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相信很多人对张显清的明史学者张显清和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显清的明史学者张显清和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张显清的明史学者张显清
专著
1.《严嵩传》,独著,35万字,黄山书社,1992年7月
2.《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第二副主编并撰稿,90万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第1次印刷,2007年再版,国家社科“七五”重点科研课题,国家“九五”重点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3.《孙奇逢评传》,独著,11.5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编入张显清主编《孙奇逢集》中册
4.《明代政治史》,第一主编,98万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次印刷,2006年11月第2次印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5.《祸国宰相严嵩》,独著,1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6.《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主编并撰稿,6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B),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
文集
1.《张显清文集》,独著,45.9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论文
(除注明者外皆为独著)
(一)社会经济
1.《明代缙绅地主浅论》,2.3万字,《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2.《明代官绅优免与庶民中户的徭役负担》,1.7万字,《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明代土地投献简论》,1.4万字,《北京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4.《明代缙绅地主减价买田事例》,0.1万字,《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2期
5.《论严嵩的家资》,1.5万字,《北京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6.《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2万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7.《近二十年来国内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研究状况读书札记》,1.1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8.《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0.8万字,《明史研究》第8辑,2003年12月
9.《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1.7万字,《明史研究》第8辑,2003年12月
10.《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2005年;《学术探索》2005年第5期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2006年第1期转载
11.《明代后期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3.3万字,《纪念许大龄教授诞辰八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2.《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0.3万字,《河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6年第2期转载
13.《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0.8万字,《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8年第5期转载
(二)政治
1.《从〈大明律〉和〈大诰〉看朱元璋的“锄强扶弱”政策》,2.8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1983年6月
2.《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0.9万字,《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3.《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1.4万字,《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4.《〈大明律〉的形成及其反映的时代特点》,1.7万字,《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
5.《封建家法是封建国法的补充》,0.9万字,《谱牒学研究》第1辑,1989年12月
6.《“以媚术宠”是严嵩政治品格的典型特征》,0.8万字,《严嵩与明代政治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12月
7.《修仙皇帝》,笔名程德,1.1万字,王春瑜主编《明宫秘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8.《明末北直清流派的形成及其反阉党斗争》,1.2万字,《明史研究》第3辑,1993年
9.《“洪武重典”说辨析》,日本《明代史研究》第28号,2000年4月
10.《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2万字,《明清论丛》第2辑,2001年
11.《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1.2万字,《明史研究》第7辑,2001年
12.《贵州建省:贵州历史的里程碑》,0.2万字,《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廓清对郑和远航动因的曲解》,0.8万字,《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14.《略论郑和远航的动因及其历史意义》,0.7万字,《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年第7期
15.《“踪迹建文、耀兵异域”说质疑――纪念郑和远航600周年》,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2辑,2006年2月
16.《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2007年
(三)农民起义
1.《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策略》,2.7万字,《农战史论丛》第1辑,1978年12月
2.《研究明末农战史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杨文弱集〉》,0.8万字,《文献》第1辑,1980年1月
3.《张献忠与西方自然科学——读〈圣教入川记〉》,0.8万字,《农战史论丛》第3辑,1981年4月
4.《关于成化年间“妖书妖言”案的史料》,0.4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3辑,1985年5月
5.《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1万字,《明史研究》第1辑,1991年9月
(四)思想文化
1.《论王阳明鼓吹蒙昧主义的反动性》,0.7万字,《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2.《论海瑞的社会政治思想》(合著),0.8万字,《北方论丛》1980年第4期
3.《徐光启社会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1.3万字,《晋阳学刊》1981年第4期
4.《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2.6万字,《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1982年4月
5.《王守仁的唯心史观》,0.8万字,《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
6.《明代社会思想和学风的演变》,1.4万字,《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
7.《孙奇逢的“以实补虚”论》,0.8万字,《中州学刊》1986年第6期
8.《孙奇逢的“以实补虚”论》,1.3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25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
9.《张溥及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1.2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29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0.《陈子龙的实学建设》,1.5万字,《明清实学思潮史》第31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1.《试论阳明心学的历史作用》,1.5万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12.《明清实学思潮及其对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日本《明代史研究》,1991年3月
13.《绚丽的台湾历史风情画卷——读〈台海采风图考〉》,0.3万字,《史学集刊》1992年第2期
14.《朱元璋尊孔抑孟刍议》,0.5万字,《北方论丛》1992年第5期
15.《明清之际杰出教育家孙奇逢述论》,1.1万字,《清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6.《简论孙奇逢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0.6万字,《晋阳学刊》1993年第3期
17.《徐光启引进和仿制西洋火器述论》,1.7万字,澳门《文化杂志》第13、14期,1993年第2季度
18.《科举制历史作用刍议》,0.7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9.《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1.1万字,《明史研究》第6辑,1999年5月
20.《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0.4万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日
21.《要重视明清之际人士文集的整理和研究——以〈孙奇逢文集〉为例》,1.3万字,《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台湾乐学书局,2001年
22.《传统与启蒙》,0.9万字,《明代文化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9月
23.《大运河: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摇篮》,0.3万字,《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
24.《试析明定陵考古发掘的学术和社会意义》,0.8万字,《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7月
(五)序文、评论
1.《名相传》序,海南出版社,1994年
2.王俞春编著《海南进士传略》序,花城出版社,1998年
3.卞利著《胡宗宪评传》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4.宠中威著《定陵发掘亲历记》序,学苑出版社,2002年
5.《孙奇逢集》总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6.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序,岳麓书社,2005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转载
7.赵克生著《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祀改制》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8.郭培贵著《明史选举志考论》序,中华书局,2006年
9.明孝陵博物馆编《明孝陵碑刻》序,广陵书社,2006年
10.明孝陵博物馆编《明帝王陵碑刻精品》序,广陵书社,2009年
11.胡凡著《明代历史探赜》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12.读汤纲、南炳文著《明史》,《光明日报》1992年6月28日
13.评《朱元璋研究》(陈梧桐著),《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6期
14.《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0.5万字,《明史研究》第4辑,1994年
15.《他们赢得了赞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2月12日
16.《重要的在于科学地说明历史——评沈定平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16日
17.《增强使命感深化历史学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5月28日
18.《发挥优势承担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30日
(六)纪念吴晗
1.《〈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读后》,0.5万字,《晋阳学刊》1985年第3期
2.《吴晗与明定陵的发掘》,0.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月15日;《科学中国人》2002年第9期转载
3.《难忘的四年——缅怀吴晗先生》,0.55万字,《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吴晗著《明史简述》导言,0.25万字,中华书局,2005年
5.《谈谈吴晗的历史贡献》,0.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9日
6.《从创造到普及:吴晗先生的学术贡献》(与赵克生合著),1.5万字,《古代文明》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转载
古籍整理、辞书:
1.《谷山笔麈》(于慎行著),合作点校,10万字,《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1983.6
2.《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料选编》,23.6万字,合编,主持人,福建出版社,1983年
3.《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大型集体项目,齐鲁书社
4.《中国事典》明代卷主编之一,明代卷100万字,沈阳出版社,1992年7月
5.《中国历代治国策选粹》明代卷编委之一,明代卷30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6.《文白对照二十五史精华》,编委会委员,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3年
7.《名相传》(《文白对照二十五史分类传记》),主编,52.3万字,海南出版社,1994年
8.《余冬序录》(何孟春著),6万字,《中华野史·明代卷》,泰山出版社,1999年
9.《孙奇逢集》,主编,304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等辞书某些辞条的编写
比较好的研究历史的书籍
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如何。不过这些书是学史的人必看的
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余继林:《原始社会简史》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孙淼:《夏商史稿》童书业:《春秋史》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杨宽:《战国史》林剑鸣:《秦史稿》、《秦汉史》张维华:《试汉武帝》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陈竺同:《西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韩国磐:《南朝经济初探》韩国磐:《北朝经济初探》
高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岑仲勉:《隋唐史》汪篯:《隋唐史论稿》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胡如雷:《李世民传》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关履权:《两宋史论》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张正明:《契丹史略》杨树森:《辽史简编》吴天墀:《西夏史稿》张博泉:《金史简编》
邓广铭:《王安石》漆侠:《王安石变法》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翁独健:《蒙古族简史》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李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李洵主编:《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吴晗:《朱元璋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论丛》、《明史资料丛刊》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辽宁合编《清史简编》萧一山:《清代通史》李洵主编《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各单位的《清史论丛》、《清史研究集》、《清史资料》等。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诸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列宁:《论国家》
列宁:《国家与革命》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8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邹贤俊等:《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
《中国近代史》参考文献目录一、《中国近代史》基本参考文献目录
1、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陈支平的科研成果
陈支平教授科研成果显著,承担省部级以上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专著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获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明史新编》(获1995年国家教委第一届社会科学二等奖)、《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福建宗教史》、《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福建族谱》、《客家源流新论》、《民间文书与明清赋以史研究》、《历史学的困惑》、《透视中国东南》等,主编大型丛书《台湾文献汇刊》100册及《闽台民间族谱汇编》、《福建民间文书》等。目前正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福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陈支平教授在担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期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使历史系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增至三个,并成为国家教委首批批准建立的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继续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一、著作
《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史新编》(合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
《福建宗教史》,1996年
《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客家源流新论》,1997年
《福建六大民系》,2000年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与经济的整合研究》(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书社,2004年
《民间文书与台湾社会经济史》,岳麓书社,2004年
《历史学的困惑》,中华书局,2004年
《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
二、主编
《台湾文献汇刊》100册
《台海研究丛书》
《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
《闽南文化丛书》
三、论文
试论康熙初年东南诸省的“熟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试论康熙年间大陆与台湾统一的经济必然性,《台湾研究集刊》1983年第2期
福建华安仙都的蓄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陈支平、林仁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1期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一),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二),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三),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四),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五),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清代福建的蓄奴和佃仆制残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六),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七),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八),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陈支平、郑振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十),傅衣凌、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清代前期福建的非正常米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一部嘉惠学林的新书——读王戎笙教授《台港清史研究文摘》,《台湾研究集刊》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家族与人口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明清福建货币地租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明清经济史与政治史渗透研究的新成果——评介《明清史辨析》、《明代政争探原》,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明清福建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乡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清代东南地区货币地租质论,《学术研究》1991年第3期
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杨国桢、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清人社会生活》评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客家人由非客家人分支而来之举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由客家分支而成为非客家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清代闽西商纲零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福建汉人民系的相互交融,《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1998年6月
福州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兴化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之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明清时期外省人口向福建的迁移,《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年5月
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东南学术》1999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工商业合股委托经营方式的转变,陈支平、卢增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台湾研究集刊》2001年第2期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泉州黄宗汉家族的工商业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清代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三大情结,《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从契约文书看日据时期台北芦洲的土地赋税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汉人南来与闽北的开拓,《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8月
闽南文化三论,《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2003年9月
从碑刻、民间文书等资料看福建与台湾的乡族关系,《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1期
福建向台湾移民的家族外植与联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明末清初民间户粮推收之虚实——以休宁程氏《置产簿》为中心的分析,林枫陈支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8月
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陈支平徐晓望,《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2004年8月
客家地区教育的时空差异——以科举及第人数为例,周雪香陈支平,《客家文化研究》(下),2004年12月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陈支平张先清,《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客观与现实的背离——郑和下西洋的从旧思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年8月
清末闽南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8月
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S1期
唯物史观与明清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一个悖论,《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清末民间抗粮与乡族势力,《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索、宏观研究与旧事重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清代闽东畲族社会经济的一个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从新发现的《郑氏族谱》看明末郑芝龙家族的海上活动及其与广东澳门的关系,《明史研究》(第10辑),2007年8月1日
清末民初台北芦洲民间医书试析,《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2007年10月1日
略论台湾杨氏族商的经营方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4期
跨越时空论“封建”,《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12期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清代泉州晋江沿海商人的乡族特征,《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光明日报》2008年8月10日
清代闽台商人间经济纠纷的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宗教与风俗史的细部考察与多角度审视——评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探寻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之路——记《傅衣凌著作集》出版恳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福建民间族谱中所见南明史料辑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清道光二十九年财政岁入岁出数字厘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中国商人历史研究中的制度与文化:一个新的路径,《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追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治史路径——陈支平教授访谈,陈支平佳宏伟,《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明清族商研究的倡言与思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张居正这个人的评价
《如何客观评价张居正的功过得失》
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他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我认为,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
张居正的改革,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
《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僚治国理念并无不同,他的前任高拱,主张整饬吏治,加强边备、加强法制、加强理财,甚至自嘉靖后期以来的施政大都如此。张居正在政见上与高拱、徐阶等人相比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也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
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加赋如何国用足?因为核准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清丈土地。从根本上说,当时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是因为官府控制的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无疑,就征收总量而言确实是加了赋的,而且这些赋税最后的实际承担者还是普通农民,地主有的是办法把他们的负担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还有,万历头十年的振兴,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张居正一当了首辅就立竿见影,当时所谓“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获了从嘉靖到隆庆年间所栽种的果实,是从徐阶到高拱等一系列能臣多年努力的结果。张居正的历史作用被夸大了。
至于一条鞭法的推行,张居正从中得到了过多的荣誉,也有可议之处。一条鞭法的产生和推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人一时之功。首先,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创造的,它是从嘉靖初年到隆庆年间由潘季驯、庞尚鹏、海瑞等人创立,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推行并逐渐完善的。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手续,便于操作,受到各地方官的欢迎,不少地方官热衷于推行一条鞭法,这种态势经嘉靖后期、隆庆年间一直延续到万历初年。张居正直到万历九年(1581)才提出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无疑,以张居正的身份,更利于一条鞭法的推行。但这也不过是顺势而行,“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不过因势而行之。”(《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九,引自《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任源祥文)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1582),并且旋即遭到反攻清算,而此时一条鞭法的继续推行,就与张居正无关了。另外,一些人过大估计了一条鞭法的意义,说它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云云。实际上,一条鞭法的主要意义在于简化征收手续。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强行征收白银看似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实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加强专制控制,则是张居正执政的主要特征。这在施政理念上了无新意。强化专制权力,压制不同意见,做到令行禁止,不论皇帝专制,还是首辅专制,其目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
禁止书院讲学,隆庆年间,在高拱等人的推动下就已经开始了。(《国榷》卷六十六,隆庆四年三月《禁提学宪臣聚徒讲学诏》)只是后来张居正的禁讲学更为严厉、更彻底。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讲学一事,不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参与人员而言,都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过,士大夫对讲学趋之若鹜,各种新说层出不穷,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如果说,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更反映出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这在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上都被认为是进步,而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然而,一些人为了拔高张居正,对他加强专制钳制舆论的事,不是不提就是轻描淡写。
张居正的施政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批评,被批评的是他的贪权、专权、个人操守和政治道德
以往,评价者为了突出张居正受到的攻击,说他因是改革家,所以受到保守派的攻击,把他形容为“改革家没有好下场”的代表人物。其实是一种错位的评价。张居正的施政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批评,因为以强化专制为核心的政策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他所推行的一套政策在当时是被普遍接受的。
张居正被批评的是贪权、专权。明人沈德符批评张居正把自己比为历史上的霍光、宇文护一类人物,说他“要挟圣主,如同婴孺,积忿许久而发。其得后祸已晚矣。”(《万历野获编》卷九)《明史》批评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清朝四库馆臣评价张居正说:“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近人邓之诚更明确指出张居正的“骄倨”,甚至“与人书自称孤或曰不榖。上表乞休,而曰拜手稽首归政。明明以摄自居。”(《中华二千年史》卷五,六,明代之政治)
张居正被批评的还有个人操守和政治道德,包括勾结冯保阴谋打倒高拱,捏造案件陷害异己,贪恋权位,乃至奢侈自恣,科场作弊,等等。
对张居正作出公正评价的历史尺度
我不非难张居正的专权。在当时的体制下不专权就做不成事。而个人操守也不是我们评价政治家的主要依据。我们评价张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绩和影响。无疑,他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具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的政治品格。他曾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真是大吕黄钟般的铮铮之言。他教育、辅佐幼主十年,弼成万历初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良相。张居正利用专制权力,强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政治家。
张居正对旧制度修修补补,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给垂死的旧制度服了一剂强心剂,延缓了它的寿命。但是,通过加强专制巩固旧制度,是与当时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张居正死后,社会变迁的潮流如同洪水冲决堤岸,不可阻挡,明朝历史进入了转型期。张居正成了最后的卫道士,历史走向了他的反面。
张居正评价诸说
海瑞:“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王世贞:“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
李贽:“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邹元标:“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陈子龙:“江陵辅政十年,国帑余千余万”,“是时九边晏然,内库充积,后来五十年太平,此基之矣。”
万斯同:“虽曰瑕不掩瑜,而瑕实甚矣”,“挟宫闱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
刘献庭:“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梁启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熊十力:“窃叹江陵湮没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实中国之不幸。”
黄仁宇:“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柏杨:“他没有公孙鞅当时的背景,和王安石所具有的道德声望,更没有触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不合理的核心,他不过像一个只锯箭杆的外科医生一样,只对外在的已废弛了的纪律加以整饬。”
樊树志:“近人由于对张居正的敬仰与同情,对这位‘磊落奇伟之士’的另一面三缄其口,甚至为之百般辩解。”
顾诚的个人作品
《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
《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5月。《南明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8月。
《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月。
《明朝没有沈万三:顾诚文史札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李自成起义军究竟从何处入豫?——同姚雪垠同志商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78年第5期;
《再谈李岩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古元真龙皇帝”试释》,《历史研究》,1979年第8期;
《从永昌元年诏书谈到李自成何时称帝》,《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
《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兼评石门县为僧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明初的两道谕旨》,《紫禁城》,1982年第2期;
《清初的迁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论大顺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王世贞的史学》,《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页331-346;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谈明代的卫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靖难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婚姻关系在封建政治中作用之一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顺治十一年-明清之争关键的一年》《清史论丛》1993年
《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南明史》(英文)》,《SocialSciencesinChina》,1999年第1期;
《我与明史》,《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期。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