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唐诗三百首全部诗和张九龄古诗《感遇·其二》赏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唐诗三百首全部诗和张九龄古诗《感遇·其二》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三百首全部诗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返回目录

张九龄古诗《感遇·其二》赏析

《感遇·其二》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下面是我分享的张九龄古诗《感遇·其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其二》

作者: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丹:金红色。“橘”同“桔”。)

经冬犹绿林。(犹:还,表赞叹)

岂伊地气暖,(岂:难道。伊:因为。地气:气候)

自有岁寒心。(自:本身。岁寒心:耐寒之心)

可以荐嘉客,(可:可以。以:把。荐:献给。嘉:佳)

奈何阻重深!(阻:阻隔。重chong深:指层层阻隔)

运命唯所遇,(所遇的就是这坏命运啊。表人生无奈)

循环不可寻。(循环:不可改变的规律。寻:思考)

徒言树桃李,(桃树李树:代表庸才或小人)

此木岂无阴?(木:树。阴:荫凉,代用处)

【注解】: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平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点评】: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下面六句,是叙事,也是抒情。五、六两句是说:这些甜美的丹橘本可以送到远方呈献给尊贵的客人,无奈关山重叠,通道受阻。言下之意,他本可以将贤者推荐给朝廷,可惜道路被阻塞。这两句妙喻天成,不露痕迹。诗人借用眼前的景物,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封建社会一个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遭贬的情况下,仍然不甘沉沦,依旧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可贵品质。七、八两句是诗人从感慨中得出的判断:命运的好坏,只是因为遭遇的不同;而这又如同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难以捉摸。这是诗人根据自身经历所发出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紧承“运命”两句而来。诗人大声疾呼:不要只说种桃李,橘树难道不能供人乘凉吗?很清楚,诗人在为橘树鸣不平,也是在为贤者鸣不平。也就是说,贤者能人,不会不如李林甫之流。这两句是对朝廷听信谗言、邪正不辨、严厉斥责,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人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因此这两句议论写得十分亲切自然,深刻有力,大大增加了诗的内涵。这里运用暗喻来抨击时弊,能发人深思,给人以很大的启迪。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返回目录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感遇》——此心依旧,人间值得(1)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感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此心依旧,人间值得。(1)
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山野幽兰在这春日里长势喜人,翠叶披洒,这秋天里的桂花像那皎洁清浅的月光,越发的高洁,清雅。如此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不过是适时而出,顺势而为而已,一切都那么自然,不早不晚,正当逢时。可曾想林间休憩的隐者,在清风无意间,芬芳扑面,喜从心来。这草木的花开香陨,都依着这天性肆意着,不曾奢求观者的欣赏将其折走,香起则沐,香消则隐,如此而已。
幽兰喜居深山空谷,爱之不常见,这花中的君子,于林间独自成长,自风中暗送清香,不求人间铅华,世人追捧,只独秀于前世选定的这半尺天地。孤芳未必无人赏,风来自会有人识。这皎洁本是属于月光的,是那遥远而美丽的月光赋予的,而此时,它是属于这秋日的桂花,在这应该绽放的时节里,不卑不亢,不遗余力,尽情舞动着这清雅的倩影,犹记得那年桂花酿成的酒,醉了韶华,迷了人间。
朝阳属于清晨,晚霞附于黄昏。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春生夏长,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春起兰生,花香自溢,秋来桂飘,气自横生,这最好的时节,应该展现这最美的一面。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这最好的年华里,未曾遇见最好的自己。
林间小径,走走停停,遛花戏水,随意使然。累了,便停下来歇歇,席地而坐,随意倚靠着身旁无名之树,本也是无意。忽然微风浮动,隐隐暗香飘来,丝丝缕缕沁入心脾,愉悦之感浸染全身,亦是偶然而至的欢愉。或许便当坦然些吧,无心插下的柳,也许会还你一片意想不到的春天。
草木虽无情,却自有其本心,一花一草,枯荣只待时至。不会因为你的不喜就放弃成长,放弃芬芳,也不会为了搏路人青睐而谄媚绽放,尽情阿谀,一切本有定数,从不乱惹尘埃。花开堪折直须折,也许在你,留住这稍纵即逝的美,不曾想,花开花谢才是完整的轮回,虽是花,也需要完美的人生。
人世浮华,熙熙攘攘,这匆匆忙忙间,不过图这碎银几两,可有二三路人,于人群中逆行,纵然人间苦短,毅然向远方不断求索。人生起伏,处逆境心怀高远,不失志趣,于顺境情随意往,不失本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此心依旧,人间值得。

返回目录

张九龄 作过哪些诗的

这两首最经典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②相悦。
草木有本心③,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②坐:因而。
③本心:天性。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①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③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岂伊:岂唯。
②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③荐:进献。
【简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返回目录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为什么选择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此诗作于玄宗执政后期,此时的大唐颓势顿显,正在下坡路上大踏步的前进着,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盛唐就此湮没在历史车轮的滚滚尘土中了!作为有良知的当朝宰相,必然忧国忧民,直言进谏。自然引起沉迷于声色犬马不能自拔的玄宗的龙颜大怒,由此被贬。遭贬后有感而发《感遇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由于张九龄是一代名相而入选为第一首的说法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其深层的原因是,此诗为整个唐诗奠定了一个基调,不论是初唐的方兴未艾,盛唐的泱泱大国,还是晚唐的颓废衰败,人都要活的洒脱,对的起自己的本心!唯有此,才能自尔为佳节!后续的所有诗篇,或洒脱,或苦闷,或悲叹,或忧愁,或叙事,或感悟,无不是发自真心,也就成就了首首经典力作!
写诗这般,做人亦如此!葳蕤兰叶让我陶醉,皎洁秋桂让我迷恋,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创作,散发出内心的最深处的感触,这样的文字才有感染力,赋予文字真正的力量!这样就足够了,何必徒添追寻“美人折”的苦恼呢?

返回目录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的诗

只有一首
全诗如下:《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返回目录

何须望月抵相思出自哪里

无题雪记

空有相思霜似雪,奈何真心空对月。红尘相见遇风霜,造化弄人心已凉。一片痴情无所寄,唯有光阴化忧伤。山无愁因雪白头,水无忧因风起皱。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此时若是君在侧,何须淋雪做白头。

我本无心恋红尘,奈何伊人落人间。此生愿做一束光,随你飘落走四方。《无题雪》取材自陈渠珍回忆录《艽野尘梦》中的爱情故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走月亮》,是作者吴然离开家乡十多年后,对童年的再端详和回味后,唤起的童心,将童年艺术化之后的写作,题名取自于沈复《浮生六记》所记的“走月亮”。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载:“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走月亮是江浙一带的风俗,即“吴俗”,年轻妇女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成群结队”,以祈求美好,是一民俗风情。
中国人对月亮,古往今来,都有着独特的情怀,唐诗《月下独酌》《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春江花月夜》……,更是给月亮增加了几分诗情画意。
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望月怀古》,成为了唐朝写月的名篇。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一句写“望月”、“怀古”,第二句写出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第三句写彻夜难眠的情景,最后一句进一步写了对远方的深情。全诗细腻,感人。
在古时候,做一名匡扶社稷的万人敬仰的治世能臣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毕生理想,儒家的宗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这个理想,然而,张九龄做到了,他被誉为是“诗人里官最高,高官里最会写诗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称之为一句压全唐之作,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古》。《唐诗三百首》的首诗便是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可见他的地位不一般。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