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明史列传第一白一有关徐阶和明史列传 47章译文 谁能找到 谢谢 急,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史列传第一白一有关徐阶和明史列传 47章译文 谁能找到 谢谢 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明史列传第一白一有关徐阶

徐阶--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松江人。
《明朝那些事》上面有很详细的介绍。都是白话文,不会如明史那样难懂。

明史白话文阅读

返回目录

明史列传 47章译文 谁能找到 谢谢 急用

原文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人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此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①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②。儒惭而去。中官过者③,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④”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邢部主事。当时狱囚病死较多,杨继宗按时为他们提供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辩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了。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处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由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带着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了。
成化初年,由于王翱的推荐,被提拔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带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冷落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直严肃,无人敢冒犯他。然而,他时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并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去读书的,罚他们的父兄。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竞相于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老人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为治之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劝惩官吏,那些挨家挨户稽查考核的事,本该地方官府去做,不是御史的本份职事。”孔儒无法与之相难,但心中深为忌恨。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惭愧而去。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菱角、芡实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官文去取府库的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凭证。”太监们吓得咋舌头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入觐,太监汪直想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破格升迁杨继宗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任职,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返回目录

《明史,姚广孝传》的白话文翻译

《明史,姚广孝传》翻译:

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生的儿子。十四岁时,剃度为僧,取名道衍,在道士度应真手下学习,学到了阴阳术数等方面的学问。

他曾经游览嵩山寺,相师袁珙看见他说:“这是哪里的奇异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状如病虎,性情一定喜好杀戮。”道衍很高兴。

高皇后死后,太祖选高僧侍奉诸王,为他们诵经求福。宗泐当时为左善世,推荐了道衍。燕王朱棣与他很合得来,请他跟随自己。于是道衍来到北平,主持庆寿寺。

太祖死后,建文帝即位,依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诸王相继获罪。道衍秘密劝成祖起兵反叛。成祖说:“民心向他,怎么办呢?”道衍说“我只知道天道,何必要谈民心呢。”成祖反叛意念更加坚决,暗地里选择将校,召集士兵,收集有才能的人士。

《明史,姚广孝传》原文: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

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

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

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

此文出自清朝·张廷玉《明史·姚广孝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

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开始担任《亲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入值南书房。康熙帝召他至畅春园,询问其父张英致仕居家近况。

命他赋诗,张廷玉作七言律诗二首,颇得康熙帝称许。当日奉旨侍值南书房,特旨带数珠,著四品官服色。“辰(早七时)入戌(晚九时)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

圣祖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张廷玉身居内廷,承袭父业,“久持讲握,简任机密”。

返回目录

白话 明季北略第二十一卷 刘理顺 这部分翻译

《明史·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四·刘理顺传》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刘理顺,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十赴会试,至崇祯七年始中式。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

十二年春,畿辅告警,疏陈作士气、矜穷民、简良吏、定师期、信赏罚、招胁从六事。历南京司业、左中允、右谕德,入侍经筵兼东宫讲官。

杨嗣昌夺情入阁,理顺昌言于朝,嗣昌夺其讲官。开封垂陷,理顺建议河北设重臣,练敢死士为后图,疏格不行。

嗣昌、薛国观、周延儒迭用事,理顺一无所附丽。出温体仁门,言论不少徇。

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

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妻万、妾李请先死。

既绝,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仆四人皆从死。群盗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

后赠詹事,谥文正。本朝赐谥文烈。

翻译:
刘理顺,字复礼,是杞县人。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十年参加会试,直到崇祯七年才考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选为第一,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到了一位饱学之士。”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

崇祯十二年春,京城告急,上疏陈述振作士气、抚恤穷苦百姓、选拔良吏、确定出师的日期、诚信赏罚制度、招服受胁迫跟从叛军等六件事。历任南京司业、左中允、右谕德,进用为侍经筵兼东宫讲官。

杨嗣昌迫夺服丧之情入阁理政,刘理顺在朝中倡言,杨嗣昌罢免了他经筵讲官和东宫讲官的职务。开封将要沦陷,刘理顺建议河北安排重臣把守,训练敢死士作为以后图谋之策,他的奏疏被搁置没有施行。

杨嗣昌、薛国观、周延儒相继执政,刘理顺丝毫不依附他们。他出于温体仁门下,(但是)言论没有少许徇私。

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到朝房对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连连答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

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他的妻子万氏、侍妾李氏请求先死。

她俩气绝身亡以后,刘理顺写了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享年63岁。

四位仆人都跟他就义。群盗大多是中州人,进入吊唁说:“这是我乡里杞县的刘状元,在乡里德行醇厚,怎么就这么死了呢?”围在一起下拜嚎哭一阵然后离去。

后赠官詹事,谥号文正。大清朝赐谥号文烈。

扩展资料: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简介以及编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返回目录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白话释义: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

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

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近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

太祖采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

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

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

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

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此文出自清朝赵继鼎所编写的《明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四月癸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

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主要是当时政治上不稳定的原因。《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年5月26日)。

据清朝顺治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纂修、收掌、誊录官。

此时正值清兵入关之初,清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

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馆修史的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虽然到五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廷灭亡,五月二十八日清廷宣布“平定江南捷音”。

但是实际上清军在江南遭到了军民的坚决抵抗,尤其是清廷公布“剃发令”后,更激起江南百姓的抵制。其中著名的战斗有阎应元领导的江阴保卫战,固守孤城达两月之久。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明臣黄道周、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与此同时,张国维、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鲁王监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也与明总督何腾蛟结合抗清。

到顺治三年,明臣苏观生等奉朱聿鐭在广州建立了绍武政权,丁魁楚、瞿式耜等又拥立桂王朱由榔建立了永历政权。顺治六年,张献忠农民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与南明永历政权结合,成为抗清主力之一。

返回目录

明史 汤显祖传 文言文翻译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
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不需要全文翻译吧,列出些陌生的字,去查古汉语字典,基本就没大问题了.)
比如:少善属(zhǔ,连缀,接连)文
太长了,默默爬走...

返回目录

《明史 常遇春列传》

翻译是在一个译文网站转的,叫白话史,地址就是换成拼音加个com就可以了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
容貌奇特雄伟,果敢有力,无人能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
开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察觉刘聚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在和阳归J顷太祖。
还没到时,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镗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
”惊醒,而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
当时是至正十五年四月。
不久,自己请求作前锋。
太祖说:“你不过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你呢。
”常遇春坚决请求。
太祖说:“等渡过长江,再事奉我也不晚。
”等到军队逼近牛渚矶时,元军在石矶上列阵,船距离岸边还有三丈多,没有谁能登上岸。
常遇春驾小船飞快地到来,太祖指挥他向前。
常遇春答应一声,持戈奋力直冲向前。
敌人抓住他的戈,他乘势跃起跳上了岸,大喊着跳跃扫荡,元军纷纷溃败。
众将趁机而上,于是拔取采石,进军攻取太平。
拜授为总管府先锋,进升总管都督。
当时将领士卒的妻子儿女和军用物资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又用水军袭击占据了采石,运输通道受阻。
太祖亲自率军攻打蛮子海牙,派常遇春布置很多迷惑敌人的部队以分散敌人的兵力。
战斗开始后,常遇春驾着轻快的小船,将蛮子海牙的船队冲为两半。
左右出击,大败敌军‘,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船只。
长江水路又畅通了。
不久受命守卫溧阳,随从进攻集庆,战功最大。
跟从元帅徐达夺取镇江,又造军攻取常州。
昊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往援救,攻破敌围解救了徐达,擒获了敌军将领,进升为统军大元帅。
攻克了常州,升迁为中翼大元帅。
随从徐达进攻宁国,被流矢射中,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战斗,攻克宁国。
另攻取马驼沙,率水军攻打池州,攻下了它,进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随从攻取了婺州,转任同愈枢密院事,守卫婺州。
又调动军队包围衢州,用奇兵突入城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军的作战器械,猛烈进攻敌军,于是攻下了它,俘获士卒一万人,进升愈枢密院事。
进攻杭州,失利,被召回应天。
随从徐逵拔取了赵普胜的水寨,随从守卫池州,在九华山下大败漠军,这些都记载在《徐达传》中。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以五股军队设置埋伏,大败陈友谅,于是收复太平,战功第一。
太祖追赶陈友谅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执行法令严明,军民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犯,进升行省参知政事。
随从攻取安庆。
汉军在长江上巡游,常遇春攻击他们,都掉头逃走,乘胜夺取了江州。
回来守卫龙湾,支持长兴,俘虏斩杀昊军五千多人,他们的将领李伯升突围逃跑。
命令给安庆城墙砌砖加固。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
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
事情被发觉,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
”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由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池州流帅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战败并杀了他。
跟随支援安丰。
等赶到时,吕珍已攻陷了此城,杀了刘福通,听说大军到了,派强大兵力拒守。
太祖左军右军都战败了,常遇春纵横突击敌阵,三战三破敌阵,俘获的士卒马匹无法计算—。
于是随从徐达包围庐州。
城将攻下时,陈友谅包围了洪都,于是被召回。
会集部队讨伐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相遇。
汉军的船大,乘着上流水势,锋芒十分锐利。
常遇春带领诸将奋战,喊声震动天地,个个以一当百。
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直冲太祖的船,太祖的船在浅滩搁浅,陷于险境。
常遇春射中张定边,太祖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又被在浅滩搁住。
有破船顺流而下,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才得以解脱。
转战了三天,放火烧掉了漠军的船只,湖水都被染红了,陈友谅不敢再战。
诸将认为汉军还很强大,想放他们逃走,只有常遇春一人没说话。
等到出鄱阳湖到了湖口,众将想放船东下,太祖命令把守住上游。
常遇春就溯长江而上,众将随从着他。
陈友谅穷途窘迫,以一百艘船突围。
众将拦击他们,汉军于是大败,陈友谅战死。
军队回来后,论功最大,赏赐的钱财丝帛土地十分丰厚。
随从太祖包围武昌,后来太祖回到应天,留下常遇春指挥军队围困武昌。
第二年,太祖即位称昊王,进升常遇春焉平章政事。
太祖又来视察进攻武昌的军队。
汉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支援武昌守军。
常遇春趁他们还没有集结,突然出击擒获了他们。
城中人因此斗志丧失,陈理于是投降,常遇春完全夺取了剂州、湖州的地盘。
又随从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又单独率军进攻平定了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于是攻下吉安。
包围赣州,熊天瑞固守而未能攻下。
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
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挖深壕沟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
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
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
常遇春于是乘着军威谕告并使南雄、韶州投降,回师平定安陆、襄阳。
又随从徐达攻克泰州,打败了张士诚的援军,指挥水军驻扎在海安坝来阻遏张士诚的军队。
逭年秋天,常遇春拜授为副将军,讨伐昊。
在太湖、毗山、三里桥打败昊军,于是进逼湖州。
张士诚派军前来支持,驻扎在旧馆,出现在大军后面。
常遇春率领奇兵从大全港在东阡扎营,更在他们背后。
敌人派出精兵作战,常遇春奋力作战打败他们。
在平塱袭击张士诚的右丞徐义,烧光了他的赤龙船,又在乌镇打败了他,追击到升山,攻破他的水陆营寨,完全俘获了旧馆的军队,于是攻下湖州。
进军围困平江,驻扎在虎丘。
张士诚秘密带兵冲向常遇春营,常遇春与他们在北濠作战,打败了他们,差点俘获了张士诚。
很久以后,众将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攻破阗门进入平江,昊地平定。
晋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为鄂国公。
又拜授为副将军,和大将军徐达率军北征。
皇帝亲自告谕说:“能抵百万之众,摧毁敌军锋芒,攻陷坚固城池,没有谁能比得上副将军。
不忧虑你不能作战,只是忧虑你轻敌罢了。
身为大将,却喜好和小军校较量,这并不符合我的愿望。
”常遇春行礼道谢。
出行之后,让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随从攻下山东各郡,夺取汴梁,进攻河南。
元军五万人陈兵在洛水北面。
常遇春独自骑马冲入敌阵,敌人二十多个骑兵举矛一齐向他刺来。
常遇春一箭射死敌人的前锋,大声呼喊着冲入敌军,部下的壮士都跟着他。
敌人大败,追赶五十多里。
梁王阿鲁温投降,河南各郡县依次攻下。
在汴梁谒见皇帝,于是和大将军攻下黄河北面各郡。
作为先锋夺取德州,率领水军沿黄河推进,在河西务打败元军,攻克通州,于是进入元朝都城。
分兵攻下保定、河问、真定。
和大将军一起攻打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支援。
常遇春对徐达说:“我们的骑兵虽然已会集,可步兵还没有到达,突然与他们作战,必定伤亡很大,在夜间去袭击,可以成功。
”徐达说:“好。
”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来商议投降,就请他作内应,于是挑选精锐骑兵衔枚夜袭。
扩廓帖木儿正点着蜡烛写军务文书,仓皇失措不知逃路,光着一只脚,乘着一匹劣马,带领十八个骑兵逃往大同。
豁鼻马归降,俘获披甲士兵四万名,于是攻克太原。
常遇春追逐扩廓帖木儿直到忻州才返回。
下诏改任常遇春为左副将军,位居右副将军冯胜之上。
往北夺取了大同,转而进攻河东.攻下奉元路,与冯胜军会合,向西拔取了凤翔。
恰逢元将也速进攻通州,下诏令常遇春回来守备,使平章李文忠辅佐他,率领九万步骑兵,由北平出发,经过会州,在锦州打败敌将江文清,在全宁打败也速。
进攻大兴州时,分一千名骑兵设置八处埋伏。
守将在夜间逃跑,全部被擒获,于是攻取了开平。
元帝往北方逃去,常遇春追赶了数百里。
俘获元朝的宗王庆生和平章鼎住等将士一万人,战车一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女子宝物与此相当。
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突发重病而去世,年仅四十岁。
太祖听说了此事,大为震惊悲痛。
遗体到了龙江,亲自出面祭奠,命令礼官们议定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仪式的礼仪。
奏议呈上,采用了宋太宗为韩王趟普治丧的旧事。
皇帝批示说“可以”。
赐令葬在钟山的高平地上,赐予随葬器物九十件放在墓中。
追赠为翊运推诚宣德靖速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谧号忠武。
在太庙陪祭,在功臣庙绘画肖像,排位都在第二。
常遇春沉着勇猛果断勇敢,善于抚慰士卒,摧毁敌锋攻陷敌阵,从没有失败遇。
虽然没有学习过史书,用兵却与古人相合。
比大将军徐达年长二岁,多次随从征伐,听从约束,十分谨慎,当时的名将就称徐达、常遇春。
常遇春曾自称能率领十万部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的堂弟常荣,积累功劳作了指挥同知,随从李文忠出塞,战死在胪朐河。
常遇春有两个儿子,常茂、常升。
因为常遇春的功劳,常茂被封为郑国公,食俸禄二千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骄傲稚气不通事理。
洪武二十年,命令他随从大将军冯胜到金山征讨纳哈出。
冯胜是常茂的岳父。
常茂经常不遵从冯胜的约束,冯胜多次责备他。
常茂傲慢地回答他,冯胜更加愤怒,没有机会发作。
恰逢纳哈出请求投降,,前往右副将军蓝玉的营帐,饮酒之中,和蓝玉相互间失和,纳哈出拿过酒杯将酒浇在地上,回头看着他的部下“咄咄”地说了一些话。
常茂正在座中,部下趟指挥通晓蒙古话,悄悄告诉常茂:“纳哈出想要逃跑了。
”常茂趁他没有在意,径直向前捕捉他。
纳哈出大吃一惊,起身想要上马,常茂拔出)9,砍伤了他的手臂。
纳哈出的部下听说了此事,有人因惊吓而逃敬。
冯胜原来就恼怒常茂,添油加醋夸大这事,上奏常茂激起事变,于是用刑具囚禁着送到京城。
常茂也诉说冯胜的各种违法事情。
皇帝没收了冯胜的总兵印,而将常茂安置在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开初,龙州的土官赵贴坚死去,侄子趟宗寿应当继承官职。
趟贴坚的妻子黄氏将爱女嫁给常茂作小妾,自己独揽龙州事务。
常茂死后,黄氏与赵宗寿争夺州印,相互攻击。
有人捏造流言,说常茂实际上没有死,赵宗寿知道实情。
皇帝发怒,责令趟宗寿交出常茂为自己赎罪,命令杨文、韩观出兵征讨龙州。
不久知道常茂果真死了,趟宗寿也自己投诚,才停止讨伐。
常茂没有儿子,弟弟常升,改封开国公,多次外出训练军队,加授太子太保。
常升如何去世的,《明实录》没有记载。
其它一些书传说,建文末年,常升和魏国公徐辉祖在浦子口奋战,死于永乐初年。
有人说常升在洪武年问因为与蓝玉同党而犯罪,有人告发他在三山聚集军队,被诛杀。
常氏是兴宗的外戚,建文时所受的恩宠礼遇应当隆厚,因事而革除官职,无法查考,他的死也就传说纷纭。
常升的儿子常继祖,永乐元年被流放到云南的临安卫,当时刚刚七岁。
常继祖的儿子常宁,常宁的儿子常复。
弘治五年颁诏说:“太庙中陪祭的众功臣,那些被赐赠王位的,都曾辅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
然而他们的子孙有的没有沾一点爵禄,沦落为平民、奴隶。
朕不忍心,有关官员可以寻找他们的嫡传后裔,酌情授予官职,以奉行对他们先人的祭祀。
”于是将常复从云南召回,拜授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
嘉靖十一年,命四王后裔继承封爵,封常复的孙子常玄振焉怀远侯,传到曾孙常延龄,有贤良品行。
崇祯十六年,整个楚地都沦陷了,常延龄请求统领京城的军队前往九江协助守卫。
又说江都有个地方叫常家沙,家族壮丁敷干人都是他始祖的远代子孙,请求用忠义去鼓动他们,将他们训练成亲兵。
皇帝褒奖了他,但浚有实行。
南京众功臣的亲属中很多都狂妄无礼,为所欲为,只有常延龄以恪尽职守著称。
国家灭亡,,他亲自耕作浇园,寂寥冷清地做个平民,直到终老。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