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出和《筹笔驿》罗隐唐诗鉴赏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出和《筹笔驿》罗隐唐诗鉴赏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出自哪里
- 2、《筹笔驿》罗隐唐诗鉴赏
- 3、古诗《罗隐·筹笔驿怀古》注释与赏析
- 4、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古诗翻译赏析
- 5、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哪个诗句
- 6、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
- 7、筹笔驿怀古罗隐求翻译,逐字逐句翻译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出自哪里
1、“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原文如下: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2、白话译文: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优,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蜀汉千里江山被小子轻易抛掷。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3、“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时运来时,连天地都鼎力相助你,时运没有了,即使是再多智的英雄也会壮志难筹。
扩展资料:
一、《筹笔驿》简介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
二、作者罗隐(晚唐道家学者)
罗隐(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著名诗人,著有《谗书》、《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筹笔驿》罗隐唐诗鉴赏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罗隐诗鉴赏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
“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三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
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末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
既然是“尽良筹”,怎么他的出师有利有不利?这就开出二联,归于时运,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三联归到运去,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黍,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他称蜀国为下国,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像在畏筒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古诗《罗隐·筹笔驿怀古》注释与赏析
罗隐·筹笔驿①怀古
抛掷南阳②为主忧,北征东讨③尽良筹④。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⑤恨谯周⑥。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释】
①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②南阳:诸葛亮隐居之地。
③北征东讨:南征北伐之意,非实指。诗人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以免与上句的“南”字重复。
④良筹:良谋之意。
⑤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
⑥谯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即出其门下。蜀汉灭亡后降晋,在晋官至散骑常侍。谯周被称为“蜀中孔子”,他博学广识,著书育人,忠肝义胆,忧国忧民,有一邦蒙赖,全国之功,魏封阳城亭侯。
赏析
罗隐(公元833年—公元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晚唐代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至京师应试,历十试不第,曾写《自遣》诗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史称“十上不第”。其间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自编其文为《谗书》,更为统治者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罗隐一生作品甚丰,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如《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些讽刺诗深刻地揭露了唐末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劳苦大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的诗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开头就引出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辅佐刘备南征北战,运筹帷幄,建立蜀汉基业。赤壁之战,孙吴联军依靠长江天险,又借东风之力,火烧曹军,以弱对强,大获全胜。刘关张去后,诸葛亮北伐无人,以致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所谓时运来时,天地都前来帮忙;时运不济,英雄也束手无策。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采纳了他的意见,归降曹魏。蜀汉基业让阿斗一朝断送,千里山河也会蔑视这个孺子。两朝元老一定憎恨那个谯周。世事沧桑,只有山下的江水还情意深长,年年川流不息,默默陪伴着筹笔驿,似在怀念当年的英雄诸葛亮吧。这首诗中,诗人叙事中有议论,议论里有抒情。抒情语隐藏故事,叙事句爱憎分明。诗人以极高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而“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句更是精妙,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
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古诗翻译赏析
《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前言】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咏怀古迹诗,“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市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赞赏,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之意。
【注释】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
②鱼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④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刘禅。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⑥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原不忝: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⑦他年:作往年解。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⑧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翻译】
鱼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途经筹笔驿而作的咏怀古迹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同时对懦弱昏庸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设想较奇,把鱼鸟、风云人格化,说他们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在他死后还维护他生前的军事设施,正面衬托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用徒令、终见,反跌一笔,深叹象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终于不能挽回蜀国的败亡。诸葛亮大挥神笔、运筹帷幄又有什么用呢?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被驿车押送到洛阳去了。“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传车”,是古代驿站的专用辆。后主刘禅是皇帝,这时坐的却是传车,隐含讽刺之意。魏元帝四年(263),邓艾伐蜀,后主刘禅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曾经过筹笔驿。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分析蜀国的败亡的原因。首先不忘肯定诸葛亮,就他才比管乐来说,蜀国是可图霸的;但关张命短,没有大将,只靠诸葛亮一人之力,是无所作为的。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表示对诸葛亮的景仰。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这首诗把诸葛亮和他的事业放在尖锐复杂的环境中去考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因此,波澜起伏,跌宕生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哪个诗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筹笔驿》。指好的时机来到,天地都会为你出力,时运不济,英雄也身不由己。
原文如下:《筹笔驿》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扩展资料: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所作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句休”。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吴越王钱戮,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气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
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
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像凤毛麟角,希罕至及,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曾慨叹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筹笔驿》诗中的两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不可失,时不在来。万事都皆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慧眼识辨,它就会瞬间消失。
参考资料:罗隐百度百科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这句话的意思是:时运来时,连天地都鼎力相助你,时运没有了,即使是再多智的英雄也会壮志难筹。
扩展资料:
《筹笔驿》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惋惜,抒发了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对那些力主投降、意图苟安的奸臣进行了嘲讽。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痕迹,自然流畅,了无痕迹。
筹笔驿⑴
抛掷南阳为主忧⑵,北征东讨尽良筹⑶。
时来天地皆同力⑷,运去英雄不自由⑸。
千里山河轻孺子⑹,两朝冠剑恨谯周⑺。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⑻。
词句注释
⑴筹笔驿:在四川广元县,相传蜀相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军筹画于此。
⑵抛掷:投,扔,指别离。南阳:诸葛亮隐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阳)属南阳郡。
⑶北征:指攻打曹操。东讨:指攻打孙权。
⑷时来:时机到来。同力:同心协力。
⑸运去:时运过去。自由:自己能够作主。
⑹孺子:指蜀后主刘禅。
⑺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冠剑:指文臣、武将。谯周:蜀臣,因力劝刘禅降魏令人痛恨。
⑻解:知道,懂得。
白话译文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优,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蜀汉千里江山被小子轻易抛掷。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筹笔驿(唐代罗隐诗作)-百度百科
筹笔驿怀古罗隐求翻译,逐字逐句翻译
求采纳。
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
②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
④上将:犹主帅,指诸葛亮。
⑤降王:指后主刘禅。走传车: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邓艾伐蜀,后主出降,全家东迁洛阳,出降时也经过筹笔驿。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后主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
⑥管:管仲。春秋时齐相,曾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乐:乐毅。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曾大败强齐。原不忝: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
⑦他年:作往年解。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⑧梁父吟:两句意谓,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
译文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
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
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
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
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