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晁错的主要作品和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晁错的主要作品和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晁错的主要作品
- 2、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
- 3、《晁错论》文言文翻译
- 4、西汉政治家:晁错简介,苏轼曾写《晁错论》评价其削藩事件
- 5、《潜夫论》卷23边议诗解1圣人兴兵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乱人以废
- 6、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周勃是大丈夫吗有什么特点
- 7、晁错论欣赏
- 8、夫西下晁村者,盖河东名村也因晁错(1)故里而名
晁错的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数已佚。较为完整的现存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爰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主要有《言太子知术数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等。
清人马国翰有其著作辑佚,新中国建国后有《晁错及其著作》(中华书局,1975年),《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
晁错传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
|
|
《晁错论》文言文翻译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晁错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晁错论》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翻译/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发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西汉政治家:晁错简介,苏轼曾写《晁错论》评价其削藩事件
生平经历
太子智囊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献策御边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廷策问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景帝宠信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进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七国之乱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腰斩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主要成就
政治贡献
重农贵粟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移民实边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
观点。晁错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被文帝委婉地拒绝了。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的“徙民实边“的主张,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纳。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其二,要学习古代的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地组织起来。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坚定削藩
继承子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然而其态度比贾谊更坚决。晁错始终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不断进行揭露,态度坚决。同时,晁错不只是一个政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实践家。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
吴楚七国叛乱平息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极大地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文学成就
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晁错的政论文立论契合时代热潮,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错的政论散文切中实际,不发空论。如晁错的三篇军事政论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立论犀利,措施亦切实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纳。
内容上更为正大,意境上更为壮阔。其著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基于建功立业,但落脚点又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长盛不衰提议献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汉气象的热情赞颂,具有历史的厚实感而在意境上更为壮阔,体现出历史上升时期的风貌。
艺术特色上,晁错的政论散文,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力道遒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语言明理,意脉流转,在延续战国时期综合开合铺张扬利的文风外,鲜明地呈现出了大汉气象的散文。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不同,晁错之论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数已佚。较为完整的现存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爰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主要有《言太子知术数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等。
清人马国翰有其著作辑佚,新中国建国后有《晁错及其著作》(中华书局,1975年),《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藏书·晁错》
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晁错论》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梅曾亮《晁错论》
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死因解读
人物性格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法家思想主张性恶论,强调法律的作用,锐意改革。基于这样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强行削藩
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没有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汉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国理念是道家学说,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因而削藩不但触动了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内也有不少反对者,而晁错的德行节义并不足以镇服众人。
苏轼认为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晁错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却未论及可行性,没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备“徐为之图”的条件。北宋田锡也认为晁错未考虑周全。
谏帝亲征
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他人留下了口实。苏轼就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议杀袁盎
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处死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作平民。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以当面陈述。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
景帝取舍
汉景帝考虑的不仅仅是吴楚联军能不能罢兵的问题,他还要看没有造反的诸侯的反应,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住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肩负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和,同时,“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故而,景帝权衡利弊后,对斩杀晁错的奏章批曰:“可”。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云:“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后世纪念
晁错墓
晁错墓位于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现呈圆形土丘状,高约10米,
晁错墓和晁错祠堂图片占地336.4平方米。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上书“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赵体行楷,双钩刻石,圆润秀美。石碑上有墓志铭:“公讳错,颍川人,才大而气雄,早受知遇,临事敢言,史称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当时冤之……”,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许州府教授苏门孙用正谨”。墓冢东侧有一块石碑,注明晁错墓冢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晁错祠堂
晁错祠堂位于晁错故里——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村,原祠堂已被毁,后于2003年重建。祠堂外有晁错碑,祠堂内有晁错塑像。
《潜夫论》卷23边议诗解1圣人兴兵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乱人以废
《潜夫论》卷23边议诗解1圣人兴兵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乱人以废
题文诗:
明祸福实,其不可以,虚论惑也;察治乱情,
其不可以,华饰移故,不疑之事,圣人不谋;
浮游之说,圣人不听.乃由计不,背见实而,
更争言也.明君先尽,人情不独,委夫良将,
修己之备,无恃于人,故而其能,攻必胜敌,
守必自全.羌始反时,计谋未善,党羽未成,
人众未合,兵器未备,或持木枝,空手相附,
草舍散乱,未有都督,甚易破也.太守令长,
然皆奴怯,畏不敢击.故令虏遂,乘胜上强,
破州灭郡,日长炎炎,残破三辅,覃及鬼方.
若此已积,十岁余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
而蠢痴儿,騃子尚云,不当救助,且待天时.
用意若此,岂人也哉!况夫仁者,恕己及人,
智者讲功,而处事也.今公卿内,不伤士民,
灭没之痛,外而不虑,久兵之祸,各怀一切,
所脱避前,苟云不当,动兵也而,不复知引,
帝王纲维,不原祸变,之所终也.易利御寇,
诗美薄伐,自古有战,非乃今也.左传有曰: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者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
乱人以废.齐桓晋文,宋襄公也,衰世诸侯,
犹耻天下,有相灭而,己不能救,况天所命,
四海主乎?晋楚大夫,小国之臣,犹耻己身,
有相侵况,天子三公,典世任者?公刘仁德,
广被行苇,况含血之,己同类乎?一人吁嗟,
王道为亏,况灭没之,民百万乎?书曰天子,
作民父母.父母于子,岂可坐观,其为寇贼,
之所屠剥,立视其为,狗豕噉食?兵不可无.
【原文】
明于祸福之实者,不可以虚论惑也;察于治乱之情者,不可以华饰移也〔2〕。是故不疑之事,圣人不谋〔3〕;浮游之说,圣人不听〔4〕。何者?计不背见实而更争言也〔5〕。是以明君先尽人情,不独委夫良将,修己之备,无恃于人〔6〕,故能攻必胜敌,而守必自全也。
【注释】
〔1〕○铎按:上篇驳公卿大夫之非议,此则进而责主上之惑邪说矣,故别为篇。〔2〕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云:“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3〕韩非子内储说上:‘惠子曰:“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4〕礼记缁衣云:“大人不倡游言”,郑注:‘“游’犹“浮”也,不可用之言也。’汉书韩安国传云:“訹邪臣浮说。”史记苏秦传云:“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5〕诗小旻云:“维迩言是争。”汉书灌夫传:‘韩安国云:“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6〕孙子九变篇云:“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击,而要依靠自己坚不可摧的防御,使敌人不敢进攻。)
【原文】
羌始反时,计谋未善,党与未成,人众未合,兵器未备,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1〕,草食散乱〔2〕,未有都督〔3〕,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长,皆奴怯畏●不敢击〔4〕。故令虏遂乘胜上强,〔5〕破州灭郡,日长炎炎〔6〕,残破三辅,覃及鬼方〔7〕。若此已积十岁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痴儿騃子〔8〕,尚云不当救助,且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也哉!【注释】
〔1〕王先生云:‘“附”疑“搏”。’○铎按:“附”疑当作“拊”。〔2〕“草食”疑当为“草舍”。后汉书冯异传云:“王郎起,光武自蓟东南驰,晨夜草舍。”○俞樾云:‘汪说非也。“草食”当为“草创”。“创”字缺其半,因误为“食”耳。实边篇云:“前羌始叛,草创新起。”是其明证。’○铎按:俞说至确。古书仓、食二字多相乱。墨子七患篇:“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今本“仓”讹作“食”,商君书去强篇:“竟内食口之数。”今本“食”讹作“仓”,皆其例。又“草创”已见劝将篇,义详彼注。〔3〕汉书叙传叙西域传云:“昭、宣承业,都护是立,总督城郭,三十有六。”“都督”即谓都护总督也。魏志夏侯惇传云:“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其后遂以名官。〔4〕奴,读为“驽”。汉书苏建后武传:‘李陵曰:“陵虽驽怯。”’亦见霍光诸葛丰传。武帝纪:“天汉三年,匈奴入雁门,太守坐畏■弃市。”闽粤王传云:“东粤王余善发兵距汉,汉使大司农张成、故山州侯齿将屯,不敢击,却就便处,皆坐畏懦诛。”畏●、畏■、畏懦义并同。“击”上当有“讨”字,见下篇。后汉书西羌传云:“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本此及实边篇。〔5〕史记高祖纪云:“秦兵强,常乘胜逐北。”“上”疑“自”之误。黥布传云:“楚王恃战胜自强。”○铎按:“上”谓虏势腾上,字盖不误。〔6〕吴语:‘申胥曰:“日长炎炎。”’韦昭注:“炎炎,进貌。”〔7〕诗经,大雅,荡。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译文:全国人民怒气生,怒火蔓延到远方。奰(bì):愤怒。覃:延及。鬼方:指远方。)〔8〕说文云:“痴,不慧也。譺,騃也。●,騃也。佁,痴貌,读若騃。”痴、譺、●、佁、騃同字。方言云:“痴,騃也。”周礼司刺:“三赦曰蠢愚”,郑注:“蠢愚,生而痴騃童昏者。”汉书息夫躬传云:“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皆外有直项之名,内实騃不晓政事。”后汉书独行传:‘戴就曰:“薛安庸騃。”’
【原文】
夫仁者恕己以及人〔1〕,智者讲功而处事〔2〕。今公卿内不伤士民灭没之痛,外不虑久兵之祸〔3〕,各怀一切〔4〕,所脱避前〔5〕,苟云不当动兵,而不复知引帝王之纲维〔6〕,原祸变之所终也。
【注释】
〔1〕说文云:“恕,仁也。”管子版法解云:“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楚辞离骚云:“羌内恕己以量人兮。”汉书晁错传云:“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杜周传杜钦对策云:“克己就义,恕以及人。”〔2〕鲁语云:“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周语云:“言智必及事”,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文十八年左传云:“德以处事,事以度功。”礼记文王世子郑注:‘“物”犹“事”也。’〔3〕孙子作战篇云:“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4〕后汉纪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上书曰:“公卿大夫,咸怀一切,而莫肯远虑。”后汉书左雄传云:“各怀一切,莫虑长久。”按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颜师古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5〕句有误字。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载延光四年马融上书云:“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脱目前,皆粗图身一时之权,不顾为国百世之利。”“所脱避前”,意当与“苟脱目前”同。汉纪成帝永始元年王仁上疏云:“万乘之主,当持久长,非一切毕决目前者。”〔6〕管子禁藏篇云:“法令为维纲。”
【原文】
易制御寇〔1〕,诗美薄伐〔2〕,自古有战,非乃今也〔3〕。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所以兴,乱人所以废〔4〕。”齐桓、晋文、宋襄,衰世诸侯,犹耻天下有相灭而己不能救〔5〕,况皇天所命四海主乎?晋、楚大夫,小国之臣,犹耻己之身而有相侵〔6〕,况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公刘仁德,广被行苇〔7〕,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8〕?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况灭没之民百万乎?书曰:“天子作民父母〔9〕。”父母〔10〕之于子也,岂可坐观其为寇贼之所屠剥〔11〕,立视其为狗豕之所噉食乎〔12〕?
【注释】
〔1〕易蒙上九:“利御寇。”卢学士云:‘“制”疑“利”。’〔2〕汉书韦贤传刘歆议曰:‘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颜师古注:“小雅六月之诗也。”〔3〕诗载芟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赵策苏秦说赵王曰:“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4〕襄廿七年左传。
(原文: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5〕公羊传云:“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铎按:僖二年、十四年。〔6〕成十六年左传:‘栾武子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铎按:武子,晋大夫栾书也。〔7〕孙侍御云:‘汉儒相承以行苇为公刘之诗,盖本三家旧说也。吴越春秋:“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列女传晋弓工妻曰:“君闻昔者公刘之行乎?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后汉书寇荣传:“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蜀志彭羕传:“体公刘之德,行勿翦之惠。”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并与此同。’○铎按:德化篇亦云:“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与此篇所说并鲁诗义,而齐、韩诗义同。说见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六。〔8〕史记律书云:“自含血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孟子云:“圣人与我同类者。”〔9〕洪范。〔10〕“父母”二字旧脱,据程本补。○铎按:“父母”二字以两句相连而误脱。列子仲尼篇云:“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非”上脱“有母”二字,例与此同。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六。〔11〕汉书王莽传云:“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铎按:“屠剥”犹言“屠杀”耳。莽传下文云:“量度五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则是以罪犯作人体解剖,不当引以说此。〔12〕孟子云:“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汉书贡禹传云:“今民大饥而死,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周勃是大丈夫吗有什么特点
1.结果如何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都替袁盎捏了一把汗:皇权威严,岂是你一个小小的中郎可以按道理行事的?可是事情的解决却出乎大家意料:袁盎
2.真敢说袁盎的直言敢谏不仅限于宫廷之内,到了朝堂之上,他照样直言不讳,哪怕是得罪了权贵也毫不在乎。袁盎的影视形象汉文帝即位之后
3.为人中正谁都没想到,袁盎和周勃关系的转机居然是发生在周勃失势之后。周勃画像汉文帝虽然任用周勃为丞相,但终究还不是特别信任他,没几年时间就
搜狐网
大家还在搜
袁盎晁错列传原文注释及翻译
史记晁错原文及翻译
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注释
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晁错的因果报应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阅读理解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翻译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知乎

2022年5月1日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离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就离开。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
晁错论欣赏
欣赏是汉语词语,意思是指领略观赏,也指认为好和喜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晁错论》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晁错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於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注释
1、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2、患:祸患。
3、为:治理,消除。
4、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5、其:代词,指祸患。
6、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7、狃(niǔ):习惯。
8、不吾信:不相信我。
9、惟:只有。
10、出身:挺身而出。
11、犯:冒着。
12、以:而,表顺接。
13、固:原本。
14、期(jī)月:一个月。这里泛指短时期
15、端:开头,开始。
16、发:触发。
17、收:制止。
18、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19、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20、去:逃避
21、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22、山东:指崤山以东。
23、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24、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25、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26、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2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28、之: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29、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30、大河:指黄河。
31、方:当。
32、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33、是以:所以,因此。
34、夫:句首发语词。
35、骤:突然。
36、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37、乃:竟然。
38、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39、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40、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41、虽:即使。
42、何者:为什么呢?
43、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44、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
45、使:假若。
46、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发愤图强。
47、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48、嗟夫:感叹词,唉。
49、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50、隙:空隙,空子。
51、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夫西下晁村者,盖河东名村也因晁错(1)故里而名
夫西下晁村者,盖河东名村也。因晁错(1)故里而名,因人文荟萃而盛。位于河东盆地,夏都(2)域内。北靠稷王山,后稷(3)稼穑黍谷,功崇平地。东临河汾,禹(4)凿龙门疏流,功勋齐天。西通长安,首创货物贸易,“丝绸之路”在此开端。南居鸣条岗侧,妫重华(5)、司马光(6)鸣条有陵。重华德孝,抚度四方。司马光博学,《资治通鉴》传世。地貌似凤,凤头凝视夏都,飞翔俯瞰银湖。壮哉、斯村:华夏发祥地,历史悠久,西汉置村,庚续二千余年。天不吝啬,芳华留声,地有独鈡,名甲三晋。村前“丝绸之路”,货通西域,怀纳中西,驼铃叮当,竹帛有载。古迹遍布,风物畅意,村以堡固,逢战必争。古庙三十余处,后土娘娘庙:女娲(7)大地之母,道教尊神,人文始祖,百代之根。圣母娘娘庙:姜嫄(8)养育后稷,追慕稷植百谷。五龙庙:介子推(9)俸母尽孝,孝为百善之首。文庙:孔子(10)教书育人,经邦济世为本。晁错祠:祭祀一代名相,为天下者谋,直言敢谏。关帝庙:崇尚忠信礼义,诚信为立身之本。张氏祠堂:碑记张母碧玉,不以私胎为嫌,甜蜜放闪,避难斯村,生子名百万,始成落担始祖,千古佳话。药王庙:祈福拜药。魁星楼:主宰文运。概之:商铺市墟,沃土培根,祠碑墓铭,龙章凤舞。“真人”驾云独跷,列仙舞于晴昊。美哉、斯村:人文荟萃,民风豪放,引亢黄土高坡。得天独厚,人口四千,物华天宝,大德恒烜。村中名人各领风骚,诸姓才俊互为争峰。晁错:西汉名相,御史大夫。张百万:任职陕西,富平县令。杨野业:名传湖北,天门知县。杨景震:甘州府大同县知县。杨景命:临城县知县。杨秋:湖北按察司归州知州。涑水汤汤育英杰;张建文:青岛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志明:清华大学博士。全村共孕育了七十七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条岗处处埋忠骨,全村为国家奉献了十二位革命烈士。吾赞、斯村:大雅容物,民风豪放。高跷奇术,“翻铁杠”、“单腿鹤立”,艺者胆大,观者结舌。杂技绝活,“柔术”、“转碟”,抛媚扭腰,优美吸睛。蒲剧精深,“西厢记”、“窦娥冤”,唱腔吼天。民妇才艺,“剪纸花草鸟兽”、“花馍仙女祝寿”,出神入化。卫夫人早已作古,书法大师影响尚在。行书大家张龙文,为夏县大会堂书写“人民大会堂”几字,笔力刚劲,气势磅礴。实力派楷书大师,“章法因情运势,书如清冽晨风”。石刻艺术家张云山,“莲湖公园”、“烈士纪念碑”、“大禹像碑刻”,刻石为金。吾恋、该村庙会,地在晁公祠前。农历十一月一日,是晁错遇难祭日。每逢忌日,晁氏后裔都要隆重祭祀,久而久之,形成庙会,历时半月。自唐至今,从不间断。十方商贾,汇集各类商品,补货物之短缺,惠民众之互通。逛庙会,熙熙攘攘,善男信女趋之若鹜。遛百病,拉拉扯扯,凡夫俗子随喜添趣。观服饰土产,赏千奇百样,眼花缭乱。特色服饰,倩女止步。风味小吃,观者垂涎。古玩奇石,品种齐全。戏曲杂技,精彩纷呈。如今:千年古村,桥林立、高铁出,驼铃声不再。一机场、二铁路、三公路绕村而过,陆空立体交通,人流、物流,畅行九州,蔚为壮观。
大西高铁雄姿
注释:(1)晁错,西汉名相。原藉颖川,迁居西下晁村,主张“削藩”、“徙民入边”,后被冤杀。(2)夏朝建都在安邑。(3)周王先祖,武王封稷为王。(4)禹指大禹,夏朝首君。(5)重华即舜帝,因生于妫水,史称妫重华。(6)北宋名相,司马光砸缸故事,家喻户晓。著《资治通鉴》。(7)女娲,传说捏土造人,于伏羲共称人文始祖。(8)姜源,后稷之母,武王封为圣母娘娘。(9)介子推,晋国复国功臣,为割股奉君名。大孝,排行第五,史称五龙,寒食节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立。(10)名孔丘,排行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圣祖。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