莱夷、秦国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

返回目录

戎狄是指什么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是先秦时对我国北方、西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所谓东方是夷,南方是蛮,西方是戎,北方是狄,都是泛指除华夏族以外的民族。

返回目录

戎狄是什么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华夏的西方和北方地区。直到春秋时代仍广布于现今河北、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等地的戎狄,有很大一部分在春秋后期开始的秦、晋等强国的开疆拓土过程中被诛灭了。其中有一部分则一度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如代、中山,到战国时也被其他强国所灭。

返回目录

匈奴和戎狄有什么区别

位于现在的内蒙和蒙古一带的人,他们是也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先秦时期汉族的人把北方的人称为胡人,也就是匈奴人,后来胡人也就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曾结束了西周这个朝代,后来因为中原人强大了,然后就把他们驱逐出去了。戎狄和匈奴在古代的时候,是西边的一个游牧民,成吉思汗忽必烈在扩大疆土时把匈奴驱逐到东欧一带,匈奴和戎狄两部分,在东汉的时候,只有一部分进入中原,另一部分就一直往西走寻找住所,而且还到了欧洲的东部,还入侵了罗马帝国。古代记载的文献里面就是说把入侵自己国家的人称为匈人,然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和外国古代的匈奴人是不是一类人没有办法知道,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完全知道他们是否有什么关联。匈奴是蒙古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在秦汉时期就有,汉武帝领导的两名大将把他们打败了,然后被匈奴人奴役的其他部落也就脱离了匈奴人的控制,也就开始去往各个地方,然后匈奴人就被迫去往欧洲等地,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就强大起来了,就占领了匈奴人的地方,所以有好多匈奴人都称自己为鲜卑人,但是最后绝大部分的鲜卑人都融入了汉族。匈奴人长得都比较精壮,都对马背上作战都特别熟练,而且比较擅长使用打猎的武器。而且他们是游牧民族,会长长的搬家,他们在打仗的方面就比较厉害。他们一直在向西边走,他们往西边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攻击,所以他们就一直往西边走。最后和罗马帝国产生了问题,就把西罗马帝国推翻了。他们一直在找适合自己的地方,最后找到了匈牙利大大平原,这里可以为马提供足够的草地,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就控制了大片的草原。

返回目录

戎狄是现在哪个民族

现在已经没有戎狄人了,已经完全消亡了;部分后裔融于了华夏族,就是现在的汉族前身。戎狄蛮夷是我国古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少数民族,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蛮、夷、戎、狄”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不过这些称谓在开始只是一种泛称,指的是与华夏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族类,并没有后来的歧视和侮辱性的含义。而且这些称谓比较笼统和模糊,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是不固定的,如在古文献中,不仅有东夷之称,而且还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称。古本《竹书纪年》说“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后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也逐渐强烈,夷夏之间开始划出了明确的界限,“蛮、夷、戎、狄”的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容。

返回目录

戎狄的介绍

戎狄是古时候华夏族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朝时居民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北方少数民族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确切地以戎作为族称始于周人,在灭商以前,主要用来称呼周原附近与周为敌的各部落,其劲敌集中于周原以西陇山地区,故称为西戎。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返回目录

戎狄的读音

戎狄的读音:

释义:解释为“戎翟”。古代民族名。


【拓展】

1、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狄的称谓最早来自周代。

2、先秦时期居民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

返回目录

戎狄的简介

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狄的称谓最早来自周代。
戎是中国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用作为西方各族的通称。在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羌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