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从军行有几首和古诗三首从军行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从军行有几首和古诗三首从军行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从军行有几首

谁的?看你说的谁了……
李白的一首: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王昌龄的三首:从军行其一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从军行其二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从军行其三青海长云暗雪山吐谷(yù玉)浑: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是鲜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浑国.这里借指敌军首领.然后就是杨炯的,就是语文课本上那个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返回目录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返回目录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唐代·李约《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看图闲教阵,画地静论边。乌垒天西戍,鹰姿塞上川。
路长须算日,书远每题年。无复生还望,翻思未别前。
栅高三面斗,箭尽举烽频。营柳和烟暮,关榆带雪春。
边城多老将,碛路少归人。点尽三河卒,年年添塞尘。
候火起雕城,尘砂拥战声。游军藏汉帜,降骑说蕃情。
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视,不觉请添兵。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郑王元懿玄孙,勉子,官兵部员外郎。有画癖,闻一士人家有张璪所绘松石幛子,乃诣购其家,弱妻已练为衣裹。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绘练记。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特精楷隶,并善画梅。又萧字为梁侍中萧子云壁书,李约得之,崔备为之记,约自为赞,又以名其斋。《唐书宗室世系表》、《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图绘宝鉴补遗》、《萧斋记》

李约

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唐代·李衍《题剑门》

题剑门

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
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唐代·李隆基《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送忠州太守康昭远等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祀。时雨侔昔贤,芳猷贯前史。
伫尔颂中和,吾将令卿士。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唐代·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昔日昔时经此地,
看来看去渐成川。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莫言波上春云少,只为从龙直上天。

    返回目录

    诗歌<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

    成为第10位粉丝
    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龙荒:荒原.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三首.
    深秋边城榆树上的叶子早已疏黄开始飘落,傍晚红日欲坠,大风突起,
    一转眼城外的古战场就被如云的风沙弥漫.风沙过后,无数枯骨暴露在战场上.
    这些年来,多少将士为保卫家园,战死在这荒凉的边城.应该上书朝廷将他们的尸骨好好安葬,
    别让这些为保卫国家而死的将士们像孤魂野鬼一样到死还在游荡.
    这首诗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描写一阵大风吹过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返回目录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

    唐代

    旌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韩信计,日下斩成安。

    燕颔多奇相,狼头敢犯边。寄言班定远,正是立功年。

    旄头夜落捷书飞,来奏金门著赐衣。

    白马将军频破敌,黄龙戍卒几时归。

    《相和歌辞·从军行三首》作者王涯简介

    王涯〔唐〕(764~835))字广津,太原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辞。再调蓝田尉。久之,以左拾遗为翰林学士,进起居舍人。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

    王涯的其它作品

    ○秋夜曲

    ○塞下曲二首·其二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

    ○秋思二首

    ○秋思赠远二首

    ○王涯更多作品

      返回目录

      《从军行》一至七首的词分别是什么

      《从军行七首》

      作者:唐代王昌龄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赏析: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返回目录

      能把从军行的所有诗句全部说出来吗

      从军行七首

      作者:唐代诗人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释义: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扩展资料: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

      返回目录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三 诗

      <iframemap="“iknow/page.html?iknowflg=1&newmap=1&l=18&t=B_NORMAL_MAP&c=13032290.415,3552061.395&s=s%26addr%3D0%26wd%3D%25E5%25AE%2589%25E5%25BA%2586%25E5%25BC%2580%25E5%258F%2591%25E5%258C%25BA%25E8%258F%25B1%25E5%258C%2597%25E4%25B8%25AD%25E5%25BF%2583%25E5%25B0%258F%25E5%25AD%25A6%26c%3D130%26src%3D0&t=1353326020640“"></iframe>

      王昌龄
      00青海长云暗雪山,
      00孤城遥望玉门关。
      00黄沙百战穿金甲,
      00不破楼兰终不还。
      00【格律】:
      00○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0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00○●○○●●○○○○●●○△
      00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00○○●●○○●○●○○○●△
      00【注释】:
      00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002.青海:指青海湖。
      00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004.穿:磨破。
      00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005.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0
      00【参考译文】:
      00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00【作品赏评】:
      0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00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00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00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00“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0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00【相关材料】:
      00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00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