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秋瑾的什么诗句反映了新时代女性,论述秋瑾<<菊&g》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秋瑾的什么诗句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爱国激情与历史使命感
作为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于文坛的女英雄,秋瑾的词作中处处洋溢着爱国热情。虽为女辈,却有着男儿般的豪情壮志,“人生处世,当匡计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隙屑终其身乎?”她的词作中有对腐朽统治的批判,有对侵略列强的斥责,也有献身民族的决心。慷慨激昂的话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发了国民的斗志。秋瑾的抒愤之作《满江红•小住京华》上片中云:“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祖国让词人感到既怒又悲。“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一颗爱国心被深深地刺伤,捐身为国难的强烈愿望将女词人带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秋瑾的内心充满了愤激之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常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身为女性,秋瑾同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且有着崇高的报国之志:“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论述秋瑾<<菊>>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3期1994年9月JournalofXinyangTeaehersCollege(Philos.&Soe.sei.Edit.)Vol.14No.3SeP.1994试谈秋瑾诗歌的艺术特色陈丽芬秋瑾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巾帼英雄、诗人和作家。她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成仁取义,大义凛然,以自己宝贵的鲜血,凝成壮丽的诗篇。同时,为了宣传革命,打倒满清,她写下了不少音调高亢,气魄宏伟,闪耀着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的光辉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秋瑾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洋溢着的那种豪放、刚健的气势,连须眉也为之折服。如《对酒》一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在这首只有四个句子的短诗中,她把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名句,赋予新的内容:千金买刀,仗以报国,杀身成仁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具体谈谈秋瑾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诗人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如《秋风曲》:“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黄种,重楼叠瓣风云涌。秋月如镜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摇动?昨夜风风雨雨秋,秋霜秋露尽含愁。青青有叶畏摇落,胡乌悲鸣绕树头。自是秋来最萧瑟,汉塞唐关秋思发。塞外秋高马正肥,将军怒索黄金甲。金甲披来战胡狗,胡奴百万回头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秋是历代文人抒写的一种传统题材。宋玉曾发出“悲哉,秋之气也”的感叹,在以后文人的诗歌中,秋总是被染上萧瑟的气氛。然而秋瑾的感受与众不同,她一扫过去文人悲秋的情调,以此来抒发她壮情豪怀,寄托革命理想。诗人笔下的秋景图:秋风“劲且刚”,秋月“照江明”,秋菊“傲秋霜”,显得生机勃勃,诗人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士们定会在“塞外秋高马正肥”的好季节,奋勇去“战胡狗”,为国雪耻,期待着与“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的欢乐场面。透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披甲戴盔,金枪铁马,英勇杀敌的激战场景,以及敌人弃甲丢盔、大败而逃的狼狈相。写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诗人的想象还表现在运用夸张的手法上。如《泛东海歌》:“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不见项羽酣呼巨鹿战,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诗人用比兴手法,以骑龙跨虎上夭下山的神奇形象起兴,引出“大人处世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接着引出历史上两次典型意义的大战;一次是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将章邯围攻赵国,项羽率大军赴矩鹿救赵,其军士气高涨,呼声震天,结果大破秦军,其时项羽只有26岁;另一次是公元23年,即汉更始元年,绿林军进迫宛城,不断取胜。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大军反扑绿林起义军,围攻昆阳(今河南省叶县),攻势甚猛,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刘秀乘王莽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直冲王莽军中之坚,鸣锣击鼓,声闻数百里,在昆阳大败莽军,其时刘秀只有29岁。“骑龙”收稿日期:1994一05一2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9月“跨虎”,既是兴语,又是夸张,形象生动地勾勒项羽、刘秀这两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语言雄丽,境界神奇。二、直抒胸臆崇尚自然《六六和乘补遗》记秋瑾弟秋宗章云:“姊天性伉爽,诗词多为兴到之作,别有意境,弗加雕琢,恍如夭马行空,不受羁勒,非若寻常腐儒之沾沽于格律声调、拾古人唾余者可比”。这段话道出了秋瑾诗词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直抒胸臆,不假雕琢,崇尚自然,别具意境。如速的《日人石君井素和即用原韵》诗:“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渐未有功。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孚诗中表现出一个忧国优民的女子,单身一人,万里东渡日本的英雄气概,以及她对祖国的深沉的关注。《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秋瑾的诗正是心之“志”的真实表露。由于她有真情实感,故其直抒胸臆之作,能感人至深,即使现在读来,仍是虎虎而有生气。这种艺术特点,与她豪爽、坦诚的性格特点有关。惟其坦诚、豪爽,她一贯反对虚饰、雕琢,而崇尚自然、质朴。“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藉浓妆”的诗句便透露出她喜爱素雅、质朴的本色。三、以物喻人移情于物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说:“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深邃之感情为主,其写景物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素也,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他讲的是自然人格化的问题。把自然之物赋以人的感情,可给人以亲切之感。秋瑾的诗歌中,把大自然的一切,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赋予人的感情:“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去常德舟中感赋》)。“莺愁蝶怨,空阶似觉闻长叹”。(《七娘子·褪红帘外东风晚》)树木、小鸟都被赋予人的情感。“喜得蟾光,长天今夜清如水。许多心身,欲诉珠帘底”。(《南浦月·喜得蟾光》)诗人以物拟人,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及感情色彩。四、清丽流畅雄健奔放秋瑾诗歌的语言自然质朴,清新流畅。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请看下面两首诗:“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秋日感别)))“柳阴深处带黄鹏,芳草婆婆绿满堤。笑指谁家楼阁好?珠帘斜卷海棠枝”。(《踏青纪事》)诗人以质朴而深情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秋愁,尤其是送别亲人,更是愁绪万端,把它看作汪洋的湘江水,没日没夜,滔滔不断的流着。语言通俗,类似口语。在第二首诗中,秋瑾写于少女时代随父侍安长沙时,诗中描述她与女友踏青的情景及她们在欣赏楼台窗口海棠枝时互相戏笑的情态。欢畅明快,生机盎然。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流畅,朴素自然。秋瑾的诗歌语言还表现出雄健奔放的特色。如《柬志群》之一:“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蚕龙无求起风雷。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吊昊烈士彬》“……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广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是对祖国命运的关切;是对吴秘殉国精神的赞扬。语言高昂悲壮,豪气扑面,雄健有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短暂光辉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充满着英勇战斗、自我栖牲精神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的诗篇。这些诗闪耀着爱国热情和革命思想,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激励后人英勇奋斗,勇往直前!〔作者单位:上海医朴大学中文教研室上海市200092〕〔贵任:王忠阁〕请参考:
李清照和秋瑾诗词比较
李清照在创作上充分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经历。前期多写闺情相思离愁别绪,后期也关注国破家亡。秋瑾诗词前期风格是清新自然,喜运用口语,后期风格气势恢宏,风格雄浑。
秋瑾的两首咏梅诗,朴实清新,她是从何处体现了才女的不凡胸襟的呢
秋瑾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付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她也提倡并推动了中国女权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秋瑾不仅仅是一个积极投身于革命的忠烈志士,她更是一个爱国诗人。出自她手的大部分诗文慷概雄浑,豪放大气,其中的两首咏梅诗虽朴实清新,但是其斟词酌句所勾勒出的意境和思想感情也充分体现了她的不凡胸襟。
一、梅二首之其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是都在描述梅花的生长环境特点。“羞”一词含蓄表明梅花不愿生长在琼楼玉宇旁边;“不怕”一词表现出梅花能抵抗严寒雪冻,独爱开放在僻静无人的山崖边上。简单两句剖白了梅花高洁、独具一格的品质。颈联和尾联直接深入表明自己的心迹,做人要显出不凡,须得具有独特风格。这一首简短的小诗是秋瑾的真实写照,她甘愿抛弃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而选择出国深造,最终决心匡扶国家大业。这就是她的“不怕”前途渺茫,她的“羞”于安逸。
二、梅二首之其二这第二首梅花诗通篇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梅花的素洁在千红万紫的鲜花中并不为人所钟爱,最终落得个沦落天涯的下场。哪怕梅花并不畏惧霜冻雪压,但是在这样被人冷落的情境下也显出了憔悴的意味来。“红紫”便是指代那口若悬河、高调恣扬的人,而“缟衣素袂”则是真诚坦荡之人,比不得那些手段高明的人。鲜明的对照,凸显出诗人高尚的价值取向。尽管这样的选择就如梅花一般处境凄凉无人怜惜。
仔细品读和鉴赏秋瑾这两首咏梅的小诗,诗句清新朴实,表意直接明确,使读者轻易便能解读其中寓意。而这两手咏梅诗虽然没有豪放壮阔的内容,但是通过简单的手法加以运用,就使梅花的气韵和品质跃然纸上。秋瑾托物言志,以梅花自拟,表达出了自己不会沉于浮世,不畏世人眼光的坚贞不屈和卓越傲然的品格。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