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燕云十六州是指的哪些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和燕云十六州主要指现在哪些地方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燕云十六州是指的哪些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和燕云十六州主要指现在哪些地方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燕云十六州是指的哪些地方北宋为什么一直想要收复这些地方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指的是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如果按照现在的地理,大概相当于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于是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契丹打赢帮忙,还让石敬瑭做了皇帝,但辽太宗与石敬瑭成为了父子关系,燕云十六州也割让给了契丹。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一朝。北宋之所以要收复这些地方,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是战略要地,如果北宋不掌控的话,那么契丹骑兵可以向南直接威胁北宋的都城开封,这对赵匡胤等北宋皇帝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不管是赵匡胤也好,还是赵光义也罢,他们无时无刻的不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燕云十六州毕竟是被石敬瑭割让的,赵匡胤希望能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那么收复失地这也是他的责任之一。

其实赵匡胤在北宋建立之初,就有了这个打算。但是他对于北宋和辽国的实力不太清楚,他也不敢贸然的出兵,所以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

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他的手里没有什么钱,而且辽国必然也不会答应的。再说了,赵匡胤建国后的既定方针是先南后北,所以他也暂时没有考虑收复燕云的事。

赵光义接班后,灭亡了北汉,又对辽国进行了北伐,但以失败告终了,就连皇帝赵光义也差点交代在那,幸好他跑得快。

那么北宋与辽国的战争不太顺利,北伐更是无从谈起了,只好采取战略收缩的政策,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返回目录

燕云十六州主要指现在哪些地方

燕云十六州是指
幽州(今北京)、
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
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县)、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
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
云州(今山西大同)。

返回目录

北宋一直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包括北宋)的“命门”所在,没有了“命门”,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日子过得心惊胆战

燕云十六州指古代的幽、顺、儒、檀、蓟、涿、瀛、莫、新、妫、武、蔚、应、寰、朔、云这十六个州。这十六个州的所在地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幽州)、天津以及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区域。

这片地区以山脉为主,大山脉如太行山脉阴山山脉、小山脉如燕山山脉等,还有秦始皇修的长城……

此地易守难攻,足以抵挡北方辽国(契丹)南下,没有燕云十六州地形山脉和长城的抵挡,使得北宋腹背受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就在华北平原上,华北平原以耕种为主,一马平川,如果北方辽国骑兵(契丹)南下,几乎无险可守。

南下没有任何阻挡,长驱直入,直接瞄准开封府,大家想象一下,在平原上,四处漏风,四面受敌,怎么防?

而且辽国以草原牧业为主,民风开放,凶猛好斗,以骑兵为主,天然的“马背上的国家”。因为处于寒冷地带,冬天很容易缺衣少粮,一旦补给不足,就会侵犯北宋,威逼获取补给。

中原地带以耕种为主,小农经济,以步兵为主,相对于辽国的凶猛大汉,从事小农经济的百姓更斯文。在开阔的平原中,骑兵天然有优势,在没有任何抵挡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辽兵打劫。

北宋打仗又弱,还没有燕云十六州的保护,几乎成为辽国的“桌上盘中餐”了。

事实也是如此,北宋时期国家富裕,但是从军事上来说还是很弱的。

北宋一直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相当于是拿回了国家“命门”。

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和辽国多次交战,但是北宋一直没能占得上风。

后来终于在宋真宗时期,打赢了辽国,两国签署协议,结盟为兄弟之邦,此次结盟(历史上为澶渊之盟)规定北宋以后每年送给辽国银子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来辽国觉得不够,在庆历二年,又增加银子十万两,绢十万匹,原本的“送(赠予)”改为“纳”,每年还要交“岁币”,这段时间北宋才稍微安宁了一些,妥妥的用银钱保平安

如果北宋拥有燕云十六州,就不用害怕辽国,因为拥有了长城和众多山脉,可以防御金兵南下,金兵想攻打北宋,就需要从长城和众多山脉中找到突破口(关口),而北宋的军队只需要守好突破口(关口)就好了。

防御上从开放式的平原转变成易守难攻的山区,北宋上至国家下至百姓可以大舒一口气。

可是北宋执政者的政策明显“守内虚外”,宋太祖曾言: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北宋直到灭国了,都没有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后期如同“放弃军事”一般的纳贡也让辽国变得更加强势,越来越欺负北宋,直到著名的“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

返回目录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哪里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的: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扩展资料

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其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区,处于广阔而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北端,囊括雄伟险峻的燕山山脉;西部在今山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

燕云十六州这一狭长地区形势非常险要,在古代确系一道军事天险。燕云地区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后,军事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大山在人们面前就是一道不可战胜的天险。

从地形上看燕云十六州,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就像两座相连的城墙屹立在华北平原北部,两山交汇处更像是一道天铸“城角“,以骑兵为优势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此被严重阻隔。巍峨险峻的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

返回目录

古时候说的燕云十六州是哪里

燕云十六州又叫幽云十六州,直到元朝时修《宋史》时,才在《地理志》中首次出现了“燕云十六州”的说法。小时候听评书,经常听到说到燕云十六州,特别是宋朝与辽国作战时,不过宋朝时讲的“燕云十六州”应该是一个泛指,代称被辽、金占领的北边失地。

为什么说燕云十六州本来叫幽云十六州呢?因为这十六州中并没有“燕州”这个称呼。十六州有:幽州、涿州、蓟州、檀州、顺州,瀛州、莫州、蔚州、朔州、云州、应州、儒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对应现在的地理位置,大概为以下这些地方:幽州为现在北京市西南,涿州为现在河北涿州市,蓟州为现在天津蓟县附近,檀州为今天的北京密云,顺州为今天的北京顺义,瀛州为今天的河北河间,莫州在今天的河北任丘,蔚州在今天的河北蔚县,朔州在今天的山西朔州,云州在今天的山西大同,应州在今天的山西应县,儒州在今北京延庆,新州在今天的河北涿鹿,妫州在今河北怀来,武州在今河北宣化,寰州在今山西朔州东北。总体来说十六州的范围就在今天北京和山西大同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到长城,西至山西神池,南至天津、河北河间、保定一带的地方。

燕云十六州,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提到燕云十六州,人们就会想到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达到称帝的目的,认比他小十多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另外加岁贡帛30万匹。最终被契丹主册封为大晋皇帝。至于燕云十六州的“燕”的来历,是公元938年,辽太祖耶律德光,将当时的幽州升为南京,又称燕京,所以在五代时国时期,才出现了“燕”的称呼。

由于石敬瑭割让了十六州给契丹,至使北方地区至此无险可守,从后晋至宋朝,给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地区,创造了条件。在北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曾收复过瀛、莫二州,但其他各州未能收复。北宋时期,也多次对北方用兵,想收复失地,但都没有成功。辽国衰败后,十六州中不少地方又被崛起的女真族占领。直到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燕云十六州的一些守将,主动“降附”宋朝,才算暂时将石敬瑭割让的十六州收回。但是不久,金兵大举南犯,北方地区又全部丢失,连宋朝都城汴京也被占领了。直到赵构在杭州继位,建立南宋。纵观南宋一朝,始终在金国的欺辱中偷生,虽有一些爱国将领,多次主张收复失地,也曾几次用兵,“军有复国之心,国有复国之力”,无奈,架不住南宋皇帝一个比一个的怂,朝中众多汉奸当权,收复失地又成泡影。

返回目录

历史上的燕云十六洲是现在那些省市

燕云十六州,也称“幽蓟十六州”,指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十六州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燕云十六州之疆域为现在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乃中原与北方草原之间的最重要的屏障之地。

返回目录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哪里 燕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2、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返回目录

燕云十六州在哪里,为什么北宋一直想要收复这里呢

史学界的许多学者认为,北宋燕云十六州的缺失,就像一位先天的哮喘病人,被掐住喉咙,最终死于呼吸困难。那么燕云十六州是怎样的存在呢?为什么影响了北宋,乃至后世整个中原?这就得慢慢说道了。

燕云十六州的事起缘由:割地之痛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云指大同,燕指北京。从地理位置看,燕云十六州主要是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王朝,说白了就是汉人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屏障。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唐王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即五代十国时期。从根本意义上讲,五代十国形势的出现,实质上是唐代一百多年来割据的延续。这是一个传承的时代,契丹人在北方建立的辽国崛起,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

契丹人原本就善于骑射,部族也很多,各部族也为了夺取资源冲突不断。耶律阿保机统合了契丹八部后,契丹族为了解决物资不足的问题,南下入侵中原地区。此时的中原之地,正是群雄追逐鹿的时期,恰恰给了契丹人南下入侵的机会。

中原河北的地方势力经常引诱契丹作位外援,契丹人则从中得取利益。在汉人和契丹人的相互利用和利用中,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政治体系的完善,使耶律阿保机大吃一惊。

耶鲁阿保机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后世称其为辽太祖。不得不说,耶律阿保机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帝王,他一边称帝建都,一边造字,立法,设官职,练兵,一边不断扩张疆域,逐步吞并周边部落,还灭掉了“海东盛国”渤海国。可以说,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的内外政策提高了国力,奠定了契丹接管燕云十六州的基础。

上为耶律阿保机图像

耶律阿保机去世后,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持续开疆扩土,没过多久捡了个大便宜。后唐的大将石敬瑭受到李氏皇族的排挤猜疑,引发了内部纠纷。石敬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夺取权力,亲自向契丹求助,并承若向契丹称臣且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晋,并将辽帝尊为“父皇”,同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子皇帝”,燕云十六州也拱手让给了契丹。这一割就是四百多年,直到明朝才收复燕云十六州。

失去燕云十六州之日,汉人就一直挣扎收复失地。周世宗柴荣尝试北伐,中途病倒。后来,失去的燕云十六州成了北宋的心病。

此后,北方游牧民族打开了入侵中原的大门,汉族人民的安全失去了重要保障。。

赵匡胤之痛,后人之疑难杂症北宋之心病

燕云十六州东至河北遵化,南至河北河间,西至山西神池,北至长城,位于长城以南,素有“中原钥匙”之称,是华北平原的门户。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秦朝的万里长城也是这一带建造的。
长城作为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位于万里长城以南的燕云十六州就像堤坝有缝隙,别小看这小小的缝隙一旦决堤就可能引发大灾难。
这是其中之一。

其次,在冷兵器时代,游牧铁骑相比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军队,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塞外大漠与中原地区之间,越过燕云十六州天堑,便是一片平坦的华北平原。北方的游牧民擅长骑射,以骑兵作战,骑兵的机动性非常高,与汉人的步兵相比,他们来去自由,战斗力相当强。

但是,骑兵的缺点是,只有在平坦的地势的帮助下,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战斗力。被群山阻挡,若有燕云十六州之地,骑兵的战斗力就会大幅度下降。其战略作用也在于此。

由此可见,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北宋,先天缺乏抵御骑兵作战能力。北宋始终“柔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要地,对北宋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宋太祖之遗憾:未出师而先亡

契丹人获得燕云十六州以后,无论喜不喜欢汉人的生活方式,总之契丹当权者在幽州的生活时间变长,到大漠的游猎时间却几乎没有了。燕云十六州农耕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辽国本部发达。可以说,燕云十六州对契丹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辽国重视这个地区的发展,以幽州为南京,上京作为皇都,屹立于宋朝北方。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存钱,打算买回燕云十六州,准备来一场商品交易外交。

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惦记的地方,当时的契丹军力发达,骑兵特别强大。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军事讨伐,在宫中设置了封椿库,不断地存钱。等达到一定的储备,打算用这笔钱给契丹人买回燕云十六州。如辽国不同意,便以其金募兵,扩充兵力,军事讨伐。
到时辽国不但一分钱领不到,还将归还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这一手,可以说是先君子后小人的计策。但可惜的是,此志尚未完成,太祖而先亡。

后世子孙之痛

割据之初,当地民众和学者经常越界逃离前往中原。萧太后执政后,以燕十六州为汉化的榜样和基础,把燕云十六州视为辽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辽圣宗登基后,汉人地位提高,入朝为官,老百姓逐渐认可了辽国的身份地位。
时间和政策慢慢磨灭了本土汉族的民族身份,燕云十六州的所有权也慢慢变的复杂化。

以宋太祖赵匡胤酒杯酒释兵权为开端,北宋政权确立了自己的统治纲领,即打压武将尊崇文人。因此,一提起北宋,总是这样说。
虽然富有,却没有权势,受人欺侮。特别是对外的战斗能力非常弱。一直被晋,契丹和西夏欺负,北宋二帝被金人捉住,酿成了靖康之难的耻辱。
由此可知,北宋的软弱,并非单纯的软弱。

对北宋来说,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不仅是面子问题,也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大宋历代皇帝皆知,燕云十六州一日难复,北方的危机一日难除。

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试图用武力收复失地。但在高梁河战役中被辽人的箭射中,几年后因长疮而死。经过漫长的战争,宋朝直到公元1004年才夺回此地。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有一次机会摆在宋皇帝真宗面前,他并没有珍惜,但失去后,后世的子孙都为他懊悔得肠子都发青,可惜时光一去不复返。可以看出,在历史的漫长潮流中,个人,特别是当权者有时决定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说白了,历史的实质是权力更迭的过程。

耻辱之事:一心求和

如果有这样的战争:一方在正确的时间,地理位置,人和的优势下,但最终却放弃选择失败。这种战斗出现在北宋两次,一次是宋太宗,他心里很憋闷。另一回是宋真宗,他悠闲自在。前后皆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前者幽州之围,后者澶渊之盟。

公元979年,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亲自出兵指挥幽州之战。其优势尽占,几乎打到辽国大门,遭到对方的快速反攻,一招索命,由胜而败。

赵匡胤给弟弟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班底,还有曹彬和潘美等军事大将的辅佐,拿幽州应该不是什么难题。但是,在战争中最害怕的,就是乱指挥的赵匡义,他治国尚可,但军事才能远不能与赵匡胤相比。更糟糕的是,他自己有几斤几两都不知道,必须自己亲自挂帅,结果就是自取其辱。

综上所述提到燕云十六州的权属复杂,汉人入辽为官。当时,幽州大将是辽国著名的韩德让。作为幽州守将,面对宋军包围,沉着冷静地安排了指挥,将汉家兵法之守城之计发挥到了极限,为救援辽国争取了时间,为改变战场形势立下了丰功伟绩。

简而言之,宋太宗发起的对幽州的围攻,原本是以收复河山为目的,最后三十万精锐师在宋太宗的瞎指挥下全军覆没。此后,幽州成了宋人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

时间眨眼到公元1004年,宋军野战不足,但是有一些防御能力的,毕竟中原先进的军事技术,宋的步兵和弩箭也不是吹的。辽国对宋边境,虽常作骚扰,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然而,双方已经战斗多年,北宋每年都要承担大量的军费开支,但辽始终不能攻入宋朝的边界,得不到汉人的财物,作为游牧民族,首先是面临饥饿。而且,契丹人并不多,因为常年战乱,死的人年年增加,再死契丹人就死绝了。

因此,萧太后掌权,对宋朝的战略由强攻变更为迂回战术。公元1004年10月,辽国二十万大军绕道切入宋腹地。这几乎打乱了宋的防线布局,辽国借骑兵之速,能打就打,攻不下就绕到黄河边,因此宋都城汴梁危急。

受到强敌的压迫,北宋君臣陷入混乱,受到主战派宋代名相寇准的刺激,宋真宗亲征,率大军到澶州城下。皇帝亲自出征,极大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正准备包抄辽军之时,萧太后却主动求和。

宋真宗与太祖太宗不同,不是骑射长大的。他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说白了,连刀都没动。血性更是不值一提。辽国求和,就拿真宗的意思,只要不打仗,说啥都行。

因此,宋辽双方结下了盟约。历史称为“澶渊之盟”。宋不但未要求归还燕云十六州,而且每年向辽国进贡绢二十万匹,纹银十万两。

澶渊之盟,有人说失权辱国,有人却说促进宋辽和平。但是,花钱买和平在任何时代都行不通。多年来,对这一条约提出质疑的声音一直持续到现今。

宋人把唐朝的安史之乱记在心上,北宋的知识分子对于对外战争这样的大事,认为武将有权国家必定天下大乱,重视文人才是王道。但是,宋朝精通诗书的文人墨客们,把侵略者称为蛮夷,嘲笑他们没有文化。一方面苟活于世,这样渡北宋,蒙骗南宋,最后在元朝安逸的生活着。

总之,燕云十六州之失,仅仅是影响了一个北宋吗?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