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论语》中“贤贤易色”这句话是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中“贤贤易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爸爸妈妈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自身,与朋友交,言出必行。虽曰未学,吾必此谓学矣”,语出《论语 学而》篇。第一个贤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贤,本义尊重;第二个贤是修饰词当专有名词用,意为智者。贤贤便是尊重有仁善的人。易色有2种表述:易当更改讲,色当面色讲,意思是碰到仁善的人就赞叹不已;易当忽视、看轻讲,色当美色讲,意思是看轻女色。

一般多取第一种观点,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合乎本意。这也是讲为人处事,是对于重色轻友、重色轻德的人常说得话,指责一种人、一种常用的状况。《论语》2次发生“吾末见好色如好德者也”得话,一次是孟子对于卫灵公说的,另一次讲话的情境不清楚,理应也是有所说,子夏说贤贤易色,显而易见有着孟子的危害。

子夏明确提出的“贤贤易色”是为人的主要需求之一,也是“事爸爸妈妈”“事君”的一个前提条件。“易色”的规范,子夏是以孟子那边获得的。当子夏问“孝”时,孟子曾回应过“色难”(《为政》第8章)。为人处事维持愉悦的面色做下去并不易,对上——对君、对家长要实现这一点,对下——对朋友、对好朋友,对路人,乃至对儿女,对贫困潦倒的人也需要保证这一点。

杨伯峻老先生对贤贤易色的表述:对老婆,看好品行,不看好丰姿。原因是:与下列三句对比,这里不应该为特指;奴隶社会中夫妻感情是“伦常之始”和“王化之基”。色指“容颜”,意思是我只应重视他人的品行,不必在乎他的长相。也就是“人不可貌相”,要“见贤思齐”。或是可以表述为:“智者擅于改变自我所饰演的人物角色”。

返回目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感悟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返回目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拓展资料:《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返回目录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都教给我了我们哪些道理

如做到这样了,则这个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哪怕别人和他自己都还在说自己没有学习好,则子夏必定会说“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矣!”如能这样讲,我到完全赞同!诸儒均认为此“色“为”女色“之”色“。何谓“色”?《说文》曰:色,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于颜,故谓色为颜气。《汲冢周书》曰: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道德好的人,就有亲近他,态度要肃然起敬,要仔细观察深思他的一言一行,有所领悟之后,自己也要跟着学。

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子夏说,对妻子,重视品德,不重视容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诚实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邢昺《论语注疏》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对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今古两个侧面来评点。父母老了,没力气了。到朝廷为君主做事,就是为国家做事,因为君主代表国家,所以对君主要有理解,感同身受。唯有如此,才能配合默契。与朋友交往,诚信最重要,否则哪里是朋友呢?

返回目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卜商,字子夏,以文学著称,孔门十哲之一。 这段章句,只要理解了贤贤易色,其他的语句,则不必做太深入的解读,直接从字面意思解释即可。那么贤贤易色又该如何解释呢? 贤:贤,多才也!一般多指有才能,品德高的人。贤,有胜过,超越的意思;还有尊重,崇尚的意思。 易:改变,变化,简单,交换等 色:意思是神情,神态,脸色,与巧言令色的色同义。 易色,解释为神态/神情变化的意思。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我们会在那些情况下情绪变化较大呢? 比如说:被人辱骂了,又比如说在玩的时候,看见上级老师来了,再比如说,听到意外的消息,还有在同辈朋友相处的时候一般会比较轻松的,除非产生误会/争执/仇怨的时候会改变神色。 我们回头再思考贤贤,如果这两个字有一个代表名词,是贤人,有品德的有才华的人,那么第一个贤字字,我们理解为动词还是形容词?我个人认为应为动词,应该理解为尊敬,崇尚之意。那么贤贤的意思就是尊敬贤能的意思。 贤贤易色可以这么理解: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应该得到尊敬,我们碰到这样的人,就不能乱来,应该从心里表现出尊敬的神态。这就是易色的根本原因。对我们值得尊敬的人,我们就该表现出应有的尊敬。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们在看后文,可以认为是贤贤易色的发展,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要讲究的相应的原则,对父母,要孝敬,为国家,为公司办事要竭尽所能,和朋友交往,说出的话,就要做到,讲究诚信。 如此,一个人才算是个合格的人才,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学过文化课,我也认为他是很有学问的人了。 如果结合上下文来看,子夏说的这一段话,正好就是对上一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的解释补充和总结。 之前孔子对弟子们的要求先学会做人,懂得人际交往原则之后有余力在学文。而子夏则进一步说,做到了贤贤易色,掌握了人与人交往的原则之后,不学文,都是很有文化的人了。 这些行为其实都在于一个将心比心。当你想要得到尊重时,先尊重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深刻理解这种道理之后,我们就已经走上了学问之道了。 其后就是一以贯之,当我们养成了好的思维方式,处处为人思考,自然就能把事情做好了,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可是相当有能力有学问了。而当我们能处处为人思考,那么得到的回馈我想也多是正面的 毕竟,人还是情感动物。

返回目录

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贤贤易色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扩展资料

【出 处】

《论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贤贤的第一个贤是动词,指德行和学问修养较高,第二个贤是指贤者,是名词,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态度,看法,贤贤易色是指遇到学问和道德修养较高的贤者,就会肃然起敬,认真的待他。

【释义】

贤贤易色:杨伯峻先生将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

由是:与以下三句相比,此处不应当为泛指;奴隶社会中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

色指“容貌”,意思是我们只应注重别人的品德,不要在意他的相貌。也就是“人不可貌相”,要“见贤思齐”。或者可以解释为:“贤者善于改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委弃,给予,献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尽心尽力,豁出性命。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说:“辨别君子,就观其言谈举止;侍奉爹娘,观其是否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看其是否能尽职尽责;同朋友交往,见其说话是否诚实守信。虽说只是辨别,可在辨别的过程中会渐渐提高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了。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摘自《论语》】

返回目录

“贤贤易色”析

《论语》学习之10701【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白话】子夏说:“对于妻子,看重的是她的德行,而不是她的容色;侍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服务君上,能够尽职尽责;与朋友相交,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过。” 【思考之一】子夏其人?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老夫子晚年的弟子,小孔子44岁,列“四科十哲”文学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说:“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说:“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孔子死后,卜商(子夏)来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地区)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说: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曰:“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孔子卒后,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意思是:卜商(子夏)长于《诗经》,能理解其意,以文学著称。但他为人胸襟不够宏大,好论证细小的事情,当时没有人能超过他。他曾经返回卫国,见一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卜商(子夏)说:“不对,不是三豕,是己亥。”读史书的人说:“请教晋国的史官,果然是己亥。”于是卫国的人都把卜商(子夏)当做圣人。孔子去世以后,卜商(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魏文侯把他当做老师,向他咨询治理国家的方法。 《论语》关于卜商(子夏)的记载有20章,特别是《子张》篇,大量记载了他的言行。从这个角度讲,卜商(子夏)及其弟子应当也参与了《论语》的工作。 【思考之二】关于“贤贤易色” 关于“贤贤易色”,有很多解释,我们罗列一二: 孔安国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 皇侃《论语义疏》曰: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 皇侃《论语义疏》又曰: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 邢昺《论语注疏》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谓以尊敬贤者之心去替代爱好美色之心。” 清朝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王念孙说,认为“易”,就是“如”的意思,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钱穆《论语新解》也从朱子说。钱穆曰: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光远老师按:兄弟一伦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雪公李炳南曰: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贤贤,上贤字作贵重讲,下贤字作贤德讲。易色,易作轻字讲,色是美色。此明夫妇之伦。夫妇重德不重色,以正人伦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当然。君者国之领袖,国为大团体,既曰事君,则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员,食于民,当以民事为先。交友必须信实,办事、言语,皆无欺,可谓有信。五伦为学之本,行在五伦,即是学矣。 康有为曰:人道始于夫妇,夫妇牉(pàn)合之久,所贵在德。以贤为贤,言择配之始,当以好德易其好色。盖色衰则爱弛,而夫妇道苦,惟好德乃可久合。 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改变。在春秋的时候,易的改变暗含着持续的,不间断的改变。色,态度,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态度。贤贤易色换个说法就是“见贤思齐”,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南怀瑾坚决批判古人如宋儒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 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为: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这一解释,是从后面倒推回来的,即先对待妻子,然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但是,在古代,特别是孔子时代,对待妻子是绝对不可能放在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之前的。即使后世的“五伦”也是把夫妇放在第三位,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尽管《易经·序卦》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至于子夏在孔子的教育影响下,“贤贤易色”到底想说什么,也只有他知道。后世学者只能从中去揣摩了,也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了。

返回目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3、易: 看轻。重德轻色。

子夏名言

返回目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此句选自《论语》,本书指的是孔子及再传弟子而成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余众多国家。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朱子解读: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来源:锦绣·下旬刊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