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震川先生集的作者简介和项脊轩志的作者简介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震川先生集的作者简介和项脊轩志的作者简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震川先生集的作者简介
- 2、项脊轩志的作者简介
- 3、项脊轩志 它的写作背景,归有光是在什么心情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 4、《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内容
- 5、项脊轩志的作者是谁
- 6、古文归有光传的翻译,急求
- 7、归有光是哪朝人什么派的
- 8、沧浪亭记归有光原文及翻译
- 9、归有光在妻子死后几年娶的
- 10、归有光生平简介
震川先生集的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又字开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明代文学家。
归有光早年因老家在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自号项脊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任顺德府通判,南京太仆寺承。他晚年居于太湖附近,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诗文唱和,合称嘉靖三大家。嘉靖三家又与茅坤等人,同尊唐宋古文,为“唐宋派”,与当时浙江德清的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并列《明史·列传·文苑》。
项脊轩志的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后徙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卒年六十六岁。文学上,归有光以散文创作为主,其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文风朴实自然,浑然天成,无故意雕凿痕,感情真挚,选材上多着眼于家庭琐事,以此表达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清淡朴素,自然亲切,感情真挚深沉,细节生动传情。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项脊轩志 它的写作背景,归有光是在什么心情下写下这篇文章的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乐山),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直到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盲目拟古倾向不满,与当时主张「文必西汉」的王世贞意见相左,世贞虽大憾,亦推重之.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
《项脊轩志》是 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我们刚刚学过..主要心情就是悲凉,又分为3点
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2.亲人已逝亲情不再
3.无功名,无法光宗耀祖.(这点是最悲)
《项脊轩志》原文、翻译和内容
原发布者:沧海蝴蝶之仙林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渗漉垣墙偃仰迨老妪呱呱象笏shânlùyuányǎndàiyùgūhù修葺栏楯冥然异爨先妣阖门扃牖qìshǔnmíngcuànbǐhãjiōngyǒu这篇娓娓动人的抒情佳作,作者写在两个时期,从开头到‚殆有神护者‛,是在18岁时写的;以下则是写在‚而立‛之年。就全篇结构来看,前半部分为主体,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充实和补充。全文结构严谨,前后格调一致,感情贯通。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有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案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置(案桌)的地方。又方位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谁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归有光。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家,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其主要作品是《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项脊轩志的作者
项脊轩志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归有光被视作“唐宋派”,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归有光一生写下了许多著作,流传后世。其主要成就在散文写作上,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所著的回忆性记事散文。归有光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作品。
项脊轩志的出处
《项脊轩志》出自归有光的《震川先生集》,《震川先生集》一共有四十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表达了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其文字朴质而有韵味,清淡而有味。
古文归有光传的翻译,急求
原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注释
①昆山,今属江苏。
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
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
④击断,即争执。
⑤迁悴,指晋升副职。
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一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的小儿子名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参加乡试考中,两次被外放,即屏居江村,与无锡高攀龙关系最好。他死后,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求,朝廷赠予他翰林待诏的官号。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本传以归有光的才学和胆识为主展开叙述,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文,都突出了他有主见的特点。第1段写他读书成长和讲学的情况;第2段写他为官的经历;第3段写他在古文方面的作为;第4段写他在经学研究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补记:
嘉靖十九年(1540)
嘉靖四十四年(1565)
长兴(今浙江湖州)
顺德(今属广东)
隆庆四年(1570)
归有光是哪朝人什么派的
归有光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扩展资料: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墓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墓地方圆5亩多,墓有多冢,东冢为其高祖南隐公暨配俞氏之墓;西冢为归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孙归庄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门在东,乾隆六年(1741年)县令丁元正封筑后,移至冢之前。
沧浪亭记归有光原文及翻译
沧浪亭记归有光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翻译: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注释:浮图:僧人。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译文: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注释: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传五主。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曾为苏州刺史。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后封广陵郡王。孙承祐:钱塘人。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后随钱俶归宋。淮海纳士: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译文: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注释: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灭吴,被焚毁。五湖:这里指太湖。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虞仲:即仲雍。阖闾:一作阖庐,即姬光。
他派专诸刺杀吴王璙,代立为王,屡败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后为越王勾践战败。夫差:吴王阖闾之子。继位后,誓报父仇。在夫椒大败越兵,后又被越王勾践所攻灭。子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种:文种,越国大夫。蠡:范蠡,越国大夫,他们都是春秋末吴越争霸的主要人物。澌(sī)然:灭尽的样子。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归有光在妻子死后几年娶的
归有光在妻子去世一年后续弦娶了王氏。
归有光一生中共娶妻三次。归有光23岁时娶魏氏为妻,他28岁时魏氏去世;时隔一年他续弦娶了王氏,46岁时王氏也去世了;一年后,他又娶了费氏。而名叫寒花的婢女是跟着原配魏氏嫁到归家的,来的时候只有10岁。魏氏去世后她变成了归有光的妾,陪伴归有光一直到19岁时她去世。
归有光被称作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今之欧阳修”,散文更是被赞为“明文第一”,“业务能力”受到世人一致好评。王世贞曾赞归有光可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称他:“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
归有光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简介
归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汉族,江苏昆山人。归有光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 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后任顺德府通判,专门管辖马政。隆庆四年(1570年)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今昆山有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与拟古主义者对抗,力矫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论,并且取得较高的成就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