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写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在这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61篇】中,你将会看到多篇优秀的范例,这些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风格。通过阅读这些范文,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内文插图赫然是一张著名的《时局图》,令我过目不忘。图中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阳光代表日本,它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的中国近代情形。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到达了几百个。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这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人低头服软、卖国求荣,可是广大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这是中国人民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提高。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可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随着.....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确方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不断开创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读完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总有一天会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图强,整日闭门造车,轻则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利益,重则被分裂甚至亡国。清政府长时期沉浸在自以为是强国的美梦中,却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在多方面遥遥领先,这种强弱差距造成了这样一段坎坷的历史。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自强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可是站在之后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一样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久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久仅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仅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提高力气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所以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久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

以前真没听说过这个人,直到看到K教授的一篇小文中引用了蒋先生的一段结论,继而对他发生了兴趣,看来看超星版的书,他的八卦,关于他的事迹,对于他的学术和官场生涯的评价,当然最颠覆我的历史观的还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两种不一样的视角,或者说“范式”。

蒋先生所代表的历史观,和我当年看茅海建的书感觉类似,他所关注的是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所有历史人物的臧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而这种历史观是在我从小理解的历史教育里看不到的,我们的近代史是革命的历史,我的历史课本里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革命。

两种历史观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解读影响无疑是致命。看完蒋先生的书,再看我国的近现代史,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教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以往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之后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最终在之后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6)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无法释怀的历史。读史的过程就是不断生出慨叹的过程。可是站在之后的角度,选定一个既定的基点去阐述历史,是谓“盖棺定论”者,实在让人疑惑它的释读。教科书中的近代史如此,教科书外的近代史,此是其一,也未脱窠臼。所喜者,毕竟接触到些许不一样的历史追述,些许开明了一些观点和立场。

之前读曾文正公的传记,最大的感叹就是,所有著史者,皆是局外人。因为是局外人,便只能凭借史料推敲连缀;因为是局外人,便对历史的走向有了一点两点通明,因而似乎更易评说好恶;但也因为是局外人,便永久无法从当事人的角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换句话说,大多数读史人,永久仅有扼腕叹息的份儿,把他们换回历史现场,他们的所为仅有更糟。

所以,读史或在于了解现代一切的由来和背景,或在于于风云变幻中习得一两点人生积累,而决不在于顿生义愤。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7)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构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仅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向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明白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近代化得不彻底(十分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向在为“表面功夫”而奋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孙中山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一样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条约,可是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汉奸”“卖国贼”。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仅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可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本事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职责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9)

平时我们上历史课,内心感到一种豪迈。因为,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有浓重的文化积淀,有光辉灿烂的成就!今日,心境有些不一样。因为,今日的历史课是讲述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受欺辱的历史,是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久不能忘记的历史。我们仿佛听到八国联军的枪声,我们仿佛看到美丽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在烈火中焚烧殆尽,我们明白中国富饶的国土被蚕食,我们的心在滴血!

在中国的现代史中,我们感到:软弱就会被欺辱,帝国主义就是强盗逻辑。那里,我想起几天的一则新闻: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要在大王宫拍卖中国圆明园铜兽首--兔兽和鼠首的消息。由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在法国大法院提出的,中止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圆明园兽首的诉讼被驳回,其实我们明白在法国,依靠法国的法律来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起诉是正义,主权与尊严的呐喊.是我们的表白,是我们对那段历史回忆的提醒.可是,对着强盗说法律,强盗会罢手吗?

我们要奋力学习我们自我的近代历史.在学习中看清帝国主义所欠下的血债,在学习中体会祖国强大才不会受欺负的道理,在学习中感受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真理、为富强国家进取变法的追求,在学习中激励我们发奋奋力、报效祖国的雄心大志!

因为,仅有了解自我的过去,才能展望自我的未来!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不好的东西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不好的东西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1)

暑期里,母亲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母亲说:“仅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母亲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当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向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经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最终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立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之后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可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15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母亲的讨论中,我最终明白:原先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长大。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期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3)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天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久处于进行时。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4)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阅读完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后,我对历史原有的印象与观念受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对林则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蒋廷黻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谈而高调,只知抵御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却提不出具体的、确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广东目睹了西洋的利枪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国将没有出路,却不敢违背当时清议而牺牲自我名誉,不敢提出改革的主张。在蒋廷黻眼里,林则徐是矛盾而杯具的。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国家日趋衰弱,清朝的士大夫们却还在梦中继续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仇外心理日益加剧。地方官吏因为条约的缘故私人利益受到打击;外国人进入广州城使广州人感觉尊严受损;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明白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但拯救中国却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奋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忙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杯具的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我,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中国的近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近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正是帮忙我们了解近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包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5)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可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先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向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本事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可是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研究、有较量、有逻辑,只可是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奋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仅解其总意,并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我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一样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天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杯具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6)

总论开篇,即发出了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叩问。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二是“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我们还软绵绵地趴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时,欧洲已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愈为坚强和团结。在蒋先生看来,所有这些仅有一个指向,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从那里不难看出,作者将是否向西方学习并学有所成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衡量标准。这个观点在今日看来,的确有失偏颇。然试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可是百年,但风云突起,山河飘零,人间都不知已换了几回。而作者与大多数史学家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正深陷于历史的漩涡中,且迎面扑卷来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在他生活的年代,历史裹挟着刀光剑影,与现实掺合在一齐,一团乱麻纠葛难分。自鸦片战争炸开清王朝的大门,围绕皇城的数重城墙其实便已在照亮下关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从此国无宁日。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来了又去了,日本人“姗姗来迟”,却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嘭”一声,撞沉了“致远舰”。黄海海面的邓世昌和他的狗渐渐沉到不见光亮的海里去了,而这片毗邻中国黑吉辽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心血。无论皇脉还是国运,都一同,在这愈为黑暗隐晦的深渊里,蜿蜒曲折,破碎支离。世纪之交,各国又欢欢喜喜结伴而来,于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烧了个火光冲天;之后,大家在东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产,却亻旧不免争执。如此十年浑浑噩噩,大清江山摇摇欲坠。金秋十月的好时节里,湖北新军在楚望台的一声军令,响彻了中华大地十余省,独立的大旗纷纷被立起。皇城里的小皇帝

终究保不住祖宗传下来的帝位,将一纸退位书,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上。可是,即使是袁大总统筹划良久的“洪宪帝制”,也仅仅存在了83天,便在随后混战军阀的铁蹄下碾作飞灰与尘屑。这一阵扬起的尘暴,弥散在中国的土地上十数年,原应在北伐大军的行进中落定。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人这次不仅仅开着船在海上游荡,更甚将陆军师驻扎在了华北平原。他们在原野上徘徊,在上海滩徘徊,这些来来去去的鬼影,纠缠在蒋廷黻的心头,搅得他不能入眠。此时此刻的他,迫切想弄明白,我民族何以就遇着这空前的难关呢?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1840年前后的那一段历史,越回想越觉得屈辱和悲愤。他用手指着隐藏在中华民族还未曾愈合的伤口下的民族惰性,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道伤口被一次次划开,是因为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因为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阶级饭碗的摇动。还因为“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7)

近代史教师最大的价值是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陈岳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本是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并且个人更喜欢后者,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改变了看问题非黑即白的逻辑。

在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作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荡八十年娓娓道来,讲述了列强轰开国门时的剿夷派与抚夷派的作为,从洪秀全,曾国藩两个人物去解读太平天国起义,然后是变法自强。此书作于民国时期,语言却十分口语化,几乎找不到古诗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没有马克思的术语,不在语言上设置阅读障碍,而是用别样的观点引人入胜。

近代化

在总论中,作者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独立富强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必经途径就是近代化。作者还对近代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利用科学机械,组织近代民族国家,赶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国的衰落归结为三点:科学,技术,民族观念。其实民族观念的背后是政治体制,是思想文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政治体制。在封建集权体制下,产生了这么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产生了这么一批仁义道德至上,极为重视个人名誉,固步自封的官僚,产生这么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国家的民众。这个国家看上去礼貌礼化,尊卑有序,却从来不明白平等是什么东西,更不知个人,自我在哪儿。

爱国

从剿夷派和抚夷派看什么叫爱国。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爱国?这个无从确定。因为这是一个道德确定。就如同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一样。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听他所说的。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他都是爱国人士。如果一个人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作所为甚至所言,只是满足了道德上的虚荣心,却不研究这么做是否对国家有益,那他就是不爱国的。对国家有益是指对国家的实际物质利益,并非道德上的。在面临列强的枪炮时,如果按照强硬派所说,那么中国人都去当炮灰了,这可能会得到别人道义上的赞扬,但这明显是损失国家利益的,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还有一点,无论是剿夷派,还是抚夷派,都没有这个观念: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强调的是有权有势就高人一等。英国贸易之初想要经过谈判外交与中国通商,却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开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无从谈起。

改良

改良能够取得稳固的成果,减小成本,可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水到渠成。但近代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等不及。洋务运动从近代工业上撕开一个小口,然后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然后是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式学堂,从学习西方技术,逐渐就会引进西方的思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转变无疑是漫长的。革命不会缩短路程。“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是困难的”改良需要平和的环境,不仅仅是国外环境,还有国内环境。这使人不得不惋惜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浪费的十几年的光阴。

看世界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本事。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不看世界一眼,鸦片战争失败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震撼。她已经麻痹了,或者已经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曾国藩在日记中虽提及此事,却并不明了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与古籍。林则徐刚开始也是对洋人一无所知,以为用“民心”就能够战无不胜,之后才意识到这可是是拿民众当炮灰,于是睁眼看世界。可恶的是那些见识到洋枪洋炮厉害,还守着“民心”不放,只在嘴上逞强。李鸿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本事。明治维新以后,李鸿章就认为日本不可小觑,主张发展中国的海军。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可是弹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败使国人如此震惊。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8)

近代史教师最大的价值是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陈岳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本是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并且个人更喜欢后者,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改变了看问题非黑即白的逻辑。

在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作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荡八十年娓娓道来,讲述了列强轰开国门时的剿夷派与抚夷派的作为,从洪秀全,曾国藩两个人物去解读太平天国起义,然后是变法自强。此书作于民国时期,语言却十分口语化,几乎找不到古诗句(引用材料除外),更没有马克思的术语,不在语言上设置阅读障碍,而是用别样的观点引人入胜。

近代化

在总论中,作者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独立富强是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必经途径就是近代化。作者还对近代化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利用科学机械,组织近代民族国家,赶超西洋人。

作者把中国的衰落归结为三点:科学,技术,民族观念。其实民族观念的背后是政治体制,是思想文化,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政治体制。在封建集权体制下,产生了这么一批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官僚,产生了这么一批仁义道德至上,极为重视个人名誉,固步自封的官僚,产生这么一批只知宗族,不知国家的民众。这个国家看上去礼貌礼化,尊卑有序,却从来不明白平等是什么东西,更不知个人,自我在哪儿。

爱国

从剿夷派和抚夷派看什么叫爱国。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否爱国?这个无从确定。因为这是一个道德确定。就如同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一样。如果非要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看他所做的,不要听他所说的。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对国家有利的,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他都是爱国人士。如果一个人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所作所为甚至所言,只是满足了道德上的虚荣心,却不研究这么做是否对国家有益,那他就是不爱国的。对国家有益是指对国家的实际物质利益,并非道德上的。在面临列强的枪炮时,如果按照强硬派所说,那么中国人都去当炮灰了,这可能会得到别人道义上的赞扬,但这明显是损失国家利益的,是极其不明智的做法。

还有一点,无论是剿夷派,还是抚夷派,都没有这个观念:国家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强调的是有权有势就高人一等。英国贸易之初想要经过谈判外交与中国通商,却因使者不肯跪拜,惹得乾隆这位西方人眼中的开明皇帝不快,通商也就无从谈起。

改良

改良能够取得稳固的成果,减小成本,可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把握好节奏,然后水到渠成。但近代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等不及。洋务运动从近代工业上撕开一个小口,然后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然后是培养技术人才,建立新式学堂,从学习西方技术,逐渐就会引进西方的思想。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转变无疑是漫长的。革命不会缩短路程。“乱是容易的,拨乱反正是困难的”改良需要平和的环境,不仅仅是国外环境,还有国内环境。这使人不得不惋惜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浪费的十几年的光阴。

看世界

不得不佩服有些人的眼光和思考本事。清王朝盲目自大,完全陷入自我的状态,不看世界一眼,鸦

片战争失败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什么震撼。她已经麻痹了,或者已经狂傲到感知不到疼痛的程度了。曾国藩在日记中虽提及此事,却并不明了这件事的历史意义,他仍埋首与古籍。林则徐刚开始也是对洋人一无所知,以为用“民心”就能够战无不胜,之后才意识到这可是是拿民众当炮灰,于是睁眼看世界。可恶的是那些见识到洋枪洋炮厉害,还守着“民心”不放,只在嘴上逞强。李鸿章值得人佩服,有眼光有本事。明治维新以后,李鸿章就认为日本不可小觑,主张发展中国的海军。可在一般人眼中,日本可是弹丸之地,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败使国人如此震惊。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9)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我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久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可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日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气,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职责和使命。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奋力不懈,使我们的国家坚持飞速的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使祖国走向辉煌。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仅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可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本事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职责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1)

读完本书,能明白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也能够明白,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代提高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能够分成两种,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以我注史者,专注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凿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以史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梦想,实际上是为了继往开来,给今人开启发展未来的门径。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读者自我读书的目的。而对于本书来说,天然是取后一种。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教师曾对我们说,因为林则徐早死,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从而保全了名誉。谬矣!太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仅有中学教材为了树立未成年人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涉及一些其他资料。

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通。但本书不一样,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就像小时候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惑,待之后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书中喜欢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的时代精英们的奋力,不免悲壮。

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或者能够说,研究具体问题时能够分清,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

变通是必然的,阻碍也是必然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一人一时之误,甚至不是满清朝廷的错误。那里有一个论点,中国积弱,是地理原因造成的,中国的周边太过闭塞,与外界不相连通,虽然号称礼貌古国,实际是礼貌世界的边沿地带。如果有边界危机,中国还能够发奋图强,但就在于清朝几乎统一了中华礼貌圈,有清一代,中国边界总体安稳,于是导致了近代的衰败。

满清之亡,非亡于革命党。实际上国家衰败不堪,各地异心早起,偏偏主少国疑,于是纷纷借着革命的招牌独立。

但不管怎样说,清朝总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对于革命党而言,流弊太多,导致野心家四起,中国大乱,无怪此刻有人说孙中山革命是日本人的阴谋。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远东只需要一个合作者,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中国的虚弱完全暴露出来,这不单是对日本战争的失败,更是在国际上的彻底失败,所以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合作对象,而俄国人抢占东北领土,更正式开启瓜分中国的风潮,从此偌大中国,瓜分豆剖,任人分食。

各个国家中,俄国要的是土地,英国要的是利益,而日本,最需要钱财来壮大自我。因为一场甲午战争,中国人没有被惊醒,被惊醒的乃是日本人,从此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一去不回头。

另外,本书附录中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从葡萄牙发现好望角开始,又讲了明朝下西洋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不一样等等,抽丝剥茧,将近代中国积弱的原因娓娓道来。

所谓“大变局”之类的词,实际上,仍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不明白根究,就无所适从了。所以学习历史,应当本国史和世界史对照学习。

外国的风云激荡不能在中国激起一点风浪,这或许能够作为“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另类解读,中国近代的衰弱已经注定。所以中国衰败,虽然令人挽伤,但并不可惜。

附录中另有“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将主和派的琦善塑造为一个明白中西差距并想要忍一时之辱奋起直追的有志青年。作者以为举国皆醉而琦善独醒,太过。但读完此文,个人认为,琦善算是中人之才,只是举国醉得太厉害了。

琦善的杯具在于,他和世界相贴合,却与清廷不贴合,而清廷不与世界贴合,足以将琦善的奋力湮没。琦善领先清廷一步,所以终被贬黜;清廷落后世界一步,所以就要挨打。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2)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3)

作者以为,那时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是陈旧腐朽的器物和政治,且在根本上是落后的生产关系,造就了十九世纪“中古的人民”。相比较而言,1840年以前的西方世界却已经具备了所谓的近代礼貌。零零碎碎的五百年中,西方世界已历经了不知几多剧烈变革。自帕台农神庙和万神殿予追寻自由、财富和现世快乐的人们以庇佑,几乎统治了欧洲整个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皇的头顶,上帝的光环便开始消退和弥散。而即使是信奉国教的英国国王,也不得不在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中,逐渐掣肘于他以往忠诚的盟友——下院中的资产阶级新贵族。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神奇地驱动着笨重的火车轰鸣向前,满载意气风发的新贵们,去往金碧辉煌的水晶宫。在这风光无限的旅途中,“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理性主义被高声呼喊。这呼喊甚至从大西洋彼岸独立不久的美国传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直抵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狱。这时充斥着西方的不仅仅是呐喊,更甚还有前所未有的照亮沉沉黑夜的光明。这光明一旦降临,工厂便再无眠夜,机器的齿轮飞快地运转,推动着西方世界驶向那更为喧嚣和嘈杂的远方。就这样,第二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一举将稚拙的美国和以往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推到了科技的最前沿。

经此一番比较,清王朝在坚船利炮下的不堪一击是能够预见的,因为西方的优势是如此显而易见。当蒋廷黻站在十九世纪中国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历史转折点上,环顾四周,他望见“东方日出之国”正喷薄而出、冉冉升起;他也依旧记得俄皇“大彼得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到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可是滨海的尼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的历史。(正是“大彼得”的这些作为,奠定了俄国近代化的基础)而在离他最近的时代,他看到,在几近被战火夷为平地的土耳其——那个也曾是强盛一时的大帝国,却因只知保守而被欧洲列强宰割的土耳其——的废墟和瓦砾上,民族领袖基马尔“不但提倡科学工业,甚至改革了土耳其的文字”,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重新打稳立国之基础。“这三国理解了近代的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于是复兴了,富强了”,所以,在蒋廷黻看来,“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理解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为了论证上述结论,作者再次回首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坎坷之路,顺从历史迈进的方向,踩着“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这道久远的印记出发,跌跌撞撞,艰难摸索,一向到踏出“惯彻总理的遗教”这个纹络分明的脚印;本书第二部分也相应地从“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一向叙述到“瓜分及民族之复兴”。正如作者在总论中陈述的:“此刻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在这段回忆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仅作者,连我们也隐约仿佛感知到了一线历史的逻辑。

可是作者“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的论断有未免过于武断,以致时常遭人诟病。这种“全盘西化”的话,这种不顾中国实际、抹杀民族传统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也的确反映了作者政治思想上的短视。可是后记《难以遗忘的人与书》也给出了一份解释,它这样写道,“一方面,蒋廷黻对本民族的文化并未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主张顶礼膜拜西方的一切;另外,他梦想的社会改革蓝图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非照搬英美的民主政治模式。”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4)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抹不掉的耻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来反对的话;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话;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有认识的人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承受一系列的耻辱。可是,当时的领导者与人民,统统都不明白,我们的衰败,反而在那里安享荣华富贵。

可是,在李鸿章领导的时代中,还有三年光明,可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与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软禁”了,并且杀掉了一些有志之士,可是,还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国外,例如康有为。

之后,国民党的建立人孙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国外的爱国人士。他几次组织发起大反攻,但还是因为有人把秘密外泄,没有成功。可是,在之后的一次大反击当中,创造了杰出的功勋。

在大反攻,刚攻下一个省城时,立马有十三个省相应,纷纷发出话来:“我们省不再属于清政府管辖内。”犹于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彻底瓦解,在没有人归他管理了。

在战斗结束后,人民推举,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可是,当时日本又选出了一位“傀儡”,他就是袁世凯。在以后,日本就极力拥护袁世凯,以至之后袁世凯挤兑掉了孙中山先生,无论谁当,当时的时局,已经四分五裂了……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5)

最终把蒋廷黻(是这仨字吧)的《中国近代史》看完了,对于满清帝国和中国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来历史课本害人不浅那,提醒大家如果没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和辨别是非的本事,千万不要轻信网络上或某些书籍上的历史和历史分析,以防被人利用自我,适当时与家长交流也能够有效的避免我们误入歧途。至于历史课本么,就当是历史知识的扩充,但不能完全相信其中宣扬的所有精神,否则就被成功的洗脑了……

历史课本上告诉我们,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邓世昌丁汝昌是民族英雄,琦善是“汉奸”。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时,会发现“好人”的局限性和“坏人”的闪光点。

林公在我们的记忆中,永久是那个被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贤者”——他秉公无私,疾恶如仇,是近代站起反抗外来殖民者的第一人……但当我们用观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视角打量这位英雄时,就会发现他的局限性。不错的,林公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集大成者,但传统毕竟是传统,不适于当时正在飞速提高的世界。他以为中英能够一战,并自信满满以为能够战胜英军;他还以为禁烟只要把外人的烟都烧了,把外人都赶出中国就能够到达目的了;他更以为封建制度能“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历史证明他是错的。皇帝把他贬到边疆不让他与英人正面交锋其实是他的大幸,这保全了他在历史中“英雄”的地位,也使他避免了清议的指摘。可是却使统治阶级士大夫误以为英中战争的失败是没有启用林则徐的缘故,也让近代中国错失了最宝贵的二十年发展时间。试想如果中国在遭遇通商战争失败后就开始革新、开始觉醒,此刻的世界格局又会是一个什么情景。

当然,林则徐只是一个例子,满清的灭亡也有它的必然性。仔细研究便可发现那时的满清是多么的可悲,那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可悲。

读史最重要的还是帮忙我们培养思维,让我们发现历史的规律,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看待事物。

我必须要继续读下去,读更多的史书,人文读本,可能我看不懂里面所有的东西,但古人不是说了么,“开卷有益啊少年”!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6)

作者对近百年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史实完全不提,异常强调向西方学习,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其所处的时代因素外,与其身份和经历的关系也极其密切。必须承认,蒋廷黻骨子里就是一个学者。他十七岁负芨远游,在美国修读文学与哲学,后回国任教。是“生长于三湘,学成于西方;既受到过陶谢、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同乡前贤‘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时又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且还政后依然从事学术的研究。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历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纵横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意识形态的阴影。

但这本书在的论述切入点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比较开篇,而后抽丝剥茧,对主要事件逐个剖析。这一幕幕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单独成像的画面剪辑,在其背后,还有一张宏大变换的幕布做背景。而这张幕布,无疑是蒋廷黻在外交上的长袖善舞泼洒绘制而成的。同时,书中没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文字,给人以形象感。民国遗风拓印其上,如行云流水,收放自若。且对于蒋廷黻而言,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国民党官员,甚或只是一个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职责和义务,即经过回溯与反思,借鉴与参考,在得失取舍、兴衰荣辱中寻求“锻造”中国的良方,重塑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而言,在“不仅仅要回溯神州陆沉的痛苦历程而已,更要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使人们鉴古知今,认识前进的方向”这点上,毫无疑问,蒋廷黻做到了。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2):</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title_top");</SCRIPT>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DIV>
更新时间:2022-07-11 09:04:15</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ontent_top");</SCRIPT>

 

<UL>
<LI class=excellent_articles_title>相关推荐 </LI></UL></DIV>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3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头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7)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可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奋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最终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期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我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我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最终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8)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天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久处于进行时。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9)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0)

为什么历史上以往十分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从有了.....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天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供给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景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一样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可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向是主力军。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初,人民群众就与反动统治者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封建统治者软弱妥协时,人民群众担负起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神圣任务。

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历史充分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1)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的经典著作,他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内文插图赫然是一张著名的《时局图》,令我过目不忘。图中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阳光代表日本,它们正在瓜分中国,这就是悲惨的中国近代情形。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到达了几百个。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这也是一段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人低头服软、卖国求荣,可是广大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下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哪里,就在哪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许多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这是中国人民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一部探索史。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提高。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可是洋务运动在必须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可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已久的正确方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并不断开创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读完这部经典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总有一天会被其他人超越,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图强,整日闭门造车,轻则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利益,重则被分裂甚至亡国。清政府长时期沉浸在自以为是强国的美梦中,却不知西方列强早已在多方面遥遥领先,这种强弱差距造成了这样一段坎坷的历史。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自强不息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中国越来越强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2)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人重新去回望与深思的历史,因为彼时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有着太多太多说不完的话题,其中的精彩与遗憾,让人唏嘘、慨叹,也让人思索。

胡适曾说过“历史是一个小姑娘,能够任人打扮”,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是人写的”,同一个阶段的历史、同一个历史事件,不一样的人都能够说出不一样的味道。现今有许多人回望和反思中国近代史,纷纷在社会上发表自我的见解,而在众多解读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以“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为根本,整理课堂讲义成《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以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向读者陈列还原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中国近代史,给予读者一个与古板印象迥然不一样的全新印象,深受读者的喜欢。

从书名看来,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异常的词语—“重说”。经过仔细阅读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恰恰在于“重说”二字,即以“以说为主,以说带史”。一方面,以史为线,以史为据,作“说”的概括、分析和立论、论证;另一方面,又以“说”为主,以“说”带史,深入地挖掘史料,以史料的翔实突出“说”,没有面面俱到。这种写作方法,既让读者在史料的厚重中满足了猎奇的心理,又让读者随“说”陷入深思,故而回味良久、沉浸其中。

细细审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有多个出彩之处,作者之思路令人为之拍掌叫好,深深吸引读者,其原因在于张鸣先生完全站立在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客观公证地分析历史事实,正如书中所言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天下两种大势的碰撞,即中国体系崩溃,然后从被动到主动融入西方世界体系的过程。其中一方面是立于自给自足,中国固有的“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内敛体系,另一方面是立于追逐创造财富最大值,以殖民为核心的输出开放型的体系。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世界体系的扩张;中国的反抗,先是致力于中国传统体系的自我修复,洋务运动、戊戍变法、晚清新政则是被动应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则是自觉要求进入世界体系的呐喊。并且明确地指出我国的近代史存在一个范文澜、胡绳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张鸣先生经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们道出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本质,审阅其中的语句往往令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先复杂冗长的历史也可是聊聊几笔就能概括了。

其次,张鸣先生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上采取开放态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正如对待太平天国运动事件上,作者不只是以为一味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正面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从革命的角度出发,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实质上是封建王朝思想的延续,其革命性微乎其微。

同时张鸣先生也对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评价,抛弃阶级所带来的观念,以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臧否历史人物。例如对于“三元里抗英”事件,张鸣先生经过考证后说是我们长期演绎加工而成的,事实上英国只损失了一人;对张勋复辟时,段祺瑞领讨伐之师的战事描述,张鸣先生引用莫理循的考证,子弹向空乱飞,几乎没有士兵遭殃,倒是几十里外的一只母羊被打伤;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完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虽以身殉国,但当时“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一颗鱼类就能让舰艇沉没,邓世昌难说日常维护没有职责……尽管其字里行间输出的历史每每让人目瞪口呆,不得不否定脑海中的既有常识,但历史最大程度的真实、历史洪涛中种种细节,不正是我们期望学者能给予的吗?或许,仅有看到历史的最为真实的一面时,我们才会对诸多历史人物具备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也仅有如此,我们才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定义,简单化地把历史上的人物归为提高或落后,才不会不自觉地将宣传拔高后的某个人悲壮化,进而自我感动,或一味地评判某个人的不好之处。

更为重要的是张鸣先生以四两拨千斤的笔法,深入浅出,体例清晰,简便地将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隐藏在文后的是苦心孤诣的多年研究成果,而不是平常所见板着脸的教训分析,令读者读来好看、简便、明了,又天然而然地了解当时当地各式人、事、势的交错与消长。若历史讲得像小说一样好看,怎能不叫人在欢乐地阅读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诠释。

“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当我们沉浸于历史之中时,我们更应深思过去,此刻乃至未来。品味百年,我们真的败在船坚炮利之上?这真是传统对现代性的失败?其实我们是败于团体的腐败,在上者尸位素餐,在下者绝无家国情怀,故百年挣扎,太多是银样镴枪头,可这样的杯具,如何才能彻底避免呢?正如张鸣先生之所期望:“冷静地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期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认知一二,自量三四,慎思五六,严谨七八,才能无错九十。

本书的封底上印着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所思取决于所见,我们的所见取决于视域。张鸣先生的《重说中国近代史》,既不是“执古以绳今”,也不是“执今以律古”,而是结合时代的命题,加以现实的关照,使我们不必诽谤过去的那个时代,也不必诽谤我们自我的时代,更是为了让未来人不必诽谤我们如今的时代。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3)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教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以往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之后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最终在之后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4)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5)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我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久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可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日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气,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职责和使命。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奋力不懈,使我们的国家坚持飞速的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使祖国走向辉煌。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6)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7)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8)

《中国近代史》是由蒋廷黻先生编写的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背景的书。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思考,1840年--1925年这段时间,也让我对神州大地上的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当时的由于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以及过于膨胀的君主专制,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非是之国,西方国家带着绅士风度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来进行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而此后引发的鸦片战争仅仅是因为皇帝对待马嘎尔尼十分无礼。中国直到鸦片战争失败及剿夷派崩溃后,才有人意识到是强国之路。

其中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林则徐这个人物,他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的失败跟林则徐本人是有着很大关系的。在虎门销烟时,林则徐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有决断,有思想,一心为国保卫人民且百战百胜,战无不胜的人。其实他也真的觉悟到了是时候去西方取经了,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把他的想法大胆公开出来?如果从他那时起,觉悟了的士大夫都去表达自我,那中国的现代化可能会早二十年。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因为在他心中,他的名誉比拯救世界更重要。这也是中国士大夫的通病。我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士大夫本来就是胆小懦弱,不敢说出实话,另一方面是皇帝和官场的大背景十分固化,且皇帝时常用人不当,使士大夫们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我认为此刻的统治者应当多听取八方的意见,让真正有抱负的明珠慧眼帮忙中国一向提高。

其实只要当时政府回过头去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闭关自守是多么大的错误。远在唐朝时,日本就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快速引进中国文字,服饰,建筑甚至是管理制度,它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进行很彻底的进行,于是它就越来越强大。不说日本,当时玄奘西行,引进了佛教,使其在中国发展。佛教的引进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选择,还促进了国家的管理。这说明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是一个促进国家发展的好办法。倘若当时的中国有足够高的智慧,大胆引进西方礼貌,将战争化险为夷,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不会改变,但我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学习历史,吸取教训,是走向成功的比较好捷径。在做决定时,想一想以往走过的弯路,或许,它就会简便许多了。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9)

中国,一个在历史上以往显赫一时的国家,从1840年到1949年的4月,因清朝政府的腐败,自高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闭关锁国,再不与外国来往。之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却不料清廷的昏庸懦弱,向恶徒妥协,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堕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掠走珍宝,砸、抢、夺、拿、烧,无恶不作,无所不为。在那时,谁会想到我国四大发明,景德镇的瓷器,郭守敬的《授时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郑和宣扬国威……从前的辉煌都付之一炬!我常常想,清政为何要闭关锁国,为何那般懦弱!既然你存在在这世上,就不应当退缩,把一块块土地让给侵略者,一次次的退缩,一次次的妥协,国破家亡,四分五裂!叹你割让173.9万平方千米土地在所不惜,义无反顾投入敌军阵营镇压革命…但你如果换一种方式呢?结果还会是这般惨烈吗?

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开始了向世界证明自我身份的征程。回顾今朝,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上也是一日千里,在里约奥运会上,我国屡战屡胜,夺得70块奖牌,其中金牌26块,位居世界第三!这足以见证了我们此刻的充足实力。

此刻的我们,不再是那个受尽外国欺凌的旧中国了,我们有发达的工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不乏有多项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就因为我们强大了,我们发展了,外国也对我们恭敬有加,在与国外交往中,我们有朋友,有合作伙伴,有对手,也有敌人,即便敌人也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你落队了,别人就欺负你;你强大了,别人就尊敬你。虽然今日的胜利十分辉煌,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让我们喊出心底的愿望:勿忘国耻,继续振兴中华!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0)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1)

历史是一座山,因为它不会被人遗忘;也是一盏明镜,能够照亮古今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中国近代史》这本记录了400年中国历史的书籍,让我穿越历史长河,看遍这四百年来的腥风血雨和兴盛衰落,让我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所以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2)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简便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经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进取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可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仅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经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职责,可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仅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可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明白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提高,推动礼貌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3)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中国人抹不掉的耻辱。如果那些士大夫不跳起来反对的话;如果慈禧太后不做那些士大夫的“傀儡”的话;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有认识的人话。那么中国就不会承受一系列的耻辱。可是,当时的领导者与人民,统统都不明白,我们的衰败,反而在那里安享荣华富贵。

可是,在李鸿章领导的时代中,还有三年光明,可是,在三年之后,慈禧太后与那些士大夫把皇帝“软禁”了,并且杀掉了一些有志之士,可是,还有些有志之士逃往国外,例如康有为。

之后,国民党的建立人孙中山先生,也是逃亡国外的爱国人士。他几次组织发起大反攻,但还是因为有人把秘密外泄,没有成功。可是,在之后的一次大反击当中,创造了杰出的功勋。

在大反攻,刚攻下一个省城时,立马有十三个省相应,纷纷发出话来:“我们省不再属于清政府管辖内。”犹于这一次大反攻,清政府被彻底瓦解,在没有人归他管理了。

在战斗结束后,人民推举,孙中山先生担任临时大总统,可是,当时日本又选出了一位“傀儡”,他就是袁世凯。在以后,日本就极力拥护袁世凯,以至之后袁世凯挤兑掉了孙中山先生,无论谁当,当时的时局,已经四分五裂了……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4)

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境都会异常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仅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境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境,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最终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终的奋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我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能够怨恨,愤怒,但却不能够改变。

1911年,异常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气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可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期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期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仅有13个人小组织最终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那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最终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过去了。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5)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由蒋廷黻先生编写,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是史学界公认的近代史研究开山之作。本书于上个世纪上半叶出版,至今仍然在继续出版。

这些天俄罗斯乌克兰在打仗,国内很多人支持俄罗斯,是俄罗斯的粉丝,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的伙伴,因为有历史上苏联与中国的那段关系,所以此刻虽然中俄没结盟可是胜似结盟。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实际上这是一种危险的想法,因为每个国家在国际上所下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而没有什么所谓的“兄弟情义”。人与人之间是有兄弟情谊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微观具体尺度上的人)是有兄弟情谊的(我认为奥运会就是这种完美关系的延续),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区域与政府角度)是仅有利益关系的。我们在应对俄罗斯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冷静,尤其是在看了已经作古的蒋廷黻先生在上个世纪写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之后。

这本书放在今日来看也可是时,并且很新,我觉得它新是因为这本书的角度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关历史科普的节目上的角度不一样,不是单纯的从宏观的角度上去描述历史事件,也不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埋怨或者夸大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宏观与中观相结合并运用唯物史观去讲述和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充满了理性。

关于历史人物:林则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向都是一个很正面很正派的形象,只可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配不上他才导致了失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而不学政治和文化是因为洋务派的眼光不够;古代很多士大夫充满了气节,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得不说以上的这些观点是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的观点和我上述的观点一致。可是看完这本书后会发现上述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林则徐虽然正直可是也有不为人知的“自傲”,并且他的正直来自于“天朝上国”自大的思想(他在中英产生矛盾的时候,看到中国的武器打不赢外国的武器时,竟然觉得西洋人喜欢中国的红茶和丝绸,所以只要停止向国外出口红茶和丝绸外国人就会冷死和饿死然后天然而然的投降示弱),以至于后期的他在看清楚了一些世界的局势以及中国的出路后,因为怕说出真相损害自我的口碑于是依旧坚持赞同“传统”文化。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不是他不想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民主自由的思想,而是当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李鸿章在当时确实站得高,可是在人生的后期翻了机会主义和投机的错误,差点把中国东北以官方的形式送给了俄国。士大夫们虽然文笔口才很好,可是没有才干,只会空喊口号(封建主义和天朝上国的梦想主义),不切实际且误国,甚至在我国东南沿海被西方列强全面入侵准备瓜分的时候士大夫们还在喊口号要去征服和争夺管控我们的藩属国(可是藩属国在士大夫们心中的定位是用来守护中国边疆的,并不是用来做生意的,越南守卫中国西南、琉球守卫中国东南、高丽守卫中国东北、蒙古守卫西北)。

关于历史事件:清王朝禁烟按照以前的说法是鸦片危害人的心智,所以政府有义务去禁烟,而清王朝的角度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人买烟导致本国的很多的金银流失海外,对本国的经济不利于是禁烟,清政府的禁烟并不是一个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的禁烟。并且清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会搞外交和做做生意的朝代,几乎是零外交。(当然,这是传统封建思想发展到高潮的必然——我们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不配与我们平等外交和做生意)洋人当时在中国仅能够在广州“十三行”与中国人做生意,且广东省还要在中央4%税收基础上额外多征收20%且不固定无依据随心所欲的税,并且受封建的传统文化影响,无论中国收到了怎样的打击士大夫依旧看不起外国人并且试图羞辱外国人,闭关锁国的思想加上贸易上的冲突导致了战争。社会底层的民众就更不用说了,更不可能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了,太平天国表面上想要推翻清政府但实际上确实想要建立自我的王朝自我当皇帝。义和团更是盲目排外,甚至到了后期的义和团还去给慈禧太后打气向世界各个帝国宣战,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

豺狼一般的帝国:帝国列强在我国近代的各种掠夺和瓜分中国的行径不必多说,可是我想强调一下俄国,俄国是最会欺骗中国的国家,很多人只明白日本以往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可是不明白俄国也眼红东三省,霸占过东三省的领土,在东三省修筑铁路,甚至与日本在东三省打仗(日俄战争)抢夺地盘。俄国政府官员利用中国人在甲午战争后恨日的情绪,在李鸿章面前表达自我也烦日本,愿与中国一道抗击日本,可是期望清政府能分给俄国东三省的土地,李鸿章差点就签字了,差点东三省就被清政府以官方的名义赠与了俄国(那样东三省就回不来了,哪怕新中国成立后也拿不回来了,因为是官方赠与的地不是帝国抢夺的地),还好之后因李鸿章的死亡这个协议就没签成。

读了近代史后我有这样一个感受:正是因为内有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外有帝国列强的侵入才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屈辱的事件发生,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毫无疑问,帝国主义至今仍然活跃在国际上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去防范,可是中国内部的传统封建文化的思想已经消除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我们依旧要警惕“天朝上国”这样的思想以及文化自负,爱护自我身处世界各地的同胞,时时刻刻以史为鉴,不要像清朝的士大夫与民众一样,他们在那样的文化土壤上共同做出了无数个不切实际、空谈误国和随意指点的外交决策,最终写成了一本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6)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由蒋廷黻先生编写,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是史学界公认的近代史研究开山之作。本书于上个世纪上半叶出版,至今仍然在继续出版。

这些天俄罗斯乌克兰在打仗,国内很多人支持俄罗斯,是俄罗斯的粉丝,认为俄罗斯是中国的伙伴,因为有历史上苏联与中国的那段关系,所以此刻虽然中俄没结盟可是胜似结盟。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实际上这是一种危险的想法,因为每个国家在国际上所下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本国的利益,而没有什么所谓的“兄弟情义”。人与人之间是有兄弟情谊的,中国人与外国人(微观具体尺度上的人)是有兄弟情谊的(我认为奥运会就是这种完美关系的延续),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区域与政府角度)是仅有利益关系的。我们在应对俄罗斯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冷静,尤其是在看了已经作古的蒋廷黻先生在上个世纪写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之后。

这本书放在今日来看也可是时,并且很新,我觉得它新是因为这本书的角度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关历史科普的节目上的角度不一样,不是单纯的从宏观的角度上去描述历史事件,也不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埋怨或者夸大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宏观与中观相结合并运用唯物史观去讲述和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充满了理性。

关于历史人物:林则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向都是一个很正面很正派的形象,只可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配不上他才导致了失败;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而不学政治和文化是因为洋务派的眼光不够;古代很多士大夫充满了气节,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得不说以上的这些观点是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的想法,我相信很多人的观点和我上述的观点一致。可是看完这本书后会发现上述的观点是极其片面的,林则徐虽然正直可是也有不为人知的“自傲”,并且他的正直来自于“天朝上国”自大的思想(他在中英产生矛盾的时候,看到中国的武器打不赢外国的武器时,竟然觉得西洋人喜欢中国的红茶和丝绸,所以只要停止向国外出口红茶和丝绸外国人就会冷死和饿死然后天然而然的投降示弱),以至于后期的他在看清楚了一些世界的局势以及中国的出路后,因为怕说出真相损害自我的口碑于是依旧坚持赞同“传统”文化。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不是他不想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民主自由的思想,而是当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李鸿章在当时确实站得高,可是在人生的后期翻了机会主义和投机的错误,差点把中国东北以官方的形式送给了俄国。士大夫们虽然文笔口才很好,可是没有才干,只会空喊口号(封建主义和天朝上国的梦想主义),不切实际且误国,甚至在我国东南沿海被西方列强全面入侵准备瓜分的时候士大夫们还在喊口号要去征服和争夺管控我们的藩属国(可是藩属国在士大夫们心中的定位是用来守护中国边疆的,并不是用来做生意的,越南守卫中国西南、琉球守卫中国东南、高丽守卫中国东北、蒙古守卫西北)。

关于历史事件:清王朝禁烟按照以前的说法是鸦片危害人的心智,所以政府有义务去禁烟,而清王朝的角度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人买烟导致本国的很多的金银流失海外,对本国的经济不利于是禁烟,清政府的禁烟并不是一个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的禁烟。并且清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不会搞外交和做做生意的朝代,几乎是零外交。(当然,这是传统封建思想发展到高潮的必然——我们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不配与我们平等外交和做生意)洋人当时在中国仅能够在广州“十三行”与中国人做生意,且广东省还要在中央4%税收基础上额外多征收20%且不固定无依据随心所欲的税,并且受封建的传统文化影响,无论中国收到了怎样的打击士大夫依旧看不起外国人并且试图羞辱外国人,闭关锁国的思想加上贸易上的冲突导致了战争。社会底层的民众就更不用说了,更不可能意识到现代化的重要性了,太平天国表面上想要推翻清政府但实际上确实想要建立自我的王朝自我当皇帝。义和团更是盲目排外,甚至到了后期的义和团还去给慈禧太后打气向世界各个帝国宣战,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侵华。

豺狼一般的帝国:帝国列强在我国近代的各种掠夺和瓜分中国的行径不必多说,可是我想强调一下俄国,俄国是最会欺骗中国的国家,很多人只明白日本以往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可是不明白俄国也眼红东三省,霸占过东三省的领土,在东三省修筑铁路,甚至与日本在东三省打仗(日俄战争)抢夺地盘。俄国政府官员利用中国人在甲午战争后恨日的情绪,在李鸿章面前表达自我也烦日本,愿与中国一道抗击日本,可是期望清政府能分给俄国东三省的土地,李鸿章差点就签字了,差点东三省就被清政府以官方的名义赠与了俄国(那样东三省就回不来了,哪怕新中国成立后也拿不回来了,因为是官方赠与的地不是帝国抢夺的地),还好之后因李鸿章的死亡这个协议就没签成。

读了近代史后我有这样一个感受:正是因为内有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外有帝国列强的侵入才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一连串屈辱的事件发生,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毫无疑问,帝国主义至今仍然活跃在国际上的每个角落需要我们去防范,可是中国内部的传统封建文化的思想已经消除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我们依旧要警惕“天朝上国”这样的思想以及文化自负,爱护自我身处世界各地的同胞,时时刻刻以史为鉴,不要像清朝的士大夫与民众一样,他们在那样的文化土壤上共同做出了无数个不切实际、空谈误国和随意指点的外交决策,最终写成了一本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7)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可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奋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最终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期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我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我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最终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8)

历史是一座山,因为它不会被人遗忘;也是一盏明镜,能够照亮古今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点点印记。《中国近代史》这本记录了400年中国历史的书籍,让我穿越历史长河,看遍这四百年来的腥风血雨和兴盛衰落,让我对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所以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49)

如其封面所说的“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与我们一向以来理解的历史教育观点十分不一样,甚至出现相悖的历史故事。到底何为真何为假?仅仅阅读这本书与之前所受的历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尚持不一样观点,我这个微小的学生怎样可能在短短时间内看透历史呢?所以这篇读后感将以阅读过程中我所受的思想冲击和从中得到的小小感悟为主,当然不会阐述我的历史观点或者立场。

阅读这本书能够说比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关于历史的书籍都要简便,并且我十分愿意去阅读。因为它一改历史书籍的艰涩枯燥,更多地给人一种在课堂上课的感觉,语言很幽默生动。当然,这本书本身也是源自一门很受欢迎的选修课。

阅读第一讲时,我已经被直白明了、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可是我们依然依靠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理解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样受大部分学生青睐,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可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明白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此刻依旧在“幼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杯具。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我们不仅仅要抚平自我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而近代的“三妇”心理,幽默趣味但又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我们过去对中国近代史的三种态度。其实我觉得这些心态仍然是时下大部分人应对民族、爱国、历史等所采取的态度。就举前不久的来说吧。怨妇的哭闹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吧!可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坏”之类的话以外,就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再就是泼妇的凡事讲打的心态了。义愤填膺地呐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车又防火。结果,别人毛发不损,我们自我却焦头烂额。情妇的“崇洋”心态则同样的一味好外,连自我祖宗的姓氏都忘记了。我之所以把这些列举出来,其实是想阐述我的小感悟:我们理解怎样态度的历史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民族对待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立场和处理方法。这种“三妇”心态下的历史教育史很难让我们正确审视历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审视我们自我。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职责去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或者说是历史侧面。这并不是官方的历史教育说有负面影响,而是仅有当我们明白更多、更细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自我的真正位置。

在读这本书时,原本所明白的历史故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如说李鸿章这个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其实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务运动不是改革不彻底,而是不够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因为资产阶级软弱而是因为一个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帝—后二元结构的存在;还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原因之一颐和园的修建挪用很多海军军费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儿子;还有几乎不怎样介绍过的军事改革,要明白这东西的作用不是我们一两句话能带过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西方国家支持戊戌维新的原因;被抬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书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经,可是我却十分享受这一阅读过程。它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明白许多很趣味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而这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接触过的点滴历史汇聚起来就可能产生新的历史观,而这些历史观,在我看来,更有利于我们发挥历史的真正价值。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0)

一向以来,我都喜欢古代史。古代的中国格外辉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欢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历史给人一种感觉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软弱的皇帝和一帮妥协的大臣造就的。读《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我意识到也许我所学到的历史并不全面。基于多重因素考量,历史书的编者才编出来了这样给人以指向的历史。

作者蒋廷黻以超出个人的境界来再现当时历史,分析出现那些局面的原因。重点从外交的方面入手。对李鸿章、琦善等当时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笔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们超越了一般的民众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国的结论就是求和。并非他们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们外交本事突出,才在当时能够与外国拟定和签订条约。

我固有的认知此时好像所以变的更加客观了一点。以后我也许会尽量避免带有任何主观偏向讲解历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是非功过,自有人内心评说。

书中还说到每当出现无法解决的事情,清政府总设法使他成为悬案。书中还详细披露了东北出现争议的根源和过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从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书名给人一种纯理论知识的错觉,其实资料却十分具有可读性,作者的个人见解无时无刻不显现期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1)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向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资料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资料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可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礼貌的社会必须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我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2)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教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以往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之后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最终在之后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构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仅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向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明白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近代化得不彻底(十分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向在为“表面功夫”而奋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孙中山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一样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条约,可是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汉奸”“卖国贼”。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3)

时间曾凝聚在1949年10月1日,当巍峨的华表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迎来新一轮的阳光,当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时刻对于一个饱经忧患、受尽欺凌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宝贵啊!中国,一个响亮的名称;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称;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称,从此诞生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到来时,沉睡了百年的东方“雄狮”最终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站在时代的今日,我们回望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久刚强,“神州”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活力点燃期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奋力奋斗。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4)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5)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当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并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英中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英中,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终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能够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终失败了。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当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做人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就会提高,取得胜利。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6)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7)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向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资料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资料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可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礼貌的社会必须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我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8)

假期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就应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并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终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能够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终失败了。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就应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就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9)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从外交角度解读清朝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历史发展,但这不是一块完整的历史叙述而是断代史阐述。

蒋廷黻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上,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另辟蹊径,从外交的角度讲述中国近代史,从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原因。《中国近代史》折射出蒋廷黻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者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提高时的普遍心态,是对中国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种深刻反思。虽然他的历史观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倾向影响,其观点在今日看来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其思考的精神,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1914年,蒋廷黻中学毕业后,进入了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读大学。在大学里,蒋廷黻主修历史学,兼修其他多门天然科学课程。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他对当时中国国内的军阀纷争和混战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探究欲望,想经过学习历史,获得“将来在中国从事政治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同时,由于历史系的课程枯燥单调,他在课外阅读了许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了解了俾斯麦、加富尔、马志尼、加里波第等德国、意大利政治家是如何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奋力的。理解了严格的科学方法训练。

俄亥俄州欧伯林学院天然学科的教授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而要求他们学会观察事实;研究报告必须要做到观察仔细和结论客观。这种训练使蒋廷黻终身受用,使得之后他从事历史研究时能坚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凭史料说话;从事政治工作后也极重视实际观察,对很多事有较为清晰的见解。

1919年夏季,蒋廷黻从巴黎重返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再次进入大学进修后,他想做个能左右中国政坛的新闻界大亨,就进了新闻学院。他不久便觉得要左右政坛必须懂得政治,便进政治研究所改修政治学。之后,他认为政治学科所讲的政治只是理论而非实际的,“欲想获得真正的政治知识仅有从历史方面下手”,又转为专攻历史,主修历史学,导师是著名政治社会史教授卡尔顿·海斯。转了一圈,蒋廷黻又学习历史了。历史的功能在于了解过去、服务此刻、推测未来,所以历史著作应注意历史教育的普及,力求写得既资料丰富、又明白晓畅,以到达历史所产生的最大效应。《中国近代史》就是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主旨。

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朝腐败的政治、没有工业化的经济、八股式的文化、没有民族意识的社会,与之相对的是步入近代化的西方,这种差异甚至差距应当也与大陆礼貌与海洋礼貌有关联。

任何时代都有英雄。林则徐、曾国藩是优秀的人。

太平天国起义基本是历史的“重复”,而辛亥革命确实带来了新的东西,但军阀割据又暴露了中国人民大众缺少民族意识。

史料的选择往往会受主观意识影响,所以,对历史的解读会很多。提高学习历史的辨别本事建立在较强的逻辑思考基础上,不然可能会没主见。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60)

最终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00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仅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我,显得自我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平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资料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经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这才是行文之道。

返回目录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61)

最终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xx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看过去,俨然一本通鉴。

舞台上,依然还是仅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我,显得自我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平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近代中国人们的苦难血泪史。书的资料国人都清楚。西方人逻辑的思维用在分析中国的事有些不妥,你站在一个边境线外,经过一些材料,作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近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返回目录

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好一篇文章,那么这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精选61篇】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希望这些范文能够为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让你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你觉得这些范文对你有所帮助,不妨为文章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