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山随平野静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首诗和江入大荒流全诗及翻译 江入大荒流释义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山随平野静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首诗和江入大荒流全诗及翻译 江入大荒流释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山随平野静,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首诗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别“!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构思与手法吧。
参考资料:人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下
江入大荒流全诗及翻译 江入大荒流释义
1、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是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具体的情况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
1、李白乘舟顺流而下,看到远近高低起伏的山峦和近处、远处辽阔美丽的原野,因空间和视角的变化而逐渐地变换着位置。“随”字巧妙地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亦指物态随舟行而变。“入”字形象地渐次将物由远而近,又呼应“随”而逐渐淡出。“尽”字概括了行进中的全部景象,又暗指近景渐行渐远。“流”字描绘出山峦如同与长江奔泻而下,长江又像融入了无穷尽的漫野和群山大荒之中,整个世界融为一体。
2、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3、《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义。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