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2米长卷硬笔书法除了上林赋还有和什么力之是个字画家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米长卷硬笔书法除了上林赋还有和什么力之是个字画家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2米长卷硬笔书法除了上林赋还有什么

闲情赋也是可以的哦。
两篇都是表达爱意的长古文,刘玉洁介绍,这是她每天睡前花了一两小时临摹的,共写了5天。

返回目录

什么力之是个字画家

李立之,广西桂林人,生于1944年。有过八年的知青生活。当过农民,工人和企业干部,1990年进入民建桂林市委会机关,任民建桂林市委宣传部长,负责内部刊物“桂林民建通讯”,现已退休。
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等。格言被收入(中华名人格言)。
曾任桂林市收藏协会理事。曾为国内青年画家阳满弟撰写过评论,发表在”美术家周刊”。
1996年学习绘画,刻苦自学,专攻梅花,2014年始学习山水人物绘画。善于没骨画法,采用大写意和小写意结合的描绘,笔墨淋漓,一笔见阴阳,颇有立体感觉,画像颇为逼真,形成自己绘画的个性。
2000年作品“花枝俏不争春”被中国民主建会收藏;2017年,红梅“本是天上一枝梅,花落人间庆九州”被我国最大书画收藏家张宏先生收藏。作品多次参加桂林市与日本、韩国友好城市举办的画展;参加与香港台湾举办的画展;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桂林市统战系统的书画展。
2014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我的《李立之画集》。2015年李立之受聘为民建中央书画院桂林分院副院长。
2019年7月13日李立之的山水人物画作《漓江之春》应邀参加在北京长安街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当代名家邮品首发式暨华夏之星第九回展”,李立之的十二幅作品正式被“伟大历程——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题的《中国邮册》收录,经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出版了素有“国家名片”美誉的邮票、邮品及邮册,并获荣誉证书。

返回目录

轩的意思是什么

轩的意思是什么:(1)(形)〈书〉高:~昂|~敞|~朗。(2)姓。(3)(名)有窗的廊子或小房子(多用做书斋名或饭店等的字号)。(4)(名)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5)(名)〈书〉窗户;门。
轩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横、横、竖。
轩字的笔顺图解
共七画

1

2
撇折
3

4

5

6

7

轩的拼音为xuān,部首为车,结构为左右结构,注音为ㄒㄩㄢ,笔顺编号为1521112。
轩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点此查看轩的详细内容
(1)(形)〈书〉高:~昂|~敞|~朗。(2)姓。(3)(名)有窗的廊子或小房子(多用做书斋名或饭店等的字号)。(4)(名)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5)(名)〈书〉窗户;门。
二、详细解释
名词(1)(形声。从车,干声。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2)同本义轩,曲_藩车。——《说文》轩,安车也。——《声类》而乘轩者三百人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其文轩。——《战国策·宋策》俄轩冕。——扬雄《羽猎赋》。注:“车有_曰轩。”如轾如轩。——《诗·小雅·六月》后重曰轩。——《通俗文》。按,后重曰轾,前高曰轩。舍其文轩。——《墨子·公输》文轩之与敝舆。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左传·闵公二年》(3)又如:轩服(轩车与冕服);轩朱(古代显贵者所乘坐的车子);轩车(曲辕而有帷幕的马车。是古代大夫以上的坐车);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轩车和冕服)(4)泛指华美的车子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江淹《别赋》(5)又如:轩车下坠(比喻日落);轩帆(车和船);#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于是左右平,重轩三阶。——《后汉书》(6)屋檐轩,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集韵》(7)又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8)殿堂前檐处酒半酣,辽主临轩,命诸部长次弟起舞。——《续资治通鉴》(9)又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10)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红楼梦》(11)又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12)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新构一轩跨路,貌灵官于中。——《徐霞客游记》(13)又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14)厕所的别称厕或曰轩,前有版似殿轩也。——《释名》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史记·外戚世家》均之土也,或基堂殿,或涂轩户。——《论衡·幸偶篇》(15)又如:轩厕(16)槛板轩,谓槛正板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17)又如:轩栏(栏板)(18)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啸傲东轩下。——陶潜《饮酒》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从轩前过。轩凡四遭火。(19)又如:轩子(有窗的长廓);轩陛(指居室);轩栏(殿前长廊的栏干);轩楹(堂前的廊柱)(20)指窗户或门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1)又如:轩户(门户。指人家);轩扉(门窗);轩_(窗户)(22)星名。如:轩宫(星名。轩辕之宫的简称);轩辕(中国星官名);轩光(轩辕星的光辉)(23)轩辕的省称。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如:轩后(即黄帝轩辕氏);轩主(即轩辕氏。南朝梁宣帝);轩室(帝王的宫室)形容词(1)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大中轩敞者。——明·魏学_《核舟记》(2)又如:轩昂(气概不凡;高大雄伟);轩秀(挺拔秀出);轩眉(即扬眉。形容人志气高昂或高兴的样子);轩峙(高耸矗立);轩特(轩昂出众);轩举(高昂,爽朗)(3)重夫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耻也。——《后汉书》(4)宽悦。也作“刳”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庄子》。唐·陆德明释文:“刳,崔本作轩,云:‘宽悦貌。’”动词(1)高扬;飞扬归雁载轩。——王粲《赠蔡子笃》翔雾连轩。——木华《海赋》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颜延年《五君咏向常侍》(2)又如:轩轩(起舞的样子;扬扬自得的样子);轩毳(飞鸟);轩翥(飞举);轩举(高扬飞举)
三、辞典解释
【轩】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轩读音:xuān怎么读:名词古代一种有篷、有屏蔽的车子,多为贵族所乘。《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文选.江淹.别赋》:「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名词车子的通称。唐.李白〈博平郑太守见访赠别〉诗:「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名词车前高起的部分。《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名词厅堂前后高起的屋檐。_【组词】:「翻轩」。《文选.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网轩映珠缀,应门照绿苔。」唐.张铣.注:「轩,屋檐也。以网及珠缀而饰之。」名词窗子。晋.陶渊明〈闲情赋〉:「曲调将半,景落西轩。」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名词长廊。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于是凿西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名词小房间。宋.朱熹〈高士轩记〉:「独西北隅一轩,为亢爽可喜。」《红楼梦.第一一回》:「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名词姓。如汉代有轩如。动词高飞。《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五首之五》:「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形容词高。_【组词】:「气宇轩昂」。《红楼梦.第二回》:「里面厅殿楼阁,也都还峥嵘轩峻。」【轩】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轩读音:xuān怎么读:本是古代一种有篷、有屏蔽的车子,后亦泛称一般车子。_【组词】:华轩、朱轩、乘轩窗子。_【组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扬高。_【组词】:气宇轩昂车前高起的部分。_【组词】:轩轾【轩】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轩本指古代一种有遮棚的车子,后泛称一般车子。_【组词】:「华轩」、「朱轩」、「乘轩」。有窗的长廊或小房间。_【组词】:「听雨轩」。窗子。_【组词】:「轩窗」、「开轩」。轩昂:高扬。_【组词】:「气宇轩昂」。
四、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_【卷十四】【_部】曲_藩_。从_干_。虚言切〖注〗《玉篇》__同_。说文解字注(_)曲_藩_也。_曲_而有藩蔽之_也。曲_者、戴先生曰。小__之_。大__之_。人所_欲其安。故小___梁_。大_任_而已。故短_直_。_部曰。藩者、_也。服_注左_、薛_解_京_、_昭注_服志皆云_有藩曰_。皆同__。_於藩_上必云曲_者、以_穹曲而上。而後得言_。凡__之_引申於此。曲_、所___也。杜注左_於_皆曰大夫_。定九年曰。犀_、卿_。从_。干_。虚言切。十四部。藩俗作_。
五、康熙字典
_【酉集下】【_部】康熙_画:10画,部外_画:3画《__》《集_》《__》___言切,音掀。《_文》曲___也。《徐曰》_物_直_。_,大夫以上_。_,_旁壁也。《左_·_二年》_有乘_者。《_》_,大夫_。《又》_夫人__。《_》__,夫人_。又《定九年》_之犀_。《_》犀_,卿_。夫人_以___,卿_以犀皮__也。又_前高曰_,前下曰_。《_·小雅》戎__安,如_如_。《_》_,_覆而前也。_,_却而後也。《後_·_援_》居前不能令人_,居後不能令人_。《_》言_人_所_重也。又檐宇之末曰_。《左思·魏都_》周_中天。《_》周_,_廊有窗而周_者。又殿堂前檐特起曲椽_中梁者亦曰_。天子不御正座而御平_,曰__。《前_·史丹_》天子自___。《_》__,_版也。又__,__也。《周_·春官·小胥》_侯__。《_》__三面,其形曲,故又_之曲_。又笑貌。《後_·方技_》_渠笑自若。《天_外史》_王_然仰笑。又舞貌。《淮南子·道__》__然迎_而舞。又自得之貌。《唐_·孔__》__自得。又__通。《_·__》致右_左。《_》____,足仰也。又黎_,_名。《史_·大宛_》北有奄蔡、黎_。《_》_在西海之西。又姓。_帝___,後因_氏。又_丘,_姓。梁相_丘豹。又《集_》《__》___建切,音_。《_·__》麋鹿田豕,_皆有_。《_》切肉大如藿_也。又《集_》居言切,音_。人名。《前_·功臣表》_利侯伊__。又《集_》_偃切,音_。__。又《篇海》呼旱切。__通。人名。_有_虎。又叶_斤切,音欣。《__·夏府君_》丘_靡_,____。_方伊_,捉_躬勤。
下面介绍下轩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轩】字的成语有:
轩轩甚得、轩轩韶举、不分轩轾、鸿轩凤翥、老鹤乘轩、驷马轩车、轩昂气宇、轩轾不分、轩盖如云、轩然大波、轩鹤冠猴、轩然霞举、轩车载鹤、轩昂自若、气宇轩昂、器宇轩昂、意气轩昂、_轭鼯轩、服冕乘轩、捧腹轩渠、
关于【轩】字的组词有:
轩轩、轩昂、轩骜、轩簸、层轩、轩敞、_轩、巢轩、宸轩、轩墀、轩_、轩_、窗轩、轩窗、轩_、_轩、轩_、轩毳、
关于【轩】字的诗词有:
《罗适轩净明轩》、《书轩·书轩东向木栏干》、《南轩·木端青崖轩》、《竹轩出笋·问讯东轩竹》、《西轩寓居·牢落西轩客》、《广莫轩·高山处处著虚轩》、《偕潘寒岩陈定轩游石湖次定轩韵》、《题水轩·水轩寒最早》、《掬泉轩·好山深处静开轩》、《清樾轩·开轩在独园》、
关于【轩】字的书法图有:
叶慧明碑曹全碑杨岘衡方碑邓石如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我字的详细信息

返回目录

求一些古代名人的生平事迹

1.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2.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蹲砗蟆肥�溃?nbsp;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少五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伟大的陶渊明,他的诗文,将与日月同辉,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www.sdlunzhong.cn/bj/work/sanguo/zhu%20ge%20liang.htm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