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作家协会为什么要针对莫言和作协出手去莫言是真的吗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作家协会为什么要针对莫言和作协出手去莫言是真的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作家协会为什么要针对莫言
- 2、作协出手去莫言是真的吗
- 3、从莫言被黑,看这个时代的轻与浮
- 4、莫言被开除会籍是真的吗
- 5、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作家莫言,为什么反倒被推下神坛
- 6、莫言 什么时候成作协副主席了 在贺电之前怎么就没听人提及
- 7、莫言被开除作协了吗
- 8、莫言被开除是谣言吗
作家协会为什么要针对莫言
作协出手去莫言是真的吗
从莫言被黑,看这个时代的轻与浮
叶洱
说莫言被踢出作协,被移除中国作家名单等等。我看了就觉得好笑,这跟我小时候在村里见过的泼妇骂架一样的,以为骂几句自以为是的重话就好像这个世界都被她代表了,就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了。确实是不同了,因为你骂完之后,被整村的人都知道了你的轻浮与荒诞。
甚至还有作家发关于莫言被黑的文字和视频给我看,并问我,中国现在的文学还能走向世界吗?我在心里笑了一下,也没有回复任何话。
这个时代,是一个无趣的时代。很多人不读书是事实,很多人根本不读文学书也是事实。人人一部手机,全部的信息获取都依赖于手机的中心,太多的碎片化的信息和断章取义的泡沫图像在浸染着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说的严重一点,我们活在一个自甘堕落与自以为是的便捷数字化时代,但我们却从来忽略了一个人生活的人文精神建构。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没有了文学的滋养,是无趣而可怕的。
最近很多人又开始黑莫言了。我还看到了有人说莫言能获诺贝尔文学奖,靠的不是作品,而是他被西方列为指认名单的一份阴谋。更有甚者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就是西方国家的一次别有用心的圈套。说这样的话,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情有可原。如果是一位在高校引领未来希望的教授和高知识分子,那真的要让人警惕了。在我看来,大凡凭自己的优越感,断章取义的以个体的见识去谈论一种“隔山观海”的文化事件时,基本上等同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莫言的作品配得上他给这个时代的礼物。不管你是谁,你不服还真不行。
中国作家里还有一位作家,差一点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我的老乡沈从文。我之所以要提及沈从文,是因为沈从文只念了小学的学历。而莫言其实严格上来说,常规的上学也只念到小学,后来参军入伍,经过自学,才改变了命运。
这两个小学生都被世界文学的光亮照耀着。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都知道,在那个特殊时代,沈从文的文字充满了温暖与诗意的美好。在他眼里,他捕捉到的也只有诗意的美好与温暖。包括人心的简单与良善。他试图用文字的美好来虚构一种现实的力量。
与沈从文一脉相承的他的学生汪曾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们的作品里总散发着生命的光芒,有温暖的,有美好的,也有诗意的。
问题是,当下还有几人有耐心和闲情阅读这些经典的作品呢?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了人文打底,只会让其更分裂,更浮躁,更疯狂。
莫言这个笔名本身上就有很大的寓意。不说,是因为他只想用作品说话。所以,勤奋创作的莫言一直在生活中是低调慎言的,他把更多的话讲述在了文字里。
莫言的作品究竟如何呢?我相信只要读过他作品的人自然心知肚明。那些嘲笑和讽刺的人,其实又有几个人读过呢?又有几个人读懂了呢?
包括一篇公众号文章也是,有些人也是还没耐心看完你的文字,就急匆匆地在文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我都会提醒他请你认真读完文章后再说不迟,尊重一个人,起码得了解一件事情。而不是自我臆测的一次想象。
那么多人在网上狂欢到近乎自嗨。其实呢,对于莫言来说,你是谁呢?他需要来注意你的狂欢吗?他根本不屑于这些噪音,也不会被这些噪音所干扰。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早有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在我的认知里,诺贝尔文学奖只颁发给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作家。而沈从文和莫言刚好是我熟知的作家,他们身上都具备了这样纯粹的理想主义。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靠的是作品,是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他用自己实力为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我们应该为他骄傲,为他欢呼。而不应像今天这般,我们去诋毁和嘲笑一个伟大的作家。当然,你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也可以不看他的作品,你真的要决定去讨厌一个人时,是否试着先去多读读他的作品呢?毕竟,一个作家立于人世的不是作家的身份,而是作为身份背后的作品。
我第一次阅读莫言老师的小说集,是他的《白棉花》。那时,我看完后惊叹到,这个人真敢写,很多小说细节都是生活的真实场景与细节,语言风趣幽默,也充满了诗意的美好。
后来,慢慢看他的作品多了,就对他多了更多的敬意。
直到我后来遇到了莫言老师,没想到他是一个谦虚而温和的人。当时我刚学习写小说,对写小说没有太大的信心,想请莫言老师把把脉,他给了我电子邮箱。我把小说发给了他。莫言老师很快就回复了我,对我的小说肯定有加,并鼓励我好好写下去,只要坚持,能成为出色的好作家。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走在灯火辉煌的城市街上,我突然看到了一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几乎激动到了不得不说出了一个粗俗的词:牛逼。
像莫言这样的作家,比如余华,贾平凹等等,他们其实都已经荣誉与著作等身了,完全可以不去写作了。但他们还在坚持地创作,秉持了一份热爱的初心。这不是真爱,又是什么呢?
好多通过写作从底层改变命运的人,摇身一变,就站在了一种生活优越的频道,不仅不再写东西了,甚至把自己最初出发的初心也忘记得一干二净了。可能还会嘲笑在低处坚持写作的你,说这个傻子,还在写作呢。
更多这样的人活在当下的中国。他们吃文学的饭,干文学的事,却不说文学的话。不作为无妨,但不能行文学的权利和资源去为难真正热爱的人吧。俗话说得好,与人为善,就是为己积福。
任何时候,尊重你所处的时代与人,那些能真正能带来光亮的人,我们更应该去尊重和敬仰他们。因为只有这样的光亮能照耀黑暗中的路途,也能照耀在黑暗中行走的你。
晚年的莫言依然笔耕不辍,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他在出版的新书《晚熟的人》中自诩自己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在书里写道:“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呆又傻;当别人用尽心机,渐入佳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悟。”
向莫言致敬!
莫言被开除会籍是真的吗
不是。莫言被开除会籍是对2021年6月22日《光明日报》上的一片文章《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的曲解,亦或恶意引申。最后官方也阐述这是网络造谣,并没有开出莫言。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作家莫言,为什么反倒被推下神坛
说到作家这个职业,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在我们普通人眼里作家是一个神奇的职业,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构筑于虚拟的世界。很多人说成为一个作家就一定要有表达欲望,所谓的表达欲望可能是创作的动机。
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说是因为贫穷正是因为所处的时代过于的贫穷,莫言才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当然后来才挖掘了自身的天赋以及潜力。
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有人问到何时才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调侃式地回答了一句或许100年之后吧。可是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事先莫言并不知道自己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奖项。
2012年莫言获得这个奖项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批判莫言的书籍,当然很多人之所以批判莫言是因为对于莫言小说创作的不满。许多的文化学者,文学评论家对于莫言以及他的作品进行了攻击。
作为读者,可能我们也会好奇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个作家会引起如此大的讨论,以及众多文艺评论家的批评了。俗话说树大招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人便会很两套获奖的资格。
很多人说莫言根本没有获奖的资格,他的作品大多在揭露中国社会的阴暗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许多作品中的确在揭露很多人性的黑暗,可是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对于读者,对于莫言来说这可能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当然获得这样一个奖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可是对于创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他会完全地打断一个作家的创作。
莫言 什么时候成作协副主席了 在贺电之前怎么就没听人提及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
选诺贝尔之前,关注度少
莫言被开除作协了吗
最近几天网上流传这样的消息,“获诺奖的莫言被踢出中国百年名作家之列:近日,中国作协、《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权威机构和央媒,正式将一贯暴露中国新社会‘黑暗’的媚外作家莫言,踢出中国百年名作家之列,这实际是彻底否定了他和他的作品。”
传播这样消息的人故意掐头去尾,胡编乱造,甚至制作成简洁的配文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无论支持或嘲讽莫言的人都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编出这种消息的人是在挑拨双方的争论,一旦知道实情了双方才恍然大悟,胡编乱造真是可恶之极。
事实的真相是:2021年6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文章《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文章的重点是,近百年来具有“红色基因”的中国作家及作品。
这才是真相啊,说的是百年红色基因名作家及作品,这与百年中国名作家是两回事嘛,请注意前者的定义是红色基因的作家,而后者的定义则包括了所有的作家。
这些作家都是红色基因名作家:茅盾(1921年入党)、蒋光慈(1922年入党)、郭沫若(1927年入党)、夏衍(1927年入党)、冯雪峰(1927年入党)、李初梨(1928年入党)、冯乃超(1928年入党)、邓拓(1930年入党)、丁玲(1932年入党)、田汉(1932年入党)、陈荒煤(1932年入党)、周立波(1935年入党)、柳青(1936年入党)刘白羽(1938年入党)。
莫言被开除是谣言吗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