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词人杨慎的背景和杨慎励志故事:身处逆境勤于著述,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人杨慎的背景和杨慎励志故事:身处逆境勤于著述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词人杨慎的背景

杨慎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他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明史》卷192),并称杨慎为“小友”。升庵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己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他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返回目录

杨慎励志故事:身处逆境,勤于著述

杨慎励志故事:身处逆境,勤于著述
明代有个耿耿忠臣,因秉性刚直,正义直言,而被流放滇南。在漫长的30多年流放的生涯中,他并没有消沉下去,仍在勤奋地学习,顽强地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湖广提学佥事,父亲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叔父为兵部侍郎。杨慎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7岁时,母亲教他学习唐代绝句,他很用功,非常好学,很多绝句都能背诵。到11岁时,他已会写近体诗,合辙压韵,很有诗味。
杨慎的学业突飞猛进,12岁时,他模仿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很有气势,特别是“青楼断江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一警句,他的叔父极为赞赏。叔父看他有如此才华,高兴的说“你在模仿着写一篇《过秦论》。”杨慎欣然提笔,他对《过秦论》很熟,早已掌握了它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他文思涌泉,奋笔疾书,很快写出了一篇《过秦论》,叔父读了,拍手叫绝,文笔优美,结构严谨,文章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祖父看了这篇文章,心花怒放,朗声大笑:“这是我家的贾谊啊!”
13岁时,杨慎随父亲到京师,他沿途浏览湖光山色,观察风土人情,眼界大开,诗兴大发,一路写了《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等,特别是《黄叶诗》,一时轰动京华。当时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看了杨慎的诗,赞叹不已,认为他可以造就,有培养前途,于是,收他为弟子,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到京城以后,在李东阳和父亲的指导下,更加刻苦攻读,他不但写诗作文,还花了很大功夫读《四书》《五经》,已备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几年苦读,杨慎打下了坚实的功底。21岁时,他参加了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看了杨慎的文章极为欣赏,把它列为卷首。遗憾的是烛花竟落在了考卷上,把卷子烧得面目全非,本可高中的杨慎,却名落孙山。但杨慎并没有因遭到的打击而颓废,他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步入明朝的政治舞台。
杨慎为人正直,不畏强势,他看到明武宗终日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于是他犯颜直谏,不避斧钺,武宗却依然如故,杨慎气愤己极,辞官归里。世宗上台,重新启用杨慎,世宗继位6天,下诏令群臣议定他生父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杨慎和父亲极力反对,这样得罪了世宗和一些奸臣,世宗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联合200多人冒死***。于是,皇帝下诏把杨慎投入监狱,杨慎几次遭廷杖,死里逃生,后充军滇南,开始了流放生活。
杨慎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沉,他不肯向恶势力低头,他路过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不禁悲愤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要向屈原一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在流放中,他饱览山水风光,借咏边塞的奇花异草,抒发政治情怀“绝世独立”,以清香的老梅自喻皎洁、志坚;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的傲然风骨以自比,他看到唐婆镜花背日开放,正是诤臣的象征,诤臣则常遭佞臣的排挤和诬陷,那些***小人乔装成忠臣,使人忠奸难辩,他借咏物,抒发自己坦荡的情怀和理想。
在流放中,杨慎时刻不忘发奋苦读,悉心著述。在荒凉滇南地区,图书资料奇缺,他嗜书成癖,凡是能找来的书,他无所不读,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贪婪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刻苦钻研,刨根问底,学业一日都不荒废。
在流放中,杨慎有了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每到一处,他就调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学习当地的民俗语言,搜集整理当地的文化遗产,从亲身经历和实践中丰富知识,他为白族修史,还写了《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侯记》、《南中志》、《慎载说》等书,填补了当地文化的一些空白。
杨慎一生勤奋学习,刻苦著书,成为明代的一位著名博学家。他对经、史、诗、文、词曲、音律、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上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这是对他刻苦学习、勤奋著述的忠实评价。我们应该从杨慎身处环境,顽强拼搏的事迹中受到一定启示。
励志逆境

    返回目录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简介 他的妻子是谁

    明朝有很多大臣,虽然正直忠于国家,但是却讨不得皇帝的欢心,被皇帝厌弃,于谦被明英宗所杀,寇准客死异乡,杨慎也是遭此不幸的大臣之一。

    杨慎和解缙、徐渭并称为明代三才子,少时就表现出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天赋,十一岁能诗,十二岁作《吊古战场文》,其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一句广受赞赏,人皆惊叹不已。

    杨慎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会试,他写的文章被主考官列为卷首,眼看着杨慎就要成为状元,意外发生了,烛花落在卷子上被烧坏,状元之名化为虚有。大概也是暗示杨慎一旦入仕,官路不太平坦。

    不过是杨慎该得的,谁也抢不走。三年之后,杨慎卷土重来,博得状元之名,授翰林院修撰,杨慎正式踏上了为官之路。

    那时,杨慎的父亲杨廷和任内阁首辅一职,在父亲的保驾护航下,杨慎做官做得很舒坦。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朱厚照是个追求自由***的皇帝,喜欢玩乐,而不是处理政事。

    杨慎看不惯明武宗这样荒废朝政,犯言直谏,直接上折子斥责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劝谏明武宗能多花点心思在国事上,但是明武宗就当听不到、看不到,还是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气得杨慎辞官回乡,眼不见为净。

    杨慎的官路就此断了,直到四年后,明武宗驾崩,其堂弟朱厚继位,为明世宗,杨慎***入朝为官,官复原职,此外还有经筵讲官一职。

    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相当于是皇帝的老师,但是朱厚很不喜欢杨慎这个老师。朱厚赦免了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的死罪,但是杨慎却认为这样的大恶之人不值得被赦免,因此引经据典想要说服朱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杨慎性格太过耿直,非黑即白,无法游离在灰色边缘,他这样的性子注定在官场上走不远,若是遇见明君就还好,反之,只能空有报国之志,没有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

    真正断绝杨慎官路的就是“大礼议”一事。这事情的源头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因为他无子,所以他驾崩之后没有直系亲属来继承皇位,在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之后,就让朱厚照的堂弟朱厚来继承皇位。

    朱厚坐上皇位之后,问题就出现了,他是应该尊称朱厚照的父皇为“皇考”,享祀太庙,还是应该尊称自己的生父呢?

    按道理讲,应该是第一种,朱厚只能尊称自己的生父为“皇叔父”,然而,朱厚就让自己的生父的牌位供在太庙之中,供后人敬仰。

    这让朱厚照时期的旧臣们很不能忍,他们反对朱厚这样做,为首的就是杨廷和等人,为此君臣之间展开长达三年之久的拉锯战。

    最终胜利的是朱厚,他还逼得杨廷和不得已辞官回家。杨慎当然看不过去朱厚这样的做法,为此他召集不少朝臣逼谏朱厚。

    朱厚武力镇压,把杨慎关进了大牢,廷杖之。杨慎几乎丢了性命,下令充军云南永昌卫。朱厚一生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

    虽然没有遇上个好君主,但是杨慎却拥有一个好妻子。他的夫人黄娥,尤擅诗词,爱好相同,两人的感情特别好。

    他俩的感情并没有因为杨慎屡受磨难而日渐消磨,反而愈加弥坚。杨慎被充军之时,黄娥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杨慎从京城前往云南。

    此后,黄娥还陪伴杨慎字云南居住了两年。夫妻俩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来了解彼此的近况,以慰相思之情,能得此妻,夫复何求。

      返回目录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就是:像鲁智深这样强如霸王的英雄,也有儿女情长,但终有一天也会烟消云散,徒留后人咏唱。

      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意思是:九里山是古代的战场,放牛的牧童还能在那里捡到陈旧的刀枪,顺风吹动着乌江的江水,就好像虞姬告别西楚霸王而离去的景象。

      九里山战场,指的是西楚霸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此时的鲁智深就好比被困住的楚霸王,赵员外就好比遥控指挥的韩信。

      最后一句“好似虞姬别霸王”,是说霸王与虞姬分别之时,作彻夜狂饮,是在讥笑鲁智深离开金翠莲前,喝了大半夜的闷酒。

      这歌大有深意,那汉子是存心来挑逗鲁智深的。

      扩展资料:

      “九里山前作战场”缘于两千年前刘邦设下“十面埋伏”与项羽在此处的一场生死厮杀。

      刘邦乘项羽打齐赵之际,迅速东进,数十万大军很快占领了彭城。但刘邦因胜利产生骄傲,对项羽反扑估计不够。当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彭城,大为惊慌,急率精兵3万返彭城。这时的刘邦却在彭城置酒与各路诸侯喝庆功酒呢!

      楚军在早晨向汉军发起进攻,先击破汉驻鲁(山东曲阜)的樊哙部,又穿越胡陵(沛县北),过九里山,大败驻萧县(安徽萧县)汉军,而后直驱彭城。一日之内赶回彭城,可谓神速。刘邦急促开城迎战,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汉军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杀十几万,在东濉水上又被项羽赶上杀死十几万人,史书上说‘濉水为之不流’。可见死人之多。刘邦只带数十骑逃走,他的父亲和老婆都落到项羽手中,惨败落场。

      返回目录

      杨慎为什么是第一才子

      杨慎的学问非常广博,经史、诗文、词曲训诂、音韵、哲学、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各领域全面涉猎,留下了《升庵诗话》、《五言律祖》等专著。杨慎以才学出众,被誉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号称明代第一才子。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杨慎出生在官宦之家,乃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小时候的杨慎是一个神童,有过目不忘之能,他7岁学诗文,11岁写近体诗,12岁写下一篇《吊古战场文》,其中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奇句,为时人传诵,引以为王褒、扬雄再世。
      十三岁时,杨慎仅用20天时间就背下了全套《易经》。杨慎和其父在新都守制时,写了一首《黄叶诗》,此诗深受大学士李东阳称赏,“令受业门下”,并昵称杨为“小友”。
      明正德六年(1512年),杨慎在殿试中一举夺魁,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称其试卷涵覆海内,堪称一绝。中状元后,杨慎被授翰林院修撰,时年24岁。嘉靖二年(1523年),杨慎参加纂修《武宗实录》,总裁蒋冕、费宏都很赏识他的学问胆识,对他信任有加,以至于“尽付稿草,俾削定”。在朝堂上,杨慎与皇帝和群臣对话,经常对答如流,无一错漏。
      杨慎虽然记忆力超人,但并不以此为能,他对人说:“先天的资性是不足以凭恃的,要使自己德业日新,就要始终不废涵养功夫,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力充沛。”因此他一生好学穷理,老而不倦。

      返回目录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人 明朝三大才子之杨慎简介

      杨慎,一个畜生与书香门第世家的才子,据记载,杨慎7岁能颂诗,11岁能写写近体诗,12岁之时更是名扬整个国家,21岁的时候蟾宫折桂多得状元之名,看到杨慎的履历你真的不能不感叹一声天资聪颖,他的诗作有很多都是我们曾拜读过的,想知道杨慎是哪个朝代的人吗?一起来看明朝三大才子之杨慎简介。

      慎是哪个朝代的人

      杨慎,明朝的三大才子之首,他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杨廷和之子,公认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明代文学家,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

      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大议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明朝三大才子之杨慎简介

      杨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12月8日),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

      七岁时,他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先存诗作两千多首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杨慎诗作揭露了百姓疾苦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

      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