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和看完大国崛起有什么感想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和看完大国崛起有什么感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大秦帝国之崛起》好看吗
挺好看的。
因为之前看过芈月传,所以关于这段的历史背景,大概还是有些了解的。对于宁静的演技,也是认可的,在这个前提下,开始看了这部剧。
开始几集相对一般,交代一些历史背景,待到嬴稷长大就越来越精彩了,应该说是忍不住一集一集的看下去的。。。唯一遗憾的,就是战争的场面,不知道是不是剧组经费有限,群众演员请的不够,完全没有几十万大军的壮阔恢弘,只能靠想象。。。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嬴稷找白起去谈心,但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这个时候,再深刻的剖白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其实白起和嬴稷有嫌隙,就是2个节点,一个是打赵国的时候,白起主张乘胜追击,范睢因为个人利益,建议王上撤兵;还有一个是打仗回来,王上没有和白起去深入沟通,而是让范睢代他去探望。。。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毕竟每个人考虑问题的点是不同的,事情怎么去做,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的。问题的关键是彼此是否还能真心相待,毫无隔阂,彼此信任。我非常能体会白起的感受(我最近刚刚离职,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老板身边有个范睢似的人物),其实就算范睢有私心,但是他说的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王上,怎么去处理,如果白起知道这个是王上的意思,并且有他的道理,他肯定会死心塌地遵守王命,但是他是不甘心听命于一个丞相的,尤其在他对这个丞相并不是十分认可的前提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推崇扁平化的管理,着实是经过的环节越多,越曲解了本来的意思,而加入了私心的目的。。。最后白起说: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白起,竟然还心存侥幸,幼稚!。。。泪奔。。。
白起玲珑剔透,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只是最后,越来越看不懂王上了。
看完大国崛起有什么感想
看完《大国崛起》感想是:该片以浓缩的方式阐述了有关国家发展具体的过程当中所发生最重要的事件,是富于教育意义的,也有助于促进观众或者是读者,能够进一步地研究历史。该片有非常宽广的视野,有很纵深的历史感,给观众很多启迪。
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让国民能够了解外部的情况。对于世界史,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做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同时能够使人民更好地认识现实,更清醒地展望未来。
剧情简介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该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起史,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寻找镜鉴,意在“让历史照亮行程。
扩展资料:
《大国崛起》是由周艳执导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于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创作背景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如果有戚继光在,努尔哈赤还能崛起吗
如果有戚继光在,我认为努尔哈赤依然能够崛起。因为戚继光只是一个人在战斗,上层建筑已经腐败,明朝气数已尽。
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
一切要从一个谎言说起,说这个谎言的人叫尼堪外兰,他是明万历年间女真部落的一个首领。万历十一年(1583)2月的一天,镇守辽东的总兵李成梁找到了他,让他和另外一个部落首领觉昌安一起去古勒寨劝降里面的城主阿台。去了之后,尼堪外兰守在城外,觉昌安进入城内做阿台的思想工作,但是无论觉昌安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没有动摇阿台为父报仇与大明为敌的决心。时间久了,等在城外的尼堪外兰很是焦躁,恰在此时,李成梁派人来催促,于是,尼堪外兰急中生智,对着城上守军开始撒谎,他大声喊道:“太师有令,凡是能够杀死阿台者,即可封为此城城主,否则天朝大军攻入城内,玉石俱焚,一个不留。”在他喊出这句谎言之后,古勒寨里就有人开始行动,他们拔出了刀将阿台当场杀死,城内立即大乱。李成梁见状,立即挥兵杀入城内,一面放火,一面剿杀,城里的女真部民几乎无人生还,就连来劝降的觉昌安和他的儿子塔克世也死在乱兵之中。
塔克世有个儿子叫努尔哈赤,得到祖父、父亲惨死的消息后悲愤不已,他跑去找明军理论:“我祖父、父亲何罪?为何被害?”然后他得到的答复是:“误杀尔!”为了表示歉意,明军对他进行了一些经济物质上的补偿,比如:给了三十匹马、几十份敕书等等,另外还让他承袭了他祖、父的职位――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表面上接受了,然而,复仇的烈焰却在他年轻的内心深处升腾!
回到部落之后,他拿出祖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召集部众、杀牛、祭天,宣布起兵。
怀着满腔仇恨的努尔哈赤只有十三副铠甲,而他所面对的风雪辽东又是怎样的局面呢?
彼时的辽东大地部落林立,至隆庆四年(1570),明朝有多位将领死于任上,包括总兵王首道也被蒙古人杀死。自李成梁接任后,各部族首领迎来了他们的人生噩梦。
李成梁的战略思想是谁强大就打谁,始终让这些部落维持弱小的状态,没有实力才听话,才不会闹事。为此,他除了出兵砍杀不听话的以及实力强有潜在危胁的,还采取分化瓦解、挑唆矛盾、相互制约的平衡术来掌控这些部落(这一套权谋制衡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与当今某超级大国搅动世界政治风云所采取的手段是不是很相似?)。
在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前,李成梁已经将辽东大地上实力强大的几个部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从万历元年开始,李成梁率领辽东铁骑,通过十年时间,先后斩杀5万多人,将当时实力最强、气焰最嚣张的土蛮部给镇压下去。同样是这一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中伏被杀。至万历十年(1582),泰宁部首领速巴亥中伏,被李成梁斩首。
就在努尔哈赤起兵这一年,李成梁还采取“市圈计”将叶赫部首领清佳努、扬佳努骗至开原,待其入城后,连同随从300余人全部杀死,留在城外的只有440人逃走。另外一支部落――哈达,主力也被偷袭歼灭。随着几支实力强的部族被削弱,一时间,辽东大地相对安静了,大明边境的老百姓不用再整日担心这些部族的人来抢杀掳掠他们的家人以及财产。但是,这只是相对而言。
当外部一个个强劲对手的实力被削弱,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起兵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之而来的竟出现了历史上“诡异的一幕”。
自努尔哈赤起兵,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经历10年时间的大小鏖战,当初一个不见经传的弱小牧民已经成长为一统建州女真的强大部落首领。尤其在万历二十一年9月爆发的古勒山大战,努尔哈赤以自己的兵力竟然将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以及蒙古科尔沁部等9部联军打败,斩杀对方4000余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足以彰显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此前李成梁却一直无动于衷。这难道符合他的一贯作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几个事例。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也就是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杀的这一年年底,李成梁讨伐叶赫部,杀死2000余人,叶赫实力被削弱。之后,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声言报父仇,尼堪外兰不敌,投奔李成梁寻求庇护,李成梁却将他交给了努尔哈赤。这就是他当初撒谎的下场。
万历十五年(1587),李成梁攻打哈达部,斩杀500余人。
万历十六年(1588),李成梁再次发兵攻打叶赫部,用火炮轰击,并烧了对方的粮窖,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以及600余人,史载:“城内老小,昼夜哭泣。”叶赫部再次遭受重创。
这只是几次规模较大的行动,打击的全部都是努尔哈赤的强劲对手。不仅如此,在万历二十年(1592)的朝鲜战争中,努尔哈赤向李成梁主动请缨,希望随同李如松入朝作战。
一方面是视若无睹;一方面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穷追猛打(对待努尔哈赤以外的部族倒是保持着他的一贯作风),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李成梁不仅不会对付努尔哈赤,相反还在“无意间”打击他的竞争对手,给他以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那么,他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据说,当年李成梁在攻打王杲时,曾俘虏了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李成梁并未杀他们,而是让其充当仆役,之所以不杀,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李成梁的关系比较好。之后努尔哈赤跟随在李成梁身边,一起打过仗,去过京城,甚至犯了错误,被抓起来,也被李成梁的一个小妾给放了,原因是因为努尔哈赤相貌不凡,史料记载: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甚至他们还是亲戚,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如柏作妾。另外,努尔哈赤还是一个相当会糊弄李成梁的人:他经常在打了胜仗后,给李成梁送来大量的财物,用来哄老头子开心。反正他们之间私底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数纠葛。
通过事件表象以及对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以分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李成梁在有意的偏袒、扶持努尔哈赤,任其发展、壮大。他之所以这么做,既有对误杀老朋友的一份愧疚;又有对努尔哈赤“听话”、“孝顺”所怀有的一份好感;还有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其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朝廷的不满。万历怠政,朝政腐败,导致军饷、粮草、兵马器械不能及时更新、供给,而恰恰士兵常期驻守辽东消耗又大,李成梁仗着自己军功,所以胆子很大,他将辽东地区税收及田产收入全部收归己有,用来供养军队。但是,朝廷的言官又不干了,他们不停的弹劾李成梁,加上他后期侍功而骄,生活日益奢靡,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罢官。中央财政不能及时供应,又不让地方自主,最后还被罢官,骄横的李成梁能没意见?等到十年后他再度上任,索性将辽东防御女真的屏障――六堡,全部放弃,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抚顺、清河门户洞开,从此,努尔哈赤的女真铁骑可以在辽东大地上纵横驰骋。
在李成梁巨大身影的遮掩下,努尔哈赤茁壮成长。一直等到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便撕去伪装,于万历44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定年号为天命。
一个强大的敌人在辽东大地上赫然站立起来,拔出了屠刀,露出狰狞的面孔。经过一年的准备,万历46年(1618)4月,努尔哈赤祭天,发布“七大恨”,正式宣告向大明开战。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先后攻下抚顺与清河,并掳掠十几万人口及大量粮食、财物。
万历接到告急文书后,异常震怒,于1619年,召集二十万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万,分兵四路,兵锋直指赫图阿拉,意欲大张挞伐、犁庭扫穴。
然而,明朝方面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一直隐藏在李成梁身后的人的真实实力(除了第4路总兵李如柏),他们轻敌冒进,没能做到相互策应,分兵合击,等待他们的是如狼一般狡诈凶残的对手。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战争的发展似乎异常顺利,3月初1,西路军杜松部在萨尔浒与吉林崖全军覆没,杜松本人拼杀至天黑,战死;3月初2,北路军马林部全军覆没;3月初4,东路军刘綎部在阿布达里岗中伏,全军覆没,主将刘綎脸被砍去了一半,还在继续拼死冲杀,最后歼敌数十人而死。史载:“阵乱,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歼数十人而死。”
三路大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只有南路军几乎没有损失(除了逃跑时自相踩踏死了几个),而南路军的主帅是李如柏,自接受命令后,他就带着这一路军慢腾腾的走,等到达预定地点时,其它三路大军都已经全军覆没,在得到消息后,就往回跑,努尔哈赤也没派兵追,李如柏也没有中伏,就这样毫发无损的回去了,蹊跷吧?!他的弟弟李如桢之后的行为同他一样令人费解: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李如桢坐守沈阳,却是无动于衷、见死不救。诡异吧?!
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文武官员死伤310余人,士兵死伤45870余人,财物损失无数。此役成为明、后金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用康熙的话说:“太祖萨尔浒一战而王基开。”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成功崛起为一代雄主,敢与大明争天下。
努尔哈赤自诩熟读《三国演义》,作战有勇有谋,具备很强的军事才能,辽东大地群雄逐鹿,唯独他能脱颖而出,个人能力是内因,李氏无形中的扶持也是外因的一方面。另外,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许多不利因素也在削弱大明王朝的军事与统治实力,此消彼长,在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条件。
通过张居正改革,万历初期的综合国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恢复与发展。但至万历中后期,许多对明朝社会不利的因素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万历三大征加上明缅交战以及后来的萨尔浒大战虽互有胜负,但在损兵折将的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帝国的财政负担,财政收支逐渐由盈转亏。
2.至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万历年间,仅福王分封土地就达两万多顷,横跨河南、山东诸省,这些权贵占有着大量土地,而他们很多是不用承交赋税的,所以失去土地的那部分农民的税赋又会摊派到其它贫民头上,加上战乱频繁,军队粮饷开支巨大,又会从老百姓身上加征粮饷,沉重的负担又会导致新的农民加入逃亡的队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暴雪,牲畜冻死无数,这预示着灾害性气候的到来――小冰河期开始了。这种气侯造成夏季干旱、水涝交织,北方低温,草场退化,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频繁举兵南下抢夺;大范围的干旱又导致蝗灾暴发,许多地方,蝗虫过后,连粮食作物的秸秆都被吃光。
4.由自然灾害又导致瘟疫的爆发,万历年间曾有过三次大旱,而大灾过后又发生瘟疫,瘟疫造成山西一带许多地方十室九空。
5.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又直接导致市面上的粮价奇高,贫穷饥饿的老百姓没钱买粮就只有四处逃难。
6.至万历中后期的社会经济:一方面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高涨;另一方面市面上的流通货币――白银,开始逐渐变得紧缺,经济学术语称之为――滞胀(通胀与通缩同时存在)。没有银子就无法打仗,没有银子就无法再生产,没有银子就更吃不上饭,没有银子就只有去抢,没有银子就……
战争、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瘟疫、经济危机、再加上朝政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所有的苦难都让这个饱经磨难的大明帝国举步维艰,严重削弱着它的综合实力,包括军事。而对于大明的不利,却恰恰是历史付予努尔哈赤的机遇,以他为代表的辽东新兴政权,正以旺盛的斗志,向着山海关策马扬鞭,奔腾而来。
努尔哈赤的崛起,既有李氏的暗中扶持,也有历史付予的机遇。大清兴起始于努尔哈赤;明亡始于万历,也始于李成梁。当关外的努尔哈赤在风雪中奋勇前进的时候,大明皇宫里的万历依然昏昏欲睡,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正如李自成的那句进攻宣言――“嗟尔大明,气数已尽!”
历史很宏大,但有时又很微妙: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有时会影响一个时代,或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远。在万历年间,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大明不灭,那么后来的中国会不会也会同西方社会一样早早的实现工业革命跻身列强呢?
无论成败或是功过是非,努尔哈赤领导的欣欣向荣的新兴政权,最终将取代一个暮气沉沉的腐朽王朝,中华大地也再一次迎来民族团结的大一统局面,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