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求诗词鉴赏的题型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求诗词鉴赏的题型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求诗词鉴赏的题型

虽然你是初一的,但是也要向中考的诗词鉴赏方向去多练习。下面给你个中考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例谈。
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纵观近几年中考的题型,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多以填空和选择型考查,它涉及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结构思路;二是初步考查对诗词中的个体词语和名句的品析,多以简答题型呈现。重在检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选题大多来自课内,分值一般为4分。
一、 鉴赏语言:诗词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其答题模式如:清新秀丽,隽永俊美,韵律感强,质朴自然等。以《饮酒》诗为例可设计以下题目:
1、整首诗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答:质朴自然 清新秀丽)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明确: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的)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称为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品析。(明确:“悠然”不仅指人,也指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归附自然)
二、揣摩技巧:答题模式如:其一、用典,如李白的《行路难》中有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明确: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其二、托物言志:如曹操在《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其三、乐景写哀: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寄予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直抒胸臆: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其四还如“以动写静” ,“借景抒情”,“烘托”、“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都是回答技巧题型的模式。
三、领悟内容。它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鉴赏时,我们可以从
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抒发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如对杜甫的诗歌欣赏,就要想到诗人所处于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人民饱受“安史之乱”之苦,所以他的作品多半倾注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从诗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的《浅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抒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之情;还有哲理类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探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你对全诗的把握程度。例:陆游的《游山西村》,题目中的“游”字,在该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线索)。诗人既写了自己在村民家做客,也写了“游”中可见,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通过这个“游”字,全诗所要诗赞美的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也就了然于胸了。
诗词在构思方面的答题模式如:其一、
跌宕起伏 。如李白的《行路难》,全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其二、对比鲜明。如刘禹锡的《秋词》中有“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诗作乐观明快的风格。其三、画龙点睛。如马致远的《秋思》,末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寂旅之思几乎让人触摸得着;其四、还有“遥相呼应”、“ 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等。
古诗词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因其知识面的局限,是很难进行深度的理解的,因而要上升到鉴赏的层次就更有难度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首先就要把知识点讲精讲透;其次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其方法之一是: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并鼓励学生在运用中提高鉴赏审美的情趣。在临近中考时再进行强化性的专题训练和模拟训练,如此,遇到考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以下是高中的诗词鉴赏,你有兴趣也可以参考下。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
【题型评点】
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
【题型评点】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
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提问方式有:
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
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1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小题1:借“衰草遍”(1分),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1分)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1分)。借“寒云”“暮雪”(1分)写环境的阴冷,寄寓人物内心的凄冷沉重的感受。(1分)(共5分)
小题2: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


小题1:略
小题2: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共6分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


小题1:(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2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1分)
小题2: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其实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先写景后抒情,分析结句中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自然要结合全诗,题干明示出来,只是给诗歌鉴赏能力差的考生以警示而已。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溢于言表。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告诉考生颔联“情藏景中”,一是赏析范围在颔联,二是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诗歌怎样寓情于景的提炼出来。颔联“寒云”“暮雪”二景分别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上路和友人离别后独自回归的悲凉和孤寂之情。送别之景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1)(4分)“悲”字(1分)。诗中衰草、寒云、暮雪等意象(1分)渲染了萧瑟、凄冷的氛围(1分),烘托(映衬、突出)了送别友人的感伤之情(1分)。(2)(3分)同:都写了离别之际表现出的对友情的珍惜。(1分)异:《别董大》写了对友人的宽慰和勉励;(1分)本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感激、难分难舍之情。(1分)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

1.①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哀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悲伤。②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与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深情。
2.①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②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挟持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动乱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
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
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
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
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朋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返回目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

1.借“衰草遍”暗写寒风劲吹,渲染一种浓郁的荒凉萧索的气氛,衬托出诗人浓重的离别之情。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表达诗人内心凄冷沉重的感受。(意对即可)
2.诗人之“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离别之悲,身世之悲,国难之悲,相逢无期之悲。

返回目录

送李端阅读答案 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返回目录

阅读文言文李端传回答问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

(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

(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题1:答:“早”“迟”;“早”字表现诗人少孤且饱经漂泊困厄,“迟”字明写诗人未能早日遇见李端这样的知音的遗憾之情,实则表现诗人与李端分别的伤感。

小题1:答: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营造了悲意;“离别自堪悲”直抒悲意,为全诗定下深沉感伤的基调。

尾联写诗人遥望远方,不见友人,不由悲从中来,掩面而泣;又想着世事动荡,后会难期,更增悲凉之意。(每联2分)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一“早”一“迟”,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早”“迟”各2分,括号中的内容不作要求。

小题1:“悲”是情感之所在,首联以景来表现“悲”,先结合意象解析诗句,再回答作用,尾联是通过人的行为动作“掩泪”表现“悲”,步骤与回答首联相同。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小题1:(1)①对友人依依难舍的别情;(1分)②对坎坷人生的悲叹:自幼失父、远役他乡、饱经困厄、绝少知音;(2分)③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之叹。

(1分)小题2:①上句写故人沿路远去,阴云密布,天幕低垂,小路仿佛伸出寒云之外,此景阴冷、压抑,有力地烘托出离别时沉重、悲凉的心境。②下句写客去人归,时值薄暮,又逢阴雪,郊原茫茫、踽踽独行,无限空寂凄凉,写尽诗人心中的孤独苦寂之感。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其实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先写景后抒情,分析结句中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自然要结合全诗,题干明示出来,只是给诗歌鉴赏能力差的考生以警示而已。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别堪悲。

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难舍之情了然。颈联写回忆以往,对坎坷人生的悲叹。

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难舍难分之情,掩面而泣,冀望相会,现世纷争、风尘扰攘、后会无期的凄凉溢于言表。

全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告诉考生颔联“情藏景中”,一是赏析范围在颔联,二是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诗歌怎样寓情于景的提炼出来。颔联“寒云”“暮雪”二景分别渲染了诗人送别友人上路和友人离别后独自回归的悲凉和孤寂之情。

送别之景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

返回目录

《送李端》古诗译文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送李端》古诗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送李端》唐代: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之外,我归来时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

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

注释

⑴《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一作严维诗,题作送李端。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⑵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

⑶“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⑷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

⑸风尘:指社会动乱。此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

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