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九月诗句经典和读海子《九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月诗句经典和读海子《九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九月诗句经典
- 2、读海子《九月》
- 3、求海子的《九月》全文
- 4、民谣《九月》歌曲歌词
- 5、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
- 6、海子九月赏析
- 7、从《九月》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子
- 8、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 9、九月 海子赏析 海子九月原文
九月诗句经典
九月诗句经典
九月诗句经典。我们国家的诗词文化是非常鼎盛的,在唯美的九月,很多诗人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古诗词,这样的诗词值得我们去欣赏。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九月诗句经典的相关内容。
九月诗句经典1
1、《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宋代欧阳修
九月霜秋秋已尽。烘林败叶红相映。
惟有东篱黄菊盛。遗金粉。人家帘幕重阳近。
译文:九月已是深秋,意味着秋季到了尽头,树林之内,尽是枯枝败叶,地下残叶铺满。只有那菊圃之内的黄菊茂盛着,开着花,散落着籽种,户家的帘幕也厚了起来,重阳节快到了。
2、《暮江吟》——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3、《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4、《渔父》——唐代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译文: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5、《钱氏池上芙蓉》——明代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译文:九月,江南的花都开过了,只有河中芙蓉还在开着。就像美人笑盈盈站在水中,太阳落山,突然升起一股愁绪。下了露水,月宫很冷,感觉起了风,如嫦娥衣带飘飘,满城都是秋天的味道了。看着水中的芙蓉,再也不忧伤自己已经老了,池塘中另有一种雅致。
九月诗句经典2
1、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北朝·柳恽《捣衣诗》)
白话译文:水边平地有树叶飘落,陇首已是秋季,云在天际飘扬。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白话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白话译文: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4、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白话译文:秋雨料峭,寒意肃然,北风萧瑟,秋江清爽。
5、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白话译文:长风阵阵吹动茅草,野火点点燃烧枯桑。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白话译文:秋景有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
7、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白话译文: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秋深时分,地面上升起袅袅炊烟,也带着丝丝寒意。
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白话译文:天光水色一片澄碧,染成一江清秋的景色。
9、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白话译文:天边只有夕阳和残留的晚霞,一个孤零零的小村落里只有一点冬天的薄雾、一棵老树和几只乌鸦,忽然,一只鸟儿飞掠而下。
10、《九月》——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 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 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 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 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创作背景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
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作者简介
海子(196 4一19 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安庆人,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 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19 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九月诗句经典3
1、到了八九月间,芦苇便开始开花,那毛茸茸的芦苇花,远看是一片雪白,近看却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有奶白色的,有微红色的,还有淡青色的。一阵微风吹来,那如细碎的棉絮的芦苇花,便在阳光下摇荡,放眼望去,好像白色的波浪,小村子便漂浮在这白色波浪上了。
2、到九月,木本海棠结果了,像长柄的樱桃,像绯红的珍珠,像倒垂的琉璃钟,那才叫美哪!
3、从九月金黄的脉络里溢出的几粒清脆的鸟鸣,和着树叶的击掌鸣唱,谱写一曲九月花凋叶落的挽歌。
4、秋高气爽,田野里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民们正在田里忙的火热朝天,孩子们几个聚到一起,到茂密的小麦田里玩起了捉迷藏,如果你看到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不要惊奇,正是他们那圆圆的小脑袋。金浪滚滚的秋季里,百花之中唯有菊花,绽放在金秋九月,向人们展示她的婀娜多姿。绵绵细雨中,百花尽凋谢,秋,脱颖而出。
5、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
6、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萍果,亮晶晶的是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
7、秋天,红艳艳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小红灯笼似的枣子挂满了枝头;像紫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苹果,亮晶晶的是葡萄。
8、九月果香,九月菊黄,你我却仍闻到,三月桃李的芬芳;秋高气爽,丹桂飘扬,你我仿佛看到,未来播洒着希望。
9、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黄澄澄的玉米粒,像一颗颗金豆子,谷子笑弯了要,正向我们鞠躬,大豆被风吹得了乐出了声……秋天真好,我喜爱秋天。。
读海子《九月》
《九月》是海子写于1986年的一首诗,充满了神秘色彩,极有内涵,展现了天才诗人海子丰富的想象力。下面是原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有的人评论这是海子写的最深刻最有内涵的诗,是其代表作。
首先,这首诗为什么叫九月,是九月份海子去了草原吗?或者是九月份写的这首诗?本诗原名: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感觉这名字更好,更符合诗的主题。
第一句: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目击是将草原拟人化的描述,千年的草原经历了多少朝代,目击了多少的兴衰。和李白《把酒问月》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有点类似。
众神是谁?神不存在死亡,神是长生不老的。也许,众神死亡之前是人,是哪些人呢?是率兵征战的元帅、将军等,或是逐鹿草原的英雄及普通士兵。
草原上的野花一片,死亡对野花,反差很大,死亡很残酷,野花是繁荣是希望。
草原就像一个人,看见了多少悲壮与惨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战争带来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千万人因战难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历经沧桑的草原,又看见这希望之花的盛开。
第二句,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作者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比远方更远是什么呢?是风,远方本来就远,比远方更远就是远在远方的风,辽阔无垠 ,望不到远方的远处的风比远方更远。不是云、不是雨、不是雪,只有风恰如其分。风是希望吗?风是光明吗?这希望很远,这光明很远。
第三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紧跟前两句,这历史感、沉重感、沧桑感、遥远感,令人窒息,演奏出的马头琴声如泣如诉, 低声呜咽,这悲壮令泪水已经哭干或有泪已经流不出。
第四句,我把这远方的远还给草原。远方的远如何还给草原呢?远又是什么呢?令人遐想。内心的希望还给草原吗?
第五句,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这句暗指木头和马尾组合的马头琴,可以理解为两个相爱的男女青年,木头和马尾琴瑟和鸣,也和前面的琴声呜咽呼应。
第六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重复第三句,更加令人感动,就像歌曲一样,重复更具感染力。
第七句,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一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远方死亡,野花盛开,只是写出这种悲壮需要诗人多么大的勇气,这是一种无比悲壮之美。
第八句,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明月照千年,草原依旧四季枯荣轮回,千年发生了多少朝代更迭,人间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故事,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仁人志士,心怀大义,演义了中华民族的翻天覆地大变化,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这一句重点在时间轴上,之前重点是在空间里。如远、更远,茫茫草原,强调空间;这一句千年,指的是漫长岁月,时间与空间交叉,交错,展示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第九句,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进一步重复、反复,更具感染力,读之为之震撼。
第十句,只身打马过草原。这一句,是最后一句,作者用这一句既是总结也是说明内心的感受,一个人骑马飞驰在草原,与之前的浩瀚无垠之比,这一句是行单影只,孤独、寂寞跃然纸上。强烈反差、美不胜收。
九月已改编为歌曲,张慧生作曲,民谣歌手周云蓬演义了这首歌,值得细细欣赏。
品海子《九月》,感受此诗之沧桑美、悲壮美、强烈反差美,海子的才华可见一斑,不愧为现代诗人之俊杰。
求海子的《九月》全文
海子的诗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就是这个吧
民谣《九月》歌曲歌词
九月
曲:张慧生
词:海子
演唱:周云蓬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我的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在草原,映照千年的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扩展资料:
周云鹏演唱歌曲《九月》,根据海子的改编,原作曲张惠生。盲人歌手周云鹏的解释《九月》,美丽的孤独的悲惨的伤心。
创作背景:
《九月》原来是海子的一首诗。后来,一个名叫张惠生的人发了一首歌。像海子一样,张惠生也自杀了。现在,周云鹏唱了他一声。我惊讶地发现原始的诗歌和歌曲可以如此融合。或者可以说周云鹏本身就是一位诗人。
他用低沉的声音演唱《九月》,并反复演唱,“一个被称为马,一个马尾。”这是马头琴的不断谈论。海子和周云鹏对马头琴有着真挚的情感,伴随着悠扬的钢琴音色。
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
《九月》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了励志诗歌:海子《九月》原文及赏析,希望喜欢!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另一版本为“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赏析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风”是海子喜欢歌咏的事物,在海子眼里,“风”总是亲切而贴近的。在组诗《母亲》中,诗人说“风很美”、“风 吹遍草原”;在《黄金草原》中,诗人说“风吹来风吹去”的当儿,女人“如星的名字”或者羊肉的腥香令人沉醉。可是“风”远在远方时,为什么会比远方更远呢?很显然,“远在远方”中的“远方”并不是一个纯实在的概念,而是虚实相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也不是一个纯空间的指向,而是时空并指。时间和空间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时空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常常令现实生存中的人们感到怅然。作为远方之处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事物,“风”的存在更令人难以捉摸。风的漂浮不定,风的来去无踪,都增加了远在远方的空间之空洞感和时间之虚无感。远方的`风因此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外,感觉之外,所以显得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的出现再次标明了诗人的在场,直接启用“我”来现身,较之开头的“目击”而言,更强调了诗人的主体介入,主体进入事物内部,开始领会和解释。“作为领会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己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领会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①诗人领会到什么?他又如何在解释?诗人的领会其实是一开始就发生了的,当他“目击”到诸般物象时,他就开始思入世界,开始领悟其间的真髓,开始追寻自我在此间的可能性存在。“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是对领会的传达,是对自我心灵律动的解释。且不说“琴”与“情”相谐双关的惯常表达策略,单这琴声的“呜咽”就足以让人心动不已。“琴声呜咽”,将琴声人格化,人格化了的“琴声”倾诉着人的情感与情绪,从词义上分析,“呜咽”是低低的哭泣,较之“放声号啕”,它更言说着内心的痛楚以及对这种痛楚的隐忍。“呜咽”的琴声已经将诗人的诸般情感一应牵带而出,诗人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变得更含蓄和隐晦,不再有任何表面的身体语言,所以诗人说“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重新述说了诗人与草原之间的空间关系。在人类生存境域中,时间与空间的经纬交织成人的此在,卡西尔曾经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②诗人之所以要将远方之远“归还草原”,意在表明自己从草原这个神秘空间的退场,不入住和占有此间,不与草原发生内在的空间关系,神圣草原因为没有“我”的侵占而相对于“我”来说得以完整,“我”因为没有入住草原并沉迷于神秘之间而将草原的神秘性永远存放到想象之中。
因为草原的神秘幽远被保持到想象之中,草原在“我”的视野上从此“缺席”,草原的空阔退隐之后,手中的事物开始鲜明呈现。这鲜明呈现出来的事物是什么?是“木头”,是“马尾”。木头和马尾的出场,将草原的历史带走又将草原人的历史带来,“木头”和“马尾”组合成的马尾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凝聚、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象征。在马尾琴上的木头和马尾不再是原初形态的木头和马尾,已经同人类的历史、人类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点像海德格尔描述的那双破损的鞋具,开始去却其作为器具的有用性,直接敞现存在本身。看看海德格尔对这个破损鞋具的描述吧:“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进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③在海德格尔这段富有诗意的描述里,我们看到了鞋具与农人生命的粘连。海子笔下的“木头”“马尾”也与那鞋具一样,同草原人的生活与生命密切粘连在一切,不可分离。在木头和马尾交合而成的马尾琴不断的倾诉中,草原人的历史得以留存。
第二节诗人再次凝视远方,对它作出寻思,“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里涉及到死亡与生存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指出:“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④海德格尔言说死亡其实就是在言说生存,他强调生存是向死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远方的存在也是面向死亡的存在,而作为远方在死亡中凝聚的生命形态,这里的“野花”携带的意蕴是丰厚的,它不再只是第一节中那个存在于现实中的具体实在的物象,而是更多的呈现着象征意味。野花的馥郁馨香与勃勃生机是由死亡赋予的,由远方广漠的死亡所凝聚而成的野花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是不死的。所谓不死的事物是抽空了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或者说是时间与空间永远凝固着的事物。时间与空间在什么情形下会被抽空呢?或者时间与空间什么状态下会永远凝固呢?只有当一种物质积聚为一种精神,或者沉淀为一种文化时才有可能。因此,这不死的野花就是草原文化的隐喻,或者说就是草原精神的象征。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诗人对明明如镜的皓月映照草原和千年岁月的描述中,我们再次被带入到阔大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而阔大空间与悠长时间的写照,再度引发诗人无端的愁绪与感叹,诗人不禁又一次重复地表白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情感态度。诗歌的最后一句实属神来之笔,“只身打马过草原”,看似轻轻的一笔带过,却是语重千钧,蕴意丰富,作为草原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诗人在这里领悟到时空的无垠和人生的渺然,感觉到世间蕴藏的宗教意味的高远和哲理玄思的深邃,面对这一切,他想说什么呢?他又能说什么呢?也许一个存在主义者面对世界的最基本态度就是聆听,因为“本真的言说首先是聆听”⑤,而且“唯有所领会者能聆听”⑥,在聆听和领会之后,诗人才发出了“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深切喟叹。
在前述中,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海子《九月》一诗作了详细的读解。不过,海子在草原之上寄寓的沉思并非纯然是存在主义的,从他对邈远时间与旷阔空间的无限感慨中,我们似乎读到了陈子昂似的感时伤逝的古典情怀。当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发出“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的歌吟时,我们依稀读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叹惋;而面对“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的诗句,我们又怎能不联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感呢?事实上,感时伤逝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一致之思,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到曹子建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赠白马王彪》),到李太白的“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十二首》之九),再到苏东坡的“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沁园春》),多少诗人用他们手中的笔撰写出了关于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海子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只不过他在传统诗思中添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他又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掺杂了中国传统的诗思,他的诗歌体现出存在主义与传统诗思的融通。
海子九月赏析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孤单寂寞地走向绚美海子诗《九月》赏析 诗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位是峨冠博带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位是有着一琴一马、戴着眼镜、留着络腮胡子的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但是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他们的诗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如果说陈子昂的诗给我们更多的理性的思考,而海子的诗却借助美妙的意象,简洁凝重的语言攫住了我们的感官,“草原”、“野花”、“明月”、“琴”、“马”、“只身打马过草原”的诗人,色彩鲜明,有物有人融合为天地,这么让人眷恋的世界,反而倍添一分寂寥而悲戚。 海子是一个有奇才华的青年,有一颗不染尘滓的心灵,少年智慧和成熟,极端的理想主义,使他少有朋友,少被认同,那种理想的美在他诗中反复出现,“给每一条河每一条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的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明花开》)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与那经泪洗面的唐代诗人李贺寄托于鬼神的奇思异想一样,海子心中的神祗是死亡,象那众神一样,这样才能有“众神死亡的草原鲜花一片”,从而接近绚美,“接近太阳”。 如果说陈子昂是在哭泣,那么我们衷爱的海子却“泪水全无”,痛彻心扉,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理想,而这一切的结果是:“远方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远一无所有,“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马过草原“的身影那么无助、孤单,不知飘向何处……
从《九月》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子
《九月》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所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
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 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 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 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 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九月赏析发起人高雷
地点诗歌时间
参加人:高雷,轻雷过耳,简单,西马孙方雨
整理人 本文作者
《九月》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所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
这首诗有浪漫而又悲怆辽远的基调,是在存在主义思想上产生的作品。好诗歌,耐人寻味,动人心魄。里头隐含着在“草原”这个巨大的时空里,生、死以及自身的存在问题。既神性而又可触。短短的篇幅中好几处提及死亡,其实不是字面上的“死亡”“众神死亡”——神本无死,神在另一空间存在。存在“比远方更远的远方”,“我”和众神在某一空间是会相遇的。同时众神死亡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瞬间感和折叠感,传承感与撕裂感,历史感和虚无感都无从分辨却又展示在读者眼前.
野花、木头、马尾、琴声……都会在天地融合中与那个理想和追求相通。
海子的诗被人称为神性诗,神性,超于普遍的人性之上,是最纯粹、属于善的那部分人性。所谓天才诗人,就是不依赖任何文本写作的诗人。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
写诗,写的不仅仅是才华,更是观念、修养、学识、思想。人们把世界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像的言外之间秒为诗情……诗境,诗意,诗句,诗情融汇一起,就是动人的诗歌.
我喜欢从总体谈读了九月的感受,诗歌有马头琴,有明月高悬,音乐与画面交织,有诗人对千年岁月的追述与而今打马扬鞭潇洒.还有内心的呜咽与远在远方的风天籁之声音的共振.诗歌展示了辽阔,孤寂,生与死的纠缠,多维空间的交流.高远的和细碎的对视.
九月 海子赏析 海子九月原文
《1、九月》是海子写于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诗歌,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所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
作品有浪漫而又悲怆辽远的基调,是在存在主义思想上产生的作品。好诗歌,耐人寻味,动人心魄。里头隐含着在“草原”这个巨大的时空里,生、死以及自身的存在问题。既神性而又可触。短短的篇幅中好几处提及死亡,其实不是字面上的“死亡”“众神死亡”--神本无死,神在另一空间存在。存在“比远方更远的远方”,“我”和众神在某一空间是会相遇的。众神死亡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瞬间感和折叠感,传承感与撕裂感,历史感和虚无感都无从分辨却又展示在读者眼前,野花、木头、马尾、琴声……都会在天地融合中与那个理想和追求相通。
2、《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 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 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 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 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