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动漫里一个人物叫犀首什么和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动漫里一个人物叫犀首什么和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动漫里一个人物叫犀首什么
- 2、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国合纵攻秦仍然失败
- 3、公孙衍史书上为啥称为“犀首”,“犀首”具体是什么意思
- 4、秦惠文王的心腹爱臣公孙衍,为何会致力于组织合纵抗秦
- 5、犀首是什么意思
- 6、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都在反秦、抗秦
- 7、秦国宰相公孙衍(犀首)生平简介 公孙衍怎么死的
动漫里一个人物叫犀首什么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名衍,号犀首,公孙衍一生历仕秦国、魏国、韩国。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合诸国,一起合纵抗秦。就是因为他的辩才了得,以致于后来人们都只知道犀首,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公孙衍似乎不被人所知,他的故事我们也较少知道,秦惠王五年,他成为了秦国的大良造,后来离开了秦国,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国合纵攻秦仍然失败
公孙衍,江湖人送外号”犀首“,《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而《战国策》一书中,也多以犀首论之。
公孙衍的一生,可谓是异常精彩的,从魏国到秦国,再到魏国,再到韩国,皆有他的身影,并且整个战国的局势,也被公孙衍的活动影响着,那么公孙衍是如何翻云覆雨的呢?
公孙衍事秦攻魏。公孙衍是魏国人,但是后来却跑到了秦国效力,并且得到了秦国秦惠文王的看重,很快在秦国声名鹊起,并且亲自去魏国周旋,把魏国的”阴晋“之地骗到了手中,交给了秦国,这块地就是公孙衍的老家,秦惠文王得到这块地之后,改名为”宁秦“。
从秦国改的地名也能看出魏国这块地的战略意义之重要,就这样,公孙衍成为了继商鞅之后的又一位大良造。
帮助秦国骗了地之后,公孙衍戳中了秦惠文王的另一块心病,那就是西河之地,你可能会说,西河之地不是被商鞅给夺回来了吗,是夺回来了,不过后来为了缓和和魏国的关系,秦国又把西河之地还给了魏国。
公孙衍又被秦王委以重任,带兵攻打魏国的西河之地,一战下来,公孙衍俘获了魏军主将龙贾,斩敌八万,魏国被迫求和,割让了整块河西之地,自此公孙衍为秦国东出打好了坚实的第一步。
公孙衍事魏攻秦。正当公孙衍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时候,魏国的张仪也跑去了秦国效力,这魏国也确实可以,留不住人才啊,怪不得统一不了华夏,此时,暂按不表。
张仪到了秦国,很快引起了公孙衍的不满,因为他们两个都是一类人,太史公称”与张仪不善“,按理来说对秦有大功的公孙衍,把张仪挤兑跑还是很有希望的,只不过张仪抓住了公孙衍的小辫子。
那就是收受魏国贿赂,让秦国攻下河西之后止兵,不在伐魏,张仪把这件事告诉秦惠王之后,公孙衍在秦国彻底呆不下去了,想想也是,君主都不信任自己了,还不走,难道等着被羞辱吗。
就这样,公孙衍就去了魏国,被魏王任命为将军,这下好了,绕了一个大圈,公孙衍又开始替魏国谋划攻秦,因为他要报复张仪,用军事战争把张仪从秦国驱逐出去。
公孙衍的首倡合纵。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俨然已经成为了战国第一大鳄,魏国自然不是对手,公孙衍想来想去,决定联合山东诸侯,合纵攻秦,就这样影响战国走向的合纵连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公孙衍撮合了哪些诸侯国参加合纵呢,韩、赵、魏、楚、燕,另外再加一个义渠,可以说历史上的第一次合纵攻秦,声势浩大非后世能及,尤其是义渠国的参与,让秦国又被东西夹击之危险,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
那么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国合纵攻秦仍然失败?这是因为合纵之国不能同心,尤其是楚怀王带领的楚军,根本不是来打仗,是来捡便宜的。
但是秦国的樗里疾却不这样认为,他率秦军猛攻楚国,因为楚国是这次合纵的纵约长,结果楚怀王被樗里疾打的晕头转向,竟然独自撤军了,公孙衍那叫一个气啊,但又无力回天。
不过说到这,还要另外说下,那就是山东诸侯的合纵攻秦,没有取得效果,但是西边的义渠却大败秦军,原来公孙衍对义渠王交代了,只要秦人贿赂义渠,那就意味着山东诸侯已经合纵攻秦了,此时立即出兵,就能大败秦军,事实也果真如此,足见公孙衍之智谋。
公孙衍再为韩相继续谋划攻秦。五国伐秦失败后,魏国立即转换姿态,开始走亲秦路线,公孙衍作为合纵的策划者,自然也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没办法,只能逃往韩国,到了韩国之后,公孙衍再次登上韩国相国的宝座。
但是他心不死,依然想着要合纵攻秦,毕竟自己还没有把张仪驱逐出秦国,就不算胜利,于是又开始拉拢齐国,参加合纵,此时齐国的田文(后人习惯称之为孟尝君)在魏国当丞相,就这样新一轮的合纵再次有成形之势。
于是秦国起兵猛攻韩国,韩国明显打不过秦国,但此时的诸侯国却无人来救援韩国,不过韩国很有骨气,硬生生地坚持了一年多,最终惨败,而公孙衍只好再次灰溜溜地逃跑了。
自此以后,公孙衍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公孙衍史书上为啥称为“犀首”,“犀首”具体是什么意思
“犀首”不是公孙衍专有的称号,但公孙衍号犀首的时候,他是天下名人,当时之人以及从此以后的史籍上也就将这个称号作为他的专有称号了。
1、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出自姬姓。
2、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世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3、据《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4、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5、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 “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秦惠文王的心腹爱臣公孙衍,为何会致力于组织合纵抗秦
公孙衍对魏国有感情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绰号“犀首”,早年在魏国军队任职但是不被魏惠王重用,后来在秦惠文王路过魏国的事件和公孙衍相遇,因为喜爱公孙衍的才能所以说服公孙衍一同返回秦国;秦惠文王通过商鞅变法继续国力,扩充军队最终发动了抢夺河西之地的战争,并且秦惠文王力排众议让魏国人公孙衍率领军队进攻魏国,公孙衍也不负众望,在河西之战斩杀魏国军队八万余人,为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但是公孙衍也因为自己是魏国人十分自责。
张仪来到秦国
公孙衍在攻占河西之地后深受秦惠文王喜爱,将公孙衍封为大良造。但是没过多久纵横家张仪来到了秦国,通过连横的外交策略打动了秦惠文王,于是委以重用,但是公孙衍却和张仪的意见不一,和张仪多次爆发政见不一的争吵,并且由于公孙衍内心感觉愧对与魏国,于是在张仪来到秦国之后选择离开秦国朝堂,回归故里。但是魏惠王后来遭受秦国进攻 被逼无奈邀请公孙衍出任魏相,而公孙衍也踏上了组织合纵攻秦的道路。
公孙衍奔波一生并无成效
公孙衍出任魏国丞相以后准备使用合纵的战略联合其他国家进攻秦国,而其他几个国家也感受到秦国逐渐强大,于是纷纷响应,但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仅仅是修鱼一战秦国名将樗里疾就斩杀联军十几万,后来公孙衍也来回奔走各国,组织了好几次合纵攻秦,都被张仪的游说和秦国军队所抵抗,并且秦国还乘机收复了巴蜀两国,平定了后方的义渠动乱,秦国在多次合纵攻秦中反而更加强大了,公孙衍最终也失去了魏惠王的信任隐居山野。
犀首是什么意思
犀首意思是战国魏官名。指无事好饮之人。结构:犀:(半包围结构),首:(上下结构)。
引证解释:
战国魏官名。 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庄子·则阳》:“魏莹与田侯牟约, 田侯牟背之。
引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讎! 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陆德明释文:“犀首, 魏官名也。 司马云:‘若今虎牙将军, 公孙衍为此官。’”
后即以“犀首”指无事好饮之人。引:《史记·张仪列传》:“陈轸曰:‘公何好饮也?’ 犀首曰:‘无事也。’”唐韩愈《秋怀》诗之三:“犀首空好饮, 亷颇尚能饭。”
宋辛弃疾《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馀干赋》词:“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
犀: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鼻子上有一个或两个角:犀角。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角生在鼻上,产于印度一带的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有两只角。
首: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
犀字组词:犀利、犀牛、犀角、犀蔽、犀椎、犀纹、犀麈等。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为秦国立下大功
公孙衍绰号名叫“犀首” 可见公孙衍的才能出众,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在魏国军队中任职,在秦惠文王路过魏国的时候和公孙衍认识,秦惠文王十分喜爱公孙衍于是将公孙衍拉拢到了秦国为官,后来没多久秦国国力强盛,军械齐备,于是准备发兵夺回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想要公孙衍领兵出战,但是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被朝堂官员怀疑,秦惠文王力排众议让公孙衍挂帅出征,最终在和魏国的河西之战大胜魏军,夺回了河西之地,于是被封为大良造。
公孙衍内心矛盾
公孙衍虽然为秦国立下了大功,但是河西一战秦军斩首魏军八万,因为公孙衍也曾经在魏国军中任职,这些人都是公孙衍的同袍兄弟,于是公孙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而这个时候另一个魏国人来到了秦国,那就是纵横家张仪,张仪曾经在魏国提出过合纵攻秦的战略并没有被重视,于是转投秦国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公孙衍并不认同张仪的邦交之策,两人意见不和,于是公孙衍在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影响下,选择离开秦国。
公孙衍奔走一生
公孙衍在离开秦国后本不想从政,但是在魏惠王的邀请下还是来到魏国辅佐,于是开启了公孙衍合纵攻秦的道路,公孙衍一生组织合纵攻秦多次,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得到成功,每一次都惨败而归,这其实并不是公孙衍的问题,而是多国合纵看似铁板一块,其实各怀鬼胎只不过是一盘散沙,导致魏国,韩国和赵国军队死伤惨重,而公孙衍也不再被魏惠王信任,最终郁郁而终。公孙衍本是一个大才,在秦国也许有更好的抱负,可惜了。
秦国宰相公孙衍(犀首)生平简介 公孙衍怎么死的
公孙衍,名衍,在阴晋邑出生,曾仕魏,任犀首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和张仪同期,于秦国为官,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史记》有公孙衍传,系附于张仪传。《战国策》也只有几条零星的记载。
公孙衍原是秦国宰相,深得秦惠王的信任和器重,帮助秦国攻魏,并收复河西,但是由于公孙衍没有经受诱惑被魏王收买,之后张仪将公孙衍排挤出了秦国,无奈只能转而投向魏国,但是不久又呆不下去只能投靠韩国,其一生仕途就这样兜兜转转,最终因为官场勾心斗角而死。
死因: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就把他杀掉了。
扩展资料:
公孙衍又被人称之为犀首,出生年月不详,生于陕西华阴,是个地道的陕西人,所处时代是战国时期,其主要工作是做一个纵横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交官。
公孙衍的政治主张是合纵抗秦国,公孙衍本人也是合纵派的先驱。公孙衍自工作以来,先后在秦韩魏这三个国家工作过。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来到了秦国,那时候秦惠王执政,公孙衍在朝中担任秦国最高官职,手握军政大权。
之后公孙衍离开秦国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公孙衍遇见了同行陈轸,陈轸献计策于公孙衍,赢得了魏王的信任,把魏国的相爷拉下了台,不仅如此还赢得了燕王赵王的信任和赏识,此后公孙衍就当上了三国之相,手握军权,有着很大的权利。
说到公孙衍就不得不说到张仪,这两人是死对头,公孙衍政治主张是合纵,而张仪的政治主张是连横。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合纵成功,联盟其他5国攻击秦国,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从公孙衍的角度上他已经成功了,因为他已经将他的政治主张合纵发挥了作用。
百度百科-史记(司马迁著纪传体历史著作)
百度百科-战国策(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