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什么内容和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怎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什么内容和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怎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 2、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3、虢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 4、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呢
- 5、历史上竟然有四个虢国,他们有何不同,分别来自哪里
- 6、春秋时期,虢国,虞国在哪
- 7、唐朝时期的虢国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级别诸侯国
- 8、虢国起源发展文化传承
- 9、虢国是现在的哪里
- 10、虢国的介绍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什么内容
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以看到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中年的从监,乘坐着一匹浅黄色的骏马,他头戴乌纱冠,穿着虾青色的窄袖侧领衫,袖口还有描金的鸾凤团花。
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这位少女穿着胭脂红色的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有一个乘着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
疏朗的3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5骑,其中的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的姐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坐着浅黄雄健的骅骝。
在整幅图中,虢国夫人是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
在虢国夫人的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就是韩国夫人,她的装束和虢国夫人一样,只不过衣裙的颜色和虢国夫人有所不同。画中的韩国夫人侧向虢国夫人,似乎在向虢国夫人诉说着什么。
在虢国夫人的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3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神情显得很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桥,态度十分安详。
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也相仿佛。
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唐张萱画《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宫女的簇拥下,外出游春的情景。虢国夫人系杨家姐妹中的老三,秦国夫人系老八,时人称之为八姨。杨家几姐妹深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以貌美和奢侈倾动朝野。苏轼诗云:“佳人自控玉花骢,翩若惊燕蹋飞龙。金鞭净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一笑潘丽华,不知门外韩禽虎。”引日唐书•后妃传》记载,杨贵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宫掖,势倾天下。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官。杨国忠姐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焕发。沿途遗首饰,掉鞋履,香气浮动,其奢侈豪华令百姓目呆。
《虢国夫人游春图》,如实记录了杨家姐妹的游春生活。画面按横T形展开,共画九人八马,最前面是骑马女官领道,女官着男装,骑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穿虾青色窄袖圆领衫,袖口饰描金鸾凤团花。宫女着男装是当时的一种时髦。其后错开行进二宫女,稍前者着女装,稍后者着男装。着女装者为妙龄少女,骑菊花青马,头梳长发髻,身穿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白花锦裙。着男装女官乘黑色骏马,穿浅白色圆领窄袖衫,在黑马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画面中间并行二骑,为画面中心,骑马者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二人均乘浅黄色骏马。画面近处手持缰、头梳“堕马髻”、双目前视者为虢国夫人,身穿浅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在描金团花胭脂色大裙下,微露绣鞋,脚尖轻点在金镫上。丰润的面庞,悠闲自若的神情,流露出大家闺秀的气质。稍远即虢国夫人身右并骑者为秦国夫人,作正面,亦头梳“堕马髻”,似与虢国夫人交谈。衣服颜色与虢国夫人不同,穿紫衣淡绿色裙。画面最后并列三骑,居中的保姆,一手执缰,一手护住怀中的幼女,神情显得矜持,眉间流露出小心谨慎的表情。保姆左边的骑马侍从着男装,穿紫色衣,骑枣红色马。整个构图前疏后密,前松后紧,增强了画面前进的韵律感。形象刻画严谨认真,表情细致,色彩搭配既符合礼制,又丰富和谐,衣纹线条遒劲有力。全画不画背景,通过人物服饰和表情,使观众联想起春天的美景,表现游春的主题。
虢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虢国,中国西周的重要诸侯封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其国君均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
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陕西宝鸡附近,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后裔不见记载)地跨黄河两岸,称为南虢(有别于虢仲后裔虢序夏阳之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奔东周京师洛邑,部分贵族、士兵和平民被强行迁至今山西汾阳,前541年置瓜衍县,南虢后裔世居之。
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虢仲后裔虢序被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号北虢,因实力单薄而依附于南虢(今人所谓“南北虢实为一虢”即源于此)。前658年,亡于晋,以郭为氏,郭偃即虢序后裔,仕晋献公、文公。其后裔被安置在晋国都城,晋国末辗转来到晋阳以北,秦汉以来形成太原望族。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呢
虢国是一个随着周朝强盛而强盛,衰败而衰败的诸侯国。
周天子虽然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可是想要控制庞大的800诸侯却是很困难;很多商朝的后裔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所以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中有大部分为姬性诸侯,但是其中也有皇帝的后裔,尧舜的后裔和商朝的后裔。
武王分封天下。根据功劳和亲疏关系不同分封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后来的春秋霸主齐国,晋国都是侯爵;楚国只是子爵。周朝建国初只有三公爵“虞国(姬性),虢国(姬性),宋国(商之后)”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卫国功劳很大,提升爵位为公爵。
细读春秋,我们发现这个统领周王室强大军队的虢国其实前前后后有四个之多。一,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与虢仲)分别被分封到镐京旁边和洛邑旁边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这时候的虢国是最为强大的;是对付东夷保卫周王室的屏障。
虢叔率领周王室的精锐部队保卫镐京。
虢仲率领原来商朝的八师(后来成了周朝的军队)保卫洛邑。
所以从西虢到东虢都成为周王室的直属管辖区,并辐射周边诸侯统治天下。
二,周厉王,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进攻镐京,周王室开始衰败。这时的西虢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问题,站在了周平王的对立面(扶持周携王)后来周平王去洛邑的时候好像就没有了西虢。
现在地图上有400公里????????????
三,西虢在周宣王初年东迁三门峡,在黄河南面(史称南虢)南虢深受周天子器重,并且能征善战有回光仿照的嫌疑(后来的北虢也依附于南虢),南虢参与了后世许多重要事件;最终被晋国。
假道伐虢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其中还带出了“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是晋献公将宝马和美玉送给虞国国君,借虞国的道灭了虢国;当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唇齿相依,一旦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虞国老大不听,所以宫之奇只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曹国。四,东虢在洛邑旁边,原来是为了保卫洛邑的。后来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洛邑边上得到大片封地建立了新郑,新郑在发展过程中灭了东虢。东虢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分封夏阳建立北虢(黄河以北)与南虢隔河相望,一直依附于南虢。最后南北虢都被晋国所灭。
可以说虢国的兴衰一直跟随着周王室的发展。周天子分封天下,王室强盛之时虢国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统领天下兵马捍卫王室。周朝衰败,无论是东南西北虢国都无力挽救周王室与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进步,朝代的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改变。虢国的辉煌,周朝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今日的人们请不要纠结眼前的得失,人生在世就是如此;有如强大的朝代都无法躲避更迭的命运。努力的让自己及家人幸福的活过这些年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
历史上竟然有四个虢国,他们有何不同,分别来自哪里
这四个虢国分别是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其中西虢距离镐京比较近,东虢距离洛邑比较近,北虢距离洛邑附近的夏阳城比较近,南虢距离三门峡比较近。所以这也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4个诸侯国。然而它们虽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时代背景都不相同。最先有的当然是西虢和东虢,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又在这两个国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南虢和北虢。所以才会出现了4个虢国。
当时东虢和西虢这两个国家的实力是最为强大的。并且一度成为了当时西周最为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后来东虢被郑国所灭。在后来的多次征战中东虢这个诸侯国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个诸侯国的军队实力非常的强劲,也让整个西周王朝非常的看重。所以当时东虢这个诸侯国的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并且一度上升到了战略性的层面。
当时的国国也出现了非常混乱的局面。并且当时西虢和周平王之间发生了非常大的矛盾以及冲突。才会导致最后西虢被秦人所消灭。然后西虢剩余的人将自己的封地迁到了洛邑附近的夏阳城。并且由此建立了北虢。所以这也是北虢的由来,不过北虢由于受制于晋国的原因,始终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存在。所以最后也导致了北虢的灭亡。
当然还有一个分支就迁徙到了三门峡附近,并且建立了后来的南虢。然而这个诸侯国它的军事力量更为强大。并且一度恢复到了以前的实力。然后后来由于晋国非常的强大,所以也导致了南虢的灭亡。从此这4个诸侯国也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春秋时期,虢国,虞国在哪
春秋时期,虢国在在今三门峡市区、陕县一带;虞国,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左传·僖公二年》)
唐朝时期的虢国在什么地方,是什么级别诸侯国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虢国”。
虢国夫人
虢国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国家。历史上有过: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这是古文献记录中出现过的名称。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之下,班固作注:“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
陕:故城在今河南陕县,黄河南岸。大阳:故城在今山西平陆西,黄河北岸。荥阳: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雍州: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南。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地记录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水经》,北魏郦道元为其作注为《水经注》。在“河水注”中提到,“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为南虢。
《史记*秦公本纪》记载“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此处提到了又一个虢国:“小虢”。
以上所提到的五个虢国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邦国。自东汉以来,关于五个虢国的分封、地望、迁徒及相关问题争论激烈。因为年代久远,几个虢国的本来面目及迁徒状况都已模糊不清。
一,初封虢国
西周初年有两个虢国。周初分封的目的重要的是“亲戚”,以血亲为贵,这是周初的政治风俗。这些姬姓封国中有文王之子封国十六个,武王及周公之子封国十个。大(太)王之子大(太)伯、仲庸建立的吴国、虞国。还有文王庶子召公奭建立的燕国。文王的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国也在其中。文献屡屡记录周王朝开国的文王和虢仲、虢叔这两个弟弟的亲密友善关系,也侧面证明了周初分封的东虢国和西虢国的重要地位。
二,虢叔持势
《国语*郑语》“虢叔持势。”
洛水河畔
东虢国的地理位置,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得很清楚: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也就是在济水之西,洛水之东,黄河之南,颍河之北,有十个子男之国,东虢国就在这其中,并且是这其中的大国。
三,雍州西虢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班固自注:“西虢在雍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虢县,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后秦武公灭为县。”《括地志》云“虢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
虢季子白盘
清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在陕西宝鸡县虢司川出土。
虢仲鬲在岐山京当乡出土。
1974年,午师鼎、师承钟等在扶风县张家村出土。
1975年公臣簋等在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以上出土实物证明,西虢故地在今陕西宝鸡、岐山、扶风、凤翔(雍州)诸县一代。
西虢,在西周金文中称为“奠虢”、“城虢”,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铭文即用此称呼。
四,虢国东迁
提到虢国东迁,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虢石父。
西周亡国之君姬宫湦即位后,虢石父为王室卿士。同时虢石父还是西虢的国君。从王室卿士的身份来说,虢石父早已不是他先祖宣公虢季子白那样忠心耿耿的有功之臣。甚至可以说,虢石父是个佞臣。就在他执政期间,帮着幽王废元后立内妾,逐太子立庶子。不能说西周最后是灭于虢石父之手,但至少虢石父没有起好作用,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烽火戏诸侯
正是因为虢石父废申后而立褒姒,导致申国、缯国联合犬戎反叛才使西周灭国,而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几乎分裂。《国语*郑语》评价虢石父“谗谄巧从人之也。”《史记*周本纪》评价“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作为西虢的国君,在周幽王执政期间,虢石父灭了自己的心腹大患焦国。焦国也是周初时分封的邦国,姜姓的焦国是神农氏后裔,也是三门峡地区历史上最古老的邦国。虢石父灭焦国之后掌握了关中至中原的东西交通要道,不但国力强盛而且西虢的重心也逐渐东移,最后迁都于上阳。西虢国迁移于此,历史上称为南虢国。
五,千古之谜
关于南虢和北虢,历来疑点重重。
作为后人来看,基本可以确定以下事实:文王的弟弟虢叔初封扶风郡雍县,后来迁至黄河之南的上阳,也就是说西虢东迁而成为后来的南虢。周厉王时的卿士虢公长父是南虢的始封君。《水经注》记载,虢仲之所都为南虢。这个虢公长父就是此处提到的这个“虢仲”。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已经发现了虢仲大墓作为实证。
北虢南虢
北虢是一个很大的谜团,众说纷纭。什么时候受封的,始封君是谁,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汉书*地理志*弘农郡》说到陕县,说“北虢在大阳”。大阳,大河之阳,即黄河之北,故城在山西平陆县东北。《左传*僖公二年》记载:“虞师、晋师灭下阳。”杜预作注:“下阳,虢邑也。”孔颖达作疏引马融曰“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
北虢南虢
另一种说法:东虢故城荥阳,西虢在雍地。而北虢故城下阳即山西平陆东南在三门峡附近,或可是荥阳东虢分支,乃文王弟虢仲之后。
另有说,北虢是文王之孙虢城公之子班“迁遣”去的分支。
六,小虢之论
西虢在西周末年东迁,后来春秋初年,西虢的故地仍然还有一个“虢国”,史称“小虢”。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明确记录春秋初年,秦武公施行郡县制时灭掉了“小虢”这个邦国。也就是说,小虢被灭,其土地分于杜与郑。杜,杜阳县。
《后汉书*郡国志*右扶风》有杜阳县。南北朝时刘昭补注:《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此地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郑”即“郑宫”,在今陕西凤翔县北。据上推测,小虢属地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及凤翔县北部,仍在西虢故土之内。此小虢是文王弟虢叔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年东迁后,留下的一支仍居于原地,到春秋中叶被秦武公灭掉,故土成为秦国郡县。
虢国起源发展文化传承
一、虢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
虢国,是西周、春秋时期一个特殊邦国。它始封于陕西宝鸡,周厉王、周宣王之际东迁三门峡。虢国,始终处于王畿之内,与周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孕育了令世人景仰赞叹的历史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虢国所形成的虢文化,也是独具特质的中华民族地域文化。它充分展现了虢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揭示了虢国人世代相传的智慧和蕴涵其中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虢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文化价值
史载,虢国历史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延续了三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虢国国君世代为周天子的卿士。他们曾替周天子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虢国的历史已经远去,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虢国文化,值得称颂的人文素质,崇尚武勇的社会风尚,恪守昭穆之制的公墓制度,雄浑的青铜文化,隆鸣骤驰的车马文化,温润晶莹的玉文化,以及处于领先地位的人工冶铁技术等共同筑建起一座中华民族巍峨的文化丰碑。重视虢国文化,研究虢国文化,挖掘虢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无疑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剖和继承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揭示,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工作;是挖掘虢国文化资源优势、兴办文化产业,打造虢国文化品牌、振兴区域文化经济和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发利用虢国文化资源,从爱家乡、爱故土入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总之,研究开发虢国文化资源,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历史价值
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从西周初年受封到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虢国的历史,是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方面。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虢国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一是辅佐天子执政,维护奴隶制度,抵御外敌侵扰,平定国内叛乱,对西周政权稳固、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虢国的许多国君及高级贵族一直在周王朝作官,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其地位显赫,名垂史册,不仅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宗法地位,更在于后天卓越的政绩。《左传•僖公元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与盟府。”《国语•晋语》曰:“文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因此,虢国的开国君主虢仲、虢叔在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西周奴隶制的发展、宗法制度的确立、井田制的建立、礼乐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是虢国是一个崇尚武勇的诸侯国,因此军事活动是虢国史册上引人注目的一页。有时奉王之命率虢师出征,有时统领周王室的军队西六师。周成王时,虢城公参与东征,战绩显赫。周夷王时“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以上只是史书记载的反映虢国军事战争的冰山一角,却反映了虢国人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因而,虢国才能长久担负着为周王朝南征北伐的重任,才能成为维护周王朝的有力的支柱。
虢国是现在的哪里
虢国前后有五个虢国,由于位置不同,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东虢在今河南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附近,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三十五里。
虢国,中国西周的重要诸侯封国,前后有四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别被加以东西南北相区别,其国君均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虢仲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
虢国,是中国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虢国,因位置不同,为加以分别,故加上东西南北相区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封于制邑,建立东虢国。虢叔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国。
西虢国,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西虢东迁河南三门峡一带立国,史称南虢国,定都上阳。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之计,灭亡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携贵族逃往东周京师洛邑,晋军回师途中顺便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
虢国的介绍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