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和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和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联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写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对联的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对联有什么要求吗
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体,拥有严谨的格律,用现代话来理解,至少具备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数相等,②内容相关,③词性相当,④结构相称,⑤节奏相应,⑥平仄相谐。
其中⑥平仄相谐是最大的难点。所谓的平仄,是指汉语发音的音调,古音分两大类五音调,其中用现代汉语的音调来描述,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属于平声字,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入声(古音(现代普通话话没有了,仅存于地方语言内,如粤语等)属于仄声字。对联的规律是上联的平仄要和下联的平仄恰恰想法,且无特殊语言的前提下,最后一字是仄声字的为上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的是下联,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下联的平仄推出来。
此外,平仄还有“窄对”(平仄一字不能错)和“宽对”(简单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对联而论的,若是五言对联,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那么下联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须是与上联的平仄是相反的。
其次,对联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写了错句,行家一看就会知道你的底细: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这个我就不赘述了。
对对联有哪些基本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的格调类型:
1.律诗格调: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仍占大多数。
2.诗词格调: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
3.民歌格调: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
4.戏文格调: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5.戏曲格调: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
写对联有什么要求
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写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对联的要求
写对联基本要求有六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类,平仄相对,内容相关,上仄下平。
(一)字数相等。这是对对联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字数相等,保持对联格式的工整,这是对联对称的前提条件。
(二)断句一致。对联是由上下两联组成,每一联有若干字或若干词组成。在对对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下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切不可中间断句不一致,使上下语句流畅。
(三)词性相对。指的是上下联相同位置对应的字或者词语具有相同的字性,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形容词对应形容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词可能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切不可混为一谈。
(四)语义相关。指的是上下两联整条语句表达的含义应该相关,这里的相关既可以语义相同,也可以完全相反。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采用的就是相同的语义。
(五)平仄相合。平仄最简单体现是最后一个词,即上联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最好用平声,这样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里只讲了对称,而忽略了平仄,略显单调。但如果改成”福如东海至,寿比南山齐“,读起来不仅更加优美,而且语义更丰富。
(六)上句下句,内容相关。如果内容没有关联,徒有形式,那也不叫对联。例如:
春江花月夜(平平平仄仄)
宝塔镇河妖(仄仄仄平平)
平仄都对立,但两句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也不能称为对联。
例子:
A联:
欢歌笑语接黎明
雄鸡一唱天下白
B联:
文逢盛世传四海
武逢盛世归阴山
C联:
茉莉清香好泡茶
甜酒清香好待客
对联都有什么要求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对联的平仄要求为“仄起平收”,即上联韵脚为仄声的话,那么下联韵脚便要平声收尾,谓之“仄起平收”。至于对联中,偶有“平起仄收”之现象,但应视为变格,不应视为对联的常例。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扩展资料
对联的书写格式
1、两张“条幅”式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上下长,左右窄,呈竖式,是对联书写最为常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格式。
2、单张“中堂”式
中堂是较为宽大的条幅。顾名思义,中堂一般挂在屋子客厅正面墙上的正中。中堂是指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按照传统,对联的尺幅可以等同于中堂的尺幅(就宽度而言),也可以小于中堂的尺幅,但不可以大于中堂的尺幅。
3、“龙门”式
有的联文多则几十字,甚至百余字,书写这种长联就必须用“龙门”对格式加以处理。龙门对的特征是:上下联至少是两行甚至数行,上联自右向左排列,下联相反,自左向右排列。上下联行数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4、琴对式
琴对是指联文集中于条幅上部而将款文置于联文之下,其形状像一张琴一样的对联。琴对一般字数较少,往往四五言居多,一般不会超过七言。“琴对”一般用两张条幅分开书写,也可以在一张中堂上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