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和古诗文教学实录的解答

本文目录一览

小班古诗词教研记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肖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相互交流思想,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在唐维伦组长的带领下,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的老师们一路同行,他们走入文本,走进学生,走近同行,走向大师,迈进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第一幕:三羊开泰步不休 “水光对山色,潋滟对空蒙;晴对雨,好对奇”。稚嫩的童音从教室里传出,回荡在松山湖的蓝天之下。那是覃世柏老师和学生品析着《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对仗句。他们置身于初晴后雨的西湖,走进对子歌,走进对仗诗句和春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孙道明老师读唱吟舞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阳关三叠》的旋律唱;吟,半读半叹,嗟叹之,咏歌之;舞,兴浓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师生一唱三叹,诗意盎然,情意融融,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 第三节课另有一番景象。有时,学生五人一组,有的讲解,有的记录,有的倾听;有时,师生或对话交流,或书声朗朗。这是唐维伦老师教学《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黑板上记着学生总结的学诗方法“初读,读通诗句;二读,理解诗意;再读,品悟诗情”及理解诗意的小窍门“三看,看注释、看插图、看上下文;二问,问同学、问老师;一查,查工具书”。 三节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听课的老师及领导无不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回味良久,从心底里喊出一声“好”来! 古诗教学如此优雅,古文教学如何?高段教学如此美妙,中低段教学如何?此三人教学如此优秀,其他人教学如何?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自此踏上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之路。这是2006年11月。第二幕:曲径通幽上层楼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他们走入文本,与诗者对话,与作者谈心。 诗歌的性质:从诗歌表现角度看,诗言志就是诗歌要表现的情感和志向。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直接引发创作冲动、支配创作过程的就是“情”。诗言志,志足而情生焉,情萌而气动焉。 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以诗人的情、意和客体的景、物为基本构成因素,是情、意、景、物的和谐统一,意境中的景物对象,表现着一定的感情。 诗歌的教学,要知其意,入其境,悟其情。 他们走进学生,与心灵相通,与兴趣相随。 古诗文与现代语言有较大距离,如何让学生读通,读懂?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一种法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丰富想象,加强语感,积累语言……恰当的标高让学生品尝到古诗文的快乐,感受到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他们走近同行,和远亲交流,和近邻切磋。 在凤岗,执教:松山湖唐维伦,凤岗陈德斌。他们感受文言文教学的激情与风趣。在大朗,执教:松山湖覃世柏,大朗陈妙兰。他们探讨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的方法。 在寮步,执教:松山湖孙道明,寮步邹进。他们研究低年段诗歌教学与写字教学的融合。在佛山,广东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观摩,孙道明老师执教《月是故乡明》,他们对话交流如何教学主题诵读课。 他们走向大师,学前辈风范,学名家特色。 请来老一辈名师支玉恒、徐善俊等,感受他们朴实的教法,机智的课堂。亲临中生代名师孙双金的《走进李白》、丁慈矿老师的《李白与月亮》、王菘舟的《长相思》、朱文君老师《蜀鄙二僧》,品味诗意课堂……第三幕:百鸟朝凤春意闹 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一种莫名的痛,离别是一种无奈的愁。从演绎李白对孟浩然赴扬州的羡慕之情、不舍之情,到《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拓展送别情。这是陈果老师执教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青年立志报国、中年战场杀敌、临终不忘统一。以《诉衷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观大散关图有感》《示儿》为载体三说陆游,这是刘海龙老师带领学生《品读陆游》。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品味知音之乐,深悟绝弦之痛,珍惜朋友之情。 优雅些,再优雅些!一路走来,台上三位老师如此,孙路、黄燕、曹静、雷丽眉等课堂教学比武获奖老师如此,科组众多老师也如此。 看,王晓珊教学《望天门山》,让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画面,让学生把诗中之景用笔画出来,由此理解了“开、回”,感受长江水的气势磅礴。刘美玉教学《画》,阳燕教学《夜雪》,学生学诗画景。魏彩霞教学《咏柳》,马慧璇教学《望庐山瀑布》,,则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励学生热爱大自然。魏捷敏教学《静夜思》,学生从大体把握诗人在月光下思念故乡的情怀,充分的读,自由地读;读到“举头望明月”时,情不自禁抬头望天上的月亮,读到“低头思故乡”时,便自然地低下头,若有所思。王强老师教学词《破阵子》,学生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了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听,阳巧玲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领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写了西湖上十分茂盛的荷叶荷花时,老师引导学生去联想描写荷塘的其他诗句,学生背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王蕾教学《赠汪伦》后,学生背诵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范燕、谢金凤、王晓琳、蔡晓梅……引导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文字去想意境,或者画、或者写、或者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松山湖中心小学语文科组一路走来,可谓: 三羊开泰步不休,曲径通幽上层楼; 百鸟朝凤春意闹,同行有你风满袖!

返回目录

古诗文教学实录

古诗文是我们语文必需学习的知识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对古诗文展开教学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古诗文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学习目标】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预习导学】

一、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朝著名诗人。

二、背景

三、学生自学古诗,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

1.北郭:这里指城墙以北.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4.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5.征:远行.6.浮云:漂浮的云.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9.自兹:从此

10.萧萧:马的叫声.11.班马:离群的马.

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课堂研讨】

一、导入课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苦痛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感情,发之于心而言之于外,就成了送别诗。古代交通很不发达,相知的朋友一旦分手,有可能终身不会再重逢,(唐)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因而离别在古人那里变得郑重而饱含深情,友谊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它就是李白的《送友人》。看一看同样是送别诗,李白是不是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悲伤和凄婉。

二、教师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三、师:我们以前在回忆诗歌学习时是分几个过程学习的?

生:1.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2.弄懂诗词的字面意思。

3.仔细品味全诗。(包括重点字的使用方法,以及意象意境的分析)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的意境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学生自由读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一系列事物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有关这些事物的例子?

学生1:“青山依旧在” 中的“青山”。学生2“青山独归远” 中的“青山”。

学生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青山”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1:白水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2:“抽刀断水水更流”中的“水”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学生3:老师我能举一个关于“落日”的例子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总结: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台湾女诗人白灵说:将心情跟自然的景象放在一块,让自己跟外在的事物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的时候,诗就在那里!

四、李白除了这首送别诗,我们还学习过李白的哪些送别诗

《渡荆门送别 》《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他们的美好祝愿。这些诗中都表现的是一种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的感情基调,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

五、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秋浦歌》《独坐敬亭山》《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六、李白诗风特点: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当堂检测】

一、填空题

1.诗中的“郭”意思是指 外城

2.“白水”的意思是 明净的水

3.“为别”意思是 送别

4.“孤蓬”是指 此诗中比喻远行的朋友。

5.“萧萧”的意思是 马的嘶叫声。

6. “浮云”在此指 飘动的云.

7.本诗的作者是 唐 (朝代) 李白 (人名)。

8.“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 “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 “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C选项中的“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有错误,应该是“依然不舍得离别。”)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2009(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湖 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1.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返回目录

四年级语文《暮江吟》教学实录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答均搜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