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和高中古文阅读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和高中古文阅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带答案的

我发给你一些基础的吧,这也是我高考时用的。
高中文言文阅读基础训练12篇及答案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说“及”。“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棺椁”及其他。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______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
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
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
“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
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12.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
1、解释:①布衣_________②焉_________③象________④穴________⑤略类________⑥第________⑦孰_______⑧次第________⑨已________⑩噤________
2.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形酷肖是__________________;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士之于文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昭续《汉书》
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2、蔡文姬求情
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3.被动词。
3、炳烛而学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4、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
5、芮伯献马贾祸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①以求焉。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6、及之而后知
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
8、董叔攀附权贵
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
9、王昭君出汉宫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10、商於子驾豕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11、魏收改武学文
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3.①
12、申屠敦之鼎
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返回目录

高中古文阅读

1.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②”,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③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④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⑤”。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攻乎异端: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关于“异端”,杨伯峻说:“孔子之时,自然还没有诸子百家,因之很难译为‘不同的学说’,但和孔子相异的主张、言论未必没有,所以译为‘不正确的议论’。”(《论语译注》)③亿度(duó):主观猜测。亿,通常写作“臆”。④蒙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这里指道学后辈小子们只知听信儒先父师之言而不会独立思考,如同瞎子、聋子。⑤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孔子有是言也是:此
B.是居谦也居:处于、表示
C.儒先亿度而言之亿:通“臆”、臆断
D.强不知以为知强:有余、略多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夭其稚枝”中的“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从众而事之B.既从众而圣之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译:
②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
译:
4.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答:
5.作者最后一段连用四个“从众”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
1.D(勉强)2.D3.①孔子说的攻击不同意见,并不一定是老庄和佛学②父辈和老师们按照他们的父辈和老师教导而不加思考的诵读,后辈小子们像聋子和瞎子一样只知听信父师之言而不独立思考。4.论题是:“人”与“吾”皆以孔子为大圣,以老、佛为异端。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先儒们的“亿度之言”,与孔子的话并不一样。这样,就以为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5.短短的几句话中,连上个“从众”,意在反复申明,事孔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仅仅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作者“虽有目,无所用矣”(意思为虽然看清楚了事实真像,但由于世俗昏聩,有眼睛也是无用的),所以把这些话题在“孔子像”上,与其说是“事之”,不如说是“批之”。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按后面的要求答题。(谢)灵运既东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去永嘉还始宁,时方明为会稽(太守),灵运造方明,遇惠连,大相知赏。灵运性无所推,唯重惠连,与为刎颈交。时何长瑜教惠连读书,亦在郡内,灵运又以为绝伦。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长瑜当今仲宣(王,字仲宣,汉末文学家),而饴以下客之食。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载之而去。长瑜才亚惠连,雍、睿之不及也。1.方括号内加上标点。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灵运去永嘉还始宁。译文:(2)灵运造方明译文:(3)而饴以下客之食。译文:(4)长瑜才亚惠连,雍、睿之不及也。译文:答案:1.标点:依次为[,][、][、][、][,][,][。][,]2.(1)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2)灵运前往拜谒方明(3)您却供给他普通人的饮食。(4)长瑜才不及惠连,雍、睿之也不及惠连。3.阅读下文,回答1-2题阳子(即杨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1.联系上下文,解释或翻译下列带点的词句。(1)宿于逆旅(2)恶其贵(2)行贤而去自贤之行(3)安往而不爱哉2.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答:答案:1.(1)旅馆(2)长得丑的人得到尊重(3)自以为美(4)到哪里去会不受人喜爱呢?2.恃才而骄傲被人轻视,贤德而谦虚受人欢迎。4.下面一段文字引自《孟子》,括号里的字是古人的注解。借助这些注解阅读原文,然后回题。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扣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他之,何有逢蒙之祸乎?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答: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答: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译文:(2)发乘矢而后反译文:5.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呢?答:6.“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去其金”是为了。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注解:译文:答案:1.都是师生关系。2.(A)孟子(B)庾公之斯3.曰(A)全段结束处打双引号曰(B)“我不敢废”后打单引号4.(1)虽然如此,今日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2)射了四箭然后回去。5.因为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6.箭头不伤害人(使不害人)7.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译文:假如像子濯孺子找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

返回目录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附翻译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征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

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也,可以托死。吾殁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上书表式行状。三府并辟,不应。

(《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四美具,二难并

B.尔何相信之审邪审容膝之易安

C.后元伯寝疾笃则刘病日笃

D.时式出行适还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范式是位信士的一组是()(3分)

①至其日,巨卿果到

②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③投其葬日,驰往赴之

④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⑤省书见瘗,怆然感之

⑥三府并辟,不应

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式跟张劭关系很好,两人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要去拜见他的母亲,并看望他的孩子。

B.元伯请求母亲设宴款待范式,但母亲对两年之约有所疑虑,元伯对范式的肯定打消了母亲的疑虑。

C.张劭托梦给范式说自己要在某天死去,某时下葬,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范式醒来后忍不住悲叹流泪。

D.陈平子与范式同在京师太学学习,虽然二人素昧平生,但陈平子认为范式是个可以把身后事相托的义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3分)

答:

(2)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3分)

答: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4分)


参考答案:

4.C(“笃”,病重。A、一起/具备;B、确切/明白、知道;D、恰好/到。)

5.D(②是张劭对范式的希望,⑤是说范式看了陈平子的遗书和坟墓后的反应,⑥是说范式不去当官)

6.C(“埋怨范式忘了自己,不来奔丧”错,文中说“子未我忘,岂能相及”)

7.(1)元伯把事情全部告诉母亲,请她准备好饭食来等候范式(巨卿)。(“具”“以”各得1分)

(2)于是撕开一块白绸写信,来送给巨卿。(“素”“遗”各得1分)

(3)或者探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过程,都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呢?(“抑”“本”译对各得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后来张劭病重卧床,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早晚都去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道:“可惜见不到我生死之交的老朋友了!”殷子征说:“我和君章倾心与你结交,这不算死友,还想找谁呢?元伯说:“你们两位,只是我的生友。山阳郡的巨卿,则是我所说的死友。”不久张劭死了。范式(有一天)忽然梦见张劭戴着帽子,垂着帽带,拖着鞋子喊他:“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会在某时埋葬,永远命归黄泉。我知道你没有忘记我,希望你能赶得上我的葬礼!”范式猛然醒来,不由得悲叹流泪。(第二天)便将晚上做的梦全部告诉太守,请求前去奔丧。范式便穿上了朋友死后应穿的丧服,算着埋葬他的那一天,骑马前往奔丧。范式到后,拍着灵柩说:“元伯你走吧!你我生死异路,从此永别。”范式于是留住在坟旁,给张劭修坟种树,这样以后才离开。

张劭后来到了京师,进太学学习。当时儒生长沙陈平子也同在太学,不认识范式,陈平子得病将死,对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山阳范巨卿是一位义士,可以把身后事托给他。我死后,只须把尸体埋在巨卿户前就好了。”于是撕开一块白绸写信,来送给巨卿。陈平子死后,妻子照着平子的遗嘱办了。这时范式刚好出外回来,看了陈平子的信和他的坟墓,不胜悲痛,对着平子坟墓作揖哭泣,认为平子是他的死友。于是想法护送平子的妻儿,亲自送丧回临湘。长沙上计掾史到京师,呈上奏章说明范式的事迹。三府都要征召范式,但范式没有应聘。

返回目录

高中文言文阅读考题及答案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每题4分,共20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渔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善:擅长

B.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依赖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弹:拍打

D.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既:已经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何故至于斯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

D.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令放为?

A.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C.此小大之辩也。

D.以为莫己若也。

【小题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像宋荣子和列子这样的人之所以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无己。

B.渔父和屈原的价值冲突体现为面对浊世是坚持理想还是顺势变通。

C.逍遥游的状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但却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D.《渔父》中的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逍遥游》中的圣人无己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分)

译文: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1)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2)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善,好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D(A于,对于、介词/引出动作所指对象、介词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且,将要、副词/还、语助词D以,因为、介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3】试题分析: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固定句式;B状语后置C.判断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4】试题分析:D两者都表现为不被外物所拘的通达态度,但庄子的逍遥游中的无己有更深刻的哲学内涵。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察察指干干净净,身之察察是定语后置句,安能乎译为怎么能呢?这三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举译为全,加是特别的意思,劝是努力,这三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返回目录

高中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试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1)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②瘗:深埋入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又忍北面臣之B.金人亦感动
C.则使人夕以死D.杀行人非细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迫弁仕刘豫仕:学习B.吾尝恨不食其肉恨:遗憾
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D.于我幸矣幸:宠幸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绝其饩遗以困之②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③久之,复欲易其官④吾曹遭之,命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B.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D.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固拒驿门,忍饥待尽②复欲易其官③誓不易以辱吾君也④要当舍生以全义矣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弁不肯与刘豫合作,不甘做刘豫手下的官员,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B,朱弁忠贞爱国,面对敌人或“困之”或“易其官”这些软硬兼施之举,丝毫没有屈服动摇。
C.朱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坦然交代身后事,进一步表明了他爱国的心志。
D.朱弁谢绝了众人的劝告,没有放弃死的念头,谈笑自若,反而不明白诸君悲痛什么。
参考答案
1.B(B,思想感情受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A.古义:面北C.古义:指出使之人,代“我”今义:令人,让人D.古义:使者)
2.C(A.做……官员B.痛恨D.满意)
3.A(以:来,连词,表目的关系;之:音节助词/杀掉使者这件事,代词)
4.B;5.C;
6.D(众人没劝告他不要死,只是为他的精神感动及为他惋惜)
参考译文:
金方逼迫朱弁做叛臣刘豫的官员,并且骗他说:“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朱弁说:“刘豫是我们的国贼,我曾经恨不能吃他的肉,又怎能做他的臣下?我只有死。”金人很生气,断绝了他的饮食来折磨他。朱弁坚守着驿门,忍受着饥饿等死,誓不屈服。金人也受了感动,对待他礼貌如初。后采时间长了,又想让他当官,朱弁说:“自古交兵,使者在他们中间,使者的话可以听从的就听从,不可以听从的就囚禁使者、杀掉使者,何必让他做官呢?我的官职是本朝任命的,现在只有死了,绝不会失节做金官来使我们国君受辱。”并且写信给耶律绍文等人说:“您国封我官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让:责备。
B.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受:接受。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B.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逢则敛衽下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D.壹独长揖而已岂独伶人也哉?
3.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②壹独长揖而已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B项的“受”是“受理”的’意思)
2.D(A项的两个“何”,分别译为“为什么”、“怎么”,前者作谓语,后者作状语B项的两个“乃”,分别译为“于是”、“却”C项的两个“则”,分别译为“于是”,“却”D项的两个“独”,都作“只有”“单单”讲)
3.D(第①句和③句所叙内容都是一般行为,没有反映出他倨傲特异的性格特征)
4.B(A项“玩世不恭”不当,这不是他的性格特征C项“反衬袁逢、羊
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不当,写袁逢、羊陟是为了衬托赵壹D项中“故作倨傲“不当,这是他固有的性格特征,不是装出来的)
5.(1)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遭到乡里人的排斥。
(2)几百个主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
(3)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
((1)需要翻译出被动句式(2)需要翻译出否定句式来)
参考译文:
赵壹字元叔,是汉阳郡西县人。体态魁梧,身高丸尺,胡须羌,眉毛浓,看上去非常高大俊美。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遭到乡里人的排斥,于是写了(解摈)一文。……
汉武帝光和元年,赵壹被荐举为郡上计官员来到京城。这时司徒受理上计吏事务,几百个主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只有赵壹拱手作揖而不叩拜。袁逢见此颇感诧异,就让身边官吏去责问他,说:“地方郡里来的上计吏对三公行揖礼,这是为什么?”赵壹答道:“从前邱食其拜见汉王刘邦,只作揖,现在我对三公作揖,为什么竞感到奇怪呢?”袁逢就恭敬地提起衣襟掖在衣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座,于是向他询问西县的事情,袁逢非常高兴,回头对在座的考绩官员说:“这位是汉阳人赵元叔,朝中大臣没有超过他的,我请求在诸位中为他设一个座位。”满座官员都注意看他。赵壹从袁逢那里出来后,就去拜访河南尹羊陟,没有能够见到。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羊陟勉强允许通报接见,但他还没有起床,赵壹径直来到上堂,就走到他跟前俯视他说:“我远居西州,仰慕您高尚品格已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相见,而您却死去了,命运的安排有什么办法呢?”便放声大哭,羊陟门下的人闻声大惊,都跑进来在旁边站满了。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于是起床,请赵壹谈话,对他的才华深感惊奇。告诉他说:“你就要出人头地了。”羊陟第二天早晨带领许多车骑随从到赵壹的住处通名拜访。当时各郡的上计大多把车马帷幕装饰得很阔气,而只有赵壹是破柴车,稻草屏,自己露宿车旁。他请羊陟一同坐在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慨叹惊愕的。羊陟就与赵壹交谈起来,一直谈到黄昏,尽欢而去。羊陟拉着赵壹的手说:“含有美玉的石头,如果不剖开,必定会有像卞和那样哭出血泪来辩明它的事情!”羊陟就和袁逢一起举荐赵壹,赵壹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士大夫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州郡都争相给赵壹送去封官的册命,朝廷三公府征召十次,他都没有就任,最后死在家乡。……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3)
玠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①玠,南宋淳佑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供张一如帅所居。供张:指陈设之物
B.所在以礼遣之。遣:送
C.请不次官之。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戎:军队、军事力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通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朝廷不吝以报功。B.进兄弟饮食而已。
C.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D.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
3.对下列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
B.刺入即出见之。(余玠见到名贴请冉氏兄弟进底邸并马上出来会见他们。)
C.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这正是我的意志,只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
D.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都依山势修筑堡寨,如棋子、星星一样错落分布。)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兴良,收到显着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参考答案
1.C(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A(报功,酬报有功的人)
3.C(“但未得其所耳”,意思是“只是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
4.D(“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参考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进、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能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