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和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个季节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和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个季节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吴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防御改为进攻,策略运用之精妙令人赞叹!它的结果也导致了三国分立曹魏独大的局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夷陵之战的过程及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也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不听丞相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毅然决定倾全国之力,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而孙权本来想求和,但没成功,于是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所以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此后的6个月,梁军相持不决,刘备想速战速决,就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当然,结果是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元气大伤。但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夷陵之战的历史评价在夷陵之战中,多亏于陆逊擅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沉得住气,后发制人,巧用火攻,终于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而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上,他又不擅于观察地形,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没有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如果说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动摇了蜀汉的根基,那么吴军的一把火,则烧毁了蜀汉的希望,此后不管孔明再怎么辛苦,都没有使蜀汉重振旗鼓。在历史上,这场战役却是三分天下的重要工具,蜀汉受到削弱,从而促成了吴蜀之间实力的平衡,使得曹魏独大,而此后吴蜀均无力单独面对曹魏,联盟成为了历史必然的走向。夷陵之战过程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相持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反攻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猜你喜欢:1.潼关之战的经过及结果2.赤壁之战有哪些主要人物都叫什么名字3.汉中之战简介4.东晋渭水之战5.三国的荆州之争是怎样的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发生在哪个季节

“夷陵之战”开始于夏天,结束于次年夏天。发生时间221年7月至222年8月。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征,史称夷陵之战。这场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成功的战例。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理由,出兵攻打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另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通过仔细分析后,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扼守要地、坚决不出战。直到六月正值酷暑,两军仍然僵持不下,蜀军将士逐渐有些斗志涣散了。刘备只好把军营转移到了陆地上,准备屯兵休整。看到蜀军士气沮丧,陆逊决定反击。他即刻命令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导致蜀军大乱,被迫西退。刘备见全线崩溃,最终逃往了永安城。此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这场战役之后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因此,夷陵之战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时间地点

“官渡之战“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

返回目录

概括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的内容麻烦了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扩展资料:

战役背景:

曹丕废掉汉献帝后,建立了魏国,接着刘备和孙权也建立了两个国家。荆州之战,关羽和他义子关平被吴王孙权杀害。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

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

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刘备无可奈何的选择

夷陵之战爆发于公元221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为争夺荆州进行的一次正面交锋。战争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发起的,最终的结果却以他的惨败而告终。经此一役,蜀汉元气大伤,刘备彻底失去了收复荆南三郡的可能,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宏愿也变得更加虚无缥缈。
后世对于刘备是否应该发动夷陵之战众说纷纭,也诞生出很多类似于“假如没有夷陵之战蜀汉能否统一天下”的假说。其实在笔者看来,夷陵之战是历史大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不会不以刘备的个人意愿为转移。换句简单的话说,站在战争的岔路口,刘备他没得选择。细说之前让我们先从头捋一下这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国运之战。
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219年关羽对曹魏开启的北伐。这一年,关羽雄踞荆州,刘备远在益州。前者在未能与后者形成紧密呼应的情况下贸然对曹魏发动了攻势。同年十二月荆州军团在短暂的“威震华夏”后就迎来了全线溃败,关羽父子被东吴俘虏斩首。
在关羽北伐之前,刘备已经遣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蜀汉的势力达到了历史巅峰,刘备似乎一度拥有了问鼎天下的可能。但丢失荆州后,刘备留在荆州的辅政班底如关平、周仓、王累等皆战死,糜芳、博士仁、潘浚等皆投降。至此荆州三郡完全易手,五万兵团军全军覆没。这对于刚刚走上巅峰的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事情到此远未结束,丢失荆州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连锁,包括孟达降曹、张飞身死等事件持续削弱蜀汉实力。直到公元221年刘备赌上国祚发动了东征,在夷陵迎来了与东吴的最终决战。
梳理完这条时间线,我们会发现,蜀汉在发动夷陵之战前,最大的损耗是失去了荆州。这里多说一句,荆州可以算是蜀汉的核心利益,而关羽不是。这块土地对于刘备集团的意义极为重要,把它说成是蜀汉的国运一点都不夸张。
首先,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前半生漂泊无依的皇叔是从来到荆州后才完成了质变。他用尽后半辈子所有的力气收服了荆州士族,由此才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兵源和物产。所以荆州之于刘备,就像江南之于历代封建王朝,是丢不起的。更重要的是,刘备刚入主益州不久,和益州当地的门阀士族还没有完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还存在不小的嫌隙,在这种情况下荆州就是刘备唯一的转圜。
其次,荆州是当时天下版图中的战略要冲,对于蜀汉这个力量薄弱的小朝廷尤为重要。彼时蜀汉虽然已取得益州,但无奈益州地势天险,军队和粮草的运输成本太高。凭益州守成尚可,取天下实在困难。早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阐明了荆州的重要性,在例如像刘备这种对于北伐复汉抱有毕生热情的“蜀汉一代”眼中,荆州是进击中原的不二中心。所以失去荆州的代价是一个政治家所无法承受的。
综上所述,刘备为夺回荆州而发动的夷陵之战,起码在战略动机上是合理的。这位征战一生的老辣军阀何尝不知此刻的蜀汉有多么的艰难。荆州丢失后,吴蜀两国的国力体量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上,伐吴要担负很大的实际风险。但作为蜀汉皇帝,无论他是否愿意,这一仗他都不得不打。下面就让我们细述一下究竟都是谁裹挟住了皇叔的意愿,逼他走出了这步不得已而为之的险棋。
一.蜀汉内部主战派过于强硬,间接影响国策。
纵观刘备的奋斗史,他所创立的集团大致分为三个派系,即最早追随刘备的原从派,如关羽、张飞等;主政荆州时形成的荆州派,如黄忠、马谡等;还有取代刘璋占据益州后形成的益州派,如李严、吴懿等。夷陵之战刚好处于三大派系力量此消彼长的交接点:元从派因为关羽、张飞的陨落几乎名存实亡。益州派因为刚刚归降刘备还未受到太多重用。所以此时蜀汉朝廷的绝对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荆州派的手中。不夺回荆州,你问问这些本土人答不答应。
其实在丢失荆州之前,蜀汉军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先是反客为主拿下刘璋经营两代的益州,实力大增。而后又在汉中之战重创曹军,斩首上将夏侯渊。继而挥师东进,一口气吃下上庸三郡。所以即便关羽兵败,此时远在益州的汉军也可谓士气高昂,军威鼎盛,这给了蜀汉军方强硬的资本。反观东吴,此时周瑜、吕蒙和鲁肃都相继离世,陆逊并未展露头角,一副后继乏人的姿态。
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蜀汉朝野对于背信弃义的东吴形成了强烈的主战欲望,而作为君主的刘备自然无法忽视这些声音,甚至要对这股呼声做出妥协,因为在帝王心中朝廷内部的团结稳定自然高于一切。千年之后也有一个叫蒋公的拦着丧家之人去收复失地,结果在西安直接让人家给逼宫了。虽然物是人非,但道理是一样的。
二.魏吴暗中观察,蜀汉不能露怯。
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力,那就是曹魏。在曹魏眼中,无论是东吴还是西蜀,都不该活。不可否认吴蜀相争对曹魏最有利。但很多人忽略了吴蜀不争,对蜀汉最有害。战争爆发后曹魏一直秉持着谁势弱他就去咬谁一口的原则,力图将三国变为两国。所以此刻的沉默就代表着气虚,如果丢失荆州后蜀汉默不作声,曹魏就会判断蜀汉已经势衰怯战,他们就会妄图夺回汉中,从北面给予压力。同理,在东吴眼中,如果连丢失荆州蜀汉都可以忍耐,那么这个政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不配为盟友。那么在他灭亡之前,东吴就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于是东吴继续西进蚕食蜀汉的可能性就变得很大。
所以,蜀汉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让它无法不对丢失荆州做出反应。当隐忍和韬光有可能会引发更加微妙的恶劣效应时,“以战止战”就变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
三.刘备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倾斜战争天秤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去必战不可的内因和外因,最后一个能裹挟刘备意愿的人竟也是他自己。《三国志》作为三国时期唯一的官方史料对刘备有着极高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试想一个如汉高祖刘邦一样的人物,心中必定存有海阔山高的志向。英雄向来不惧怕失败,但绝不甘心平庸。从27岁涿郡起兵开始,刘备就已经把他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光复汉室的宏愿,在数次血雨腥风的人生沉浮中追逐一统中原的梦想。无奈光阴似箭,转瞬他就到了花甲之龄。不管当初的那一腔热血是否还在,他都必须逼迫自己抖擞精神,在有生之年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后人做出些安排了。
在刘备眼里,本就不存在什么孙刘联盟,他要的是整个天下。刘备是英雄,但他从来不是君子。凭本事借来的荆州,在刘备心中从来没有奉还二字。不仅不会还,等到他平定雍凉,权衡攻取长安的利弊之后,甚至会调转枪头,先行吞掉吴国,以此来增加蜀汉体量,做与北边的曹魏长期划江抗衡的准备。唯有此,方可以最小的代价兴复汉室。关羽丢掉的荆州必须趁着孙权立足未稳把它夺回来,不然假以时年荆州被孙权经营的固若金汤,再想取回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联盟不如合体。为了兴复汉室,延续汉家国祚,不妨就利用这个出师有名的机会先行灭掉东吴,也算刘备在有生之年为后继人做最后一搏吧。
如此看来,当荆州之败已成定局时,发动夷陵之战也就成为了刘备唯一的选择。这个决定于内于外皆可利国,于情于理都不为过。但刘备唯一的错误,就是让自己的军队输太惨了。前面说过,吴蜀相争本身就是不同体量之间的斗法,蜀国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但当权者完全有机会将失败的筹码降至最低,可刘老板恰恰豪赌上了蜀汉的所有。或许在那个旌旗猎猎的黄昏,当大军浩浩荡荡从成都出发的一瞬间,他也恍惚的憧憬过胜利,并暗暗下了一个不该下的决心吧。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简介50之内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于是刘备令士兵驻守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陆逊认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争。

扩展资料:

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

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

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

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

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

返回目录

夷陵之战简介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夷陵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夷陵之战分析
中文名称:夷陵之战
参战部队:蜀汉、五溪蛮夷;东吴
战争结果:吴国得胜,蜀汉元气大伤
时间:221年七月-222年八月
地点:夷陵
人物:陆逊刘备孙权
夷陵之战详情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反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评价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返回目录

三大战役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前期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反攻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胜败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历代评价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曾写赞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