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韩信点兵数学题怎么做和小学三年级一道数学题请教:韩信出兵打仗时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韩信点兵数学题怎么做和小学三年级一道数学题请教:韩信出兵打仗时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韩信点兵数学题怎么做

剩余定理

231是7与11的公倍数,并且除以5余1

330是5与11的公倍数,并且除以7余1

210是5和7的公倍数,并且除以11余1

(231*4)+(330*5)+(210*7)

=924+1650+1470

=4044

7*11*5=385

4044±385n,大于零的都是解

最小的正整数是4044-385*10=4044-3850=194

正整数分类:

我们知道正整数的一种分类办法是按照其约数或积因子的多少来划分的,比如仅仅有两个的(当然我们总是多余地强调这两个是1和其本身),我们就称之为质数或素数,而多于两个的就称之为合数。

正整数,为大于0的整数,也是正数与整数的交集。正整数又可分为质数,1和合数。正整数可带正号(+),也可以不带。如:+1、+6、3、5,这些都是正整数。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0是整数)。

返回目录

小学三年级一道数学题请教:韩信出兵打仗时每次点兵先让三人一组余0人,五人一组余二人,七人一组余一人

你好~
中国古代有一种算法叫做“大衍求一术”,简单点儿解释就是:求一个数N,使得它被A1除余r1,被A2除余r2,被A3除余r3……。写成代数式就是:N=A1q1+r1=A2q2+r2=A3q3+r3=……那么“大衍求一术”要求我们首先找到一个数M1,它除以A1余1,而同时又被B1=A2×A3整除;再找一个数M2,它除以A2余1,而同时又被B2=A1×A3整除;再找一个数M3,它除以A3余1,而同时又被B3=A1×A2整除;如此等等。以上一系列“求一”的过程,相当于解一系列不定方程:BiX+AiY=1,(i=1,2,3……)。那么,当A1,A2,A3互质的时候,利用辗转相除法,可以求得上面不定方程的解Xi(i=1,2,3……)。于是,若令Mi=BiXi,那么M1r1+M2r2+M3r3就是一个被A1除余r1,被A2除余r2,被A3除余r3的数,它加上或减去A1×A2×A3依然具有同样性质。
现在利用上述性质做这道题:
先求被2除余1且被5×7=35整除的数。显然,35即为结果,所以求得M1=35。再求被5除余1且被2×7=14整除的数。辗转相除:14-5×2=4,5-4=1,那么1=5-4=5-(14-5×2)=-14+5×3,求得M2=-14。最后求求被7除余1且被2×5=10整除的数。辗转相除:10-7=3,7-3×2=1,1=7-3×2=7-(10-7)×2=-20+7×3,求得M3=-20。题中r1=1,r2=2,r3=5,从而M1r1+M2r2+M3r3=-93,注意到2×5×7=70,所以被2除余1,被5除余2,被7除余的最小自然数是-93+70×2=47。
如果LZ不明白什么是辗转相除法,自己去找点资料看看吧,很容易理解的。
以上就是“韩信点兵”这类题目的一般做法。
不过由于这题的数字很小,所以用3楼的做法就OK了~

返回目录

韩信点兵的数学题

韩信点兵数学题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7余5,除以11余7,这个数是多少?剩余定理231是7与11的公倍数,并且除以5余1330是5与11的公倍数,并且除以7余1210是5和7的公倍数,并且除以11余1(231*4)+(330*5)+(210*7)=924+1650+1470=40447*11*5=3854044±385n,大于零的都是解最小的正整数是4044-385*10=4044-3850=194

返回目录

韩信点兵 数学题 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7余5,除以11余7,这个数是多少

设这个数为m,则m=5x+4,m=7y+5,m=11z+7,显然,m、x、y、z都是整数,所以得到两个等式(1)5x+4=7y+5,(2)7y+5=11z+7,然后依次解决这两个等式:
(1)5x+4=7y+5化简得到x=,因为x和y都是整数,所以,7y+1是5的倍数,可以发现,当y=2,y=7,y=10,y=12,y=17,y=20,y=22,y=27,y=30……等等的时候,可以得到整数的x。
(2)7y+5=11z+7化简得到z=,因为y和z都是整数,所以,7y-2是11的倍数,可以发现,当y=5时,z是整数,然后继续往后算算试试,发现y=6、7、8、9……一直到y=26都不对,直到y=27,z又是整数。
综上,当y=27时,x和z都是整数,x=38,z=17,所以,这个数m=5x+4=7y+5=11z+7=194

返回目录

韩信点兵的数学题!!求这题怎么做!

3×70+4×21+6×15=384
384÷105=3……69
张二婶一共喂着69只鸭

返回目录

有关韩信点兵的数学题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
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见图1一7一1)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求一术”,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秦九韶为什么要把他的这一套计算程序和基本原理称为“大衍求一术”呢?这是因为其计算程序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一”。所谓“求一”,通俗他说,就是求“一个数的多少倍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余数为一”。那么为什么要“求一”呢?我们可以从“物不知数”题的几个关键数字70、21、15中找到如下的规律
其中70是5和7的倍数,但被3除余1;21是3和7的倍数,但被5除余1;15是3和5的倍数,但被7除余1,任何一个一次同余式组,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求出那几个关键数字,那么这个一次同余式组就不难解出了。为此,秦九韶提出了乘率、定数、衍母、衍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并详细叙述了“大衍求一术”的完整过程。(由于解法过于繁细,我们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参阅有关书籍。)直到此时,由《孙子算经》“物不知数”题开创的一次同余式问题,才真正得到了一个普遍的解法,才真正上升到了
“中国剩余定理”的高度。
从《孙子算经》到秦九韶《数书九章》对一次同余式问题的研究成果,在19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西方数学界的重视。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向欧洲介绍了《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和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1876年,德国人马蒂生指出,中国的这一解法与西方19世纪高斯《算术探究》中关于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完全一致。从此,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一创造逐渐受到世界学者的瞩目,并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正式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例题: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数梅花二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
答案》》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口诀:
用除三的余数乘以70
加上
除五的余数乘以21
加上
除7的余数成15
的的结果除以105就是你想要知道的结果了

返回目录

“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这个题目是什么样的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就是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它的意思是:凡是用3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70去乘(因为70是5与7的倍数,而又是以3去除余1的数);5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21去乘(因为21是3与7的倍数,又是以5去除余1的数);7个一数剩下的余数,将它用15去乘(因为15是3与5的倍数,又是以7去除余
1的数),将这些数加起来,若超过105,就减掉105,如果剩下来的数目还是比105大,就再减去105,直到得数比105小为止。这样,所得的数就是原来的数了。
这是我引用的别人的,你看下

返回目录

韩信不仅会打仗,数学水平也很高,什么题目,至今都是经典

这个题目就是韩信点兵。有一次韩信在战争后,清点了一下人数,让士兵按照三人一组、五人一组、七人一组进行编组,看剩下来多少人就可以算出总人数了。可以看出他不仅在带兵方面能力超群,数学水平也是很高的。

韩信以前就是一个小混混,每天啥事也不干,就知道蹭吃蹭喝,家里也很穷,甚至他的母亲死后,都没钱办丧事。之后被萧何所看中,就被他带到了刘邦面前。很快,刘邦听从萧何的想法,重用了韩信。韩信也成功为刘邦攻下了不少城池,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不过韩信可不是一个只会作战的人,据说他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是数学天才。

就是在一次战争之后,韩信想清点具体人数,好统计一下伤亡,可是士兵太多了,怎么数也数不过来。这时韩信就让他们三人一组,剩下来两个人没法成组,之后又让他们五人一组,这次剩下来三个人,最后七人一组,剩下来两个人。说到这里,就非常明显了,这就是“韩信点兵”的数学题啊,老师也一定说过这个题目。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甚至后人还总结出了一句话来求解这个问题,也就是: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二十一,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不过对于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不是我简简单单几句话能概括的。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