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庄子是如何评价列子的御风而行和“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 是,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是如何评价列子的御风而行和“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 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庄子是如何评价列子的御风而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恃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殆哉”庄子和列子同属道家,列子能御风而行,庄子对于这一点,还是肯定了列子高于常人的水平的,但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乃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只有这样,才能游于无穷。所以显然,对于列子御风而行,庄子仍然认为他所凭为世俗之物,还没有完全抛弃外力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返回目录

“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 是什么意思

列御寇乘着风飞行,还是有所凭靠。
这句是说,列子已经很自由了,但是他依然还需要依靠别的东西。就是说他依旧还不是庄子所追求的真正的自由——逍遥游。
待:这里是依靠、凭靠的意思。
列御寇
〔约公元前三一四年前后在世〕郑国人,在世年代不详,或云较庄周略前,或云与庄周同时,由此亦仅可推知约周赧王初年前后在世。世或疑并无其人,为庄周之寓言,故其事迹无考。在伪书列子中,亦不过说:“居郑国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如众庶,”因为历来庄、列并称,且列子一书传世颇广;故虽列御寇其人有无不可知,而他在中国思想上、文学上的影响已成为不可磨灭之事实。列子八篇,他的思想亦本源黄、老,与庄周相同;文章亦多寓言,大都虚无缥缈,如“愚公移山”,如“蛮触之争”,亦与庄周如出一轨。此书经过了许多人的考据,现在大家已公认为魏、晋间(公元二二0年前后)王弼之徒所伪作。
=================
个人理解。

返回目录

御风而行比喻什么

“御风而行”比喻驾着风在飞行,出自《庄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原文: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返回目录

<列子御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中国的生命修炼、气功修炼,以至于探索长生不老的学问,始于道家的超然物外、洞彻虚空;集大成于道家的内丹修炼、外丹冶炼的金丹大道。二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先哲们以自己的身体为实验室,实修实证,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后代留下了一座辉煌的生命科学殿堂。在这座殿堂里,到处铭刻着一句至理名言:大道至简。
列子是与老子、庄子同时代的道家学术代表人物。《列子》一书记载了他的修道思想和方法,其中有一则列子御风而行的传说,值得今人思索和借鉴。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列子拜壶丘子为师,与盲人伯昏成为至交好友,尽力向他们学习修道方法。
他学会了凭空御风飞行,很高兴地乘风归乡,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一位姓尹的学生非常想向列子学习御风飞行的绝技,就住到了列子家,认真地做各种事务。他几次向列子请教,要求学习绝技,但列子不置可否,他失望地回家了。
几个月后,姓尹的学生又来拜见列子,检讨了自己的急切鲁莽。列子针对他求绝技心切的心态,向他讲述了自己修道的经过。

列子说:“我拜壶丘子为师以后,经过三年时间的修心养性,变得心中不敢存是非念头,口中不敢说利害得失,这时才赢得老师多看我一眼。我又继续进行忘掉自我、忘掉方法的修炼,七年以后,达到了随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而言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让我坐在他面前听他论道。
“九年之后,任我心中所想、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利害是非了,那时只觉得通体光明,内外如一,可以用眼代替耳朵听,用耳代替鼻子闻,用鼻子当嘴巴说活,用嘴巴食气,人体感官的功能失去了差别。于是当心神凝聚之时,豁然感到身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地随风飘浮起来,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与虚空同一境界)。”
列子谆谆教导他的弟子说:“当心中不再有利害得失、无法无我,生命之气就能与自然之气连成一体,成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于是你就是山,就是海,就是虚空,自然就能御风而行了。”
可见,大道如此至简至易,简单到令喜好智慧技巧的人难以接受。而通往生命科学高峰的大道,只有这一座大门——就是至简之门。(古涵)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