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相与枕藉乎舟中“藉”的意思?
- 2、相与枕藉乎舟中与字意思?
- 3、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 4、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什么意思?
- 5、相与枕藉乎舟中通假字?
- 6、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读音?
- 7、于是饮酒乐甚的甚?
相与枕藉乎舟中“藉”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前赤壁赋》。
翻译为: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可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省略句
【艺术手法】: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藉有两种读音,[jí],[jiè]这里读后者 大概有以下一些解释,及其组词 1、垫在下面的东西。
2、衬垫:枕~。3、同“借”。4、抚慰:慰~。…… 在这里取第二种,衬垫的意思相与枕藉乎舟中与字意思?
相与:一起的意思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一起在船利睡着了
相与:一起
枕藉:枕着,靠着
乎:在
此句为状语后置句
原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
翻译是: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意思
①相当于“于”。
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
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
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②语气词。
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能复饮乎?”
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乎?”
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乎?”
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③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
《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乎的基本词义
1、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乎(吗)?
2、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
3、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乎。无须乎。异乎寻常。
4、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5、古同“呼”,呜呼。
乎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语气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乎在文言文中的主要意思。
一、疑问、反问语气词
乎在文言文中常常作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表达对某一问题的不确定或疑惑。例如:
齐桓公伐楚,楚子使与屈完乘而观师,屈完曰:“君欲何之?”齐桓公曰:“欲观汝国。”屈完曰:“吾君亦止戈而誓,以大临小,不可以使。何为观之?”齐桓公曰:“戈之而已。”屈完曰:“君其有疾病,若不卑辞以使楚,寡君其入观焉。”(左传·僖公四年)
子墨子谓公输班曰:“云梯可,子以子之云梯承我云梯,何如?”公输班曰:“善。”(墨子·公输)
在这些例子中,乎作为疑问语气词,表达了对话中的疑惑或不确认。
二、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乎在文言文中还可以作为句末语气词,表达对某一事物的感叹或赞叹。例如:
吾闻之也久矣,犹未试也,君其可乎?(论语·卫灵公)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永之人争奔走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在这些例子中,乎作为句末语气词,表达了对某一事物的感叹或赞叹。
综上所述,乎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其中最为常见的含义是作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以及作为句末语气词表达对某一事物的感叹或赞叹。
在文言文中,"乎"是一个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它常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吗"和"乎"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助词,但它们的使用有一些区别。
"吗"常常用于问句中,表示疑问。例如:"你吃了吗?"、"这个菜谱吗?") 等。如果去掉"吗",问句就变成了陈述语气,变成了 "你吃了!"。
而"乎",除了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外,还可以表示推测或估计的语气。例如:"他大概已经到这儿了吧。"、"这个餐厅的评价好像不错。" 等。如果去掉"乎",句子就变成了陈述语气,变成了 "他到这儿了!"。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读音?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藉读音:ji“籍”通“藉”,凌乱的意思。整句意思: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出处:《赤壁赋》作者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的甚?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地喝着酒。
甚意思是很,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