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的意思和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的意思和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的意思

  1. 意思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而不知自己的缺点,暗含对人类没有自知之明!教育人要谦虚,要自行!

  2. 原文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段目二十三。

  3. 注释:

    好(hào):特别喜欢,高兴做某事。为(wéi):做,当。

    译文:孟子说:“人的忌讳,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4. 两种说解

    说解一:

    学圣贤之道,学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绝对正确的,自己是最博学的。这时候就喜欢到处炫耀,到处去教训别人,自己则以老师自居。

    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为人师”不好,而其中关键在一个“好”字。“好”字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单单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学无止境,任何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忌:不要动辄就以老师或专家的身份去教训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威严。

    说解二: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返回目录

人之患 在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担忧。
好,hào第四声,喜爱。
人的一个担心,是一个人总喜欢去教别人指点别人,充当别人的教师。
最怕一个人动不动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指指点点。
这种担心在于:你的指点,其实或许你自己都并不明白,甚至是错误的。“帮倒忙”,反到误人。

返回目录

“人之患好为人师”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而不知自己的缺点。
暗含对人类没有自知之明!教育人要谦虚,要自行!
孟子的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指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些人一看这句话,就批评孟子自相矛盾,自己,为人师表却又指责当老师的人,名实不副。难道是孟子忙中有错?不!这是因为那些人误会了孟子的说话,既欠深思,又欠熟虑。其实,孟子指的老师,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态----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处处教导别人。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
「自信方能自强」不错!人必须有自信,但过份自信就会成了自大,而忘记了学习,忘记了谨慎,忘记了奋斗。
「骄兵必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作为别人的老师,众人的模范,很多人都不自知地出了错,又不以为错,所以不能改正过来。例如一个有洁癖的人,就算满身污泥,心理上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干净;一个学识高的人,就算本质只是沽名钓誉,也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胜高尚。有些人喜欢教导别人,自然处处留意别人的行事和为人,结果只看到别人的错处,不知道甚至不认为自己犯了错。另一种人,为了顾全作为别人榜样的面子,即使出错也不承认,更莫道改过了!人若教导、改正别人,就会受人赞颂。但他们有多少人,却被虚荣心蒙蔽着,犯了错,不知改,更将宜相本末倒置。例如孔乙己的故事中,孔乙己偷书,却强称自己是窃书,是读书人的事,并不算偷。喜欢教导别人的人,总以为自己有与生俱来的清高、优越,为了面子,可谓不惜一切。自以为是教导别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也扭曲了别人的本性,成了所谓我「屈人从己」。所以我们应该抱着互相学习的精神去提醒别人,而不应一心为自己名声去严斥别人。

返回目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偶然翻看一位老友的朋友圈,看到了她新更的个性签名——“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确定,在我get到这句话意思的那一瞬间,有种灵魂被“电击”的感觉,然后内心便泛起了一阵羞愧之意。
经过一番查阅,确认了自己对这句话的初步理解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后代学者王勉评注到:“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大概是说,学问渊博的人,如果因受他人所请而不得已教授知识,那是可以的。但如果喜好在人前以师者自居,这种自以为是便会阻碍个人进步,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不得不承认,自己以往大多与人相处的情境大概就是这句话所鞭斥的对象了。
最近几年,一直在刻意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各种说书音频常挂耳边,这种快餐式的输入带来了思想膨胀的感觉,于是与朋友聊天的情景就变成了这样:
朋友:“最近看书老走神,晚上不想去图书馆了,要不一起去打球?”
我:“打球就不陪你了,看书走神嘛,可以教你一个方法锻炼注意力,叫正念冥想,就是.......”
朋友:“我就觉得他说得很对呀,还有谁谁谁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那是因为,你的信息获取出现了回声室效应,就是说......”
朋友:“你说为什么他的看法居然跟我差别这么大,真是没法和他交流”
我:“很正常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认为,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自己的感知系统允许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就连时间与空间都可能只是我们主观认知的方式,你知道二律悖反是怎么来的吗......”
就这样,我逐渐成了朋友口中的“大神”,不知道谁先开始叫我“何老师”的,慢慢地大家都这么称呼我了。其中,也包括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友”......
没想到自己一直自鸣得意的事,在别人那里却成了禁忌。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看不透别人善意的表演......
前天是教师节,对老师的赞语霸了一天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受人敬重的社会身份,它凝结着知识本身的高贵以及传道授业的功德。好为人师,单看并不一定错,就像对一位老师来说,好为人师是敬业的表现。关键要看能否为人师,能否除了要看自身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他人意愿。从王勉的评注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条件,一是“学问有余”,二是“受资于人,不得已而应之”。在这两个条件之外好为人师的人,其实是放大了人性中的虚荣,偷用师者身份的盛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亏空。
就我个人来说,不得不承认,好为人师的行径背后有满足虚荣的动机。不过这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想要从“教学相长”中获益,希望空泛的知识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实体化,不过“乘人不备”的交流往往只会成为单方面的说教,不仅虚荣而且自私。我想朋友的个性签名除了自我告诫之外也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拒斥吧。
记得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说过,在个人成长问题上,所有人都可以被分为两种,一是进取型,二是表现型。前者与人交往时,只会关心自己能学到什么、如何有所长进,而后者更关心自己的表现如何,他人会怎样评价自己。久而久之,这两种人生便不可同日而语了。好为人师者自然更符合表现型,获取了虚荣,却在不断地“表现”中大把浪费着师人长技的机会,此实乃人之大患也。

返回目录

怎样理解“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

语自《孟子卷七离娄上》——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好,hào,喜爱.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而不喜欢反躬自省其不足继而请教他人)”王勉曰:“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

返回目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的人,喜欢教育别人,指导别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包含了我比你强的自以为是,从而获得自己的虚荣与满足。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家做客,看到他书桌上放着一首《咏菊》诗,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苏轼想:黄花一定是指菊花,西风一定是指秋风,而菊花是秋天里开花,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他灵机一动便草率地举笔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掷笔而去。
当时,王安石是在朝的宰相,看了苏轼的续诗以后,摇头一笑,没有对他提起此事。后来,王安石找了个机会,让苏轼亲身体验一下生活。苏轼在黄州住了一年多,他发觉这里所说的黄花并不是菊花,而是另一种花,西风也不一定都在秋天里刮起。这个地方真像王安石诗中说的那样:“吹落黄花遍地金”。于是,想起当初给王安石的诗留下的两句错误的续诗的事,感到惭愧,心中更加敬重王安石。
毛奇龄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老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对待写诗。他并不会做诗,却爱对别人的诗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一天,他又在大庭广众之中指责苏轼的诗。有个人实在听不下去了起来反问他:那么像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难道也不好吗?
本来,这两句诗既描写了江边那翠竹红桃,碧水清波,还有那经冬的鸭子浮泛在溶溶春水中的自然美景,又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真是情景交融,意境很美的诗。
可谁料毛奇龄把脸一沉,厉声喝道:“江河之中难道只有鸭子么?除了鸭子还有鹅嘛!鹅何尝不知道春江水暖?怎么只说鸭子?!这样的诗句太不准确了。”
听了他的一番高论,大家都感到啼笑皆非。虽说毛奇龄在做学问上严谨有据,但对作诗实在外行,却又不懂装懂,好为人师,还不听劝阻,实在可悲可叹!这是颇令人深思的。
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意在显示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所以孟子才说它是“人之患”。此中智慧,值得深思。

返回目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患”是毛病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出处: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白话释义: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文章赏析:

孟子对于“仁义”为个人修养之根本始终是深信不疑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他又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修养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方法。

个人修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孟子又提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里说的是很简单的道理,认为施行仁义其实很容易,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就可以了,人人都在小事上遵循仁义的原则,天下也就太平了。

除却那些视仁义为丝毫无用的人之外,另有一类人,是很重视仁义的,但却将之看得神圣高远,如同天上的月亮,必定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够得着,甚至永远处于追求的过程之中,若是说月亮就在自家水缸里,那是万万不会相信的。

孟子所说的头两句话就指出了这类人的通病,然后继之以正确的处事之方,即以“亲亲长长”为例,使一个简单的道理自然呈现出来,不啻于达到了醍醐灌顶的功效。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返回目录

“人患在好为人师“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正确的应该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解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注释:好(hào):特别喜欢,高兴做某事。为(wéi):做,当。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扩展资料:

赏析:学圣贤之道,学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绝对正确的,自己是最博学的。这时候就喜欢到处炫耀,到处去教训别人,自己则以老师自居。

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为人师”不好,而其中关键在一个“好”字。“好”字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单单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学无止境,任何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忌:不要动辄就以老师或专家的身份去教训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威严。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返回目录

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什么意思

原句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一句谚语,意思是人的弊病是爱做别人的老师。患:祸害;灾难。忧虑。害。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可能是人的一种本性。每个人都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了不起,显得比别人强,从而获得自己的虚荣与满足。而好为人师,喜欢教育别人,指导别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包含了我比你强的自以为是。
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气魄。“自信方能自强”,不错!人必须有自信,但过分自信就会成了自大,而忘记了学习,忘记了谨慎,忘记了奋斗。
“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
“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意在显示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所以孟子才说它是“人之患”。此中智慧,值得深思。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