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品析古诗《不见》杜甫从修辞手法和古诗《不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品析古诗《不见》杜甫从修辞手法角度

本诗写于杜甫初居成都之时,时值李白被流放到夜郎而获释,诗人得此消息,悲喜交加,便做此诗.首联中“不见李生久”无一奇字,平白浅显得如村巷俚语,却饱蕴深情,奠定了下文明白晓畅却蕴情至深的笔调.“不见”亦是诗歌题目,与“久”搭配,如飞白直呼,充分表现了诗人与李白分别日久后的情不能已.“佯狂”是古代不得志儒生的行为特征之一.儒生接受的教育决定了他们入世的人生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而世事纷扰,仕途险恶,许多人的人生目标难以实现,却又不想丧失儒家“修身、齐家”的处事标准,不想与尔虞我诈的现实媾和,便常抱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观念,高蹈而去,洒脱不羁,甚至说佯狂似癫.如此,出世的行为与入世的愿望在他们的内心纠结不清,人生又如何能轻松快活.作为同样不得志的杜甫双怎能不理解好友李白深深的抑郁与浓浓的哀伤呢?所以说,“真可哀”三字写的又何止是李白一人的生活和心态呀?分明是写出了诗人与所有失意文人的生存状态. 颔联中的“皆”与“独”字要仔细体会,李白才高学富,为人狂放,本就招人嫉恨,又因永王李璘一案招致祸端,“世人”便对他一片喊杀之声,而诗人虽与他分手多年(15年之久),却仍坚信好友的气节与人品,道出“我意独怜才”,这在人人明哲保身的世俗社会是何等的难能可贵,只此一言,便可让诗人担负不小的风险,如此,一可见李杜二人友情之醇深,二可见杜甫的耿介、真爽的气节.此二句足以让我们为他们真挚、纯朴的友情喝彩! 颈联上句写李白的奇才.李白少有才名,“八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杜甫也曾赞其“李白斗酒诗百篇”.其才思之敏捷使多数人只能望其项背.“千首”并非确指,即言其多,下句的“一杯”也非确指,即言其少.李白的酒量与才气一样大,“但使主人能醉客,不问何处是他乡”“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足见其好酒,但身世飘零,连酒也不能尽情而饮了.其才之高、其生之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生不幸,酒可浇愁,可酒也偏不易得,李白的遭遇又怎是一声叹息可了得? “匡山”是李白曾经居住读书的场所,从上文要以看出诗人是极其理解、同情李白的不平遭遇的,“惺惺相惜”让诗人道出对好友的期待:头已白,莫如归来.既可以与友相聚,又可寄情山水,读书论文.笔者每读至此,心中便情感激荡,一为诗人对李白的衷心祝福,二为李杜人的至情.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沉郁顿挫,雅丽精工,而本诗却一反常态,用字平白,甚至有些俗,却字字含情,令人心动.能如此,便要有出奇的才气,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二者有机结合,就酿出了一坛入口平淡,却回味无穷的诗中美酒.

返回目录

古诗《不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思想感情: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外,宋代词人沈蔚还有3首词也叫《不见》,但是不算出名,很少涉及,就不分析了

返回目录

杜甫的《不见》诗歌大意不需要赏析,只要翻译

不见 作者:杜甫 不见李生久1,佯狂2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3,吾意独怜才4。 敏捷诗千首5,飘零酒一杯6。 匡山读书处7,头白好归来8。翻译我不见李白已经很久了,我是多么渴望见到你。你故作癫狂,豪放不羁,却不容于世俗是多么可悲,唯独我理解和怜惜你的才情。你才思敏捷,却只能借酒浇愁,飘零一生,如此诗酒飘零的人生是多么不幸。多么希望你可以回到故乡,那样我们俩人或许还可以再见一场。以下参考: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说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6.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7.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8.头白: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这是今存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在成都。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当涂县了。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天宝四载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时作《赠李白》诗中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语;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参读。"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偏爱和相知。《读杜心解》云:"’不见’、’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着李说,余俱就自心上写出不见之哀,笔笔凌空。" 知音难觅,千古共嗟。故韩文公愈《别知赋》云:“惟知音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甫之于白,允为知音,痛其遭际,怜其才具,且形之于诗,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饰,不用事典,只是平平道来,以其从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诗。即所谓情之所至,诗亦至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为太白传神写照,其才具遭际亦尽于此联中。太白倘能一读知交此诗,亦足慰平生矣。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附:李、杜交谊乃诗史之佳话。今存杜甫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有十首:《赠李白》前后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首,《冬日有怀李白》一首,《春日忆李白》一首,《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首,《不见》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首,《饮中八仙歌》一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一首,《昔游》一首,《遣怀》一首。李白寄赠杜甫诗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

返回目录

杜甫的《不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返回目录

不见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及译文:

译文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文思教捷下笔成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⑴“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⑵佯(yá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⑶“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⑷怜才:爱才。 ⑸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⑹“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赏析: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紧接着第二句,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返回目录

杜甫的《不见》所表达的情感

  1. 《不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直抒胸臆,不假藻饰,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抒发了自己和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慨,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

  2.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1,佯狂2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3,吾意独怜才4。

    敏捷诗千首5,飘零酒一杯6。

    匡山读书处7,头白好归来8。

    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说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6.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7.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8.头白: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3.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

    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此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返回目录

杜甫 不见

《不见》

作者:杜甫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

1、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2、佯(yng)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句:李白此时已经61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 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 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 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 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着,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杜甫 佳人

《佳人》

作者: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杜甫 野老

《野老》

作者:杜甫

原文: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琴台:四川名胜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了。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杜甫有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大概就指这些贾客船。正是这些万里船,扰乱了他平静的心境,令他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禁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飘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其次,也是诗人在发问: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力的机会?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原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诗的前四句所写之景,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这就是说,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自我好像融入客观世界,这时写出的意境即是无我之境。这首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闲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后,仍未脱离写景,但这时又进入了有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里的景物,无论是云彩还是城阙,是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诗人哀伤的感情色彩。两种境界,互相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诗的上半部展现出那幅江村图时,诗人似乎是忘情于自然了,到了下面,才表现出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他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的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水面下奔涌着的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杜甫 南征

《南征》

作者:杜甫

原文: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 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 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赏析: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在诗坛的光辉成就生前并未得到重视,这怎能不使诗人发出未见有知音的感慨呢?这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此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诗人正于此不协调处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整首诗悲凉凄楚,反映了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读之令人怆然而涕下。

返回目录

杜甫《不见》的解释与赏析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返回目录

杜甫的【不见】一诗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是哪一句

杜甫的【不见】一诗诗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是哪一句?(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见 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1.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_______ , ___________ 。(2分)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www.91zhongkao.com思想感情。(2 分)_______7.(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1分)(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3分,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