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的笔画笔顺和耳的笔顺笔画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的笔画笔顺和耳的笔顺笔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的笔画笔顺

字的笔画顺序是点、点、横撇/横钩、横撇/横钩、竖钩、横。

字读音:zì

部首:子

笔画数:6

字义:

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

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

3、字体:篆字,宋体字,美术字。

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

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相关组词:

1、生字

不认识的字。

2、汉字

汉语的书写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可识的汉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3、识字

认识文字:读书识字。注音识字。识字课本。

4、打字

用打字机把文字打在纸上,也指用计算机录入文字。

返回目录

耳的笔顺笔画

耳的笔顺:横、竖、竖、横、横、横。

【拼音】ěr

【解释】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义指听觉器官耳朵,引申指像耳的东西。耳在头两侧,故引申为位置在旁边的,如:耳房、耳门。

【出处】先秦无名氏《诗经·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耳组词

木耳、面红耳赤、耳目、耳朵、耳聪目明、震耳欲聋、掩耳盗铃、悦耳、耳熟能详、抓耳挠腮、交头接耳、充耳不闻、耳濡目染、俯首帖耳、耳食、附耳。

附耳

【拼音】

【解释】嘴贴近别人的耳边(小声说话)

【出处】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丁宁附耳莫漏洩,薄命正值飞廉慵。”

【示例】他们俩附耳谈了几句。

耳(拼音:ěr)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耳的古字形像人的外耳,本义指听觉器官耳朵,引申指像耳的东西。耳在头两侧,故引申为位置在旁边的,如:耳房、耳门。耳在古代文献当中又用作动词,作闻,听解。

耳是汉字部首之一,以“耳”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听觉或听觉器官有关,如听、声、聋、聩、取、聪等。

返回目录

东怎么写

《东》字按照笔顺来写分别是:

横、撇折、竖钩、撇、点

笔顺编号:15234;

部首:一;

笔画数:5

《东》读dōng,在汉语中主要做名词,有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或主人之意;也可以做副词有方向之意;也可以做动词,表明使谁向东。

《东》的组词通常有东风、东山再起、东张西望、声东击西、旭日东升、东拉西扯、东施效颦、东经、东郭、东床、山东、江东父老、东西南北、东倒西歪、福如东海、关东、二房东、东边、、东半球、东西、东拼西凑、东汉、东晋、东三省、东家、东门等

返回目录

东的笔顺正确的写法

东的笔顺是:横、撇折、竖钩、撇、点。

东的造句有:

1、小东是个机灵的孩子。

2、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去。

3、妈妈嘱咐小东上学路上要小心。

4、灵东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

5、小东的爸爸饱读诗书,学识渊博。

6、这条小路连接着东、西两个村庄。

7、我东翻西找,到底把这本书找到了。

8、里长选举贿选东闻,闹得满城风雨。

9、冬天的东条山,萧瑟荒芜,一片焦土。

10、她敏感得很,常杯弓蛇影,疑东疑西。

11、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12、小东帮着老师在操场上维持比赛秩序。

13、我每回走到这个十字路口时,都分不清东南西北。

14、小东过了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暑假。

15、小东通过努力转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

16、小东闷声坐在角落里,始终没有表态。

17、小东总是恶作剧,同学们渐渐疏远了他。

18、小东的爸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会骂人。

19、众所周知,美国人口大部分居住于东半部。

20、全国各大小东媒把它视为文化建设的典范。

返回目录

东的笔顺笔画

东的笔顺:横、撇折、竖钩、撇、点

东的笔画数5

东的读音【dōng】

注释:

1、方位词。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升起的一边。

2、主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

3、东道。

4、姓。

「东」组词:

东风、东山再起、东张西望、声东击西、旭日东升、东拉西扯、东施效颦、东经、东乡族、东郭、东床、东正教、山东梆子、江东父老、东西南北、东倒西歪、福如东海、关东、二房东、东边、山东快书、宾东、闯关东、东道、店东、东拼西凑、东西、东半球、东汉、东晋、近东、东门、东三省、东窗事发、说东道西、东道国

返回目录

耳笔画顺序怎么写

笔顺:横、竖、竖、横、横、横。

拼音ěr,注音ㄦˇ。

部首耳部,部外笔画0画,总笔画6画。

五笔BGHG,仓颉SJ,郑码CE,四角10400。

结构单一,电码5101,区位2290,统一码8033。

笔顺: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字义: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相关组词:

耳朵

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

耳目

(名)听到的和见到的:~一新。指替人打听消息的人:为人~。

抓耳挠腮

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又没有办法的样子。形容欢喜而不能自持的样子。

充耳不闻

堵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意见。

交头接耳

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形容人与人靠得很近低声交谈。

俯首帖耳

俯首:低着头。帖耳:耷拉着耳朵。像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耳濡目染

常听常看,无形中受到影响。[近]潜移默化。

返回目录

的的的笔顺是什么

写法是の。「の」作为领格助词使用,「の」表示前后两项属于所属的关系,中文意思相当于“的”。本用法前面的「体言+の」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体言。

“的”在现代汉语当中解释:

1、用在定语的后面。

2、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

3、这个用法限于过去的事情。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这件事儿我知道~。

5、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破铜烂铁~,他捡来一大筐。老乡们沏茶倒水~,待我们很亲热。

6、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1、真实;实在:~当。~确。

2、“的”字在口语中一般读阴平(dī)。

箭靶的中心:目~。无~放矢。众矢之~。

(外)“的士”(出租车)的省称:打~。~哥(称男性出租车司机)。

扩展资料

的笔画

部分词语解释:

1、的确:

完全确实;实在:他~是这样说的。这的的确确是宋刻本。

2、标的:

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合同标的、诉讼标的。合同标的大多数是物,也有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如买卖合同的标的是物,加工承揽合同的标的是行为。诉讼标的属于诉讼请求的范围。

3、中的:

射中靶心,比喻点明要害:一语~。

4、鹄的:

箭靶子的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三发连中~。

5、的证:

确凿的证据。

返回目录

的笔顺怎么写你知道吗

的笔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点。

拼音dí、dì、de。

部首白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8画。

五笔RQYY、仓颉HAPI、郑码NKRS、四角27620。

释义:真实,实在:的确。的当(dàng)。的情。的真。的证。

释义:箭靶的中心:中(zhòng)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境地)。

释义:

1、用在词或词组后表明形容词性:美丽的。

2、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唱歌的。

相关组词

的意

真实的意旨。

文的

骏马的一种。毛色鲜明有文采,白额。的,通’馰’。

的嗣

嫡系。的﹐通’嫡’。

是的

表示肯定的意思。

主的

主要目标。

家的

用在男人的名字后面,指他的妻。

到的

到得。

可的松

具抗炎、抗毒、抗免疫等药理,对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等有疗效。

闲的

旧时供雇用的城镇无业者。

的便

确实方便。

返回目录

东的笔顺是啥

  • 东的笔顺是:横、撇折、竖钩、撇、点。

    • 拼音:dōng

    • 简体部首:一

    • 五笔:AII

    • 总笔画:5

    • 笔顺:

    • 横,撇折,竖钩,撇,点

    • 解释:

    • 1.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

  • 返回目录

    的的笔顺

    的的笔顺:

    “的”字共有8画,笔画顺序为:撇、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点。

    的,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有de、dí、dì、dī四种,古为入声字。此字原本作“旳”,始见于篆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隶书、楷书作从白、勺声。

    组词:

    怎的

    指反问,表示质问等。

    的确

    (副)完全确实;毫无疑问:~有不足之处|这~是我丢的钱包。

    鹄的

    (书)(名)①箭靶子的中心;练习射击的目标:三发连中~。②目的。

    真格的

    真的、实在的。

    破的

    1.箭射中靶子。

    〈形〉破旧的;不完整的。

    伍的

    汉语词汇,解释为等等。

    的证

    确凿的证据,出自《容斋三笔·绛灌》。

    中的

    意思是指箭射中靶心。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